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歷史背記要點與三年真題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新課標】新課標·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城市和商業發展、科技創新、文學藝術成就和對外交流,認識宋元時期繁榮的經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思維導學】【背記要點】知識點一、繁華的都市生活北宋的開封(大相國寺)、南宋的臨安、元朝的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1.瓦子: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豐富起來。開封城內的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欄”。2.雜劇:宋元時期戲劇表演的主要形式是雜劇,包含說唱、雜技、歌舞、傀儡等技藝在內。①形成于宋代;②元建立后,盛行于元大都為中心的北方;③元朝統一后,元雜劇傳入南方。3.節日:今天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稱春節為元旦(年節,新年)。知識點二、宋詞和元曲(1)宋詞1.興起發展: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2.定義和特點: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句子有長有短,也稱長短句,便于歌唱。每首詞依據樂譜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即詞牌,如《念奴嬌》《滿江紅》《蝶戀花》等。3.內容:開始多描寫女性傷離怨別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變化較大,風格多樣,內容廣泛。蘇軾:北宋文學家,①改進了詞的創作,②擴大了詞的境界,③提高了詞的格調。詞風豪邁而飄逸,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結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勝、激發情感的藝術效果。李清照:兩宋時期女詞人,詞風委婉、細膩、清秀。以北宋滅亡為界,前期描寫真摯的夫婦情感,后期反映戰亂帶來的災難,抒寫深沉的憂患情懷。辛棄疾:南宋人,詞風豪放,具有報國情懷,①使詞境變得更為雄奇闊大,②抒情、寫景、敘事、議論,氣勢磅礴,震撼人心,進一步提高了詞的社會功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二)、元曲組成: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把音樂、歌舞、動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關漢卿:金末元初,元代最優秀的雜劇作家,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在明代以后被譽為“元曲四大家”(王實甫與之齊名)。知識點三、司馬光和《資治通鑒》概況: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縱貫16個朝代。目的:“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地位:《資治通鑒》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不朽巨著,司馬光與司馬遷被稱為“史學兩司馬”(西漢司馬遷,著有紀傳體通史《史記》,記錄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繪畫藝術:宋元時期的繪畫藝術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技巧成熟,(山水、花鳥、風俗畫)。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東京卞河沿岸風光和繁華景象,美術史上不朽之作。元朝趙孟頫的《秋郊飲馬圖》。(山水、花鳥、人物畫無不傳神,他的作品被稱為“神品”)* 書法:宋元時期,盛行行書。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書法家是趙孟頫(勁秀雄健,功力深厚)。【易錯易混】1.宋元時期的文學藝術的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壯大了市民階層,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2.豪放派詞人代表:蘇軾與辛棄疾;婉約派詞人代表:李清照。【歷史解釋】1.我們如何看待瓦子?提示:(1)從起源上看,瓦子的產生,是宋代城市繁榮、商業發展、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的結果。(2)從內容上看,瓦子里的活動既有物質生活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3)從趨勢上看,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趨勢:商業化(以營利為目的,有專門以此為生的藝人)、通俗化(內容接近百姓生活)、大眾化(市民參與的普及性)。2.宋元時期市民文化繁榮與都市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1)兩宋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商業貿易繁榮,為豐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娛樂活動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2)宋元時期,隨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社會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以滿足市民的社會文化需求。【歷史對比】《史記》是紀傳體通史,《資治通鑒》是編年體通史。《史記》與《資治通鑒》被稱為“史學雙璧”。【三年真題】(一)、2022年中考真題1.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該詞風格豪放,充滿愛國熱情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其作者是( )A.蘇軾 B.司馬光 C.辛棄疾 D.李清照2.宋朝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節日的習俗,如春節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節的掛彩燈、劃旱船,端午節的吃粽子、賽龍舟等,一直流傳至今。這反映了( )A.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B.君主專制統治的日益強化C.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動搖3.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圖》所描繪場景中的一位市民,你向能做的事情是( )A. 欣賞蹴鞠表演B. 觀看京劇演出C. 購買《紅樓夢》D. 品嘗烤紅薯4.宋代民間編印出售圖書的書坊,往往將說書人的底本作為話本出版。這促成了小說的發展和民間文化的普及。據此可知,當時( )A. 書坊是文化傳播的管理機構 B. 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C. 商業行為助推市民文化發展 D. 小說成為主要文學形式5.下圖是某學術論文中的插圖(局部).該論文討論的題目是( )A. 布局嚴整對稱的唐長安城 B. 宋代常州城市形態與科舉C. 南宋臨安與經濟重心南移 D. 元大都與明清北京規劃6.北朝民歌《木蘭詩》在北宋時被收入《樂府詩集》。詩中描寫木蘭“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其中“策勛十二轉”是唐代對軍功的獎賞。由此能夠確定《木蘭詩》( )A.記載了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 B.屬于宋代文人創作的詩歌C.在流傳中融入新的歷史內容 D.沒有研究歷史的史料價值7.文物承載燦爛中華文化。以下圖片中的文物按所屬時代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④③②①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①④③②8.傳統節日習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懸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在詩詞作品中廣為出現。蘇軾詞中“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描繪的傳統節日是( )A.春節 B.清明節 C.端午節 D.中秋節9.隨著城市的繁榮,與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如瓦子和勾欄,南宋臨安的文化娛樂業更為發達。這一變化( )A.適應了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的需要B.反映了宋朝人民貪圖享樂之風C.體現了宋代重文輕武政策的弊端D.表明商業發展腐蝕了正統思想10.閱讀材料獲取關鍵詞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學寫出的關鍵詞:元朝、雜劇作家、《竇娥冤》。據此可知,他學習的歷史人物是( )A.關漢卿 B.李時珍 C.宋應星 D.曹雪芹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百家爭鳴”本身是戰國時期社會變革的產物,反過來對社會變革又起到了進一步的推動作用。——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 唐朝處理對外關系的時候,強調制度文化的傳播和對周鄰國家的開放;通過人員、物質、文化的廣泛流動,充分吸收各國之長,維持自身的先進性和活力,形成對周鄰的優勢和吸引力,確保自身的中心地位。——《教師教學用書中外歷史綱要》材料三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臨安等都是人口達十萬以上的大城市……繁華的都市生活,滋生了各類以娛樂為目的的文藝形式,說話、雜劇、影劇、傀儡戲、諸宮調等藝術迅速興起和發展……——摘編自袁行霈《中國文學史》(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的“社會變革”指什么?試從戰國的“百家”中選一家并指出其治國主張。(2)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要指出唐朝“對周鄰的優勢和吸引力”有哪些?(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都市“各類以娛樂為目的的文藝形式”“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是什么?(二)、2021年中考真題1. 2020年的熱播劇《清平樂》的時代背景為北宋。劇中,宋仁宗帶著女兒徽柔公主到東京街頭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聽到的是( )A.瓦子中的勾欄內在表演蹴鞠 B.人們爭相傳誦岳飛抗金的事跡C.大相國寺門口上演《竇娥冤》 D.人們在傳頌鄭和下西洋的壯舉2.下圖是《元代戲曲家分布圖》。據此可以說明當時( )A.廣大民眾生活安逸 B.北方文人大量南遷C.戲曲廣泛流行南北 D.戲曲表演形式多樣3.《史記〉和《資治通鑒)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下列歷史事實,有可能同時被這兩部著作記錄的是( )A.夏朝建立 B.北朝賈思勰撰寫《齊民要術》C.秦滅六國 D.明朝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4.明朝王世貞從是否適合配樂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學的發展創新,認為“詞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詞之變”。他所描述的這一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現象發生于( )A.漢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5.宋元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生活的繁榮,文學作品的世俗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下列作品中適應了這種趨勢的是( )A.《離騷》 B.《詩經》 C.《竇娥冤》 D.《天工開物》6.北宋中后期,在東京的陽春三月,“舉目則秋千巧笑”,蕩秋千已十分普及,還出現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蕩秋千結合起來,相當于現在的“花樣跳水”。材料從側面反映了( )A.經濟重心南移最終完成 B.宋詞元曲廣泛流行C.北宋時期商業貿易繁榮 D.都市生活豐富多彩7.中國傳統節日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九年級(1)班開展“走近傳統節日.感受民族文化”的主題班會活動,下面是李華同學展示的活動資料,從中反映出( )A.傳統習俗的變化 B.中華民族傳承的價值觀C.傳統節日的起源 D.社會習俗具有的娛樂性8.下圖為元墓出土的雜劇陶俑。這些陶俑( )吹笛 吹口哨 舞蹈 擊節板A.表明當時娛樂生活豐富多彩 B.反映出浪漫的藝術手法C.可作為研究雜劇的一手史料 D.說明當時戲劇種類繁多9.有學者認為,某石刻題材中底層社會勞動婦女形象的出現。既是佛教的世俗化,又是五代兩宋時期川渝地區社會生活的反映。據此推斷該石刻可能是( )A.云岡石窟 B.龍門石窟 C.大足石刻 D.潼南大佛10.大足寶頂山石刻中有一位養雞女形象——她身穿寬大宋式服飾,正掀起覆蓋小雞的筐子,腳邊兩只母雞在爭奪蚯蚓。這一類形象還有不少,如《牧牛圖》《父母恩重經變像》。這反映出寶頂山石刻( )A.與宗教題材格格不入 B.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C.佛像至尊至上的神態 D.意到而筆不到的手法(三)、2020年中考真題1.今年的熱播劇《清平樂》的時代背景為北宋。劇中,宋仁宗帶女兒徽柔公主到東京街頭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 )A.瓦子中的勾欄內在表演蹴鞠B.人們爭相搶購熱門新書《天工開物》C.大相國寺門口上演《牡丹亭》D.路邊攤點兜售熱氣騰騰的水煮玉米2.北宋編撰《資治通鑒》,“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該書所記述的歷史起止時間位于如圖中( )A.A B.B C.C D.D3.《資治通鑒》是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持編寫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下列歷史人物不可能出現在該著作中的是( )A.秦始皇 B.張騫 C.畢昇 D.唐太宗4.詩詞大會是大家喜歡的一-檔節日,宋朝有一位女詞人的詞常在節目中出現。她的詞風委婉、細膩、清秀,同時也抒寫了深沉的憂患情懷,這位女詞人是( )A.李清照 B.蘇軾 C.辛棄疾 D.白居易5.文旅融合喚醒城市記憶。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喚醒南宋都城記憶的是( )A.秦俑故鄉,絲路源頭 B.繁華汴水,精彩開封C.六朝古都,金陵風韻 D.千古宋城,夢回臨安6.宋代,常有民眾在清明等節日放風箏,還出現了“圓社”等專業球類社團。這說明當時( )A.科學技術進步 B.娛樂方式多樣 C.商品經濟繁榮 D.經濟重心南移參考答案(一)、2022年中考真題1. 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材料中的內容是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屬于豪放派風格,C項正確;《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的作者不是蘇軾,排除A項;司馬光是史學家,排除B項;李清照是婉約派,排除D項。故選C項。2. A【解析】在宋代的時候,今天的很多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都有了,一些節日的習俗,如春節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節的掛彩燈、劃旱船、端午節的吃粽子、賽龍舟等,從宋朝一直流傳至今,這反映出中華文化傳承的價值觀念,A項正確;君主專制統治的日益強化、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動搖與題干無關,排除BCD項。故選A項。3. A【解析】《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東京卞河沿岸風光和繁華景象。蹴鞠表演在北宋時期是比較受到歡迎的活動,A項正確;京劇和《紅樓夢》都是清朝時期出現,排除B和C項;紅薯是明朝中后期傳入中國,排除D項。故選A項。4. C【解析】材料“編印出售圖書的書坊,往往將說書人的底本作為話本出版。這促成了小說的發展和民間文化的普及”體現了書坊出版說書人的底本,促進了小說等市民文化的發展,說明商業行為助推市民文化發展,C項正確;書坊不是管理機構,排除A項;元朝才發明木活字,排除B項;明清時期小說成為主要文學形式,排除D項。故選C項。5. B【解析】根據材料中的“常州、州學、狀元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示意圖反映了宋代常州城市形態與科舉,B項正確;唐代長安城布局嚴整對稱,宮城、皇城、外郭城從北至南平行排列,這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南宋都城臨安即杭州,不是常州,排除C項;明清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立,講求中軸對稱,凸顯皇權至上,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6. C【解析】北朝民歌《木蘭詩》在北宋時被收入《樂府詩集》,詩中的“策勛十二轉”是唐代對軍功的獎賞。由此能夠確定《木蘭詩》在流傳中融入新的歷史內容,故C符合題意;《木蘭詩》和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遷無關,排除A;北朝民歌《木蘭詩》在北宋時被收入《樂府詩集》,并非宋代文人創作的詩歌,排除B;題干材料說明《木蘭詩》有研究歷史的史料價值,排除D。故選C。7. B【解析】根據圖①“秦始皇兵馬俑(秦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秦朝。根據圖②“大同云岡石窟(魏晉南北朝)”根據圖③“摩巖造像樂山大佛(唐)”根據圖④“大足石刻養雞女(宋)”綜上所述文物按所屬時代的先后順序是秦—魏晉南北朝—唐—宋,①②③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ACD順序排列不正確,排除。故選B項。8. 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蘇軾詞中的“屈子”指的是戰國時楚國的屈原,相傳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C項正確;其他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9. A【解析】根據材料宋代市民的娛樂方式增多,正好適應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的需要,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宋代市民的娛樂方式增多,沒有反映宋朝人民貪圖享樂之風,排除B項;材料是宋代商業的繁榮,不是政治,排除C項;商業發展腐蝕了正統思想材料中沒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10. A【解析】根據材料關鍵詞,再結合所學可知,元朝雜劇家關漢卿寫了《竇娥冤》,A項正確;。李時珍是明朝醫學家,著有《本草綱目》,排除B項;宋應星,明朝科學家,著有《天工開物》,排除B項;曹雪芹清朝作家,著有《紅樓夢》,排除D項。故選A項。11. (1)各國的變法改革;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2)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羅強盛以后,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朝鮮半島的音樂也傳入中國,不僅在唐朝宮廷演出,而且廣泛流行于民間。(3)說話、雜劇、影劇、傀儡戲、諸宮調等;城市人口眾多,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等。【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的“社會變革”指各國的變法改革,選擇儒家,儒家是戰國時期有很大影響的一個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張實行“仁政”,要求統治者不要過分盤剝人民。(2)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對周鄰的優勢和吸引力”有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羅強盛以后,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文化。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朝鮮半島的音樂也傳入中國,不僅在唐朝宮廷演出,而且廣泛流行于民間。(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都市“各類以娛樂為目的的文藝形式”有說話、雜劇、影劇、傀儡戲、諸宮調等,“興起和發展”的原因是城市人口眾多,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等。(二)、2021年中考真題1. A【詳解】瓦子又稱“瓦市”、“瓦肆”、“瓦舍”,為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欄50余座。,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故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聽到的是瓦子中的勾欄內在表演蹴鞠,故A符合題意;南宋岳飛抗金,《竇娥冤》是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的作品,明代鄭和下西洋,排除BCD。故選A。2. C【詳解】據《元代戲曲家分布圖》可知,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戲曲家都分布較多,這說明戲曲流行南北,C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元代戲曲家分布”,未涉及民眾生活狀況、文人的遷移及戲曲的表演形式,故A 、B、D排除。3. C【詳解】《史記》記載的歷史是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 資治通鑒》 記載的是從戰國到五代時期。二者都記載秦朝的歷史。故C符合題意;夏朝不是《資治通鑒》記載的歷史,排除A;北朝賈思勰撰寫《齊民要術》不是《史記》記載的歷史,排除B項;明朝李時珍編寫《本草綱目》都不是二者記載的歷史,排除D項。故選C。4. C【詳解】依據題干信息“是否適合配樂演唱的角度”“曲者,詞之變”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出現了元曲,可以把宋詞演唱出來,故C正確;漢朝未出現“詞”“曲”,故A錯誤;唐朝文學形式主要是詩,故B錯誤;明朝在前人基礎上發展的昆曲,故D錯誤。綜上故選C。5. C【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宋元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生活的繁榮,文學作品的世俗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所以C符合題意;《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不屬于宋元時期,所以A不符合題意;《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不屬于宋元時期,所以B不符合題意;《天工開物》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的著作,不屬于宋元時期,所以D不符合題意。6. D【詳解】根據材料北宋中后期在東京不但蕩秋千十分普及,還有把跳水和蕩秋千結合起來的“水秋千”,結合所學可知東京城內還有瓦子等娛樂場所,從側面說明當時北宋都市生活豐富多彩,故選D;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在南宋,A錯誤;宋朝沒有元曲,B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商業貿易繁榮,C錯誤。7. 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既有寄托思念故鄉和親人之情,也有祈盼豐收和幸福之意,是彌足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之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通過春節和中秋節習俗的活動,反映出中華民族傳承的價值觀。選項B符合題意;傳統習俗的變化,在題干內容中沒有體現,A排除;傳統節日的起源,在題干內容中沒有體現,C排除;社會習俗具有的娛樂性,與題干內容不符,D排除。故選B。8. C【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元墓出土的雜劇陶俑”可知,這些陶俑是研究元代雜劇的第一手史料。元朝戲劇空前發達,出現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雜劇把音樂、歌舞、動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所以C項符合題意;而ABD三項均與題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選C。9. C【詳解】根據“既是佛教的世俗化,又是五代兩宋時期川渝地區社會生活的反映”可知與題意描述的特征相符的是大足石刻,故選C;云岡石窟位于山西,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潼南大佛始建于唐代,都與題意描述的特征不符,排除ABD。10. B【詳解】題干的“養雞女形象——她身穿寬大宋式服飾,正掀起覆蓋小雞的筐子,腳邊兩只母雞在爭奪蚯蚓。”和“《牧牛圖》《父母恩重經變像》”的這些形象來自于社會生活,反映出寶頂山石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故B符合題意;與宗教題材格格不入在題干形象中不能體現,排除A;養雞女形象不屬于佛像,排除C;大足寶頂山石刻中養雞女等形象反映出寶頂山石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排除D。故選B。(三)、2020年中考真題1. A【解答】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做瓦肆、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許多窮苦藝人在這里賣藝謀生,有說書的、唱曲的、演雜劇的、耍雜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繚亂。瓦子里還有許多攤位,十分熱鬧。大的瓦子,可容納幾千人。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氣。《清平樂》,劇中宋仁宗帶女兒徽柔公主到東京街頭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選項A。 故選:A。2. C【解析】《資治通鑒》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故排除ABD,C符合題意。故選C。3. 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北宋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將近三百卷。全書取材廣泛,敘事明晰,文筆生動,對研究古代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而畢昇是北宋人,不可能出現在該著作中,因此C項符合題意;綜上所述ABD三項都可能出現在《資治通鑒》中,但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4. A【解析】考查點:宋詞。解題思路:緊扣“宋朝有一位女詞人”結合宋詞的相關知識回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宋之交的女李清照,詞風委婉、細膩、清秀,抒寫了深沉的憂患情懷。故A符合題意;蘇軾是北宋的豪放派詞人,排除B;辛棄疾是南宋的豪放派詞人,排除C;白居易是唐朝詩人,排除D。故選A。5. D【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北宋滅亡后,趙構登上皇位,趙構就是宋高宗,后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千古宋城,夢回臨安,反映的就是南宋都城臨安的記憶,因此D項符合題意;A項秦俑故鄉,絲路源頭反映的是秦朝都城咸陽和西漢都城長安,排除;B項繁華汴水,精彩開封反映的是北宋都城開封,排除;C項六朝古都,金陵風韻反映的是南朝都城建康(南京),排除。故選D。6. 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民眾在清明等節日放風箏,出現了“圓社”等專業球類社團,這說明當時娛樂方式多樣,故B符合題意;科學技術進步體現在指南針的發明和使用于航海,故A不符合題意;《清明上河圖》體現了商品經濟繁榮,故C不符合題意;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完成,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