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歷史背記要點與三年真題第14課 明朝的統治【新課標】新課標·通過了解明朝加強皇權的舉措,初步認識君主專制帶來的社會弊端。【思維導學】【背記要點】知識點一、明朝的建立1.元滅原因: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敗,各級官吏搜刮民財,社會動蕩,民不聊生。②1351年黃河下游爆發農民起義,發展到江淮地區。2.明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 ,即明太祖。3.統一:明軍攻占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知識點二、朱元璋強化皇權(鞏固統治,強化皇權)1.(1)在地方:①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財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揮使司—軍務)互不統屬,使行省的權力分散。②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2)在中央:①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直接向皇帝負責。②大都督府分為前后左右中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3)“廠衛”: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保護皇帝,鎮壓官民),后來明成祖成立東廠,成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2.特點: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3.作用: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知識點三、科舉考試的變化1.內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2.形式: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問題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規定,被稱為“八股文”。3.危害: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被錄取后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阻礙文化發展。知識點四、經濟的發展1.農業:明代引進了原產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業:①棉紡織業由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②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③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樣,色彩艷麗,花紋優美暢銷海內外。3.商業(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還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易錯易混】明朝科舉與隋唐科舉的不同點項目 隋唐科舉 明清科舉內容 儒家經典、詩賦政論等 僅限于“四書”“五經”問題觀點 可以發揮個人見解 僅限于朱熹的觀點文體 文體不限 僅限于八股文影響 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了官員的素質,有利于社會進步,以積極影響為主 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會進步,以消極影響為主【歷史解釋】1.科舉制的演變2.明太祖對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動,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他為什么要采取這些措施?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這些措施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3.中國古代王朝在思想文化上的統治措施4.明清加強君主專制措施的進步性和消極性(1)進步性:起到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穩定和重建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作用。(2)消極性: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以強化君主專制為核心,將全國的統治最大限度地置于一人之手,杜絕和排斥他人的干預,這從根本上預伏了更大的統治危機。【三年真題】(一)、2022年中考真題1.明太祖朱元璋對中央、地方機構進行改革。下列機構在改革后得以保留的是( )A.行中書省 B.廠衛 C.六部 D.丞相2.《皇明祖訓》中載:“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顏頑(抗衡),不敢相壓?!痹摮傲T示相”的目的是( )A.精簡官僚機構 B.擴大統治基礎 C.加強思想控制 D.強化君主專制3.按下面圖示的編制思路,其空白處應為( )A. 廢除丞相制度 B. 設立“三司” C. 設立錦衣衛 D. 實行“八股取士”4.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政治制度。回答下題: 隨著科舉考試的變化而出現的八股文產生于(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5.下面示意圖中,①處應填的內容是( )A. 開創科舉制度B. 設御史臺C. 設立三司D. 設立軍機處6.明太祖時期編成《孟子節文》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書中將《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內容盡行刪去,不準學習。這反映了明初( )A.重視文獻整理 B.科舉制度完善 C.君主專制加強 D.重文輕武政策7.朱元璋立下一條祖訓:以后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對于奏請設立的大臣要治重罪。朱元璋立下這條祖訓的目的是( )A.繼承前朝制度,維護政治穩定 B.分封諸子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C.將丞相之權付與錦衣衛 D.皇帝集中權力,加強君主專制8.歸納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對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階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秦漢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 B.隋唐時期——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社會變化C.宋元時期——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D.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9.據《天工開物》記載,明代湖州地區蠶農改良過的絲車性能優越。這反映當時( )①江浙地區棉布產量增加 ②廢除了重農抑商政策③絲織業生產工具的進步 ④湖州地區蠶桑業興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舉取士的名額,確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試制度。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這種情況告訴我們( )A.考試選拔官吏的辦法發生了根本變化B.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C.科舉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進行了改革D.元朝近百年間一直沒有實行科舉考試(二)、2021年中考真題1.下圖是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確立與強化示意圖。其中相關措施不符合史實的是( )A.秦朝 B.漢朝 C.明朝 D.清朝2.《白話本國史》中寫道:“(明)太祖初定天下……所定制度,亦頗詳備……然而專制的氣焰太盛,私天下之心又太重。”下列能夠說明太祖“專制的氣焰太盛”的是( )A.創立科舉制 B.完善三省六部制 C.設立宣政院 D.廢除丞相制度3.為加強皇權,朱元璋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機構,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后來,明成祖又成立了同類機構。上文反映的史實是( )A.廢丞相,權分六部 B.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C.文字獄的迭興 D.軍機處的設立4.明太祖曾說:“今我朝罷丞相……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笨梢娖鋸U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提高效率 B.強化皇權 C.控制軍權 D.制約地方5.如下圖是我國古代兩個朝代的國家機構設置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 )A.中央集權制度建立B.君主專制不斷強化C.地方行政機構精簡 D.丞相權力不斷增強6.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到1億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時,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明清時期人口的快速增長離不開國外高產作物的引進。下列作物,屬于我國明代引進的是( )A.水稻、向日癸 B.玉米、甘薯 C.馬鈴薯、粟 D.花生、水稻7.文物是歷代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以下文物按所屬時代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④③②①8.列圖片所示我國古代重要成果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B.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加強C.農業科技著作十分豐富 D.農業生產技術比較先進9.在元朝98年的時間里,幾乎每天都上演著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沖突,這導致了嚴重的 政治危機。鑒此教訓,下列哪位皇帝廢除丞相制度(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10.為維護統治,我國古代諸多王朝,都注重加強思想文化控制。右圖“?”處的內容應是( )A.設立三司 B.設立廠衛 C.八股取士 D.廢除丞相(三)、2020年中考真題1.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祖訓”,要求以后子孫做皇帝“并不許立承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處以重刑”。朱元璋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思想 B.發展經濟 C.強化皇權 D.鞏固邊疆2.人們常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丞相的地位。在中國古代,廢除實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以此來強化皇權的是( )A.隋文帝楊堅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趙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3.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薄睹魇贰分械倪@段記載,主要反映了明朝( )A.君臣關系融洽 B.反對鋪張浪費C.君主專制加強 D.飲酒之風盛行4.明太祖時期將《孟子》一書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內容盡行刪去,纂成《孟子節文》,頒行天下,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這反映了明初( )A.君主專制加強B.科舉制度完善C.儒家地位提升D.圖書出版發達5.明朝統治者改革行政機構。如圖體現出明朝政治最突出的特征是( )A.君權加強B.政權分立C.地方割據D.思想禁錮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是由于地方分權和朝臣的權力過大所致。為了鞏固統治,他在積極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強化皇權。——摘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了強化皇權,朱元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為了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了什么機構?參考答案(一)、2022年中考真題1. 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權,在中央廢除丞相,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因此在改革后得以保留的是六部,C正確;行中書省在改革后被廢除,排除A;廠衛是明太祖時設立的錦衣衛和明成祖時設置的東廠的合稱,與題干“得以保留”不符,排除B;丞相改革后被廢除,排除D。故選C。2. D【解析】根據材料“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顏頑(抗衡),不敢相壓”并結合所學可知,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皇權,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權分六部;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D項正確;明朝廢丞相后增加了官僚機構,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擴大統治基礎,排除B項;加強思想控制與廢丞相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3. D【解析】根據“創立進士科”、“創立殿試制度”、“提高僅是地位”等信息可知這都與科舉制有關,明代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在科舉上實行八股取士,D項正確;廢除丞相制度、設立三司和設立錦衣衛都與科舉制無關,排除ABC項。故選D項。4. C【解析】為加強思想控制。明朝實行八股取士??荚嚨念}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 《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荚嚨男问接袊栏褚幎?,由八部分組成,稱為“八股文”。C項正確;宋朝和元朝科舉考試沒有出現八股文,排除AB項;隨著科舉考試的變化而出現的八股文產生于明朝,排除D項。故選C項。5. C【解析】根據“郡縣制”、“推恩令”、“行省制度”可知這些都屬于地方行政制度,明朝時期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設立三司,C項正確;科舉制是選官制度,御史臺是監察機構,都與地方行政機構無關,排除AB項;軍機處是清代才設立的,排除D項。故選C項。6. C【解析】孟子提倡“民貴君輕”的思想受到朱元璋的打壓,主要是這種思想與朱元璋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思想不契合,C項正確;刪除孟子等關于君臣論的思想,不能說明重視文獻整理,排除A項;朱元璋的做法顯然不是完善科舉制度,排除B項;重文輕武政策是北宋時期實行治國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7. D【解析】依據題干“以后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對于奏請設立的大臣要治重罪”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認為宰相威脅了皇權,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集中皇帝的權力,他下令廢除了丞相,D符合題意;這不屬于繼承前朝的制度,A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分封諸子為王,以藩王代替丞相 具體措施,不是目的,B不符合題意;將丞相之權付與錦衣衛這種說法錯誤,C不符合題意;故選D。8. 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鞏固時期;隋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繁榮、開放時期;宋元時期是我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時期;明清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時期。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9. D【解析】依據《天工開物》記載,明代湖州地區蠶農改良過的絲車性能優越,這反映當時絲織業生產工具的進步、湖州地區蠶桑業興盛,D項正確;題干材料與棉布無關,排除A項;題干材料沒有涉及棉布,排除B項;題干材料不能說明廢除了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10. 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宋代大幅度增加了科舉取士的名額,確立了三年一次的考試制度。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闭f明科舉制度在宋代和明代都進行了改革,C項正確;宋代和明朝考試選拔官吏的辦法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排除A項;明朝時期,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排除B項;科舉制度指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才結束,元朝也實行過科舉考試,排除D項。故選C項。(二)、2021年中考真題1. C【解析】根據所學,明朝廢除了中書省,即廢除了宰相,而不是設立中書省,C項錯誤,符合題意;ABD項都符合相關史實,不符合題意。故選C項。2. 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朱元璋(明太祖)為鞏固統治,強化皇權,在中央,朱元璋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D項正確;創立科舉制的是隋文帝,排除A項;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不能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B項;宣政院是元朝設立的,排除C項。故選D項。3. B【解析】根據材料“朱元璋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機構,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后來,明成祖又成立了同類機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對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別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后來,明成祖又成立了同類機構東廠,B項正確;廢丞相,權分六部是明太祖時期的措施,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清朝興起文字獄,排除C項;清朝設軍機處,排除D項。故選B項。4. 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廢除宰相,權分六部,加強皇權,故B正確;君主專制背景下,提高效率、控制軍權、制約地方只是表面現象,排除ACD項。故選B項。5. B【詳解】根據圖示可知為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政治制度,體現的是中央機構的變化,反映了封建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約,保證了皇帝的權力與威嚴;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標志著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故選B;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于秦朝,A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地方行政機構,C錯誤;明朝丞相被廢除,D錯誤。6. B【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明代引進的高產作物是玉米和甘薯,故選B;水稻和粟都是我國早期先民培育的農作物,排除ACD。7. 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三星堆青銅面具”是先秦時期,“東漢彩繪陶擊鼓說唱俑”是東漢時期,“唐三彩駱駝樂舞俑”是唐代,“明代青花扁壺”是明代。由此可知,按所屬時代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②③④,故A正確,BCD錯誤。8. D【詳解】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記載北朝農業生產技術的著作,唐朝的曲轅犁代表當時先進的犁耕技術;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所以圖片反映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比較先進,D正確;AB在材料不能體現,排除;曲轅犁不是科技著作,C錯誤。9. 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在元朝,上演著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沖突,這導致了嚴重的 政治危機,鑒此教訓,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加強了皇權,故A符合題意;明成祖建立東廠,康熙帝收復臺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10. C【詳解】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問題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規定,被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被錄取后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故C符合題意;A、B和D屬于政治控制的措施,排除。故選C。(三)、2020年中考真題1. C【解析】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是由于地方分權和朝臣的權力過大所致。為了鞏固統治,他在積極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從地方到中央全民改革官制,以強化皇權。所以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強化皇權,故選C;綜上所述可知,控制思想、發展經濟與鞏固邊疆和朱元璋所采取的措施的目的不符,排除ABD。2. D【解析】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借誅殺丞相胡惟庸,廢除了丞相制度,消除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君主專制得到進一步的強化,D正確;隋文帝楊堅時期并沒有廢除丞相制度,A排除;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完善中央的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并沒有廢除丞相制度,B排除;宋太祖趙匡胤增設多名官員,分割宰相的行政、財政等大權,但沒有廢除丞相制度,C排除。故選D。3. C【解析】考點: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措施。解題思路:概括材料可知,明朝官員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詳細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檢測宋濂的誠實度。由此可見明朝對官員監察之嚴密。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明太祖設立錦衣衛作為皇帝的耳目、爪牙。C正確;材料只體現了皇帝對臣子的嚴密監控,A錯誤;反對鋪張浪費、飲酒之風等都與材料主題無關,BD錯誤。綜上故選C。4. C【解析】考點: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措施。解題思路:概括材料可知,明朝官員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詳細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檢測宋濂的誠實度。由此可見明朝對官員監察之嚴密。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明太祖設立錦衣衛作為皇帝的耳目、爪牙。C正確;材料只體現了皇帝對臣子的嚴密監控,A錯誤;反對鋪張浪費、飲酒之風等都與材料主題無關,BD錯誤。綜上故選C。5. 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明朝,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兼管對臣民的監視、偵查,侍衛親軍,由皇帝直接指揮;地方上,設立三司;使皇權得到加強,故A符合題意。材料體現的是權力歸屬皇帝,故BC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A。6. (3)措施: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機構:設立錦衣衛。【解析】(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強化皇權,朱元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是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錦衣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