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單元導學案及答案【課標要求】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時空坐標】【自主學習】1、中世紀的西歐與東歐有何不同?列舉東歐兩大帝國概況?2、封君封臣制度的內容、特點、影響?莊園的性質與特點?3、西歐封建制度發展歷程?城市自治影響?4、中古時期西亞、南亞各自兩大帝國時間、統治方式?5、東亞兩個國家何時進入封建社會?日本何時進入幕府統治?原因?6、非洲與美洲各有哪些文明?各有什么特點(總+各自)?【課堂及課后作業】材料一 歐洲社會的多樣性:當時西方新的多樣性社會的組成部分有以下這些:取代皇帝的命令而起的獨立教會,代替帝國當局的一群封建君主和封建主,取代羅馬時期奴隸種植園、各自開墾荒地的自治的采邑,不久后以其來自城市的有獨特力量而于貴族、高級教士、最終于君主頗為不利的新興的商業階層。——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根據材料,請從不同視角對歐洲社會成員的構成進行分類。(2)早期的羅馬法規定債的關系不可轉移,后來羅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準許他人替代原債權人或原債務人,以實現債權或債務在不同主體間轉移。這一轉變( )A.動搖了保護私產的觀念B.旨在保護奴隸主特權地位C.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D.表明羅馬法形成完整體系材料二 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時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父親的罪名或受的懲罰不能玷污兒子的名聲,因為每一方的命運均取決于自己的行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繼承人。——《查士丁尼法典》(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查士丁尼法典》所體現出的法治原則。4.某學者認為,古代羅馬外事裁判官的審判思維是以羅馬市民法作為參照系,進行不斷減損,盡量讓其更抽象因而更具普遍性。順著這一脈絡,他們將人性中的普遍理性作為法律適用依據,逐漸形成了適用于羅馬人與外邦人、外邦人與外邦人的萬民法。該學者意在強調( )A.自然法理念推動了萬民法的形成B.羅馬法律體系的日臻完善C.市民法與萬民法實際上沒有區別D.羅馬法具有形式主義特征5.某學者認為,古代印第安諸文明與亞非歐諸文明在所處地理位置上有明顯差異,這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山地高原型文明的發展條件,亦即地理環境遠比其他類型文明更為惡劣,故其文明的進化程度極為緩慢和艱難。這一觀點( )A.旨在強調歐亞文明的先進性B.反映了文明交流互鑒的必要性C.說明自然條件決定文明程度D.強調了地理環境對文明的影響6.中世紀后期位于東西方之間的某個軍事強國,占據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亞歐商路。這個國家是( )A.西羅馬帝國 B.法蘭克王國C.拜占庭帝國 D.奧斯曼帝國7.在古代印度,通常是在一個特定地區,每一個種姓都崇拜一個特別的神祇,并且種姓等級秩序和他們聲稱的內在純潔或不純潔程度與眾神的等級相一致。雖然其組成和排列各不相同,但種姓制度具體體現了一個現實的等級觀念。這表明古代印度( )A.等級觀念僅存在于世俗社會B.宗教思想為等級制度提供理論基礎C.印度神話是種姓制度的產物D.種姓制度造成了種族的隔離與壓迫8.盡管在今天看來,羅馬人比較關注對實際問題的探討,但并不能抹殺羅馬人非凡的抽象思維與邏輯能力。如果在立法中全部摸著石頭過河,而不充分利用立法思想中的超前性和預見性,就有可能導致法律體系的混亂,并且可能產生立法嚴重滯后的狀況。這反映了羅馬法( )A.注重邏輯推理 B.重視理性精神C.保護私有財產 D.追求體系完備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