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近代史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第18課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1九一八事變1.事件: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次日清晨,日軍占領沈陽。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日軍占領沈陽2.結果:短短4個多月,東北全部淪于敵手。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實行殖民統治。3.影響: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8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6年初,東北各抗日4.局部抗戰部隊開始改編為由中國。東北各族民眾與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組織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的侵略九一八事變紀念館聯軍。·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直擊中考(1)既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又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序★“中國人民的抗日戰幕的歷史事件是九一八事變。爭,…在一九三一年就(2)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之開始了。”材料說明九一情,東北人民的苦難歷史始于九一八事變。八事變爆發標志著中國(3)“蛐蛐叫喊夜聲長,茄子下來菊花黃;沒到八月過中秋,小鬼便的抗日戰爭開始。搶占沈陽。”材料描述的是九一八事變后,沈陽淪陷。2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1.華北危機: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國民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中華致對外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2.一二·九運動0事件: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數千名學生集會請愿,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致對外”等口號,并舉行示威游行,遭到鎮壓。★國難當頭,“停止內戰,·意義: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政府一致對外”成為各界共識。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66第六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3西安事變1.背景。日軍擴大侵略,華北危機,中華民族危機。。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感召下,張學良、楊虎城與紅軍停戰,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2.事件: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這就是“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3.和平解決: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聯蔣抗日,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與各方面進行協商。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方面的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4.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直擊中考《西北文化日報》報道(1)張學良(1901一2001)回憶說:“我的事情是到36歲,以后就沒有西安事變了…”張學良“36歲”時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是西安事變。(2)“西安事變是一次全國性的勝利,一個統一的中國終于在漸漸誕生。”材料中的“統一”是指國共兩黨停止內戰,走向合作。y提醒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為團結一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切抗日力量打敗日本1七七事變侵略者而結成的廣泛的統一戰線,既包括革1.事件:1937年7月7日晚,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命力量,也包括中間力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駐軍的拒絕。早有準備的日軍悍然量和以蔣介石為代表炮轟我軍防地。駐盧溝橋和宛平城的中國守軍奮起抵抗。這就是的親英美派的大地主、“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大資產階級。2.結果:趙登禹、佟麟閣將軍壯烈殉國。1937年7月底,北平、天津相繼失陷。3.影響: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直擊中考(1)“宛平城外狼狗叫,盧溝橋上槍聲激”的詩句描述了中國守軍與侵華日軍激戰的情形,這首詩反映的歷史事件是盧溝橋事變。★“盧溝橋,盧溝橋,國家(2)“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這存亡在此橋。”材料反映的一通電的發出是由于盧溝橋事變爆發。歷史事件是盧溝橋事變。6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