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7課偉大的歷史轉折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背景安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避。“文化大革命”積累下許多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糾正錯誤。“兩個凡是”的方針,引起普遍不滿。。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2.召開時間、地點:1978年12月,北京。《光明日報》上發表的《實踐3.內容: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導方針;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4.意義建設。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經濟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1978年純粹是中國時直擊中考刻。”“中國時刻”的標志(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性事件是中共十一屆三折。”這里“轉折”在經濟方面上的含義是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中全會召開。建設上來。(2)“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我們黨和國家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標志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分戶經營,自負盈虧2撥亂反正1.平反冤假錯案。1980年,中共中央為劉少奇恢復名譽,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2.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并沒有改變土地所有制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性質,農民獲得的是土地的使用權,而不是土地的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所有權。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81中國現代史2.含義: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3.實行。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4.意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小崗村的紅手印直擊中考(1)“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已的。”這是農民贊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歌謠。(2)鄧小平說:“這些年來搞改革的一條經驗,就是首先調動農民的羅提醒談談你對改革的認識積極性,把生產經營的自主權利下放給農民。”體現史料主張的(1)改革是人類社會向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政府在農村進行改革,實行家庭前發展的根本動力。聯產承包責任制。(2)改革要順應歷史發(3)20世紀80年代有這樣一副對聯:“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展潮流,循序漸進。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責。”前者指的是土地改革,后者(3)改革要結合本國國指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情,實事求是。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展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隨后,城市改革全面展開。2.主要內容:①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政企分開,給企業松綁3.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4.意義: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濟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公有制經濟2.完善: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3.作用: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有制經濟共同發展。8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