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一單元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隋朝的興亡及隋初統治1.隋的興亡。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權建隋,以長安為都城,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楊堅死后,次子楊廣即位。。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隋文帝像·隋朝滅亡: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618年,★隋文帝最大的歷史功隋煬帝被殺死,隋朝滅亡。績是結束了西晉末年以2.隋初的統治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措施: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作用: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隋朝成為疆域遼闊、黃國力強盛的王朝。2大運河與科舉取士制度河1.開通大運河(隋煬帝時)長安通。時間、目的:從605年起;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洛陽洛口倉濟。概況: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連接了海河、黃江都溝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700多千米。南長一運河江余杭創。意義: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都城隋朝大運河示意圖2.開創科舉取士制度★“盡道隋亡為此河,至。創立進程:隋文帝時,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今千里賴通波。”“此河”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指的是隋朝大運河。。意義: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九舉科舉制制必正唐太宗時新科進士魏晉:門第。制秦:軍功。漢:品行。隋唐至清:成績。魚貫而出中國古代的選官方式23中國古代史(下)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1唐朝建立1.唐朝建立: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隨后平定全國。2.唐太宗: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他就是唐太宗。2貞觀之治1.出現的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②唐太宗用人唯賢,虛心納諫,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③國家統一安定,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唐太宗像2.治國政策和措施。政治: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皇帝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經濟: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3.貞觀名臣: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謀略的房玄齡和敢于決斷的杜如吏戶禮兵刑工晦是貞觀時期著名的宰相。三省六部制簡圖4.結果: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直擊中考(1)“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朕亡一鏡矣。”唐太宗感慨“朕亡一鏡矣”,是因為魏征去世,體現了唐太宗善于納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2)“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材料反★唐太宗認識到人民的映了唐太宗“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巨大力量,人民既能擁護3女皇帝武則天皇帝的統治,也能推翻皇帝的統治。1.統治措施。政治: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擴大統治基礎。。經濟:繼續推行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2.影響: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這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4“開元盛世”武則天像1.出現原因: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實行一系列改革:整★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一的女皇帝。2.開元盛世:唐玄宗在位前期,年號為“開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2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