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第四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第12課新文化運動1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概況LA JEUNESSE1.興起原因。政治:北洋軍閥實行專制獨裁統治。。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根本原因)。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而北洋軍閥(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直接原因)《青年雜志》封面2.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并在創刊號上發★《青年雜志》從第二卷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起改名為《新青年》。3.概況。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最為重要的陣地。。口號:民主與科學(陳獨秀首提)。4.內容。新文化運動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陳獨秀。文學革命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和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倡導使用白話文,建設新文學。★“民與君不兩立,自由2對新文化運動的評價與專制不并存,是故君主1.性質: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解放運動。生則國民死,專制活則自2.意義: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由亡。”李大釗的話意在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提倡民主,反對專制。作用;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3.局限性: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對東西方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提醒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國近代化探索的特點19世紀19世紀901898年1911年1915年探索經歷了由學習西60年代年代中期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軍事、技術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思想文化的過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中國近代化探索的三個階段59中國近代史第13課五四運動1五四運動的概況1.背景沮喪的德國人。政治: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使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得意的。經濟: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工人階級隊伍壯大。日本人·思想:新文化運動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東。導火索: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爆發時間:1919年5月4日。★巴黎和會上,列強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3.要求: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取消二十讓給日本。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要求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4.經過階段分界點斗爭中心主力斗爭形式學生前期6月5日上海北京集會、游行、示威、(先鋒力量)工人罷工罷課《五四運動》(繪畫)擴大上海工人(主力)罷工、罷市女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5.結果:五四運動實現了直接目標,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2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提醒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它推動了社會進步,促進了舊民主新民主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主義革命主義革命合,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1840年1919年1949年直擊中考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1)“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有的姿態。”材料中“不曾有的姿態”主要是指工人階級的參與。大眾的,反對帝國主(2)五四運動提出的要求中最能反映其反帝反封建性質的是“外爭義、封建主義、官僚資主權,內除國賊”。本主義的革命。第14課中國共產黨誕生1中國共產黨誕生1.歷史條件食李大釗在中華大地上,。思想基礎: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第一次舉起了馬克思主→1919年,《新青年》出版“馬克思研究專號”,刊載了李大釗的文章義的旗幟。6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