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4課明朝的統治1明朝建立及朱元璋強化皇權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隨后明軍攻占元大都,元朝滅亡。2.朱元璋強化皇權。原因:朱元璋認為,由于地方分權和臣權力過大導致元朝滅亡。。措施及作用朱元璋像項目措施作用取消行中書省,設互不統屬的“三司”分散了行省的權力地方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皇帝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六部直接進一步集中權力吏戶禮兵刑工向皇帝負責明朝政治體制示意圖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將軍皇帝直接掌握了軍中央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事大權設立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保護皇帝,鎮壓官民諸事。影響:地方和中央各部門,既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錦衣衛印直擊中考食明成祖時成立東廠,與(1)“我朝罷相,…以后嗣君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錦衣衛合稱“廠衛”,是皇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其中“我朝”是指明朝。丞帝的耳目和爪牙。相制度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廢除的,目的是強化封建皇權。(2)《皇明祖訓》記載:“今我朝罷丞相…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明太祖這一做法反映的實質是加強君主專制。2科舉考試的變化1.僵化Q內容上:明朝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八股取士”是明朝專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制統治加強的表現,限制意發揮。了思想的發展和進步。 形式上: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37中國古代史(下)規定,要求答卷用“八股文”。2.影響: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3經濟的發展1.農業:引進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等2.手工業:棉紡織業已由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明代青花扁壺3.商品經濟:北京、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商幫出現,如晉商、徽商。第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1鄭和下西洋1.目的: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黃河中國富強”,換取海外的奇珍。明南京o劉家港2.概況:1405一1433年,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榜葛刺先后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呂宋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蘇祿木骨都束3.影響西。鄭和的遠航,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新村—鄭和航海路線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鄭和航海到達的國家和地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1)客觀條件: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鄭和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和航海技術,配備羅盤針和航海圖。(2)主觀原因:鄭和具有吃苦耐勞、英勇無畏的精神,有定的政治經驗和組織才能。鄭和寶船(模型)2戚繼光抗倭1.倭寇與倭患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中倭寇★沿海國內奸商與倭寇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被時人稱為“倭寇”勾結,共同搶掠分贓,致倭患明朝中期國力減弱,海防松懈,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使倭患嚴重。互勾結,無惡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時稱“倭患”3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