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近代史第五單元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第15課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1國共合作的實現1.背景★第一次國共合作是黨內。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決定同孫合作,不是兩黨合并。共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孫中山在經過多次失敗后,深感改組國民黨的必要性。民黨,但仍保持其在政治2.標志: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上、思想上的獨立性」。內容: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在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意義: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3.創辦黃埔軍校。概況: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亦稱“黃埔軍校”,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不久后擔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舊址大門。意義: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黃埔軍校校門曾有一副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2北伐戰爭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1.北伐勝利進軍廳酒橋、賀勝橋戰役張作霖。目的: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智解標北京治,統一全國。開始時間及口號:1926年7月,“打倒列強,除軍閥”。。先鋒:第四軍獨立團,為第四軍贏得了“鐵軍”的稱號。長安(鄭州吳佩孚。主戰場(戰役):湖南戰場、湖北戰場(汀泗橋、賀勝橋戰役,武昌戰役等)。。成果: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9香港(英占】。意義: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促使工農革命運南(葡古)·海動蓬勃發展2.國民革命失敗北伐戰爭形勢示意圖。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北伐戰爭是國民革命→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并在南京建運動的高潮。立“國民政府”。62第五單元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1927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國民革命失敗了。打倒列強,除軍閥!國民革命的敗因(1)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2)主觀方面:中國共產黨處于幼年時期,缺乏斗爭經驗,放棄了革命的領導權,在敵人發動突然襲擊時,不能有效★國共合作,進行北伐戰地組織人民抵抗。爭,沉重打擊了北洋軍閥。。東北易幟:奉系軍閥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底,張學良發表通告,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至此,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教訓: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獨立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第16課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1南昌起義和八七會議南昌起義指揮部舊址女8月1日被正式定為建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軍節,“八一”是軍旗和軍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徽的主要標志,南昌被譽2.八七會議為“軍旗升起的地方”。。時間: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內容: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進攻城市受挫后,革命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軍隊轉向農村,并在進軍2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途中進行了三灣改編,從1.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舉行秋收起義。在攻打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城市時遭遇挫折,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的領導。2.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3.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f羅提醒南的工農武裝,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城市是反動勢力的統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治中心,敵人力量強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大;農村廣闊,廣大農4.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起義的歷史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民有革命要求,便于發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井岡山革命根展革命力量。據地的創建,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根據地的序幕。6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