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板塊二 中國近現代史 第6講 中華文明的沉淪與上升——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學案(含答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板塊二 中國近現代史 第6講 中華文明的沉淪與上升——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學案(含答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簡介

板塊二 中國近現代史
第6講 中華文明的沉淪與上升——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時空定位
階段特征
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落后的農業文明遭受先進的工業文明的沖擊,中國開啟了近代化的歷程
政治 (1)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發動侵華戰爭,中國的主權遭到破壞,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斷加深。為挽救民族危機和統治危機,清政府先后推行“戊戌新政”和“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最終失敗。晚清時期,在鎮壓太平天國和興辦洋務的過程中,漢族官僚勢力上升,逐漸成為官僚隊伍的主體;鴉片戰爭后,產生于西方的外交制度和國際法逐漸引入中國,中國古代的宗藩體系逐漸瓦解;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中。 (2)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資產階級共和制在中國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權組織形式。 (3)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政黨政治活躍;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進行的斗爭先后失敗。軍閥割據造成中央權威受到削弱,一方面,美日等國趁機加緊對華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也為革命勢力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出現創造了相對有利的環境
經濟與社會生活 (1)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西方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買辦階層出現;新的商業經營形式被引入中國,銀行、股份制企業、證券機構、百貨公司等出現。19世紀70年代以后,近代海上運輸、鐵路運輸發展起來,京杭大運河的地位下降,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經濟格局。19世紀中后期,洋務派創辦了一系列近代企業,引進了西方的工廠制度。后來,一批民族資本家開辦工廠,中國民族工業初步發展起來。 (2)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大力提倡發展實業,開始著手經濟法制的建設;北洋政府頒布一系列經濟法規。民國政府頒布的一系列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法律文件,推動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而這一時期歐洲列強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暫時放松對中國的侵略,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短暫的春天”。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列強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又陷入困境。 (3)鴉片戰爭后,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在通商口岸陸續出現、發展、壯大;西方飲食、服飾傳入中國,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中西飲食、服飾交相輝映;西式醫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來,一些大城市借鑒西方公共衛生措施,推動公共衛生事業初步發展起來
文化 (1)19世紀中葉以來,國門被迫打開,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中國近代化。清朝統治者“天朝上國”的愚昧思想受到沖擊,“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經歷了從倡導到實踐的演進,從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維新思想到三民主義思想。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民國初期,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了思想文化的變革。 (2)京師大學堂主導新式教育的推進,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隨著新式學堂和留學教育的發展,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新舊并立、土洋并存成為主要特色,思想觀念新舊碰撞,也體現了近代化緩慢發展的社會面貌
專題要點 1.中國近代社會兩對主要矛盾: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對主要矛盾雖然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國人民的斗爭主要是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出發點的。當封建專制統治特別殘酷時,階級矛盾會上升為主要矛盾。 2.列強侵華: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民族奮起:中國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同時,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和封建統治、爭取民族獨立,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注意在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決定了它無法完成歷史提出的新任務,中國革命需要代表時代發展方向的階級力量來領導。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偉大歷史意義,同時了解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理解新文化運動對20世紀中國的思想解放的影響
命題分析 情境設計 通過生活情境考查西方生活方式傳入中國后,物質生活和禮儀風俗的變化;通過學術情境考查東西方文明碰撞對近代中國轉型的影響;通過社會情境考查晚清政府的三次近代化改革;通過學習情境考查帝制到共和的時代變化
核心考點 晚清中央集權的式微;晚清外交近代化;西學東漸;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價值導向 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世界意識;愛好和平;自強不息
備考方向 從時空坐標、歷史理解的角度認識列強侵華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及影響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及啟示;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的角度關注晚清近代化及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失敗的原因;從家國情懷的角度理解近代學習西方的歷程與特點
考向一 晚清民族危機與社會轉型
價值引領1 世界意識——從萬博會看民智開啟
(2022·江蘇卷,6)1876年,浙海關稅務司文書李圭參加美國萬國博覽會后寫道,博覽會“原以昭友誼,廣人才,尤在擴充貿易”,而國人出外甚少,“多以無益視之”,若能明了西人辦會之意,“亟亟焉圖維之,上可以裕國,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國卷入世界市場體系
B.國人需重視對外交流
C.美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
D.政府應倡導實業救國
解讀
知識 為基 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的原料產地、商品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1876年世界貿易重心在英國;19世紀末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能力 為重 據材料“若能明了西人辦會之意,‘亟亟焉圖維之,上可以裕國,下可以利民’”可知,李圭強調國人對世界形勢的了解較少,舉辦萬國博覽會對國家經濟發展和開啟民智有重要作用,因此李圭的言行表明國人需重視對外交流。考查獲取、解讀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素養 導向 從歷史解釋角度看舉辦萬國博覽會的作用;從家國情懷角度看了解和學習西方的重要性
價值引領2 救亡圖存——依托報刊看觀念變遷
(2021·江蘇卷,6)下表中的評論反映出當時(  )
1875年《申報》 文人當“致思于農工商賈之事”
1875年《申報》 “西人之為商為工農者,固無不兼習文字也。”
1881年《萬國公報》 農夫“用其力于植樹之法、機器之耕,則利益廣矣”
A.社會分工日益精細  B.農商皆本成為共識
C.工商致富備受推崇  D.職業觀念發生變化
解讀
知識 為基 列強侵略使近代中國社會各方面發生了劇變,由此引起社會各階層的強烈反應,中華民族逐漸走向覺醒
能力 為重 根據材料可知,文人經商、商人學習文化、農民學習植樹之法和機器之耕,體現了職業觀念發生變化。考查獲取、解讀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素養 導向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晚清的時代變遷;從家國情懷角度看救亡圖存的現實意義
價值引領3 民族危機——從英、美、日對華輸出商品份額變化看近代列強對華經濟侵略
(2023·江蘇高考,6)下圖所示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國對華輸出商品在近代中國總進口中份額變化情況。該情況應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知識 為基 列強侵華方式;甲午戰爭;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
能力 為重 據圖可知,日本對華輸出商品份額從第二位到穩居第一,結合所學知識,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憑借區位優勢,特別是一戰期間日本利用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的機會,加強了對我國的資本輸出,逐步取代了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壟斷地位。該題考查信息獲取與解讀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及知識遷移能力
素養 導向 從時空觀念角度看近代列強侵華態勢的變化;從史料實證角度看進口商品份額與列強侵華的關系
1.歷史理解——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劇變
社會性質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都發生了變化,中國歷史步入近代史
社會政治 導致晚清政局變化,出現洋務派
社會經濟 中國開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西方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洋務企業的興辦,有利于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客觀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階級關系 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銳;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中國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先后產生
社會思想 一批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開始覺醒,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產生了“中體西用”的洋務思想
對外關系 閉關鎖國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聯系加強,中國被迫融入世界發展潮流中,對外關系逐步近代化
社會生活 西方的生活習俗、交通工具等傳入中國,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近代化
2.歷史解釋——晚清中國外交觀念的演變
19世紀 40年代 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結局,迫使拒絕現代平等外交的清朝簽署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外國領事出現在通商口岸掌握領事裁判權,清朝被迫接受條約形式的現代外交。 天朝上國的華夷觀與朝貢外交體制開始遭受近代殖民主義外交的挑戰與沖擊(閉關鎖國狀態被打破)
19世紀五 六十年代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國在外交文書中對西方的稱呼由“夷”變“洋”,并接受外國公使駐京的要求。清廷中央設立總理衙門,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應對外交事務的專門機構。 清政府在西方的壓力之下,華夷觀念動搖,朝貢外交逐漸讓位于不平等條約下的近代外交
19世紀末 20世紀初 甲午戰敗后簽訂的《馬關條約》,迫使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以中國為軸心的東亞朝貢秩序進一步瓦解。八國聯軍侵華后簽訂的《辛丑條約》,同意劃定外國使館區;清廷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傳統的華夷觀徹底破產,天朝上國的朝貢體制也完全崩解,不平等條約體系將中國拖入資本主義殖民體系中
3.唯物史觀——辛亥革命推動近代社會轉型
從帝國到民國 從政治史的角度上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埋葬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從臣民到國民 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劇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的面貌為之一新
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
從變法圖存到實業救國 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1.視角:對外經濟與貿易重心
(2023·淮安二模)下圖是1849—1855年英國經由廣州和上海的進出口貨物總值變化示意圖。對下圖解讀準確的是(  )
A.中國自然經濟具有頑強抵抗力
B.英國商品暢銷于長江中下游地區
C.中國的對外貿易重心發生轉移
D.開埠通商刺激華南民族工業發展
2.視角:洋務官員與社會革新
(2023·海安高級中學高三段測)下表為部分洋務官員的簡介。這反映出洋務運動(  )
人物 簡介
朱其昂 上海輪船招商局的創辦者和初期主要的主持者,創辦中國北方最早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鄭觀應 先后擔任過上海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總辦,其著作《盛世危言》主張改良社會,是一個全面系統地學習西方社會的綱領
A.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結構
B.注重培養資本主義人才
C.經濟近代化進程的曲折性
D.孕育了革新社會的力量
3.視角:辛亥革命與民主共和
(2023·南通模擬)1911年11月9日,湖北軍政府會議審訂后頒布了由宋教仁起草的《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列有七章共六十條,規定了人民的權利與義務,規定了政府、議會、司法的組成與職責,基本體現了“主權在民”的精神和“三權分立”的原則。這表明湖北軍政府(  )
A.進行了民主共和建政的嘗試
B.保障了武昌起義的成功進行
C.落實了三民主義的基本要求
D.開啟了引進西方政體的進程
4.基于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考查晚清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探索
(2021·江蘇卷,17,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年蘇州葉圣陶6歲,入私塾,習《四書》《五經》,熟知《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諸條目。私塾先生根據《詩經·小雅》上的“秉國之均(鈞)”給他起了個號,叫“秉承”,即掌握治理國家樞紐的意思。據葉圣陶回憶:“我上小學的時候,列強瓜分中國的局勢已經擺開。章伯寅先生教育我們說,要愛國就得先愛鄉土,曉得鄉土的山川大地、名人偉業。每逢禮拜天,我總與同學在一起,或聚于園林,或聚于茶館,談蘇州的人物地理,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把顧亭林奉為楷模。”——摘編自商金林編《葉圣陶年譜》
(1)據材料一指出影響少年葉圣陶成長的教育教材,并說明其所起的浸潤作用。
5.基于唯物史觀與歷史理解考查“西學東漸”的影響
(2023·常州教育學會高三監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書籍 出版時間 作者 Foreigner/foreign affairs的中譯情況
《華英字典》 1822年 [英]馬禮遜 編者在書中將“foreigner”翻譯為“夷人,番人,番鬼”,但同時也指出“夷人”之說不當,只是為了順應當時中國的語言現狀,不得已而為之
《海國圖志》 1842年 魏源 作者在編撰中將“foreign affairs”譯為“夷務”
《增廣海國圖志》 1895年 林樂知、瞿昂來、 傅蘭雅、徐建寅 增補 編者將“foreign affairs”譯為“交涉事務”“洋務”“外務”
《英華大辭典》 1908年 顏惠慶 編者將“foreign”翻譯為“外人”“異國人”“客民”“僑民”“外國人”
——摘編自方維規《概念的歷史分量》
綜合表格中的“foreigner”和“foreign affairs”的中譯衍變的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論述充分,邏輯清晰。)
考向二 北洋軍閥統治前期的曙光
價值引領 革故鼎新——從女性的覺醒看新文化運動
(2022·廣東卷,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國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離家出走的行為被稱贊為體現了“女性的自覺”,后來魯迅發表《娜拉走后怎樣》,則作如下比喻:“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以下解釋正確的是(  )
A.“小鳥”代表尚未覺醒的女性
B.“籠子”是指落后的經濟形態
C.“無路”源于君主專制的壓迫
D.“鷹”等是指社會上的舊勢力
解讀
知識為基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②資產階級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把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的理論支柱儒家思想;宣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和愚昧。③新文化運動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了封建主義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
能力為重 1918年正值新文化運動時期,新文化運動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材料中“小鳥”代表反對傳統禮制的新女性,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會遭到社會上舊勢力的迫害,材料中的“鷹”指的正是當時社會上的舊勢力,魯迅的比喻是對當時社會舊勢力的抨擊與鞭撻。考查獲取、解讀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素養導向 從歷史解釋的角度看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與發展;從時空觀念的角度看20世紀初中國的社會現實
1.歷史解釋——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失敗的原因
2.唯物史觀——影響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因素及啟示
1.視角:婚嫁觀念與思想解放
據記載,民國初年,生活在湖北部分地區的知識青年認為婚嫁應該先征詢“子女同意”,而不是由父母來主導子女婚姻。同時他們還認為結婚前,男女雙方都會經過自由戀愛、相互了解的過程,然后才“始告父母”。這些現象反映出當時的湖北(  )
A.傳統婚姻習俗趨于消亡
B.崇尚西式婚姻成為社會主流
C.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D.青年婚姻自主意識有所增強
2.視角:民主共和與思想解放
(2023·無錫高三調研)陳獨秀在《袁世凱復活》一文中言道:“袁世凱之廢共和、復帝制為惡果,非惡因。吾國思想界不將此根本惡因鏟除盡,無數廢共和、復辟帝制之袁世凱,當然應運而生。”陳獨秀意在(  )
A.抨擊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行為
B.強調思想解放的重要性
C.強化民眾對民國政權的認同
D.指出制度建設的必要性
3.視角:金融近代化與民族工業
(2023·長春統考)民國初期,出現了一批華資商業銀行,并獲得較快發展,投資方向主要是華資工商企業和鐵路等。除中國、交通兩行外,北洋政府還牽頭成立了實業、墾邊、農工等政策性銀行。這種現象(  )
A.促進了經濟區域布局的完善
B.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有效執行
C.遏制了歐美列強的經濟侵略
D.反映了社會經濟的客觀需要
4.基于史料實證與歷史理解考查新文化運動
(2023·連云港高三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使士大夫(學者=官僚)與新的“知識階層”之間形成明顯的斷裂是1910年代后半期里開展的新文化運動。過去的士大夫,以其古典詩文的寫作能力而與庶民隔絕獲得了作為文化擔當者的權威,以其對儒教的精通而獲得庶民道德的指導者的權威。現在“知識階層”批判古典詩文的表現形式而以白話文與之對峙,批判儒教的意識形態側面而以“民主”和“科學”與之對峙。他們不單單是批判士大夫,而是明確表示自己可以替代士大夫這一階層。
——摘編自[日]佐藤慎一《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與文明》
材料二 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部分)
代次 出生時間(年) 代表人物 職業(或身份)
第一代:晚清一代 1865—1880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 官僚
第二代:五四一代 1880—1895 魯迅、胡適、陳獨秀、李大釗、梁漱溟、陳寅恪等 教授、報人、編輯、作家等
第三代:后五四一代 1895—1910 馮友蘭、傅斯年、顧頡剛、費孝通、朱自清等 哲學家、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文學家等
——摘編自許紀霖《安身立命:大時代中的知識人》
(1)據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與傳統“士大夫”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三代知識分子的群體形象。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共同價值追求。
第6講 中華文明的沉淪與上升——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考向聚焦
考向一
高考真題研讀
價值引領1 B 價值引領2 D 價值引領3 C
模擬經典演練
1.C [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從1849年到1855年,廣州的進出口貨物總值在下降,上海的進出口貨物總值在上升,由此可知中國的對外貿易重心發生轉移,C項正確;根據廣州和上海進出口貿易總值的變化無法說明中國自然經濟具有頑強抵抗力和英國商品暢銷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排除A、B項;中國民族工業產生于19世紀60年代,排除D項。]
2.D [根據材料可知,在洋務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部分洋務官員如朱其昂、鄭觀應,積累了創辦近代企業的經驗,直接成為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家,認識到洋務運動的不足,主張改良,向西方學習,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說明洋務運動孕育了革新社會的力量,D項正確。]
3.A [材料表明,湖北軍政府頒布的約法草案基本體現了“主權在民”的精神和“三權分立”的原則,這是建立民主共和政權的嘗試,A項正確;武昌起義在1911年10月已經成功,排除B項;約法草案只是體現了民權主義的基本要求,排除C項;維新變法時期開始引進西方政體,排除D項。]
4.(1)教育教材:私塾學習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大學》《詩經·小雅》。
作用:使葉圣陶具備了儒家思想的傳統美德;培養了愛國救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
5.示例
論題:近代以來中文翻譯中對外國人及其事務的稱呼日趨中性化,反映出對西方認識的深化。
論述:鴉片戰爭之前,受天朝上國心態和閉關鎖國政策影響,清朝對外國人的稱呼帶有輕蔑和鄙視色彩。鴉片戰爭之后,魏源等開明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仍在其著作中以“夷”稱呼外國人,說明中國的大門雖然已打開,但其對世界的認識仍然有限。洋務運動時期,用中性的“洋務”等稱呼外國事務,說明隨著民族危機持續加深,部分中國人深刻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進而發起“器物之變”,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清末出現了“客民”等詞,說明隨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在中國的外國人日益增多,同時“外人”等詞也說明國人的外交觀念和國際法知識不斷完善。
考向二
高考真題研讀
價值引領 D
模擬經典演練
1.D [根據材料可知,民國初年湖北部分地區的知識青年認為婚姻應該建立在自由戀愛、雙方自愿的基礎上,反對父母包辦,說明當時的青年婚姻自主意識有所增強,D項正確;部分地區的情況不一定能反映整個湖北,青年的觀念也不能代表全部湖北人,因此僅憑材料內容不能斷定傳統的婚姻習俗趨于消亡和崇尚西式婚姻成為社會主流,排除A、B項;材料中的現象是否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并未體現,排除C項。]
2.B [根據材料可知,陳獨秀認為民眾思想觀念中的舊倫理、舊道德才是復辟的主要原因,所以主張加強民眾的思想解放,故選B項;“袁世凱之廢共和、復帝制為惡果,非惡因”說明陳獨秀重點強調的并不是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行為,而是分析復辟帝制的原因,排除A項;材料中陳獨秀主要強調通過思想解放來實現民眾對共和觀念的認可,排除C項;材料說明陳獨秀突出強調思想建設的重要性,排除D項。]
3.D [根據材料可知,民國初年的銀行既包括華資商業銀行,也包括北洋政府牽頭成立的銀行,這種現象反映且適應了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發展的客觀需要,D項正確;材料中并未強調經濟區域布局的完善,排除A項;材料的這種現象包括了民間金融業和政府金融業的發展,并不完全得益于政府政策的執行,且北洋政府后期,政府的執行力受到較大削弱,排除B項;材料中銀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歐美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但并不能遏制歐美列強的經濟侵略,排除C項。]
4.(1)不同之處:①傳統士大夫:擅長古典詩文;新知識分子:倡導白話文(或文學革命)。
②傳統士大夫:精通儒教;新知識分子:批判封建禮教。
③傳統士大夫:維護封建倫理道德;新知識分子:提倡“民主”與“科學”。
原因: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反思;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動。
(2)群體形象:第一代:政治變革推動者;
第二代:思想解放倡導者;
第三代:理想社會的改造者和建設者。
(3)價值追求:承擔救國救民的使命和責任;以自己的學識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解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囊谦县| 雷山县| 成安县| 花莲县| 北宁市| 瑞金市| 科技| 修文县| 砀山县| 永城市| 喀喇沁旗| 泊头市| 巴青县| 松溪县| 延庆县| 东乡族自治县| 邹城市| 濉溪县| 容城县| 嘉祥县| 汉川市| 尉犁县| 新泰市| 兰考县| 吴江市| 泰宁县| 长宁县| 岳阳县| 平昌县| 澳门| 涿鹿县| 昔阳县| 同德县| 湖南省| 沙河市| 海阳市| 隆回县| 定远县| 奉新县| 西丰县|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