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講 中華文明的前進與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時空定位階段特征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發展壯大,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史政治 (1)1919—1937年,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國民革命運動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2)抗戰時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以國共合作為基礎進行全民族抗戰;兩個戰場、兩條抗戰路線并存;國民政府積極收回國家權益。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盡力爭取和平(重慶談判和政協會議);國共關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軍經歷了戰略防御、戰略進攻、戰略決戰幾個階段。 (3)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名義上為統一的中央政府,實際上難以在全國推行其政令、軍令。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經濟 (1)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官僚資本壟斷了國民經濟的主要部分,成為國民政府的經濟基礎,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嚴重的遏制、破壞作用,并最終促使國民黨政府的覆滅。 (2)民族工業在國民政府統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淪陷區成為日本的附庸。國統區經濟崩潰,官僚資本壓迫民族資本的發展。 (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依次提出了“耕地農有”“減租減息、交租交息”“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政策主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文化 (1)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同時并存的還有其他各種主義,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經過反復比較,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武器,從而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創建準備了思想條件。 (2)三民主義發展到新階段。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新解釋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義。 (3)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國情結合逐漸形成的毛澤東思想逐漸成熟。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到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之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總結國民革命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堅持從實際出發,深入了解人民群眾,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理論,確立“以農村為中心”的革命思想;同時基本確立了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1945年中共七大勝利召開,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專題要點 1.五四運動:認識五四運動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的內在聯系,知道五四運動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革命意義。 2.中國共產黨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清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分期;了解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不斷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程;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根據不同時期主要矛盾調整斗爭策略和方向的做法;注意中國共產黨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統一戰線、根據地和政權名稱的變化命題分析 情境設計 通過生活情境考查民主革命道路探索中所體現的革命精神;通過學術情境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階段中國共產黨所發揮的歷史作用;通過社會情境考查近現代革命歷史遺跡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的理解;通過學習情境考查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核心考點 五四運動與社會變革;中國共產黨的日益成熟;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抗日戰爭;爭取和平與民主的斗爭價值導向 社會擔當;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群眾路線;民族解放;民族獨立備考方向 從時空坐標、歷史理解的角度把握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歷程;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的角度關注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和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從家國情懷的角度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考向一 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與革命道路的探索價值引領1 唯物史觀——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手段(2023·全國乙卷)1920年5月,陳獨秀發表演說:“中國古人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現在我們要將這句話倒轉過來說,‘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于人’。”9月,他發文主張“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這反映出( )A.工人待遇得到極大改善B.民主與科學深入人心C.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D.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解讀知識 為基 五四運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能力 為重 據材料并結合五四運動相關史實可知,“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于人”展現出其對工人階級的重視,這源于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五四運動后,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陳獨秀主張工人階級用革命手段建立無產階級政權。考查闡釋和說明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素養 導向 從史料實證角度了解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無產階級專政建立的條件價值引領2 社會擔當——從《勞動音》創刊號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2020·江蘇卷,9)如圖為《勞動音》創刊號的封面《革命火種》。該刊物封面上是一個火炬照耀下的錘子、鐵鎬、齒輪、禾苗、稻穗所組成的圖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緊握的拳頭。該封面內容( )A.表明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B.寓意著工農大眾團結起來C.明確反映出黨的中心任務D.為國共合作營造輿論氛圍解讀知識 為基 《勞動音》是中國通俗性工人刊物,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主辦,1920年11月在北京創刊。其宗旨為提高工人的覺悟,促進工人的團結,推動工人運動的發展。曾在北方工人群眾中產生較大影響能力 為重 從上圖封面的內容可以看出,錘子、鐵鎬、齒輪代表工人階級,禾苗、稻穗象征著農民階級,火炬、拳頭意在鼓勵工農大眾要團結。考查獲取、解讀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素養 導向 從家國情懷角度看工農大眾團結的必要性;從時空觀念角度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1.家國情懷——五四運動對中國近代化變革的影響新式知識精英群體走上中國社會舞臺 通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式知識精英群體整體地、主動地出現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舞臺上,成為一支無法忽視的巨大力量,這充分展現了他們改造中國的主動意識、集體意識近代民族國家意識逐漸覺醒 巴黎和會上列強對于日本侵略中國的要求予以滿足的做法使覺醒近代民族國家意識的知識分子再也忍無可忍,最終以五四運動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意識的形成對于后來中國的民族獨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對現代化的探索不斷深入 (1)五四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其政治運動屬性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長期熏陶下自然發酵出來的。(2)五四新文化運動無論是提倡文學革命,還是提倡思想啟蒙,無論是提倡社會風俗變革,還是主張個性自由,都觸及了西學東漸下的中國文化改造命題2.歷史理解——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時期的作用3.歷史解釋——中國共產黨對革命道路探索的趨勢和特點1.視角:五四運動與思想覺醒(2023·淮安二模)1919年6-7月,已創立15年的《東方雜志》一反此前的保守立場,“順應世界之潮流”,為未來的進步而工作。次年,該雜志開始刊登用白話文寫的文章,介紹現代西方思想和知識。這一轉變說明( )A.五四愛國運動促進思想覺醒B.白話文成為報刊的主流文體C.民主科學激發新出版物誕生D.新聞傳媒引領社會政治變革2.視角:李大釗與國共合作(2023·常州教育學會高三監測)1922年8月,孫中山由于陳炯明叛變被迫來到上海,正在落難之際,李大釗與之見面,孫中山感到振奮,希望李大釗能加入國民黨,“你盡管一面做第三國際的黨員,一面加入本黨幫助我”。這次會晤( )A.促成中共一大的召開B.影響國共第一次合作C.成為民主革命的轉折點D.標志革命統一戰線建立3.視角:閱兵與土地革命如表列舉了土地革命時期的三次閱兵。這些閱兵( )時間 事件1931年11月7日 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時的閱兵1933年8月1日 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的“八一”閱兵1934年1月22日 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時的閱兵A.沉重打擊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囂張氣焰B.有力回擊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徑C.極大激發了紅軍士氣和革命信念D.積極鞏固了紅軍反“圍剿”的成果4.基于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考查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程(2023·保定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現代革命歷史遺跡是中華民族百年來進行民族解放、民族獨立、追求自由平等斗爭的歷史遺存,是中國人民百年反帝反封建偉大革命精神的文化載體,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歷史遺跡主要以革命紀念館、戰場遺址以及革命領袖生活斗爭遺址等形式存在,其區域分布受自然條件、人文條件及重大革命活動影響較大。它們既具有文物所共有的價值,也具有其他歷史文物所不具備的特殊革命歷史價值。材料二圖一 中共? 圖二 古田? 圖三 遵義會?一大會址 會議會址 議會址(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其區域分布受自然條件、人文條件及重大革命活動影響較大”這一觀點進行闡釋。(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就如何保護和利用近現代革命歷史遺跡談談你的看法。考向二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與人民解放戰爭價值引領1 民族精神——依托通訊報告的記述看全民族的抗戰(2022·湖北卷,8)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記者身份訪問晉察冀邊區。他在通訊報告中寫道:“現在,這里的每座城鎮,每個村莊都有自衛隊。”“扶著長戈,他們是英武莊嚴的衛國的戰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時候,他們依舊是樸素的農民。”“壯丁不夠的鄉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見( )A.國共合作推動全民族抗戰B.群眾是敵后抗戰的中堅C.中共堅持“工農武裝割據”D.邊區實行全面抗戰路線解讀知識 為基 ①“工農武裝割據”實行于土地革命時期,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內容,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②晉察冀邊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之一。③群眾在敵后抗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敵后抗戰的中堅能力 為重 據材料可知,晉察冀邊區充分發動群眾——農民、兒童參與抗戰,說明邊區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抗戰,即實行全面抗戰路線。考查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素養 導向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全面抗戰路線的形成;從家國情懷角度看群眾在抗戰中的積極性;從時空觀念角度看戰略防御階段的晉察冀邊區價值引領2 眾志成城——從邊區民主建設看各階層抗戰的熱情(2022·江蘇卷,8)下圖新年畫表現了當時陜甘寧邊區( )A.自給富足的家庭生活B.公私合營的制度變革C.革命動員與婦女生活的聯結D.家庭婦女脫離農業生產束縛解讀知識 為基 ①1937年9月6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②邊區政府是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行政區之一,擁有合法的地位,邊區政府在接受國民政府領導的同時,又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獨立自主的政權。中共中央非常重視陜甘寧邊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建設,實行民主政治,是邊區政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能力 為重 根據材料中的圖片信息“合作社”“婦女們變工自紡自織自己穿”“合作社幫助買花買車買機子”并結合所學可知,陜甘寧邊區政府集合民資民力,采取合作社的形式,支持邊區工業的建設,適應了當時民族民主革命形勢的需要,是革命動員與婦女生活的聯結。考查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素養 導向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特征;從家國情懷角度看各階層抗戰的熱情;從時空觀念角度看抗戰時期的邊區政府建設價值引領3 和平民主——從重慶談判看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針(2022·北京卷,8)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飛、博古等人參加政治協商會議后,從重慶返回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民主人士、國民黨要員等社會各界紛紛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們的事業,就是中國人民大眾的事業,就是全人類的事業。”這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各界( )A.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B.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統治C.希望建立無產階級政權D.企盼國家實現和平民主解讀知識 為基 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為團結全國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線和策略。②當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結束之時,中國國內的階級矛盾逐漸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即在美國支持下,以國民黨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妄圖篡奪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建立全國性的獨裁統治,與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人民大眾熱切要求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的斗爭,成為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內形勢的顯著特點能力 為重 據材料“就是中國人民大眾的事業,就是全人類的事業”可知,抗戰結束后,和平建國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王若飛、博古等人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主要是討論和平建國問題,社會各界的哀悼活動說明企盼國家實現和平民主。考查獲取、解讀信息與歷史理解能力素養 導向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抗戰勝利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從家國情懷角度看抗戰勝利后和平建國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從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角度看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歷史解釋——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的歷史貢獻政治上 倡導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全民族抗戰,打擊了國民黨的分裂投降活動,維護了統一戰線;領導淪陷區人民開展各種反抗斗爭軍事上 取得抗戰以來主動殲敵的第一場勝仗——平型關大捷,堅定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創建了敵后抗日根據地,開辟了敵后戰場,在抗戰初期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在相持階段成為抗戰的主戰場,發動百團大戰,對爭取抗戰形勢好轉起了積極作用;及時開展局部反攻,為最后打敗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大貢獻思想上 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提出持久戰的思想,指出了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召開中共七大,為抗戰勝利作了充分準備2.唯物史觀——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四大原因3.家國情懷——中國在抗日戰爭過程中積累的新的現代化因素政治民主化層面 抗日戰爭為中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條件。 (1)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者嚴重威脅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和其他政治派別先后發出了開放民主的聲音,盡管南京國民政府開放的民主十分有限,但卻是前所未有的。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基層政權的普遍選舉制和抗日民主政權中的“三三制”原則,表明了中國社會出現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雛形,為新中國的政治民主化積累了經驗國家統一層面 各民族、各階層團結抗日成為國內統一的基礎。人民在戰爭中自覺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的領導者,為隨后統一全國積攢了力量經濟層面 沿海工業的內遷,為西部工業的發展奠定了框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西部工業落后的狀況,促進了內陸地區的工業化進程民族精神層面 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在愛國主義旗幟的召喚下,中華民族煥發出強大的民族精神,支撐抗戰取得最終勝利國際地位層面 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4.歷史解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奠定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基本方針政策1.視角:局部抗戰與聯蔣抗日在日本帝國主義擴大對華侵略的大環境下,國民政府從堅決反共、“剿共”轉變為“政治解決”共產黨問題,并表示可以和共產黨坐下來談判,討論共同抗日問題。共產黨也從大革命失敗后反蔣、反圍剿的內戰中發生轉變,從“反蔣抗日”變為“逼蔣抗日”,再變為“聯蔣抗日”。這表明( )A.各界迅速完成一致抗日的準備工作B.內戰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C.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轉變關鍵D.國共兩黨適時調整政策應對時局變化2.視角:減租減息與經濟發展(2023·江蘇省百校聯考)實施減租減息后,晉冀魯豫邊區的榆社縣,1941年增產1 696.4石,興修水利變旱田為水田2 020畝,增產1 520石,這主要表明減租減息政策( )A.解放了邊區的生產力B.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C.優化了農村經濟結構D.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3.視角:中國共產黨領導與歷史選擇(2023·淮安二模)1948年8月到12月,李濟深等民主人士響應中共中央的“五一口號”,分批從香港北上,奔赴解放區參加新政協籌備。1949年1月22日,李濟深等55位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愿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共策進行,以期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這說明( )A.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制度初步建立C.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D.民主人士組成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4.基于史料實證與歷史理解考查國共合作在抗戰中的作用(2023·南京金陵中學考前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軒轅黃帝像材料二 1937年4月5日國共兩黨首次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來祭拜黃帝:……維我黃帝,受命于天;開國建極,臨治黎元。始作制度,規矩百工,諸侯仰化,咸與賓從。置歷紀時,造字紀事;宮室衣裳,文物大備。丑虜蚩尤,梗化作亂;爰誅不庭,華夷永判……——國民黨《祭黃帝陵文》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頻年苦斗,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共產黨《祭黃帝陵文》(毛澤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民族奉黃帝為文明初祖的原因并概括其歷史影響。(2)根據材料二對比國共兩黨的祭文在形式和內容上的異同。請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國共兩黨共同祭拜黃帝的原因和作用。5.基于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考查抗戰時代民族意識的覺醒(2021·江蘇卷,17,節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 小學里每天有時事報告,國內外發生的新事情隨時匯集到小心靈里。他們除了勸課和游戲之外,還關心中國前途的命運,辛亥以前的中學生大多數沒有看報的習慣,現在可不同了。他們要忙里抽暇,看一看新近的報紙雜志,世界轉變成什么樣了,每一轉變與他們有什么關系。現在的兒童、少年與二十多年前的比較,大不相同了,識見的范圍變得非常寬廣;自己意識到是個中國人;知道中國人與世界各地的人有關聯;相信中國人有與世界各地的人并存于世界的權力,這個權力絕對不容侵犯。總之,這種解語匯合成中國拾起未來的基本力。——摘編自葉圣陶《時勢教育著我們》(1936年)據材料,概括20世紀30年代青少年所具有的現代思想意識,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形成的時代背景。第7講 中華文明的前進與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考向聚焦考向一高考真題研讀價值引領1 C 價值引領2 B模擬經典演練1.A [根據材料可得出五四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因此《東方雜志》態度發生轉變,強調“為未來的進步而工作”,A項正確;材料沒有比較信息,不能得出白話文是主流文體的結論,排除B項;《東方雜志》不是新的刊物,排除C項;“引領”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2.B [結合所學可知,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代表共產黨,孫中山邀請李大釗在不改變原黨籍的同時,加入國民黨,反映了兩黨的合作方式為黨內合作,故選B項;中共一大召開于1921年7月,排除A項;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排除C項;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建立,排除D項。]3.C4.(1)闡釋:中國近代許多革命歷史遺跡集中在南方地區,其重要原因是受自然條件、人文條件和重大革命活動的影響。近代東南沿海地區人口密集,對外接觸最早,遭受列強侵略早且多;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等重大革命活動保留了較多的文物及遺跡;南方的湖南、浙江、江西等地區山地較多,便于開展革命活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成立、國民革命、土地革命等活動主要發生在南方地區,因此南方保留了較多的革命遺跡、遺址、紀念館等。(如選擇其他地區進行闡釋,理由充分,言之成理亦可)(2)看法:近現代革命歷史遺跡蘊含著中華民族百年奮斗的精神譜系,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基地,我們必須加以保護和利用。各級各類學校要經常帶領學生實地參觀革命歷史遺跡,了解前輩的革命事跡,切實感受他們的革命精神,為繼續奮斗提供精神營養;文物保護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加大對革命歷史遺跡的修繕與保護;加強對革命歷史遺跡相關信息的發掘和整理,更好地弘揚紅色文化。(觀點正確,言之成理即可)考向二高考真題研讀價值引領1 D 價值引領2 C 價值引領3 D模擬經典演練1.D [據材料可知,隨著日本帝國主義擴大對華侵略,國共兩黨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政策調整,D項正確;國共調整政策不能代表各界都迅速完成了抗日的準備工作,排除A項;內戰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標志是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排除B項;“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只是一個節點,不能反映國共兩黨政策的逐步調整,排除C項。]2.A [根據材料可知,實施減租減息后,晉冀魯豫邊區水利設施發展,不少旱田變為水田,糧食增產明顯,表明減租減息政策解放了邊區的生產力,A項正確;減租減息限制而非廢除了封建剝削土地制度,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農村經濟結構優化的信息,排除C項;僅憑材料不足以說明減租減息政策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排除D項。]3.C [根據材料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支持,這有利于人民民主革命的成功,這說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C項正確。]4.(1)原因:黃帝的歷史功績在于發明歷數、天文、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紀年、文字、圖畫、著書、音律、樂器、醫藥、祭祀、婚喪、棺槨、墳墓、祭鼎、祭壇、祠廟、占卜等。影響:黃帝、炎帝、蚩尤部族相互融合(各個部落開始走向一體),構成華夏民族的基礎;關于黃帝的傳說也發展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華夏民族的自覺意識開始形成(華夏認同的基礎)。(2)同:都是四言古體祭文;都贊揚了黃帝的豐功偉績。異:國民黨的祭文限于追述軒轅功業,乞求黃帝保佑,一句未提抗日救國之事;共產黨的祭文則是一篇團結抗日的宣言書和出師表。原因: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聯合抗日勢在必行;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奠定基礎。作用:表達了共產黨人堅決抗日的決心,呼吁各黨各界團結一致。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有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意識增強),維護、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5.意識:學識范圍廣;國民意識強;與世界聯系加深;民族獨立意識不容侵犯。背景:近代教育的發展;日本侵華,民族危機加深;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