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講 中華文明的新生與探索——改革開放前時空定位階段特征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1949—1978),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曲折探索的時期,成就與教訓并存,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基礎政治與外交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紀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2)政權鞏固上,土地改革、穩定物價、剿匪鎮反、抗美援朝,是鞏固人民政權緊迫而又必要的重大決策,為國家向社會主義轉變、實現工業化準備了條件。 (3)政治制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基本特點。新中國成立后,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4)法制建設上,20世紀50年代,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的初創時期,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拔幕蟾锩睍r期,民主法制建設遭到破壞。 (5)外交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參加了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了新的局面經濟與社會生活 (1)新中國成立初期,進行土地改革,穩定國家財政,調整工商業發展,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指明了方向。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經過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共八大制定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中共八大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基本醫療衛生體系逐漸建立起來,大力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統一全國關稅制度;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有所提高文化與社會風尚 (1)在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勞模,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1956年,“雙百”方針的提出,使文藝領域出現了繁榮景象。 (2)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3)科技教育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20世紀70年代,中國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建成;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題要點 1.新中國的成立與政權鞏固: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格局力量對比。注意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以及鞏固政權的一系列措施。 2.向社會主義過渡:認識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必然性,了解探索有中國特點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與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以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全面確立的深遠意義。 3.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了解1956年前后是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良好開端;了解1957年后道路發生的嚴重曲折,認識錯誤的性質及其造成的嚴重后果;注意盡管有曲折,但是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命題分析 情境設計 通過生活情境考查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的意義;通過學術情境考查對新中國基本政治制度、外交政策的理解和認識;通過社會情境考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勞模精神;通過宣傳畫、數據表、實物圖片等學習情境的創設考查社會主義建設的突出成就核心考點 人民政權的鞏固;“一五”計劃;中共八大;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和政策;時代風尚價值導向 制度創新;崇尚勞動;愛好和平;道路自信備考方向 從歷史理解的角度把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權的鞏固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點;從歷史解釋的角度關注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本質、特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蘇聯模式的借鑒與創新;從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的角度理解1956-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及其原因考向一 改革開放前的民主政治與外交價值引領1 制度自信——從毛澤東的指示看民主政治建設(2022·江蘇卷,9)1951年3月18日,毛澤東致函鄧小平等領導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學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應放手讓他們去看……吳景超、朱光潛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響很好,要將這樣的事例教育我們的干部。”在這里,毛澤東指示( )A.應賦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權力B.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C.為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進行調研D.為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樹立典型解讀知識 為基 1953年開始普選人大代表;1956年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能力 為重 據材料可知,毛澤東鼓勵民主人士了解土地改革情況,通過實地考察來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而民主人士屬于政協成員,因此毛澤東的指示為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樹立典型??疾楂@取、解讀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素養 導向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實地考察與中國共產黨政策的宣傳;從歷史解釋角度看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價值引領2 和平共處——從國際局勢看新中國的外交政策(2021·江蘇卷,11)下圖《通不過去》(圖中有“和平之路”“戰爭之路”“五項基本原則”及排隊情形)意在說明,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有利于( )注:兩個門:和平之路;戰爭之路A.提升不結盟運動的影響力B.推動社會主義陣營的擴大C.阻止兩極格局的最終形成D.遏制帝國主義的戰爭圖謀解讀知識 為基 ①1954年6月,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不同制度國家之間相互關系的準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②1961年9月,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舉行,標志著不結盟運動興起能力 為重 根據漫畫信息及所學知識可知,隊伍朝著和平之路,并在宣傳欄上有“五項基本原則”,而“戰爭之路”那邊空無一人,反映了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國主義的戰爭圖謀??疾楂@取、解讀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素養 導向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國際形勢變化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從歷史解釋角度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時代背景1.歷史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權的鞏固鞏固人民政權的首要任務是消滅舊的封建勢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繼續追殲國民黨在大陸的殘余軍隊,并鎮壓隱藏的反革命分子;同時,掀起了土地改革運動,根除了封建地主勢力帝國主義勢力是威脅人民政權的重要因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美國采取了敵視中國的政策。新中國采取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徹底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鞏固了人民政權與資產階級的斗爭逐漸提上日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不法投機資本家興風作浪,人民政府發動了“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穩定了物價,贏得了人民的信任恢復和發展經濟是鞏固人民政權的根本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民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合理調整工商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歷史解釋——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本質和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其根本特點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民主集中制為基本原則,真正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是迄今為止范圍最廣的民主制度實行新型政黨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既不是一黨制也不同于西方的多黨制,中國共產黨處于執政地位,其他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實行新型的民族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根據我國國情確立的民族制度,體現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民主政治建設的民主化、法治化 民主政治建設以民主化、法治化為原則,依法治國為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3.歷史解釋——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點1.視角:法制建設與政權鞏固新中國成立前后,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組織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全國稅政實施要則》《妨害國家貨幣治罪暫行條例》等法律。這反映出當時的法治建設( )A.注意聽取社會各界意見B.初步構建起完善的法律體系C.開始考慮向社會主義過渡D.側重于國家政權的建立和鞏固2.視角:外交方針與國家形象(2023·南京金陵中學考前模擬)某次國際會議上,通過中國一系列艱苦而充滿智慧的工作,一些對新中國存疑慮甚至視中國為和平威脅的國家改變了認知,逐步認同和接受新中國和平發展的主張。巴基斯坦首相阿里說:“中國無侵略意圖,共產黨與非共產黨國家能夠合作。”上述外交活動( )A.表明中國外交開始超越意識形態B.積累了塑造國家形象的經驗C.極大改善了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D.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創造條件3.基于歷史解釋與唯物史觀考查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外交立足點(2023·溫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人民政府逐漸確立了中國外交的三個立足點:一是革命外交,就是要徹底改變舊中國一百多年來的屈辱外交,爭取中國在國際上真正獨立、平等的地位。二是獨立自主,就是不依附于任何大國,不畏強暴,敢于頂住任何外來壓力,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始終把獨立自主作為中國外交的核心內容,表現出無產階級的“硬骨頭精神”。三是和平共處,就是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國家團結合作,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只要在和平這個問題上能夠團結的,就和他們拉關系,來保衛我們的國家,保衛社會主義,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中國確立上述外交立足點的支持系統,是當時“國際政治邏輯和國內政治邏輯的必然結果”。——摘編自趙可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制度變遷的理論闡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外交立足點的基本依據。(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外交立足點的歷史影響。考向二 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探索價值引領1 保家衛國——從種痘運動看人民政權的鞏固(2020·江蘇卷,12)建國初期,一位老大爺談到種痘運動說:“現在的國家真好,共產黨毛主席處處關心我們,從解放后,沒聽說哪個地方鬧天花,也看不見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個孩子,要是在過去請‘花先生’栽‘花’,頂少也得一石來糧。”這則材料作為例證,可用來說明( )A.社會主義改造成效顯著B.新中國獲得民眾政治認同C.民主政治建設扎實推進D.衛生防疫體系的全面建立解讀知識為基 ①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盡早消滅天花,中國共產黨領導衛生防疫部門,通過開展衛生宣教、大量培訓種痘人員、實行種痘責任制等措施,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場規模宏大的種痘運動。②種痘運動的開展不僅革除了群眾中長久以來根深蒂固的不衛生種痘觀念和一些陋俗,而且使黨和政府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普遍贊許,大大提高了民眾對新政府的政治認同能力為重 新中國成立初期,民眾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抗擊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認同,這從側面反映出新中國獲得了民眾的政治認同。考查知識遷移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素養導向 從家國情懷角度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與政權鞏固的關系;從時空觀念角度看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政權的鞏固價值引領2 道路自信——從技術革新看社會主義建設(2021·江蘇卷,10)東北機器制造廠尉鳳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稱號。她回憶:“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術革新時,我們簡直入了迷、著了魔。從1953年到1965年這12年的時間里,我共實現技術革新177項。”他們的技術革新( )A.是為了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B.體現了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C.提高了勞動婦女的社會地位D.有利于東北經濟的均衡發展解讀知識為基 ①1953-1956年,新中國通過三大改造,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激發了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和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②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為1953—195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為1958—1962年能力為重 根據材料“從1953年到1965年這12年的時間里,我共實現技術革新177項”可知,尉鳳英重視技術革新,為企業、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體現了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疾橹R遷移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素養導向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社會制度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從家國情懷角度看工人階級的主人翁精神;從時空觀念角度看“一五”計劃的實施1.歷史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蘇聯模式的借鑒與創新項目 借鑒 創新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立 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消滅私有制 將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并舉;首創公私合營的模式工業化建設 開展五年計劃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 正確處理好重工業與農業、輕工業的關系,關注民生問題經濟結構與體制 變多種所有制為單一的公有制,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注意克服蘇聯模式過度集中的缺點,注意解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2.歷史理解——1956-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3.唯物史觀——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及原因新氣象 原因崇拜蘇聯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生活深受蘇聯影響,教育、文學、藝術、電影、服飾、稱呼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勞動光榮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大力提倡勞動光榮,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很大,間接影響了人們的服飾、婚姻、飲食等方面計劃經濟 新中國成立后,逐漸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各類票據流行,勤儉持家成為社會時尚革命色彩 同志的稱呼大行其道,列寧裝、綠軍裝流行,軍人為社會所推崇1.視角:農業發展與國家建設(2023·徐州模擬)下圖為1956年吳凡創作的《布谷鳥叫了》。該作品反映出當時我國( )A.農村生產方式發生一定變化B.婦女基本實現經濟獨立C.農村走上人民公社化的道路D.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熱潮2.視角:“一五”計劃與戰略布局(2023·連云港高三二模)“一五”計劃時期開工的重點項目有147個,具體分布如下圖?!耙晃濉庇媱? )A.構建較為合理的工業布局B.建立起完善的工業體系C.促進全國經濟的協調發展D.適應當時國際國內形勢3.視角:三線建設與戰略決策(2023·鹽城高三二模)車鳴峪兵工廠建立在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其建設指揮部設在隰縣交口公社,工廠隱蔽于群山環抱、溝深谷幽之處,與世隔絕,鮮為人知。該廠的建立體現了新中國( )A.過渡時期的方針政策B.“一五”計劃的建設成果C.社會主義的改造成就D.國防建設的戰略布局4.基于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考查過渡時期我國的社會保障建設(2023·海安高級中學高三段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在濟荒救災工作方面都有較為明確的要求和安排,明確不論是失業救濟、災民救濟,都是極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政府救濟失業人員的基本理念是:“推行積極的失業救濟,救濟失業與促進就業相結合”;救濟方針是“以工代賑為主,以生產自救、轉業訓練、還鄉生產、發給救濟金等為補助辦法”。政府還打破單純依靠政府救濟扶持的思想,教育困難戶樹立信心,自力更生,自己克服困難,從而使弱勢群體不僅沒有與新社會對抗,而且還主動、積極地融入勞動自救和建設新社會的洪流中。黨和政府還提倡平等相待、團結互助、扶弱濟貧,反對社會歧視,讓全社會都關心社會弱勢群體,從而為弱勢群體的救助和自救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從1950年至1952年的3年間,全國共安置救濟失業人員上百萬,災民、貧民和流民也得到合理的救助與安置。——摘編自杜俊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救濟論述》(1)據材料,歸納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弱勢群體救助的特點。(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弱勢群體救助的積極影響。5.基于唯物史觀與歷史解釋考查新中國農業機械化(2023·淄博模擬)圖一、圖二分別是創作于1956年、1965年的宣傳畫,折射出新中國農業的發展歷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圖一 農民和拖拉機 據宣傳畫折射出的歷史信息,結合相關時代背景,自擬論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史實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第8講 中華文明的新生與探索——改革開放前考向聚焦考向一高考真題研讀價值引領1 D 價值引領2 D模擬經典演練1.D [材料表明,新中國成立前后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涉及國家機構、稅收、貨幣等方面,這有利于國家政權的建立和鞏固,故選D項;題干僅論及新中國成立前后頒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規,材料未體現其制定過程中注意聽取群眾意見,排除A項;新中國成立初期,法律體系還不完善,排除B項;C項材料依據不足,排除。]2.B [根據材料“逐步認同和接受新中國和平發展的主張”“共產黨與非共產黨國家能夠合作”可知,這次國際會議是1955年的萬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同時積累了塑造國家形象的經驗,推動了新中國的外交活動的開展,故選B項。]3.(1)基本依據:美蘇冷戰對峙、人民民主國家和民族獨立國家大量涌現的國際形勢;新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人民群眾對于和平與發展的向往與追求。(2)歷史影響:為新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彰顯了大國風范;有利于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考向二高考真題研讀價值引領1 B 價值引領2 B模擬經典演練1.A [作品《布谷鳥叫了》反映了農村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由以往的人力或畜力耕作轉變為機械化耕作,A項正確;作品體現不出婦女基本實現經濟獨立,排除B項;人民公社化開始于1958年,排除C項;農業合作化從1953年就已經開始,排除D項。]2.D [根據材料可以看出,“一五”計劃重點項目集中在重工業領域,尤其是軍工領域,結合當時冷戰的背景和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可知,這種工業布局適應當時國際國內形勢,D項正確;“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這在工業分布上是不合理的,排除A項;“一五”計劃奠定工業化基礎,并未建立起完善的工業體系,排除B項;“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并不能促進“協調發展”,排除C項。]3.D [據材料可知,車鳴峪兵工廠位于中西部地區,且隱蔽、與世隔絕,20世紀60年代,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我國開展三線建設,將部分兵工廠向深山轉移,因此該廠的建立體現了新中國國防建設的戰略布局,故選D項。]4.(1)特點:政府重視,把救濟工作提高到政治任務的高度;把救濟失業與促進就業相結合(以工代賑為主,救濟為輔);救濟措施多樣化;注重對弱勢群體的思想教育;提倡互助救濟;倡導社會新風尚,營造救濟的良好氛圍。(2)積極影響:大量困難群眾得到安置;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認同;有利于社會穩定,鞏固新生政權;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公正;有利于形成和諧互助的社會風氣;積累了社會救助工作經驗,提高了社會救助能力。5.示例一論題:農業機械化與社會主義改造相輔相成。論述:過渡時期,我國成功開辟出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為農業機械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圖一中工人師傅向農民介紹拖拉機的情景生動再現了這一歷史進程。在新中國建設過程中,農業機械(拖拉機)的推廣不僅為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保障,而且成為農業生產制度、社會進步的符號表征。1964年建設“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進一步激發了廣大農民投身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結論:我國農業現代化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相輔相成。示例二論題:農業機械化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論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為農業機械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工農聯盟政權基礎得以鞏固,圖一中工人師傅向農民介紹拖拉機的情景生動再現了這一歷史進程。經過十年建設,農業生產和機械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時,圖二中“女拖拉機手”的形象反映了男女平等、民族團結及女性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結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歷程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與進步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