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青春時光 第三課 青春的證明課題 3.2青春有格 編號課型 新授課 組長 組員 時間姓名 班別 第 小組【課標要求】2.3 自尊、自愛,不做有損人格的事。2.7 養成自信的生活態度,體會自強不息的意義。【學習目標】1.政治認同:培養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培養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道德修養:引導學生體驗行為和后果的聯系,增強學生社會公德修養。3.法治觀念:養成自律青春期的生活態度,學會遵紀守法,維護自己權利,尊重他人權利。4.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的榮辱意識,“至善”的追求,能夠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見賢思齊”,端正自己的行為,追求理想的境界。5.責任意識:引導學生體驗行為和后果的聯系,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能夠在比較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重難點分析】重點:如何做到“行己有恥”“止于至善”難點:理解“行己有恥”“止于至善”的內涵(自主學習案)一、教材助讀,根據以下問題在書本用不同色的筆把有關答案劃出來,并寫上提示語。1.“行己有恥”: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2.怎樣做到行己有恥?①要__________________;有所為,有所不為。②需要我們有____________,不斷提高辨別“恥”的能力。③樹立___________,觸碰道德底線的事情不做,____________的事情堅決不做。更需要我們____________,拒絕不良誘惑,不斷增強自控力。3.怎樣理解“止于至善”?①是人的一種___________。我們應該有自己的_________,有我們的“至善”追求。②是一種“____________”的實踐過程。是一種向往美好、____________的精神狀態。4.如何踐行“止于至善”?(做法)①每個人都可以從______________。積少成多,積善成德。②在生活中尋找“______”,將他們作為榜樣。③我們養成____________的習慣,檢視自身的不足,通過自省和慎獨,端正自己的行為。5.榜樣有什么作用?(榜樣的力量有哪些?)①榜樣是一面______,是一面____。好的榜樣昭示著___________的基本態度,激發我們對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思考,給予我們自我完善的力量。②善于尋找好的榜樣、向榜樣學習、汲取___________,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才會變得更加美好。二、新課導航1.“行己有恥”的含義是什么?2.“行己有恥”的要求是什么?3.提高自控力的方法是什么?4.“止于至善”的內涵是什么?5.“止于至善”的要求是什么?6.榜樣的作用是什么?(合作探究案)【探究一:交流與分享】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許多規則,這些規則讓我們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義。例如:不傷害別人;不說謊,不欺騙;遵紀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諾......(1)你認為還有哪些規則需要遵守?(2)有人認為,只要不被發現,說謊、欺騙也是可以的。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為什么?【探究二:合作與探究】結合漫畫,你知道行己有恥的要求?【探究三:閱讀與感悟】西晉時期的周處,他輕狂放蕩、縱情肆欲,成為鄉里惡名昭著、眾人唯恐避之而不及的人物。有一日,周處問鄉里的長輩:“當今時局和平,又是豐年,大家為何苦悶不樂呢?”長輩吧道:“尚有南山白額虎、長橋下蛟龍,再加上周處你,這三害還在,大家怎么高興得起來呢?”周處羞愧萬分,這才知道自己在鄉民眼中是何等禍患。后來,周處殺了白額虎和蛟龍,并痛改前非,尋訪名師,刻苦努力,終成一代名士。(1)周處的故事體現了什么道理?(2)“周處殺了白額虎和蛟龍,并痛改前非,尋訪名師,刻苦努力,終成一代名士。”這告訴我們名師和名士的榜樣作用。你對此是如何認識的?【探究四:合作與探究】“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追求“至善”的精神境界?(課堂反饋案)一、基礎達標1.中國古話說:人無恥,無自立。這句話是說( )A.因為有羞恥心,人才會節制自己的行為,不做庸俗卑賤的事情,有尊嚴的生活B.自尊心和羞恥心沒有聯系C.人要沒有任何廉恥心,才能自立D.沒有了羞恥心,就不能獨立2.能引導我們判斷是非善惡,明確行為選擇理由是( )A.換位思考 B.羞惡之心C.行為規范 D.國家法律3.大千世界紛繁復雜,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很多不良誘惑。對此,我們應有的正確態度是( )A.可以嘗試一下,發現有危害再戒除也不遲B.只要把握好“度”,沾染不良誘惑并不可怕C.學會拒絕不良誘惑,不斷增強自控力D.對不良誘惑要因人而異,有的人可以沾染不良誘惑4.最近小華很苦惱,原來他的同學小輝經常當面指出他的錯誤,他感到很丟面子。對于小華的苦惱應該怎樣認識( )A.自己的錯誤應該由別人指出B.“自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C.別人當面指出自己的不足,這是傷自尊的事D.小華的反映是自尊心強的表現5.東漢時期,許衡與朋友出游,見路旁有梨,同伴紛紛摘梨止渴,皆曰:“亂世,梨無主。”許衡卻不為所動,說道:“梨無主,我心有主。”摘一個梨,是一件再小不過的事,而許衡卻能壓制心中的惡欲,這便是所謂“慎獨”之人。下列對慎獨理解正確的是( )①慎獨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道德修養的一種方式、一種境界②慎獨是一種表面現象,沒有實用價值③是指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能嚴守道德準則④慎獨是先天就有的道德品質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6.青春期是人的生命最旺盛的時期,在珍惜青春的同時,我們要去經歷,去經驗。對青春最好的證明是( )①以修身為本 ②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 ③在學習中成長 ④在成長中收獲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7.“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至善。”“止至善”( )①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格調,有我們的“至善”追求②是一種“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實踐過程,是一種向往美好、永不言棄的精神狀態。③要求我們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通過自省和慎獨,端正自己的行為④是說每個人都能止至善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8.下列行為屬“慎獨”的是( )①自習課上,同學們安靜地學習 ②一個小女孩在個人獨處的場合將果皮扔進垃圾箱 ③一位男生躲在校園的角落里吸煙 ④非得在老師的監督下才完成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能力提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翟小寧在《夢想、精神、美德、愛與青春》的開學致詞中提到:“人生最大的學問在于使心中光明的道德更加光明,在于日新其德,日新其民,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且止而不退。閱讀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上述致詞中展示了一種什么精神境界和精神狀態?(2)我們要怎樣做到這種精神境界和精神狀態?參考答案:一、基礎達標1.A 2.B 3.C 4.B 5.B 6.D 7.A 8.A二、能力提升(1)止于至善。(2)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格調,有我們的“至善”追求。每個人都可以從點滴小事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少成多,積善成德。在生活中尋找“賢”,將他們作為榜樣。要求我們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檢視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責,積極調整自己,通過自省和慎獨,端正自己的行為。【歸納整理】(請同學們理解、識記下列基本知識點、基本觀點、基本問題)1.“行己有恥”的含義是什么?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知廉恥,懂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2.如何做到“行己有恥”?(要求)①“行己有恥”需要我們有知恥之心,不斷提高辨別“恥”的能力。(行動之前,審查愿望;行動之中,監督調節;行動之后,反思效果與影響。)②“行己有恥”意味著我們能真誠面對自我,聞過即改,知恥而后勇。③“行己有恥”要求我們樹立底線意識,觸碰道德底線的事情不做,違反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④“行己有恥”更需要我們磨礪意志,拒絕不良誘惑,不斷增強自控力。3.如何增強自控力?①增強“我不要”的力量。嘗試不做某些事情,糾正自己的行為。②增強“我想要”的力量。每天堅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③加強自我監控。認真記錄一些自己平時不關注的事。4.“止于至善”的含義是什么?“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實踐過程,是一種向往美好、永不言棄的精神狀態。5.如何做到“止于至善”?(要求)①我們要從點滴小事做起,積少成多,積善成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②在生活中尋找“賢”,將他們作為榜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③“止于至善”要求我們養成自我省察的習慣。檢視自身不足,不盲目自責,積極調整自己,通過自省和慎獨,端正自己的行為。(“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④以修身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是對青春最好的證明。6.榜樣的作用有哪些?①榜樣不僅是一面鏡子,而且是一面旗幟。②好的榜樣昭示著做人、做事的基本態度,激發我們對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給予我們自我完善的力量。③善于尋找好的榜樣,向榜樣學習,汲取榜樣的力量,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