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板塊三 世界史 第13講 戰爭與和平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時期 學案(含答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板塊三 世界史 第13講 戰爭與和平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時期 學案(含答案)-2024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13講 戰爭與和平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時期
時空定位
階段特征
20世紀上半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兩次世界大戰、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現代化模式調整與創新時期,是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時期,也是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的時期
政治 (1)一戰與國際秩序:1914—1918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后建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并成立國際聯盟維護戰后國際秩序;國際聯盟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使之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發生、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矛盾重重,并沒有帶來真正的和平。 (2)二戰與國際秩序:1931—1945年,二戰從局部戰爭發展到全球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努力下,取得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戰后建立以雅爾塔體系為代表的國際秩序,仍具有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但對戰后的和平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3)兩種社會制度:俄國十月革命將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并存與競爭。 (4)殖民體系: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促進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
經濟與社會生活 (1)蘇聯的經濟: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在列寧和斯大林領導下,蘇俄/蘇聯先后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聯模式,最終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2)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面對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開始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模式;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金融領域一度崩潰,國際金本位制走向崩潰。 (3)現代農業與食品生產:20世紀中葉,歐美各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約的現代農業。20世紀20年代起,速凍加工、冷凍設備、冷凍食品等領域的技術不斷進步
思想文化 (1)思想:①20世紀初,列寧主義誕生,成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②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亞非拉民主與民族獨立意識不斷發展,民族民主運動高潮出現。 ③經濟大危機后,凱恩斯主義代替自由主義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指導思想。 (2)科技: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的“飛行者1號”成功升空,飛機時代開始了;1908年,美國福特T型汽車誕生,成為當時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與管理的典范;進入20世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專題要點 1.兩次世界大戰及戰后國際秩序:了解20世紀上半葉發生的改變世界格局與國際秩序的兩次世界大戰。認識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大國實力對比變化及其對戰后國際秩序的影響。注意國際關系的演變和大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和調整。 2.十月革命及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了解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主義國家蘇俄(聯)的興起與發展。注意列寧和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實踐,無論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都是蘇俄(聯)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作出的選擇,注意其合理性。 3.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注意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運動的特點及其對國際秩序的影響。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民族解放運動相比,這一時期民族民主運動更加激烈和徹底,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訴求也從只爭取獨立發展為建立民族獨立的民主政府,“民族自決”成為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命題分析 情境 設計 從學術情境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20世紀以來國際社會對戰爭權的限制;從社會情境和生活情境看列寧的社會主義探索和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
核心 考點 兩次世界大戰的不同;英法的綏靖政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異同;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全面總結蘇聯模式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價值 導向 靈活務實;民族自信;愛好和平;制度創新;崇尚勞動;尊重規律
備考 方向 從時空觀念的角度把握兩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識蘇聯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和建設的經驗教訓;從歷史解釋的角度把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異同;從家國情懷的角度理解兩次世界大戰時期有關中國問題的史實,如巴黎和會、開羅會議
考向一 兩次世界大戰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
價值引領1 務實靈活——從英法外交看國際秩序
(2022·山東卷,14)一戰初期,英國對法國只進行了象征性的有限軍事援助。隨著法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的高漲,以及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英國轉變態度是為了(  )
A.盡快恢復歐洲和平 B.保持戰后歐洲均勢
C.避免單獨對德作戰 D.聯合法國控制歐洲
解讀
知識 為基 大陸均勢政策的含義是英國為了維護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歐洲大陸的列強彼此牽制和相互爭奪,防止一國稱霸歐洲。實質是由英國操縱歐洲的政治天平,維護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保持英國的海上霸權
能力 為重 一戰初期,英國從“歐洲均勢”考慮出發,擔心德國戰敗后法國會成為另一個霸權國家,所以對法國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戰爭中兩敗俱傷;隨著形勢變化,如果法國與德國媾和,那么德國勢力將迅速壯大,打破歐洲大陸均勢格局,進而威脅英國利益,所以英國才與法國全力合作以遏制德國,仍然體現的是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考查獲取、解讀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素養 導向 從歷史理解角度看大陸均勢政策及一戰期間英國對法國態度的轉變
價值引領2 家國情懷——從二戰重要會議看中國國際地位提升
(2022·6月浙江選考,23)“抗日何所恃?忠貞與汗血。”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轉折的一年,中美英三國舉行會議發表宣言:“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奪得的或占領的一切島嶼”,日本所竊取于中國的領土,如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該次會議召開地點所處地區是(  )
A.西亞 B.東歐 C.北非 D.東亞
解讀
知識 為基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英三國首腦于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開羅舉行會議,討論如何協調對日作戰的軍事問題和戰后如何處置日本等政治問題,史稱“開羅會議”。 ②開羅處于北非
能力 為重 據材料“日本所竊取于中國的領土,如東北、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可知,1943年11月,中華民國、英國、美國在埃及開羅召開討論三國聯合對日作戰和戰后處置日本問題的會議,《開羅宣言》中明確宣告:在戰爭結束后,日本必須將東北三省、臺灣和澎湖列島歸還給中國。考查獲取、解讀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素養 導向 從歷史解釋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根本性轉變;從時空觀念角度看二戰期間重要會議的召開
1.唯物史觀——兩次世界大戰的不同
方面 一戰 二戰
戰爭的目的和性質 交戰雙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爭奪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雙方進行的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法西斯國家不僅要打敗對方,而且要在世界范圍內建立法西斯政權;與之相反,反法西斯國家進行的是以打敗法西斯、爭取人類安全與社會進步為目的的正義戰爭
爆發形式 戰前雙方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后,戰爭很快全面爆發 先經歷局部戰爭,后來由于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和法西斯國家不斷擴大侵略,演變為世界戰爭
對戰敗國的處理 戰后,戰勝國把戰爭責任推到以德國為首的戰敗國身上,對戰敗國進行掠奪性的懲罰,未追究戰爭中的個人責任 戰后,處理戰敗國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實行非軍事化,在戰敗國建立民主體制,追究個人責任和審判戰犯
影響 給人類帶來的主要影響是戰爭災難,尤其對人類心靈產生了消極影響,所建立的戰后新秩序仍然體現大國壓迫小國、強國控制弱國的帝國主義原則 不僅打敗了法西斯主義,更教育了世界人民,使爭取和平進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所建立的戰后新秩序較多倡導和平、民主、獨立的原則,對戰后世界的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期間出現了社會主義國家蘇俄 戰后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并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
戰后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開始瓦解 戰后帝國主義殖民體系迅速瓦解
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體系 戰后建立起來的雅爾塔體系是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的多重性質的體系,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2.歷史理解——英法的綏靖政策
從國家力量角度看 英、法的經濟地位和軍事地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而受到極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國家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從目的角度看 目的是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利益以維護自己既得利益,如禍水東引,把矛頭指向蘇聯
從客觀環境看 和平主義思潮在當時占據主導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國家與蘇聯的矛盾打出“反共產國際”的旗號,欺騙了英、法等國
從結果角度看 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行為受到鼓舞,助長了其發動戰爭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3.歷史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歷史解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異同
方面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
不同點 體現意志 體現了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大國的意志 體現了美蘇兩國的意志
調整關系 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 資本主義大國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
國際格局 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 美蘇對峙格局,反映了歐洲國際地位的下降
建立基礎 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的基礎上,必然隨德國的崛起而破產 美蘇之間的妥協
主要矛盾 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 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
制止戰爭(作用) 對于侵略戰爭的制裁沒有具體措施,不能制止戰爭的發生 專門建立了旨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性組織——聯合國,并且為制止戰爭的再度發生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崩潰方式 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宣告其瓦解 以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宣告其瓦解
相同點 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體系被破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②都是根據一系列國際會議所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起新的國際體系。③都是大國意志的體現,體現了大戰前后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④都隨著各國力量的消長而瓦解
1.視角:國際法與世界秩序
(2023·連云港高三調研)1928年,美、英、德、日等國簽訂的《非戰公約》規定: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締約國之間不用和平之外的方法解決任何國家糾紛。這些規定(  )
A.維護了世界長期和平
B.保障了所有締約國的安全
C.促進了國際法的發展
D.消弭了締約國之間的矛盾
2.視角:民族自覺思想與民族革命
(2023·南通第二次調研)一戰爆發后,甘地曾誠懇向英國當局表示,要募集印度人醫療隊和印度士兵到前線服務,并認為戰爭結束后,印度將得到一個自治政府。然而1919年英國政府的高壓政策讓甘地深感失望,他意識到英國的殖民統治是不道德的,“如果(印度)人民對此寬容而不抗爭,我們將永遠不會進步”。這反映出(  )
A.國大黨萌發民族獨立意識
B.甘地放棄非暴力不合作策略
C.英國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
D.民族自決思想影響甘地轉變
3.視角:“自由法國”運動與民族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敗降后,戴高樂發起反對納粹德國的“自由法國”運動,“自由法屬非洲”應運而生。“自由法屬非洲”的人民加入“自由法國”的軍隊參戰以及對殖民地領土基礎設施的軍事開發,為法國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這(  )
A.推動了世界大戰中非洲戰場的開辟
B.促進殖民地民族主義愿望的增長
C.改變了同盟國與協約國的力量對比
D.強化了法國對殖民地的直接控制
4.基于唯物史觀與歷史理解考查一戰爆發的根源
(2023·蘇錫常鎮高三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圖一:1870—1913年英法德美工業增長倍數
圖二:1914年歐洲列強占有殖民地數量對比
圖一、圖二反映了一戰之前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對比。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擬定一個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12分)
5.基于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考查戰后民族主義意識
(2023·南通高三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從遠征意大利開始,拿破侖就宣布:意大利的國民們,法國軍隊是來切斷諸君枷鎖的!作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國在歐洲各地推廣國民的自由。對于法國占領地區的人們來說,雖說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其發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侖率領的軍隊終歸是占領軍,各地逐漸意識到要團結一致對抗法國侵略者。作為一種民族主義的先驅形式,在法軍占領的普魯士所出現的運動就是明顯的例證。拿破侖以兩面手段占領了歐洲各地,廣泛傳播了在19世紀高揚的民族主義原型的思想和態度。也正因如此,最終他不得不失敗。
——摘編自[日]福井憲彥《近代歐洲的霸權》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把東方各族人民卷入國際政治生活,幫助他們加深了對帝國主義的認識,民族意識和民族危機感大大增強。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國主義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轉向求助于蘇俄政府,他們也演變為初步的共產主義者。在列寧、斯大林領導下的共產國際幫助指導下,各國紛紛建立共產主義團體或政黨。迄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共產黨組織在中國、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國陸續建立。
——摘編自余建華《本世紀第一次民族主義浪潮的背景與特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拿破侖戰爭在歐洲政治文化重構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主義浪潮的特征。
考向二 蘇俄(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價值引領1 崇尚勞動——從義務勞動看蘇聯社會主義建設
(2022·江蘇卷,15)下圖海報描繪的是1919年蘇俄工人自愿發起的星期六義務勞動。這一活動被列寧稱為“偉大的創舉”。該創舉體現了(  )
A.工業化生產蓬勃開展
B.間接向共產主義過渡
C.通過勞動推動人的解放
D.工農對國家的認同加強
解讀
知識為基 ①1919年春,協約國帝國主義對蘇俄進行第一次大規模的武裝干涉,后方的工人積極響應黨和列寧的號召,加緊工作支援前線。1919年4月12日是星期六。②繼共產黨員之后,非共產黨員、各地工人也紛紛用星期六義務勞動來支援前線。列寧高度評價了這一運動,認為它是“偉大的創舉”。③2014年俄羅斯為激發民眾的愛國主義精神,決定每年春季開展星期六義務勞動
能力為重 根據材料“1919年蘇俄工人自愿發起的星期六義務勞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人們義務勞動是為了加快戰爭的結束,推動蘇俄的解放。考查獲取、解讀信息和解釋問題的能力
素養導向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星期六義務勞動的作用;從家國情懷角度看社會主義革命中工人工作熱情的調動
價值引領2 立足國情——從蘇俄農民實物稅看蘇聯社會主義道路探索
(2020·江蘇卷,19)1921至1922年蘇俄農民要上繳的實物稅有18種。1921年蘇俄約有79個省級行政單位,完稅后能實現自由交換和買賣糧食、飼料的省份,約占總數的一半多,而能夠自由交換和買賣馬鈴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個。這反映出,新經濟政策實施初期(  )
A.余糧收集效果良好
B.數省保持經濟獨立地位
C.農民稅收負擔較重
D.農民無權支配稅后糧食
解讀
知識為基 ①列寧探索了在小農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②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想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后者則是利用資本主義,通過市場漸進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能力為重 根據材料“1921至1922年蘇俄農民要上繳的實物稅有18種……完稅后能實現自由交換和買賣糧食、飼料的省份,約占總數的一半多,而能夠自由交換和買賣馬鈴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個”,說明新經濟政策實施初期稅收的種類多,農民稅收負擔重。考查獲取、解讀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素養導向 從唯物史觀角度看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從家國情懷角度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與國情的關系
1.唯物史觀——蘇俄(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政策 特點 根本目的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戰時”與“共產主義”相結合,共產主義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全面運用 戰勝國內外敵人,同時實現向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
新經濟政策 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和價值規律恢復發展經濟;在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占主導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內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 鞏固工農聯盟,恢復和發展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政策 推行農業集體化;犧牲農業和農民利益,優先發展重工業;采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利用國家政權力量盡快發展經濟,實現工業化,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社會主義政權
2.歷史解釋——全面總結蘇聯模式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歷史經驗 (1)計劃經濟模式有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有利于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重大問題,一度推動了蘇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
教訓 (1)從長遠看,優先發展重工業,影響了農業、輕工業的發展,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模式,排斥市場調節作用,挫傷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使經濟發展失去活力。 (3)犧牲農民利益,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 (4)政治權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體制的僵化,產生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1.視角: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直接過渡
(2023·鹽城模擬檢測)有學者指出,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小農經濟的共耕制和集體化,實現了農業經濟的社會主義轉化;取消私人貿易,實現了商業的社會主義化;將工業集中和國有化,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構建”。這說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
A.塑造了蘇維埃政權的權威
B.提高了工農業生產的效益
C.始終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D.踐行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2.視角:道路探索與間接過渡
(2023·連云港高三二模)1921年,蘇俄決定建立各省經濟委員會,協調經濟部門工作。此后,政府撥巨款從國外引進礦上機械設備,并對勞動工資進行了改革,以貨幣取代實物工資,并按照工人技術水平高低評定工資標準。這些做法(  )
A.發揮了國家經濟調控的作用
B.調動了各個階層的生產積極性
C.促進了蘇俄與西方經濟交流
D.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視角:工業發展與建設模式
(2023·常州教育學會高三監測)斯大林在1926年提出,蘇聯建設工業化的資金來源,不能像英國靠掠奪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資本,也不能像德國靠在普法戰爭后索取賠償,更不能走沙皇俄國靠接受奴役性條件獲得外國貸款,而是要靠蘇聯國內積累解決資金問題。因此,蘇維埃當局(  )
A.實行了余糧收集制
B.犧牲了農村和農民利益
C.利用了市場機制
D.挫傷了工人生產積極性
4.基于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考查蘇俄新經濟政策
(2023·丹東模擬檢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西方列寧學家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評價
學者 評價
斯蒂芬·T.波索尼 新經濟政策表明“列寧回到了馬克思主義原來關于社會主義只能是成熟的資本主義的繼承人的主張”
愛列娜·登考塞 新經濟政策的最重要之處在于……列寧通過它認識到社會變革必須是漸進的,必須適應現實和群眾的思想狀況
布蘭科·拉奇齊 新經濟政策實質上是政治性而不是經濟性的,經濟總是而且必須讓位于政治……因此他(列寧)把這次路線的改變主要看作政治行動
——摘編自杜炳鋆《西方列寧學家對列寧新經濟政策的評價》
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的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
第13講 戰爭與和平的時代——兩次世界大戰時期
考向聚焦
考向一
高考真題研讀
價值引領1 B 價值引領2 C
模擬經典演練
1.C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活動違背了《非戰公約》的規定,排除A項; 《非戰公約》并沒有對侵略者以及違反條約者規定必要的懲罰措施,因而在實踐上沒有起到有效的作用,排除B項;簽署《非戰公約》的國家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排除D項。]
2.D [材料反映了一戰期間至一戰結束后甘地對英國殖民統治態度的轉變,其認識到如果不與殖民者抗爭,印度將無法獲得民族獨立,體現了甘地追求民族解放的斗爭思想,D項正確;材料僅涉及甘地一人思想的轉變無法推出整個國大黨萌發了民族獨立意識,排除A項;甘地并未放棄非暴力不合作策略,排除B項;此時英國的殖民體系并未瓦解,排除C項。]
3.B [根據材料可知,二戰期間,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的人民參加了戰爭,以及對殖民地領土基礎設施的軍事開發,這些都有利于促進殖民地民族主義愿望的增長,為二戰后國家獨立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非洲戰場的開辟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同盟國與協約國是在一戰期間,排除C項;二戰削弱了殖民國家對殖民地的控制,排除D項。]
4.示例
論題: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深層原因。
論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紛紛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但是老牌強國英法等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發展速度放緩,后起的德國在統一之后迅速崛起,導致它們的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德國開始尋求歐洲乃至世界的領導地位,與英國矛盾逐漸激化,為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競相擴軍備戰。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德國支持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德、俄、法、英相繼參戰,戰爭全面爆發。綜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矛盾加劇,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5.(1)作用:傳播了民主自由等啟蒙思想,沖擊了封建專制;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催生了近代民族主義形成);有利于歐洲各民族國家的建立;也為近代民族主義走向民族沙文主義,加劇對外侵略擴張準備了條件。
(2)特征: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鼓舞;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統治;得到蘇俄政府和共產國際的援助;在全球范圍內廣泛興起;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
考向二
高考真題研讀
價值引領1 C 價值引領2 C
模擬經典演練
1.D [材料表明,蘇俄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業、商業、工業方面都堅持了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踐行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D項正確;A、B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后來造成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2.A [根據材料可知,蘇俄利用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的力量恢復和發展經濟,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各個階層,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不是蘇俄與西方經濟交流,排除C項;蘇俄沒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D項。]
3.B [根據材料可知,斯大林時期實施農業集體化為工業化積累資金,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使農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故選B項;余糧收集制是列寧時期而非斯大林時期實施的政策,排除A項;斯大林時期建立的是排斥市場的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排除C項;蘇聯正處于工業化建設的初期,挫傷了工人生產積極性缺乏史料證據,排除D項。]
4.示例一
評析:列寧新經濟政策部分地恢復了資本主義經濟因素,這使西方的列寧學家錯誤地認為列寧進行的社會主義失敗了,只能退回到資本主義經濟,如波索尼的觀點;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只是對資本主義經濟因素的利用,目的是盡快地恢復和發展經濟,為最終消滅資本主義而奠定物質基礎;正是這種退卻,一方面為西方學者攻擊社會主義提供了口實,另一方面也使他們曲解了新經濟政策實行的目的。
結論:西方列寧學家缺乏對新經濟政策客觀公正的評析,其觀點是錯誤的。
示例二
評析:西方列寧學家對新經濟政策的評價大都是歪曲或否定其社會主義性質,他們持這種觀點一方面是由于新經濟政策表面上恢復了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攻擊社會主義的需要;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既有政治因素,即鞏固工農聯盟和無產階級專政的需要,也有經濟因素,即盡快地恢復俄國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是在特殊情況下實行的非常措施,是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建設的有益探索,是政治經濟行動。
結論:西方列寧學家對新經濟政策評析是片面的,其觀點是錯誤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冶市| 芦溪县| 大宁县| 珠海市| 遂昌县| 东港市| 罗田县| 兰溪市| 阿尔山市| 永和县| 洛扎县| 寻乌县| 苗栗县| 平江县| 城市| 五原县| 都江堰市| 东阳市| 桃江县| 赤水市| 元阳县| 波密县| 恩平市| 南部县| 泸溪县| 广昌县| 凤城市| 固原市| 屯门区| 怀化市| 通州区| 花垣县| 巨鹿县| 株洲县| 鸡泽县| 双牌县| 开平市| 两当县| 张家港市| 陆川县| 浮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