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微專題二 戰爭與文化交鋒時空定位線索一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 (1)概念:“希臘化時代”,指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的時期。 (2)希臘化的表現 ①亞歷山大統治期間,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文化和西亞文化。 ②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 ③影響 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 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 (1)西征的過程 ①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親征。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 ②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 ③第三次西征:13世紀中葉,以西亞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 (2)西征的影響 ①嚴重破壞了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 ②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 ③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由東向西遷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大批移民自西東遷,進入中國中原地區,被稱為“色目人”。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1.古典希臘時期與希臘化時代文明的差異(1)濃郁的狹隘性和地方性是古典希臘時期的文明特征。古典希臘時期的文明建立在奴隸制城邦的基礎上,城邦文化的一體感和認同感必然會造成城邦思想的狹隘性,古典希臘時期的哲學家也只能從城邦的角度來觀察宇宙,闡發其哲學思想。(2)多元化與開放性是希臘化時代的文明特征。希臘化時代是古希臘歷史由獨立城邦走向統一的世界性帝國的過渡時期。亞歷山大帝國囊括了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的一部分,第一次在政治上統一了地中海東部世界,并由此奠定了希臘化文明多元化特征的基礎。亞歷山大帝國的創建過程,伴隨著東西方文明的交互滲透,超越種族和國界的觀念開始出現。2.蒙古西征對近代歐洲的影響(1)對資產階級社會的到來:推動四大發明在西方的進一步傳播及應用,其中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更被馬克思譽為“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2)對文藝復興:蒙古西征時,整個歐洲正處在中古時期,封建神學為整個社會的精神支柱,使人們的思想受到了禁錮,而蒙古西征打破了這一局面。(3)對新航路的開辟:蒙古西征給歐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馬可·波羅行紀》對東方的神奇渲染更是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遐想,召喚著探險家不顧一切艱難險阻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1.(2023·汕頭三模)獵獅是一項起源于西亞的貴族傳統活動,“帝王獵獅圖”也是西亞一種常見的傳統藝術創作主題。亞歷山大在征服波斯后,舉行了幾場大型狩獵活動,而他手持馬其頓長矛與雄獅搏斗的英勇場景也被創作成了各種畫像(如圖),供人敬仰。這可以用于說明( )《亞歷山大獵獅圖》馬賽克鑲嵌畫A.狩獵運動符合帝國武力擴張需要B.狩獵運動在帝國境內得到普及推廣C.統治者以獵獅文化強化自身權威D.統治者的愛好左右藝術創作發展2.(2023·邵陽一模)“希臘化時代”是近代史學創造的一個概念,指從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到羅馬征服東地中海地區之間希臘世界的歷史(有時也從亞歷山大遠征算起),這是一個希臘文化不斷向東方傳播即東方在希臘人統治下不斷希臘化的過程。今天看來,這個理解不免簡單化,是因為( )A.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但不是東方文明源頭B.東方希臘化的過程實質上也是東方羅馬化的過程C.野蠻的征服者總要被所征服地區先進文明所征服D.希臘文化向東傳播過程也是希臘文化東方化過程3.(2023·蘇州聯考)有學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了城市的同時,卻也摧毀或動搖了歐洲教皇統治的經濟基礎,尤其是蒙古對征服地區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讓歐洲人開始質疑教會的觀點和主張。這說明蒙古西征客觀上( )A.加強了文化交流 B.推動了民族遷徙C.促進了思想解放 D.引發了宗教改革線索二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特征及表現 評價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 (1)北美居民在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 (2)表現:使用的英語已經發展為美式英語;飲食文化、藝術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1)進步性: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2)局限性: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是美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拉丁美洲文化 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葡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為重要文化符號之一。偏遠內陸地區,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得以保留 (1)進步性:取消了奴隸貿易、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 (2)局限性: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戰后形成了考迪羅獨裁權力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1)俄國:1825年12月,“十二月黨人”起義,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 (2)波蘭:1830年11月,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 (3)德意志:普魯士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1848年,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 (1)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了一個從大西洋沿岸到波蘭,從波羅的海到地中海的龐大帝國,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向這些地區傳播。 (2)拿破侖大軍所到之處,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 (3)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 (4)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殖民國家改造甚至消滅被殖民地區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識。 (2)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 (1)中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 (2)印度:英國將英語和英國的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印度的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 (3)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1.美國文化的多樣性與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樣性的異同(1)相同點:①文化產生的背景相同。它們都曾受到歐洲殖民者的侵略。②文化的構成因素相同。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是二者共同的重要組成部分。③有著共同的缺陷。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和種族歧視仍然存在。(2)不同點:①對二者文化產生影響的國家不同。對美國文化產生影響的主要是英國,對拉丁美洲文化產生影響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家。②二者所使用的語言不同。美國的通用語言是美式英語,拉丁美洲的通用語言主要是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③二者的文化特征有所不同。人人生而平等、人民主權和權力制衡原則是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嫉狭_獨裁權力成為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拉丁舞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2.全面認識西方列強的文化侵略(1)主要方式: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過教會、學校、報刊書籍等途徑,用傳教布道、開辦學堂、興辦慈善事業等方式進行滲透,推行殖民主義的教育。(2)基本特征:①它往往不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而是在人類文明的相互交融和滲透、民族文化之間互相交流和吸收的過程中進行,潛移默化的特點很突出。②它往往不是強硬灌輸,而是迎合了某些民族和國家地區追求新奇、崇洋媚外的心理與價值需求。③它一般不采取與被殖民者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直接抗衡和沖突的形式,而是盡量選擇溝通和契合的方式,引發被侵略國家民族文化傳統中一些消極落后因素的泛濫,造成一種強大的文化逆流,因此不易阻塞。(3)客觀結果:不可避免地把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等思想,帶到被殖民地區,激發被壓迫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4.(2023·泰州模擬)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曾這樣描述拉美文化:“加勒比的歷史充滿了魔幻的色彩。這種魔幻現實色彩是黑奴從他們的非洲老家帶來的,但也是瑞典的、荷蘭的、英國的海盜們帶來的。在加勒比地區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種截然不同的事物。這在世界其他地區是見不到的?!瘪R爾克斯意在強調近現代拉美文化( )A.具有多元性和獨特性B.已丟失印第安文化元素C.移植了殖民者的風俗D.促進了不同種族的交融5.(2023·黃岡模擬)拿破侖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而覺醒并充滿激情,然后又在其導師背叛自己的原則時轉而反對其導師。這說明拿破侖對外戰爭( )A.受到各國的強烈不滿和反擊B.最終遭到各地人民反對C.推翻了各國的君主專制統治D.促進了民眾政治上覺醒6.(2023·沈陽三模)李鴻章認為:“無論中國制度文章,事事非海外人所能望見,即彼機器一事,亦以算術為主,而西術之借根方,本于中術之天元”“中術四元之學,闡明于道光十年前后,而西人代數之新法,近日譯出于上海,顯然脫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國之范圍,已可概見?!边@一主張( )A.證明了西學源于中國的正確性B.打破了傳統“華夷之變”的偏見C.體現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思想D.有利于減輕西學傳播的阻力線索三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1.一戰與文化重構(1)背景①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被壓迫民族已經存在民族獨立的愿望和行動。②一戰在客觀上進一步傳播了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③一戰后期,舊帝國紛紛解體,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2)表現①東歐出現一批民族獨立國家。②深化了殖民地人民對白人優越論與民族自決的認識。③亞非拉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出現高潮中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法屬印度支那:胡志明領導民族解放斗爭,爭取民族獨立。印度:甘地與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墨西哥等地:出現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2.二戰與文化重構(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殖民主義的打擊;現代化的推進;戰后新興民族國家建立。(2)表現: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①印度:現代文化呈現多樣性特征。②新加坡、韓國:有類似的儒家文化背景,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努力創造現代的東方文化。③埃及: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影響,復興民族文化;形成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兩次世界大戰對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1)第一次世界大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和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激發了歐洲、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出現了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改變了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政治版圖。(3)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形成的民族自決原則成為指導殖民地人民為獨立、民主斗爭的武器。(4)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聯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5)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7.(2023·南通模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法西斯同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這對世界殖民主義的影響是( )A.加快世界殖民體系瓦解B.改變亞非拉的政治版圖C.強化了宗主國的政治地位D.殖民主義退出了歷史舞臺8.(2023·茂名模擬)李光耀在《經濟騰飛路——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中寫道:“沒有所謂的亞洲模式,但是東亞儒家社會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會,有著根本的差異。儒家社會相信個人脫離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個社會,而政府不可能也不應該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睂Υ死斫庹_的是( )A.亞洲模式的發展與歐洲模式相一致B.新加坡的發展離不開儒家文化助力C.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D.家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沒有積極作用9.下圖為愛爾蘭畫家創作于1918年11月20日的時政漫畫《糟糕的日子過去了》。該漫畫所表達的主旨是( )戰爭勝利時,萬眾歡騰,而兩位老人卻愁容滿面、憂心忡忡: “很高興戰爭終于結束了,這是一段糟糕的日子,不知道下一次戰爭是什么樣子!” “是的,下次和平是什么樣子!”A.表達對戰爭的反思和對未來的擔憂B.剖析冷戰態勢下人們的矛盾心理C.指出凡爾賽體系蘊含著嚴重的危機D.揭示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微專題二 戰爭與文化交鋒線索一精準對點訓練1.C [獵獅活動凸顯出亞歷山大的勇敢與威武,也是亞歷山大尚武精神的反映。因此可以說明統治者以獵獅文化強化自身權威,C項正確;材料凸顯的是統治者的權威,而非迎合帝國武力擴張的需要,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的是亞歷山大的個人行為,“普及推廣”說法錯誤,排除B項;藝術的發展是社會發展決定的,帝王愛好是影響因素,而非決定性因素,排除D項。]2.D3.C [根據材料可知,蒙古西征客觀上打擊了教會勢力,削弱了教會的思想控制,有利于人們的思想解放,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蒙古西征對教皇思想統治的影響,沒有涉及文化交流、民族遷徙,排除A、B項;蒙古西征發生于13、14世紀,而宗教改革發生于16世紀,排除D項。]線索二精準對點訓練4.A [拉美文化來源包括黑奴從非洲帶來的魔幻現實主義,瑞典等歐洲人帶來的海盜文化,集中了各色人等和各種截然不同的事物等,反映出拉美文化具有多元性,拉美文化“在世界其他地區是見不到的”,說明拉美文化具有獨特性,A項正確;已丟失印第安文化元素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移植了殖民者的風俗只強調了材料的一個方面,排除C項;材料未說明拉美文化促進了不同種族的交融,排除D項。]5.D6.D [據材料“顯然脫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國之范圍,已可概見”可知,李鴻章認為西方的算術之學源于中國,該觀點有利于減輕西學傳播的阻力,D項正確;僅憑材料中的觀點無法論證西學源于中國的觀點是正確的,排除A項;李鴻章認為西學源于中國,說明其未打破傳統“華夷之變”的偏見,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西學中源”思想,并非“中體西用”思想,排除C項。]線索三精準對點訓練7.A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同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放松了對殖民地的控制,加快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因此A正確。]8.B [根據材料可知,李光耀認為亞洲的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脫離不了儒家文化,這說明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加坡的發展,B項正確;根據材料“但是東亞儒家社會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會,有著根本的差異”可知,亞洲模式與西方自由放任的社會模式有根本差異,排除A項;C項是西方自由放任的經濟管理模式的特點,材料沒有體現,排除;家庭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一定積極作用,D項說法錯誤,排除。]9.A [“很高興戰爭終于結束了,這是一段糟糕的日子,不知道下一次戰爭是什么樣子”說明他們對戰爭的反思和未來充滿擔憂,故選A項;冷戰開始于194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1918年11月20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戰勝國沒有建立凡爾賽體系,排除C項;漫畫無法體現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