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談高三歷史二輪復習策略 一、高考考什么1 高考試題命制的三要素:高考命題的三要素即情境,立意和設問。其中,立意是靈魂,體現(xiàn)考試的目的,情境是立意體現(xiàn),設問則是聯(lián)結立意與情境的紐帶高考試題命制的三個目標:一個是命題立意,即試題要有一定的主題思想;一個是能力考查的目標;一個是通過作答使認識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試測量本身成為再教育的過程。2、大學命題專家關注的問題關注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能力關注獨立思考和主干知識。強調材料意識和論從史出只把教材看做是命題的背景和依托3、 歷史學科考核能力(做題能力) ①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 ②考查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潛力; ③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命題不拘泥于教科書; ⑤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景; ⑥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 ⑦把握歷史發(fā)展基本脈絡.4、新課程高考題能力要求分配比例(1)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深刻理解和靈活應用)(約15%);(2)對史料信息的釋讀能力(信息獲取 甄別、整合、概括、運用等)(約50%);(3)歷史學科素養(yǎng)(研究素養(yǎng)和方法) (約5%);(4)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解決問題 的技能(約30%)。二、三周強化訓練同學們后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1知識框架混亂,學科體系不完整,不系統(tǒng)。時間空間定位不準,有同學甚至不審時間,缺乏歷史感。當題目切入一定的歷史階段,涉及到相關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時,普遍存在答題不全、思路放不開的現(xiàn)象。2 歷史概念模糊。3審題解題技巧不嫻熟。對復雜材料所包含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依然薄弱。不聯(lián)想所學知識(思維不發(fā)散);不了解命題意圖 (不知道試題考什么)。不深入比較選項(憑感覺猜答案);4從文綜測試來看,部分學生不適應文科綜合測試的題量,掌握不好答題節(jié)奏。從文綜試卷上看,歷史放在最后。有些同學匆忙做題,不求質量,審題不夠深入,答題不夠全面,書寫不太規(guī)范。甚至更同學根本沒有時間做歷史。 三 今后的復習思路1.理清史實的先后順序(通史復習)2.階段特征3.注重課本結論的得出過程。4.答題技巧的培養(yǎng)四、特別關注的幾個問題 1.關注史學觀點:全球史觀 文明史觀 社會史觀 現(xiàn)代化史觀 革命史觀 特別要關注文明史的命題角度高三二輪復習要按考綱規(guī)定進行通史加專題的復習。既要著眼于通史知識體系的構建,又要鞏固各時段的專題知識體系,兩者相互穿插、整合,從而理清歷史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建立起合理通達的學科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可通過適度補充階段特征等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歷史階段變化,把握人類文明演進進程;按照各專題要求,梳理單元知識,歸納理性認識,進一步鞏固落實專題知識。對這些史觀的把握,既是我們進行新課程教學的前提,也是我們備考指導與復習的基礎,因為與這些史學觀點相關聯(lián)的知識均是歷史的主干知識點,最能體現(xiàn)“古今貫通、中外相聯(lián)”的原則,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識的命題思路,也體現(xiàn)了關注史學動態(tài)的特點。從近兩年高考命題情況看,體現(xiàn)和涉及這些方面的試題有不少。因此在復習指導時,要以新的史學觀點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開闊的視野,客觀全面地認識、評價古今中外的歷史事物與現(xiàn)象。 五 用新的學習觀念貫穿復習過程 從“以本為本”到“重整教材”。“以本為本”曾長期左右著教、學、考的過程。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推進,高考命題超越教材,體現(xiàn)了三個‘不拘泥’思想、不拘泥于教材內的知識、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不拘泥于教材的知識結構和體系。因此備考指導必須具有整合意識,重構復習內容二輪復習的知識結構,其主要組成部分是依存于教材中的基礎知識,但另外還應包括一些延伸性的、隱性的知識:一是通史體系下各模塊專題之間內在聯(lián)系方面的內容,因為各模塊教材內容是按專題史體例編排的,而《考試說明》中“考試范圍”內容是按通史體例羅列的,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通各模塊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適度深化對有關內容的處理,建立起通史基礎之上的專題知識體系。為此,就要注意相同時期、相同階段社會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注意時代背景、階段特征等內容的總結。需要指出的是,必修模塊之間內容的聯(lián)系整合要適度,切忌大量擴展通史知識;二是各專題內部總結出的一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啟示、結論等內容。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新的復習專題內容層次完整、系統(tǒng),宏觀與微觀結合,史論結合。但這一部分內容的挖掘也要適可而止。 另外,設計復習內容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復習方法、技巧的指導,包括理解、記憶、掌握知識結構的方法,應試過程與解題的方法技巧等。許多教師缺乏對這一方面進行系統(tǒng)的、有效的指導。 復習內容主要包括知識結構、訓練題目、方法技巧三方面。 二,資料熱點重點難點專題透析。 既有知識框架,又有知識重點,還有思維引導、自我檢測。自學案由學生課前自學完成,二、緊扣課程標準,吃透課標要求,減少學生無效看書時間,提高復習效率以人民版《歷史?必修I》專題一第一課“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為例,教材內容包括“夏商政治形勢”、“西周分封制”、“西周的宗法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教材和課標相比,多出了“夏商政治形勢”。又如,人民版《歷史?必修Ⅱ》專題一第一課“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jīng)濟”內容包括“神農的傳說”、“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沉重的賦稅和力役”、“貧者無立錐之地”、“大禹和他的繼承人”。歷史課標對同一課的要求是“知道中國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農業(yè)經(jīng)濟的基本特點”。與課標相比,課文多出來很多內容,如階級關系、賦稅制度、水利工程,而對土地制度教材又講得不夠詳細。很明顯,如果我們忽視對課標的學習與解讀,一味地一本為本,就會陷入盲目,既抓不住重點又不全面,導致看書、復習效率低下。所以,只有研讀課標,簡化教材,才能做到減負增效。章節(jié)目的標題,必須掌握從學習過程看,很多學生看書抓不住重點,分不清主次,對教材逢字必讀,缺少選擇性。所以,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看書,要讓學生明確什么內容該看,什么內容不用看。像一些基本史實,務必要求熟練記憶、理解掌握,對那些主觀色彩濃厚的結論、評價等,不必強求學生死記硬背,只要求理解即可,更沒有必要補充大量的課外資料上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要提高歷史復習效率,教師要在研讀課標的基礎上,結合教材特點,編寫復習綱要,精選一部分習題,讓學生結合提綱復習,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減少無效勞動。再以世界古代史為例說明。第一層面,古代史包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兩個階段。第二層面包括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第三個層面把教材中這個時段的內容按政治、經(jīng)濟、文化來復習。奴隸社會:(一)經(jīng)濟:海外貿易頻繁,商品經(jīng)濟繁榮,奴隸制高度發(fā)展。(二)政治:1.希臘民主政治:A.形成條件:地理環(huán)境、城邦制度、公民素質。B.發(fā)展過程:梭倫改革(基礎)→克里斯提尼改革(形成)→伯里克利改革(高峰)。C.影響: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產生了積極影響。2.羅馬法律制度:A.形式上:習慣法→成文法→自然法。B.內容上: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C.影響上:促進了社會穩(wěn)定和帝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發(fā)展,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xiàn)代法律的先驅。(三)思想(人文精神濫觴):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斯多亞學派。封建社會的歷史這里不再贅述。四、注意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橫向比較,把中國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下考察,形成全球史觀在新航路開辟以前,世界幾大文明區(qū)域的民族和國家沿著各自的傳統(tǒng)發(fā)展,基本上處于隔絕狀態(tài)。資本主義的開放性催生了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化,特別是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隔絕狀態(tài)被徹底打破,世界逐漸走向全球一體化。近代中國的歷史走向更是和歐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緊密相連,這就要求我們不能孤立看待中國歷史,必須樹立全球史觀。在整個奴隸制時代,世界基本形成以中國為代表的大河文明和以希臘、羅馬為代表的海洋文明。由于地理環(huán)境不同,使這兩大區(qū)域的文明各具特色,各自獨立發(fā)展,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東西方文明產生的條件是什么?內容有什么不同?產生了哪些優(yōu)秀代表?如何評價各自的文明?在二輪復習中教師可以把這一時段的東西方歷史貫穿起來,通過問題設置啟迪學生思考,在比較中提高學生的歷史認識水平,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封建時代大部分時間里中國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中國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對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杰出貢獻,足以令每個中華兒女為之自豪與驕傲。中國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文化通過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傳播到歐亞大陸,推動了這些國家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同時中國也以她開放的胸懷吸收來自歐亞大陸各國的文明成果,豐富和發(fā)展了華夏物質文化,促進了中國歷史的進步。在指導復習過程中要注意中西歷史的聯(lián)系與貫通,分析東西方文化差異所在和發(fā)展走向,了解雙方交往情況以及這種交往對雙方歷史未來走向的影響,在分析中提高歷史思辨能力,把握歷史發(fā)展脈搏。一部中國近代史既是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華史,又是中國人民抗爭史、探索史。近代一百多年來列強先后發(fā)動了六次大規(guī)模的侵華戰(zhàn)爭,把中國一步一步推向半殖民地社會的深淵,中國人民深受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不甘受辱的中國人民不斷奮起抗爭,在抗爭過程中先進的中國人不斷探索救國方案:從師夷長技到太平天國,從君主立憲到民主共和,從以歐美為師到以俄為師,從走別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與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密切相關,與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緊密相連。所以,要把中國近代史放到世界近代史的背景中去考察,這樣才能把握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認識中國革命道路的必然選擇。兩次鴉片戰(zhàn)爭可以放到工業(yè)革命的背景下講述,分析這個時段列強侵華的主要目的及特征。中法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發(fā)生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背景下,反映了列強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過程中資本輸出要求和瓜分世界的愿望。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發(fā)動的侵華戰(zhàn)爭放到三十年代世界經(jīng)濟危機背景下,了解德意日法西斯以及三十年代世界局勢,這有助于揭示中日戰(zhàn)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的深刻原因。近代西方列強的武裝干涉和俄國十月革命深刻影響著中國革命歷史進程和發(fā)展方向,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興衰也與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密切相關。歷史的橫向比較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方面,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復習不能與世界近現(xiàn)代史割開。五、準確把握歷史概念,重視歷史時段、時間教學歷史概念、歷史時間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考重點考查的重點內容之一,而且是高考中學生容易出問題的地方之一。概念模糊,時間不清,直接影響著學生答題的效度,制約著學生歷史成績的提高。下面就以2009年廣東歷史高考卷第27題為例說明。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中國的革命正是由這樣兩種夢想推動著:一是愛國主義者想看到一個新中國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地位,消除古代舊有的階級貴賤的社會差別。 —據(jù)(美)費正清《觀察中國》問題:(1)為實現(xiàn)“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一夢想,中國近代各階級做出了哪些努力?(2)為提高農民地位,中國近、現(xiàn)代各階級制訂了哪些綱領和政策?(3)1949年以來,中國參加了哪些國際組織,見證了“新中國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下面是參加閱卷的張向陽老師對該題的點評:這是一道具有宏觀視角的題目,綜合概 括了近現(xiàn)代中華民族奮斗和發(fā)展的歷程,所 選材料是費正清《觀察中國》中的一句話,僅為題引,對解題沒有支撐論點的作用。本題共有三問,全都屬于列舉題,以再現(xiàn)所學為主,思維成分不多,作答難度本應不大。第一問只需列出六項近代中國各階級的“努力”即可,但不少考生沒有把握好中國近代的時間概念,將答題的主要內容置于新中國建立后,因而無法得分。還有的考生沒有從“各個階級”的視角去列舉,而是按照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個層面去概括,雖按“采意”可酌情得些分,但也不高。第二問僅需考生列舉四項近現(xiàn)代各個階級“提高農民地位”的綱領和政策,但該問作答空白十分普遍,即使有回答也不盡理想,不少考生對近現(xiàn)代時間概念把握失誤,列舉了古代“重農抑商”;有的考生沒有認識農民與土地的關聯(lián),忽略了“天朝田畝制度”“平均地權”,只會表述為“扶助農工”“讓農民當家作主”等觀點;有的對綱領、政策的概念不甚了了,連“家電三下鄉(xiāng)”也列于文中;還有的考生對需要列舉的綱領、政策概念把握不準,因缺字、錯字而失分。第三問僅需考生列舉四個新中國成立后所加入的國際組織,不少考生因將“國際會議”與“國際組織”混淆而失分;也有的考生審題有誤,答了1949年以前的內容。(張向陽:《2009年高考歷史試題(廣東卷)簡評》,載《中學歷史教學》2009年第7期)這道題跨度較大,答案概括性強,難度適中,基本上考查的是課本知識,應該比較容易得分。但從張老師對該題的分析來看,答題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犯了很多相似錯誤,其中主要原因是對歷史概念和歷史時間把握不準。概念模糊、時間錯誤必然導致答題錯誤,可見重視對歷史概念和時間的復習多么重要。歷史概念是歷史特有的名詞,包括歷史時段、歷史事件、法律制度、文化典籍等。學習時要注意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如“中國近代史”這一概念,其內涵很大,包括中國近代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外交等內容。“天京變亂”這一歷史概念內涵很小,指太平天國統(tǒng)治集團爭權奪利引起的一場內亂。歷史概念的復習還得注意語言準確,用字規(guī)范,否則容易失分,如英國的《權利法案》,不少學生寫成《權力法案》,一字之差,謬以千里,這樣的答案是不可能得分的。歷史時間包括歷史分期和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具體時間。前者如中國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春秋時期、戰(zhàn)國時期、中國近代史、中國現(xiàn)代史等,后者如1851年金田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開始等。現(xiàn)在高考不怎么強求強記具體的時間,這不代表時間就不重要,不注意掌握一些重要的歷史時間,尤其是重要的歷史時段,就不能完整地認識歷史,也會影響高考歷史成績的提高。一輪復習側重于專題內的知識整合,二輪復習必須打破專題體系,將教材在更大范圍整合,縱向貫通,橫向聯(lián)系,擴大學生視野,提高思辨能力。二輪復習彰顯歷史老師駕馭教材、指導高考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