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歷史選擇題得分技巧誤區 對策(一)歷史選擇題的基本審題和解題方法 高考歷史選擇題的解題,除審清題目的類型、備選項干擾設置方法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弄清題目的時間限制。選擇題一般會提供較為明確的時間信息,但有的題目其時間要素不是顯性的,而是包含在題目的題干、材料或材料出處甚至是題目的釋文當中。這就要求考生必須充分利用題目的表述,運用所學的知識,結合教材,正確提取題目中有效的時間信息,確定其所述歷史現象的時間。如: [例8](福建文綜卷第18題)照片是“看得見”的歷史。圖7和圖8記錄了新中國兩次重大的外交活動,它們所體現的共同原則是A.睦鄰友好 B.戰略結盟 C.另起爐灶D.求同存異2.確定題目的空間因素。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空間因素即人類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本身的縱向和橫向觀察,只有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作縱向和橫向的觀察比較,才能明晰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空間概念。如: [例9](江蘇歷史卷第10題)某年9月6日重慶《大公報》社評:“自上月20日以來,我軍在北方發動了大規模的運動戰。平漢、正太、同蒲三路同時發動反攻,鐵路到處被破壞,冀晉豫三省同時報捷。斬獲既多,并克復了重要據點?!睋送茢嘣搼鹗聭?br/>A.百團大戰 B.平型關戰役 C.太原會戰 D.臺兒莊戰役3.把握歷史現象的性質或立場。每道選擇題均涉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性質,只有明確了其性質、立場,才能夠迅速區分題目中的主要和次要、現象和本質等因素,才能夠迅速確定正確選項。如: [例10](全國文綜卷Ⅱ第20題)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審判法庭上說:“國王是世襲的,已經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訴我究竟是什么權威傳我來的……我愿擁護下議院的公平的權利,不敢后于在場的任何人……必須有貴族,才能構成議會,但是貴族在哪里呢?”這反映了當時英國A.貴族地位開始沒落 B.傳統議會制度瓦解C.議會擁有絕對權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例11](新課程全國文綜卷第35題)中日雙方對1894年7月25日發生的豐島海戰記述各異。中方《濟遠航海日志》記載:"7點45分,樓三艦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舊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戰史》稱:"7點52分,彼我相距約300()米之距離。濟遠首先向我發炮。旗艦吉野立即迎戰,以左舷炮向濟遠轟擊。”這說明 A.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 B.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 C.通過文獻記錄最終能夠還原歷史真相 D.原始記錄比研究文獻更接近歷史真相4.明晰題目涉及的基本理論。當前的高考歷史選擇題,越來越多地滲透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因此,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題目,都必須分析其涉及的基本理論,選擇題也不例外??忌趯忣}時,應自覺地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階級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與英雄的關系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原因和結果、共性和個性、形式和內容、現象和本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繼承和發展等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題目進行深人分析。如:[例12](四川文綜卷第22題)法國史學家馬克·布洛赫在《為歷史學辯護》中指出:“在進行歷史研究時,人們往往迷戀于尋找單一的原因,便錯誤地將原因歸結于某一個,這樣就成為一種價值判斷。”馬克·布洛赫強調歷史研究應A.抓住事物發展的根因 B.分清歷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認識史實 D.以正確的價值判斷為起點[例13](四川文綜卷第16題)“重農抑商”的觀念與政策對中國傳統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下列理解錯誤的是A.重農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潤 B.重農抑商觀念是中國農耕社會的產物C.重農抑商政策提升了戰國時秦國國力 D.重農抑商觀念在明清時期已基本瓦解5.找出所考查的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高考選擇題尤其是材料型選擇題,選材大多新穎獨特,但無論怎樣變化,都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它的“身影”。因此,審題中回歸教材,先確定其在教材中的位置,對解題大有裨益。如:[例14](天津文綜卷歷史第9題)以下為我國經濟發展中“單位GDP能耗”年度變化示意圖。A.實行“二五”計劃 B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C.建立人民公社 D.開展“大躍進”運動6.洞察題目反映的史學范式。隨著我國歷史研究的不斷深人,新的史學觀念不斷涌現,運用史學范式分析和評價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成為重要手段。這些史學范式主要有文明史范式、全球史范式、近(現)代化范式、社會史范式、革命史范式等。洞察題目中的史學范式的運用,對于解題至關重要。如:[例15](重慶文綜卷第18題)《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體黨員書》指出:“我們的黨公開承認并糾正錯誤,不含混不隱瞞,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證明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力量?!边@里談到“錯誤”主要是指中國共產黨A.放棄了對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B.采取了“左’,傾冒險主義方針C.放棄了民族革命戰線領導權 D.排斥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例16](四川文綜卷第23題)歷史推論離不開對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推論符合史實的是選項史實推論A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開辟。世界不同民族開始了經濟文化交流。B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世界不同地區生活方式趨同化傾向加強。C1920年初,國際聯盟正式成立。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保障D20世紀90年代,三大區域性經濟集團形成。經濟區域化導致全球化進程中斷。(二)幾種典型的歷史選擇題的解題技巧第Ⅰ類:限制性選擇題的解題技巧1.緊扣限制性條件。限制性選擇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較強的限制性,這種限制性主要表現為對時間、方位、頻率、大小、多少、秩序、長短、程度等的限定。解題中把握了這些限定,就找到了解題的鑰匙。應該注意的是,一道試題中的限制性條件往往不止一個,審題時不要顧此失彼。如:[例17](山東文綜卷第14題)下列曲線圖反映了我國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年四個時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的變化。其中與1959~1964年相對應的是:2.挖掘隱含的條件。限制性選擇題的限制性條件不僅呈現在題目的表面,還常常隱含在題目的表述中。挖掘這些隱含條件,是解題不可或缺的關鍵途徑。如:[例18](全國文綜卷II第21題)法國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紀70年代寫道:“我可以給你指出一個家庭……他的妻子是荷蘭人,兒子和法國人結婚,生了四個孩子,都娶了不同國籍的妻子……這是把所有國家的各個個人熔化成一個新的民族?!彼枥L的現象最有可能發生在A.英屬北美殖民地 B.法屬美洲殖民地C.西屬美洲殖民地 D.荷屬美洲殖民地3.重點關注程度詞。題中的程度詞主要分布在備選項中,往往具有絕對性,要么完全肯定或否定某一歷史事實,要么以偏概全,不留余地。關注這些程度詞,是排除錯誤、找到答案的巧妙方法。如:[例19](新課程全國文綜卷第33題)在遭到中國軍隊打擊之后,侵華日軍某部在一份報告中稱:“其上級干部多為經驗豐富干練之士,其統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對分散于廣闊地區之多數小部隊巧妙的指揮運用,必須矚目。”上述評論所指的戰役應是A.太原會戰 B.平型關戰役 C.百團大戰 D.武漢戰役4.運用階段性特征。限制性選擇題往往是在時間上做文章,把握歷史階段特征,并運用這些特征為己所用,是迅速排除錯誤選項,找出正確答案的必要措施。如:[例20](山東文綜卷第15題)1688年,一群英國貴族說,“改變晚宴規則的時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們該被換掉了,但不是通過流血的方式”。按照他們的方式,英國A.結束了王權專制 B.君權收歸議會執掌C.建立了責任內閣制 D.下層人民的權利得以保障第Ⅱ類:最佳選擇題的解題技巧1.程度比較法。程度比較法就是把試題所示的四個選項從程度上進行比較,按程度排列出四個選項的頻率、大小、高低、長短、重要性等,找出最佳答案。排列應從試題的限制詞、關鍵詞著眼。如:[例21](江蘇歷史卷第16題)英國曼徹斯特地區,在18世紀80年代初只有棉紡廠兩家,短短的時間內棉紡廠發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珍妮紡紗機推動工業發展 B.蒸汽動力的普遍推廣C.鐵路交通大規模興建 D.英國棉紡品大量涌人中國2.題眼突破法。題眼突破法就是對試題中的重點詞進行分析,這些重點詞往往是著重強調某些方面的要求的,突破了這些重點詞也就找到了解題的題眼。如:[例22](天津文綜卷歷史第2題)《史記》載:漢武帝時,“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該材料主要表明A.漢武帝廣泛吸納人才 B.平民將相大量涌現 C.儒學在民間開始興起 D.儒學地位顯著提高3.史實排除法。史實排除法就是運用所學的知識(正確史實),找出符合題意的選項,排除不符合題意的選項,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來。如:[例23](上海歷史卷第17題)乾隆皇帝曾對法國產生濃厚的興趣,打算派外交使團會見路易十六。這一計劃最終付諸東流,原因可能是A.法國發生了大革命 B.清廷忙于抗擊沙俄人侵C.中國正在和英使簽訂兩國通商協議 D.普法戰爭爆發4.假想推論法。假想推論法就是先假設某一備選項的結論是正確或錯誤的,然后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推理、論證,得出正確的結論來。如:[例24](廣東文綜卷第14題)唐代和宋代都有諫官。唐代諫官由宰相薦舉,主要評議皇帝得失;宋代諫官由皇帝選拔,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說明A.唐代君主的權力不受制約 B.唐代以諫官削弱宰相的權力C.宋代諫官向宰相和皇帝負責 D.宋代君主專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第Ⅲ類:比較型選擇題的解題技巧1.重點確立比較項。比較型選擇題要求從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進行比較,要求考生選擇出正確的或符合題意的選項來。有的題目是從單一的知識點出發去比較,而有的題目則是從全面的角度去比較。因此,確立比較項,是辨別其正誤的首要條件。如:[例25](江蘇歷史卷第19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進一步加速,亞太經濟合作組織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相繼問世。二者的共同之處在于①在歐洲經濟一體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②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③成員國具有相同的社會政治制度④美國是這兩個經濟組織的重要成員國A.①② B. 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把握比較的側重點。有的題目只要求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實、歷史現象的其中一方面的內容,此內容就決定了題目的正確答案的得出,必須高度重視這一側重點。如:[例26](新課程全國文綜卷第26題)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與之相對立的觀點是A.“心外無物” B.“天地為萬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間者,物也” D.“舍天地則無以為道”3.明確比較的時空范圍限制。歷史事件的發生總是同時具有時間和空間范圍的,與之相聯系的比較型題目,也不可避免地要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入手設計陷阱。如:[例27](上海歷史卷第5題)西歐中世紀莊園和東漢后期莊園的共同點是A.主人和農民之間有雇傭關系 B.具有商品貨幣關系C.有自營地和份地的區分 D.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第Ⅳ類:組合型選擇題的解題技巧1.運用排除法。這種方法就是根據題意,排除不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得出正確的結論。運用排除法時,通常要注意選項表述中的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時間空間不符等說法。如:[例28](四川文綜卷第14題)歷史學家陳寅悟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毕铝惺穼嵖梢宰糇C這一觀點的是①完善科舉程序②創立行省制度③強化文人政治④世俗文學興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首尾兩端確定法。這一解題方法主要用于排序選擇題的解答,是先確定兩端的序號再確定中間的序號排列的篩選法。如:[例29](上海歷史卷第30題)1949年后,中國積極主動地融人世界。將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①重返聯合國②中美關系正常化③參加萬隆會議④加人世界貿易組織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3、注意組合方式。一般的組合型選擇題,為了降低試題的難度,會有意確定一個甚至兩個序號代表錯誤的內容。這樣,利用這一組合方式確定不符合題意的序號數量,對解題至關重要。如:[例30](浙江文綜卷第21題)閱讀下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符合這一時期中國外交狀況的結論是1969-1978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據簡表年份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建交國家數495469878895103107110112①中國對外出現全新局面②中國外交沒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擾③中美兩國關系逐步緩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逐一落實法。有的組合型選擇題無法從兩端或組合方式去判斷,這就要求對每一個序號所示內容進行透析判斷,最終擯棄錯誤的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如:[例31](天津文綜卷歷史第5題)下圖為首屆世界博覽會展館。這屆世博會反映了1851年倫敦水晶宮①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②西方列強對世界的掠奪③英國的興盛與強大④世界市場基本形成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第V類:材料型選擇題的解題技巧 1.關注材料中的關鍵性詞語。材料型選擇題解題的思路,往往隱含在所示材料的幾個關鍵性詞語中。抓住這些關鍵性詞語,就找到了正確進入題境的途徑。這些關鍵性詞語具有提示性,體現著題目與正確選項之間的必然聯系。如:[例32](重慶文綜卷第15題)一位學者在研究解縉 (1369-1415)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有關情況時,想了解當時的都城,他應該查閱的歷史地圖(局部)是2.聯系材料之外的有效信息。為了使試題完整,命題者在選定材料后,還要給以適當的補充。這樣,這些補充就成了材料之外且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有效信息,它進一步明確了解題指向,縮小了分析的范圍。因此,必須緊扣這些信息,將其用在分析和解題中。如:【例33】(新課程全國文綜卷第29題)下圖是英國1782年的一幅漫畫。此漫畫反映了“不列顛娜”與流浪的女兒“美利堅”A.英國國際地位下降 B.英美關系親近友好C.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D.英國愿與美國和解3.明確材料所反映的名人或作者的立場和觀點。不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他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形成不同的歷史觀點。這對于解答材料型選擇題非常重要。如:[例34](四川文綜卷第21題)二戰時,羅斯福表示:“我不想讓美國在戰后承擔重建法國、意大利和巴爾干各國的重擔?!@應該是英國的責任,因為英國在其中的利益遠比我們要大?!彼囊馑际?br/>A.美國將放棄在歐洲的利益 B.法意等國應自主完成重建C.歐洲各國應共同維護和平 D.國家利益應與責任相聯系4.留意材料所顯示的時空范圍。一般的材料型選擇題,時間和空間范圍是通過材料所攜帶的信息顯示出來的。時空范圍制約著解題的取向,對解題起著規定性作用。如:[例35](新課程全國文綜卷第31題)1902-1906年,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共有學生512人,其中舉人62人、貢生48人、生員232人、監生84人。這表明此時A.傳統教育制度穩定發展 B.新式學堂教育得到普及C.學生以求取功名為目的 D.教育制度處于轉型時期第Ⅵ類:變換敘述型選擇題的解題技巧1.運用價段特征排除迷惑性敘述,去偽存真。這種類型的選擇題,其變通手法通常是用與題目所反映的時間和空間不相符合的史實來迷惑考生。同學們如果運用歷史階段特征,就能夠明晰所變通的選項的敘述所存在的缺陷,從而去偽存真,得出正確結論來。如:[例36](江蘇歷史卷第18題)美國歷史學家杰里·本特利指出:當1945年同盟國擊敗軸心國,摧毀德意志帝國和日本帝國時,隨著另一場戰爭的開始,世界不得不重建?!爸亟ㄊ澜纭钡闹饕蚴?br/>A.戰后歐洲力圖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亞非拉民族解放斗爭掀起高潮C.戰后新的經濟體系形成刺激了貿易競爭 D.美蘇在國家利益和社會制度上的矛盾加劇2.運用史實對照法逐一分析選項,多角度推導結論??忌诮忸}過程中,往往思維形式單一,或者是眼界較為狹隘,導致以偏概全的錯誤判斷。其如果運用史實從多角度推導結論,就能夠有效地避免這樣的失誤。如:[例37](山東文綜卷第12題)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謠:破戲臺,爛秀才,小足板子洋煙袋;火車站,德律風(指電話),大足板子畢業生。這反映出當地①傳統習俗受到沖擊②文化教育日漸衰落③生活方式發生變化④思想觀念有了改變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3.運用逐項比較法分析各項,存優汰劣。這一方法比較適合程度(最佳)選擇題。其做法是根據題目的要求,把題中的選項逐一比較,排出程度的順序,存優汰劣,找到正確答案。如:[例38](全國文綜卷Ⅱ第15題)宋人刑昺上疏稱:“大臣時業儒,觀學徒能具經疏者百不一二,蓋傳寫不給。今(雕)板大備,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時之幸也”。這說明 A.藏書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 B. 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術進步推動了文化發展 D.儒學得到廣泛傳播選擇題備考建議:(1)材料太長,觀點隱藏在后半部分:完整閱讀【經典例題】19世紀晚期一西方報紙稱“甲午以后,中國有三黨:守舊黨……意在?,F存之局面;中立黨……意在保國以變法;維新黨……意以作亂為自振之機”。文中的中立黨和維新黨分別是指A.頑固派和洋務派 B.洋務派和維新派 C.洋務派和革命派 D.維新派和革命派(2)設問為否定式:標記設問關鍵詞(3)相似題:見到似曾做過的題不要興奮浮躁,應該一喜即冷靜,審題看條件及要求,選項認真判斷。(4)常見的名詞:在材料中有特定含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