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年級歷史下冊 預習篇8.經濟體制改革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2.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3.特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4.概況:(1)嘗試: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2)推廣: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3)深化: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5.影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背景:改革在農村取得成功,為繼續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2.開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3.主要內容:(1)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2)管理體制: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3)分配方式: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5.影響:通過改革,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我國城鄉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6.成效:1987年,我國工農業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確立: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3.特點: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4.作用: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國有企業的負債率高達75.7%,企業虧損面達三分之一,停產、半停產的企業職工已達500多萬。究其原因主要是國企出現“三鐵”問題:干部制度上的“鐵交椅”,勞動制度上的“鐵飯碗”,分配制度上的“鐵工資”。那么解決“三鐵”問題的關鍵是( )A.徹底否定計劃經濟 B.增強國有企業活力C.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 D.全面放開國內市場【答案】B【詳解】根據“三鐵”問題可知,當時的國有企業在干部制度、勞動制度和分配制度上沒有自主權,政企不分,因此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政企分開,給企業生產經營自主權,增強企業自身活力,B項正確;徹底否定計劃經濟觀點過于絕對,排除A項;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只是解決其中“一鐵”問題,不能全面解決,排除C項;“國內市場”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2.“再見了,鐵飯碗?!备鶕y計,1992年,全國有12萬公務員辭職下海經商,這種現象被稱為“下海潮”。這主要是因為( )A.開啟了人力資源市場化 B.多種經濟成分開始共同發展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加速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使“下海潮”的出現,D項正確;開啟了人力資源市場化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題干中的材料沒有反映多種經濟成分,排除B項;1984年以后,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與題干“1992年”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1979—1982年,國家意識到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不是截然對立的;1983—1986年,中央政府召開多次會議,定位社會主義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1987年到1992年,中國經濟管理的原則調整成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由此可見,我國( )A.綜合國力持續得到增強 B.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C.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D.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答案】C【詳解】據材料“1979—1982年,國家意識到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不是截然對立的……1987—1992年,中國經濟管理的原則調整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可知,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央政府對于計劃與市場關系的認知逐步深化,體現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C項正確;材料反映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未體現綜合國力持續得到增強,排除A項;現代企業制度逐步確立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排除B項;材料反映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沒有涉及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排除D項。故選C項。4.下面思維導圖的標題應為( )新中國土地改革 B.社會主義改造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答案】D【詳解】根據思維導圖中“單一公有制”到“多種所有制”,“政企分開”到“擴大自主權”,“按勞分配”到“積極性提高”可知,1985年我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核心是增強企業活力,D項正確;1950年,新中國進行土地改革,廢除了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排除A項;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B項;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開始實施,排除C項。故選D項。5.分析下表,農業總產值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主要得益于( )年份 農業總產值(億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年 1397 133.61990年 7662.1 686.32000年 24915.8 2253.42017年 109331.7 13432.4A.土地改革 B.農業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由材料中的數據可知,從1978年到2019年,農業總產值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出現的巨大增長,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村經濟的迅速增長,D項正確;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排除A項;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開展是在1953年到1956年,排除B項;人民公社化運動不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排除C項。故選D項。6.1984年,鄧小平視察廣東順德,在大良清暉園聽取了順德縣主要領導的工作報告,他最有可能聽到的報告是( )A.《人民公社生產再創佳績,社員豐衣足食》B.《改革全面推進,民營企業發展迅速》C.《公私合營,工商業改造進行順利》D.《人民團結一致,超額完成煉鋼指標》【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1984年,鄧小平視察廣東順德”結合所學可知,1984年處于改革開放時期。從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B項正確;人民公社生產開始于1958年,排除A項;公私合營出現在1954-1956年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時期,排除C項;超額完成煉鋼指標與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運動有關,排除D項。故選B項。7.1984年7月,北京天橋百貨發行了股票,并對公司內部機制進行配套改革: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采取擇優汰劣的用工制度,在分配上效益與獎金(工資)掛鉤。這反映出當時( )A.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擴大 B.城市經濟發展呈現繁榮局面C.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 D.民營經濟成為國民經濟主體【答案】A【詳解】據材料“1984年7月,北京天橋百貨發行了股票,并對公司內部機制進行配套改革: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采取擇優汰劣的用工制度,在分配上效益與獎金(工資)掛鉤?!辈⒔Y合所學可知,1984年開始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其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擴大企業自主權。材料中“北京天橋百貨公司”實行的改革體現的就是擴大了企業經營自主權,A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北京天橋百貨公司”實行的改革,未涉及城市經濟發展的狀況,排除B項;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民營經濟”,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8.下列表述與下圖所示政策相關且正確的是( )A.1979年從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 B.使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起來C.使土地的所有制性質發生了改變 D.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聯產承包好”和所學知識可知,圖片描述的政策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B項正確;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排除A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沒有改變土地的所有制,排除C項;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排除D項。故選B項。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是( )A.政府 B.市場 C.企業 D.分配方式【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中共十四大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B項正確;政府起宏觀調控的作用,排除A項;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市場的一部分,排除C項;分配方式并不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10.下圖所示紀念館再現了當年“大包干”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分田到戶開啟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歷史航程,揭開了我國農村發展的新篇章。要參觀這一紀念館應該去( )A.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 B.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C.四川省廣漢市向陽鄉 D.廣東省深圳市上沙村【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率先實行“大包干”,拉開了中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序幕,因此參觀大包干紀念館應該去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A項正確;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四川省廣漢市向陽鄉、廣東省深圳市上沙村并非是最早實行“大包干”的地區,排除BCD項。故選A項。二、綜合題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國共兩黨在土地問題上的不同政策及其不同結果,實際反映了雙方依靠力量和基礎的不同,也表現了雙方社會動員和施政理念的模式與方法的不同。國民黨在農村依靠的主要是地主士紳,但缺乏對他們的組織動員,從而無法在農村實現有效的統治;中共在農村依靠的主要是貧農,通過對他們強有力的組織動員,成功地支持了涉及廣大地域與人口的革命運動。……如毛澤東所總結:要肯定土改偉大的成績,解放戰爭就是靠土改發動人民打勝的。——摘編自汪朝光《中國近代通史: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不斷邁上新臺階,由供給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產量增加1萬億斤。……1949年我國糧食平均畝產僅為68.6公斤,1965年穩定在100公斤以上,1982年突破200公斤,1998年突破300公斤,到2018年達到374.7公斤,比新中國成立初增加4倍多。同時,人均糧食占有量比新中國成立初翻了一番多。——摘編自《新中國成立70周年農業成就——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情況》(1)根據材料一、分析國共兩黨采取不同土地政策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解放戰爭就是靠土改發動人民打勝的”。(2)根據材料二、概括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情況。結合所學知識,1982年我國糧食平均畝產突破200公斤與當時哪一經濟制度的實行有關?(3)綜合以上材料,從我國近現代農業發展歷程中,你能得到哪些歷史經驗?【答案】(1)原因:國共兩黨依靠的階級力量不同,社會動員和施政方式不同。說明: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2)情況:糧食總產量、糧食畝產量和人均糧食占有量大大增加。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3)經驗: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據國情調整農業政策等。(任答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國共兩黨在土地問題上的不同政策及其不同結果,實際反映了雙方依靠力量和基礎的不同,也表現了雙方社會動員和施政理念的模式與方法的不同?!钡贸觯瑖矁牲h采取不同土地政策的原因是:國共兩黨依靠的階級力量不同,社會動員和施政方式不同。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2)情況:根據材料二“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不斷邁上新臺階,由供給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產量增加1萬億斤?!?949年我國糧食平均畝產僅為68.6公斤,1965年穩定在100公斤以上,1982年突破200公斤,1998年突破300公斤,到2018年達到374.7公斤,比新中國成立初增加4倍多。同時,人均糧食占有量比新中國成立初翻了一番多?!钡贸?,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情況是:糧食總產量、糧食畝產量和人均糧食占有量大大增加。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2年我國糧食平均畝產突破200公斤與當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有關。(3)經驗:綜合以上材料,從我國近現代農業發展歷程中,得到的歷史經驗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據國情調整農業政策等。(任答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2.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簡稱“三農”問題,它是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發展的重大問題,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三農”問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副農家對聯寫道:“當年曾分田翻身當家作主人;今歲又分田勤勞致富奔小康”材料二:教育和促進農民群眾逐步聯合……使農民能夠由落后的、小規模的個體經濟變為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材料三: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20世紀50年代末流行于農村的順口溜請回答:(1)材料一中指出的“當年”分田與什么運動直接相關?它的推行促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材料一中指出的“今歲”分田是指黨和國家在農村推行的什么政策?該政策首先在哪里實行?該政策實行產生了怎樣的作用?(3)材料二反映國家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性質發生怎樣的改變?(4)材料三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怎樣的問題?造成該問題的原因是什么?(5)建國后黨和國家不斷調整農村政策,你從中得到怎樣的認識?【答案】(1)土地改革;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安徽鳳陽小崗村;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的發展(3)農業合作化或引導農民加入生產合作社;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4)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1958年國家推行人民公社化運動(5)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至關重要;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三農問題(言之有理即可)【詳解】(1)運動與變化:根據材料一“當年曾分田翻身當家作主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在新解放區,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可知“當年”分田與土地改革運動直接相關;它的推行促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的變化是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政策、地區與作用:根據材料一“今歲又分田勤勞致富奔小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擴大了農民生產的自主權,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芍敖駳q”分田是指黨和國家在農村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該政策首先在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該政策實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的發展。(3)形式與改變:根據材料二“使農民能夠由落后的、小規模的個體經濟變為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 年我國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芍牧戏从硣疫M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形式是農業合作化或引導農民加入生產合作社;1956年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可知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性質發生的改變,是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4)問題與原因:根據材料三“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可知材料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的問題是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8年,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隨后出現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挫傷了農民生產經濟性。因此造成該問題的原因是1958年國家推行人民公社化運動。(5)認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建國后黨和國家不斷調整農村政策,使我們認識到,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至關重要;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三農問題,關注民生。1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薄敖骄褪侨嗣?、人民就是江山。”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人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摘自統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二 土地改革后,全國約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農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0多萬噸糧食的地租也被免除。1950年冬,湖南省就動工建水塘9.8萬多個,修堤壩2.2萬多座,修溝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萬畝。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摘自統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三 小崗村生產隊收入對比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 人口 糧食產量 人均口糧 人均分配收入 還貸款 交售糧食1976年 19戶110人 35000斤 320斤 32元 —— ——1979年 20戶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斤材料四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在眾多領域跑出了中國速度,交出了令世人驚嘆的中國答卷: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開放之初是第11位,到2010年就躍居第2位……2020年11月23日,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摘編自歐陽淞主編《寫給中學生的中國共產黨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土地改革的意義。(3)根據材料三,概述小崗村發生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回答,這些變化與黨和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哪一政策有關?(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中國共產黨是在哪一次會議上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5)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脫貧攻堅戰能夠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認識。【答案】(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國大典)(2)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鞏固了新政權;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3)變化:人均口糧和分配收入急劇增加;政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4)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5)黨和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詳解】(1)標志性事件:根據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占人類總人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可知,“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的標志性事件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2)意義:根據材料“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0多萬噸糧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及所學知識,可以得出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根據材料“湖南省就動工建水塘9.8萬多個,修堤壩2.2萬多座,修溝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萬畝”“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等信息,可以得出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根據所學知識,可以得出可知,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3)變化:根據材料三“小崗村生產隊收入對比表”可以看出小崗村的人均口糧、分配收入、糧食總產量急劇增加。政策:根據所學可知,小崗村的變化與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關,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4)偉大決策:根據材料四“改革開放40多年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5)認識:根據材料“2020年11月23日,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可見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服務人民,是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核心,從而取得了脫貧攻堅戰能夠取得決定性勝利。14.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法律,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材料二: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為此,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農業生產情況對比表項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糧食(億公斤) 1950.5 1436 26.4棉花(萬擔) 3280 2124 35.2油料(萬擔) 7542 3405 54.9生豬存欄數(萬頭) 14590 8227 43.6材料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先從農村開始,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1)材料一中的“法律”名稱是什么?依據此法律,開展了什么運動?(2)材料二中國家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是什么?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土地所有制性質發生了什么變化?(3)分析材料三中的數據,你認為導致農業生產下降的原因有哪些?從中要吸取哪些教訓?(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農村實行什么制度?【答案】(1)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運動:土地改革(2)方式:農業生產合作社;性質:私有制變為公有制(3)原因: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自然災害;教訓:要了解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寫出符合題意的2點即可)(4)制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詳解】(1)法律:根據材料可知,“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出自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運動:根據所學可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為依據,1950年冬,在廣大的新解放區開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2)方式:根據所學可知,針對材料二中提及的農業好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因,國家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到你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性質:根據所學可知,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民土地歸集體所有,土地所有制性質從私有制變為公有制。(3)原因:根據表格和所學可知,從1957年到1960年,農業生產下降的原因包括1958年開展的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人民大躍進運動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公社化運動損害農民利益,嚴重挫傷生產積極性;教訓:根據所學可知,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脫離實際,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經濟規律,因此經濟建設過程中,政策的制定要了解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等。(4)制度:根據所學可知,1978年底,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的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的生產責任制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這一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逐步推開,大大解放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都有很大提高。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年級歷史下冊 預習篇8.經濟體制改革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2.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3.特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4.概況:(1)嘗試: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2)推廣: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3)深化: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5.影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背景:改革在農村取得成功,為繼續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2.開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3.主要內容:(1)所有制形式:主要是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2)管理體制: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3)分配方式: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5.影響:通過改革,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我國城鄉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6.成效:1987年,我國工農業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確立: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3.特點: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4.作用: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國有企業的負債率高達75.7%,企業虧損面達三分之一,停產、半停產的企業職工已達500多萬。究其原因主要是國企出現“三鐵”問題:干部制度上的“鐵交椅”,勞動制度上的“鐵飯碗”,分配制度上的“鐵工資”。那么解決“三鐵”問題的關鍵是( )A.徹底否定計劃經濟 B.增強國有企業活力C.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 D.全面放開國內市場2.“再見了,鐵飯碗?!备鶕y計,1992年,全國有12萬公務員辭職下海經商,這種現象被稱為“下海潮”。這主要是因為( )A.開啟了人力資源市場化 B.多種經濟成分開始共同發展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加速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3.1979—1982年,國家意識到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不是截然對立的;1983—1986年,中央政府召開多次會議,定位社會主義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1987年到1992年,中國經濟管理的原則調整成了“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由此可見,我國( )A.綜合國力持續得到增強 B.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C.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D.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4.下面思維導圖的標題應為( )新中國土地改革 B.社會主義改造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5.分析下表,農業總產值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主要得益于( )年份 農業總產值(億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78年 1397 133.61990年 7662.1 686.32000年 24915.8 2253.42017年 109331.7 13432.4A.土地改革 B.農業合作化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6.1984年,鄧小平視察廣東順德,在大良清暉園聽取了順德縣主要領導的工作報告,他最有可能聽到的報告是( )A.《人民公社生產再創佳績,社員豐衣足食》B.《改革全面推進,民營企業發展迅速》C.《公私合營,工商業改造進行順利》D.《人民團結一致,超額完成煉鋼指標》7.1984年7月,北京天橋百貨發行了股票,并對公司內部機制進行配套改革: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采取擇優汰劣的用工制度,在分配上效益與獎金(工資)掛鉤。這反映出當時( )A.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擴大 B.城市經濟發展呈現繁榮局面C.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 D.民營經濟成為國民經濟主體8.下列表述與下圖所示政策相關且正確的是( )A.1979年從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 B.使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起來C.使土地的所有制性質發生了改變 D.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是( )A.政府 B.市場 C.企業 D.分配方式10.下圖所示紀念館再現了當年“大包干”從醞釀到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分田到戶開啟了我國農村改革的歷史航程,揭開了我國農村發展的新篇章。要參觀這一紀念館應該去( )A.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 B.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C.四川省廣漢市向陽鄉 D.廣東省深圳市上沙村二、綜合題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國共兩黨在土地問題上的不同政策及其不同結果,實際反映了雙方依靠力量和基礎的不同,也表現了雙方社會動員和施政理念的模式與方法的不同。國民黨在農村依靠的主要是地主士紳,但缺乏對他們的組織動員,從而無法在農村實現有效的統治;中共在農村依靠的主要是貧農,通過對他們強有力的組織動員,成功地支持了涉及廣大地域與人口的革命運動。……如毛澤東所總結:要肯定土改偉大的成績,解放戰爭就是靠土改發動人民打勝的。——摘編自汪朝光《中國近代通史:中國命運的決戰(1945—1949)》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不斷邁上新臺階,由供給全面短缺轉變為供求總量基本平衡。產量增加1萬億斤?!?949年我國糧食平均畝產僅為68.6公斤,1965年穩定在100公斤以上,1982年突破200公斤,1998年突破300公斤,到2018年達到374.7公斤,比新中國成立初增加4倍多。同時,人均糧食占有量比新中國成立初翻了一番多。——摘編自《新中國成立70周年農業成就——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情況》(1)根據材料一、分析國共兩黨采取不同土地政策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解放戰爭就是靠土改發動人民打勝的”。(2)根據材料二、概括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情況。結合所學知識,1982年我國糧食平均畝產突破200公斤與當時哪一經濟制度的實行有關?(3)綜合以上材料,從我國近現代農業發展歷程中,你能得到哪些歷史經驗?12.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簡稱“三農”問題,它是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發展的重大問題,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三農”問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副農家對聯寫道:“當年曾分田翻身當家作主人;今歲又分田勤勞致富奔小康”材料二:教育和促進農民群眾逐步聯合……使農民能夠由落后的、小規模的個體經濟變為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材料三: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20世紀50年代末流行于農村的順口溜請回答:(1)材料一中指出的“當年”分田與什么運動直接相關?它的推行促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材料一中指出的“今歲”分田是指黨和國家在農村推行的什么政策?該政策首先在哪里實行?該政策實行產生了怎樣的作用?(3)材料二反映國家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性質發生怎樣的改變?(4)材料三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怎樣的問題?造成該問題的原因是什么?(5)建國后黨和國家不斷調整農村政策,你從中得到怎樣的認識?1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我們共和國的堅實根基,是我們強黨興國的根本所在?!薄敖骄褪侨嗣?、人民就是江山?!遍喿x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人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摘自統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二 土地改革后,全國約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農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0多萬噸糧食的地租也被免除。1950年冬,湖南省就動工建水塘9.8萬多個,修堤壩2.2萬多座,修溝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萬畝。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土墊地,把1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摘自統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三 小崗村生產隊收入對比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 人口 糧食產量 人均口糧 人均分配收入 還貸款 交售糧食1976年 19戶110人 35000斤 320斤 32元 —— ——1979年 20戶115人 132300斤 800斤 200多元 800元 30000斤材料四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在眾多領域跑出了中國速度,交出了令世人驚嘆的中國答卷: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改革開放之初是第11位,到2010年就躍居第2位……2020年11月23日,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摘編自歐陽淞主編《寫給中學生的中國共產黨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土地改革的意義。(3)根據材料三,概述小崗村發生的變化。并結合所學回答,這些變化與黨和國家在農村實行的哪一政策有關?(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中國共產黨是在哪一次會議上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5)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脫貧攻堅戰能夠取得決定性勝利的認識。14.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法律,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材料二: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為此,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材料三:1957年和1960年農業生產情況對比表項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糧食(億公斤) 1950.5 1436 26.4棉花(萬擔) 3280 2124 35.2油料(萬擔) 7542 3405 54.9生豬存欄數(萬頭) 14590 8227 43.6材料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先從農村開始,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1)材料一中的“法律”名稱是什么?依據此法律,開展了什么運動?(2)材料二中國家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是什么?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土地所有制性質發生了什么變化?(3)分析材料三中的數據,你認為導致農業生產下降的原因有哪些?從中要吸取哪些教訓?(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為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農村實行什么制度?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預習篇 2024年八年級歷史下冊 8.經濟體制改革 導學案 學生版.docx 預習篇 2024年八年級歷史下冊 8.經濟體制改革 導學案 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