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3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一、正面戰場的抗戰(一)重大戰役時間 戰場 戰役及意義1937.8—1937.11 上海 淞滬會戰:抗戰時期戰斗最慘烈的戰役。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1937.9—1937.11 太原 太原會戰: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戰勝的神話。1938.1- 1938.5 徐州 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部署武漢會戰贏得時間。1938.6- 1938.10 武漢 武漢會戰: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與此同時,南部重鎮廣州也被日軍占領。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1.12-1942.1 長沙 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大批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此時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接連敗退,長沙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合作探究: 如何評價抗戰前期國民政府的抗戰?分析其失利的原因。1.評價:積極:(1)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正面戰場的頑強抗戰,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狂妄企圖。極大地消耗了日本軍事、經濟實力,對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作用。(3)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根據地的開辟和發展,為敵后戰場創造了有利條件。(4)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5)正面戰場中愛國抗戰官兵的英雄事跡,振奮了中華民族精神,大大地增長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人民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念。消極:實行片面抗戰路線,無力阻止優勢敵人的進攻,致使中國喪失大片國土。2.失利的原因:①中國實力遠遠落后于日本;②根本:國民黨政府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沒有廣泛地發動人民群眾;③軍事上消極防御,與敵人進行大規模的陣地戰。(二)《論持久戰》的發表(1938年)1.原因:①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節節失利,日本侵占了中國大片國土;②為駁斥國民黨內“速勝論”和“亡國,給中國指明抗日戰爭的正確道路。2.內容:①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指出中國不能速勝,不會亡國;②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3.意義:①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人民群眾;②堅定了中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③是指導全國抗戰的理論綱領。(三)戰時民族工業和高校的內遷1.原因:①中國經濟、軍事實力和技術水平落后于日本,難以抵擋日軍深入國土;②保存抗戰力量。2.表現: ①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②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長途跋涉,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3.意義:①保存了民族工業及教育資源;②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③促進了西南、西北地區的工業、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④對改變工業及教育不平衡的格局起到積極作用。敵后戰場的抗戰(一)戰略防御階段:1.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1)背景: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軍、新四軍建立多個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2)表現:1937年11月聶榮臻在山西五臺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開辟中國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八路軍、新四軍建立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主要有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南、皖東等。(3)戰法:根據不同地形特點,采取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游擊戰法。(4)意義: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敵后戰場的作用(1)敵后戰場從1941年后上升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成為中國抗日的重心。(2)敵后解放區戰場是中國抗日戰爭大反攻的戰略出發地和爭取抗戰最后勝利的戰略基地。(3)實行了正確的政策,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組織各種群眾抗日團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抗戰的積極性、創造性。對堅持敵后抗戰,奪取抗戰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4)實行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游擊隊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是人民軍隊在抗戰中大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2.在淪陷區:①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淪陷區的工人以怠工、罷工等斗爭形式,破壞日軍“以戰養戰”的部署;②通過利用日偽矛盾發動群眾進行斗爭,打擊日本的殖民統治秩序。(二)戰略相持階段1.發動百團大戰:(1)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囚籠政策”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2)特點: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的進攻作戰。(3)概況:1940年8月,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余萬人,投入戰斗,取得重大勝利。(4)意義:①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②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堅持團結抗戰 (皖南事變為代表)(1)背景: 國民黨消極抗戰,反共傾向日益增加。(2)過程:1941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在皖南遭到國民黨軍隊伏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除2000余人突圍外,大部壯烈犧牲和被俘。軍長葉挺談判被扣,副軍長項英遇難。(3)結果:①引發民主人士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等抗議;②中共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③在蘇北重建新四軍軍部,同時公布大量事實,揭露國民黨當局破壞抗戰的圖謀。④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被打退。邊區建設:(抗戰、團結、進步)(1)背景:1941-1942年,由于日本大掃蕩、國民黨封鎖和自然災害,抗日根據地出現的嚴重困難。(2)措施:①經濟:A.“雙減雙交”土地政策: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團結地主階級共同抗日;B.開展大生產運動:使根據地度過嚴重經濟困難,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②政治:A.精兵簡政;B.抗日民主政權:據“三三制”為原則,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作用: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③思想:整風運動歷史解釋: “三三制”是中國共產黨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一個主要原則。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為了堅持長期抗戰,中共中央強調敵后政權在性質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規定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三三制在抗日根據地的全面推行,使統一戰線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和制度保證,對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建設抗日根據地具有重要意義。知識拓展: 延安整風運動(1)目的:①為了徹底肅清王明的“左”傾錯誤;②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和思想建設,爭取抗戰和中國革命的勝利。(2)內容:①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②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③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3)影響:①是一次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②對黨的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三、東方主戰場(一)獨立抗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前)1.時間:九一八事變后,太平洋戰爭爆發前2.旗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表現:①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②海外華僑積極捐款捐物,支援抗戰,數萬華僑青年回國參戰。4.結果:日本侵略者陷人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二)同盟作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背景:①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②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先導,以日本投降結束。2.標志:1942年初,以中、美、英、蘇4國為首的26個同盟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三)中國國際地位提升1.中國遠征軍:1942年,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在日軍追擊下倉皇撤退的英軍,戰績名揚海外。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范。2.《開羅宣言》: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議,通過了《開羅宣言》,決定了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歸還中華民國”。3.收復主權:①1943年,與英美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②與10余個西方國家廢除舊約,簽訂新約。合作探究: 為什么說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中國戰場抗擊日本的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本的總兵力。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 ,給予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中國戰場開戰最早,1931年就開始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斗爭。中國積極倡導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四、抗日戰爭的勝利(一)中國“七大”:1.背景:中共領導的敵后軍民對日寇發起局部反攻;中國處在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夜。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做準備。3.召開:1945年4至6月,在延安舉行,毛澤東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3.內容:①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②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③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主席。4.意義: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二)抗日戰爭的勝利1.勝利過程: ①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②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進入中國東北,與中國軍民一道作戰。③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④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⑤1945年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2)意義①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②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③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3.勝利的原因:(1)國內: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實行全民族抗戰;②國共合作,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③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的中流砥柱作用;④中國抗戰的正義性。(2)國際: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和支持;②愛國華僑和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