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1949年—1956年:過渡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2)1956年—1966年:全面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4)1976年—1978—2017年:改革開放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5)2017年—至今: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一)歷史條件:1.軍事: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勝利,全國大陸基本解放2.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革命勝利后黨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黨的中心工作從鄉村轉移到城市;3.理論: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歷史縱橫: 毛澤東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1949年6月30日, 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提出人民民主專政這一科學概念,即“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他認為,在現階段的中國,人民包括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是領導力量,工農聯盟是基礎力量。毛澤東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豐富和發展,為新中國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時間 1949年9月21-30日地點 北平參會者 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少數民族、國外華僑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內容 ①毛澤東在政治協商會議上致開幕詞 ②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確定首都、國旗、代國歌; ③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④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延伸拓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臨時性①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戰爭還未完全結束,敵對勢力十分猖獗,一些地方的社會秩序還不夠安定。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憲條件尚不成熟。②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自身來看,它沒有提出明確的社會主義目標和任務,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和臨時性特征。憲法作用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②人民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能③規定了國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等等(二)中央人民政府舉行第一次會議時間 1949年10月1日內容 1、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職。 3、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 4、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三)開國大典時間:1949年10月1日 下午三點(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1、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2、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3、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二、人民政權的鞏固事件 時間 原因 過程 意義肅清反 革命 新中國 成立時 國民黨殘余軍隊還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 鞏固了人民政權土地 改革 1950 年夏— 1952 年底 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尚有約占總數2/3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無地少地的農民獲得土地。(2)農民從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3)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穩定物 價、統 一財經 1950 年春 (1)國家財政困難。(2)投機商人趁機搶購物資,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倒賣銀元,加劇物價飛速上漲 “銀元之戰”“米棉之戰” (1)全國物價趨于穩定,人民政府贏得全國人民的信任。 (2)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抗美 援朝 1950年 10月- 1953年 7月 朝鮮內戰、美國武裝干涉、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 中國人民志愿軍、“三八線”、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 (1)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2)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背景(1)國際:兩極格局形成,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對峙。(美蘇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敵視和封鎖中國政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2)國內: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權急需進一步鞏固,經濟上百廢待興。2.外交任務:(1)打破被孤立、封鎖的局面,為鞏固政權和恢復經濟創造條件;(2)結束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史,開創獨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1.三大外交方針(1949年):內 容 含 義 意 義另起爐灶 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 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不急于取得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承認,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 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一邊倒 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孤立。2.外交成就:(1)第一次建交熱:新中國成立后,先后與蘇聯、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一次建交高潮。(2)參加日內瓦會議(1954年4月)。①地位: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②成果:由于中國作出的努力,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顯示了剛剛登上國際舞臺的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①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②聯合確認:1954年6月,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周恩來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周恩來在同兩國總理發表的聯合聲明中確認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③國際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表明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特點: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4)“求同存異”方針。①會議: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亞非會議。②提出: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險。中國代表團還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③成果:亞非會議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進展。從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國與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求同存異同:有相同的歷史遭遇,都受過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和統治;有共同維護獨立,謀求發展的愿望。異:是指與會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存在差異。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一)經濟領域:一化三改1.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1)提出:1953年,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而提出。(2)內容: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一化三改”。(3)特點: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并舉,是變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4)實質:使生產資料公有制成為中國唯一的經濟基礎。2.一五計劃(1953—1957)工業化(1)背景:①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完成;②借鑒蘇聯工業化的經驗;③鞏固國防的需要;④新中國工農業落后。(2)目的: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3)結果:到1957年,經過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大多數經濟指標超額完成。(4)意義:一五計劃的完成,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合作探究: “一五”計劃的特點及取得巨大成績的原因。(1)特點:①優先發展重工業;②將工業化建設的重點放在東北地區; ③計劃指導、國家主導,獨立自主;④借鑒學習蘇聯模式。(2)原因:①國內穩定的環境;②中共的正確領導與正確的方針政策;③科技工作者的作用;④廣大人民勞動熱情高漲;⑤蘇聯的支援。3.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1)背景:①國民經濟的恢復、政權鞏固;②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和人民生活的需求;③只有通過社會主義改造,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2)概況:從1953一1956年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3)意義: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二)政治領域: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召開: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2.內容:(1)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①憲法性質: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②憲法特點:體現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2)確立了三大民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政治制度;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3.意義:①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開創了中國人民民主的全新階段;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任務宣告結束。(三)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毛澤東思想的意義1.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1)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2)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3)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2.毛澤東思想:(1)形成的過程:(2)意義:①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新民主義勝利的指導思想,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②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毛澤東發揮了獨特的作用;③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