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年級歷史下冊 預習篇14. 海峽兩岸的交往一、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對臺基本方針的形成過程:(1)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把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為神圣的使命,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2)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3)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不久,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2.海峽兩岸關系緩和的史實及意義:(1)史實: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歡迎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游、考察、經商等。意義: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2)史實: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意義: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歷史性的變化。(3)史實:隨著海峽兩岸交流日趨密切,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兩岸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開始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2年11月,兩會就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問題,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意義: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4)史實: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并就開展兩岸經濟、文教科技交流達成共識。后來,海協會和海基會還進行了多次會晤。意義:汪辜會談對促進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1.八項主張的提出:1995年,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但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開始背棄一個中國原則,破壞兩岸關系發展。2.《反分裂國家法》的出臺: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最大誠意和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表明了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3.連戰訪問祖國大陸: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團訪問祖國大陸。胡錦濤會見連戰一行。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4.兩岸實現“三通”:2008年,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隨后,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三、新時代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方略1.“習馬會”:(1)史實: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雙方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了意見。(2)意義: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2.反對“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是“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中共十八大后,黨和政府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爭,人民解放軍多次在臺灣周邊海域組織實戰化演練,展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臺獨”的堅強決心和強大能力,有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3.《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2022年發布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全面闡述了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明了對臺工作方向。白皮書強調,我們愿繼續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4.中共二十大:中共二十大進一步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我們堅持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補充:1.影響臺灣回歸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有哪些?(1)不利因素:外部: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涉。內部:“臺獨”勢力的阻撓。(2)有利因素:①改革開放后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②“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基本方針的正確指導。③祖國統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④海峽兩岸日益密切的交往。⑤港澳回歸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范例。⑥《反分裂國家法》提供了法律依據。2.在祖國統一問題上,青少年應如何做?①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擁護黨和政府的對臺基本方針。②堅決同分裂祖國的行為作斗爭。③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祖國的強大作貢獻。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夙愿。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征程中,下列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答案】C【詳解】根據圖示,結合所學可知,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同馬英九會面。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門政權交接儀式。1982年9月24日,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汪道涵和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所以這些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③④②①,C項正確;而ABD項排序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2.“2022年11月22日,由廣西北海市足球協會和臺灣花蓮縣足球協會共同舉辦的第六屆‘海花杯’桂臺(北海)青少年足球線上友誼賽,分別在北海足球青少年訓練基地和花蓮縣北埔小學以線上形式同時舉行。”“2022第四屆臺商峰會11月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逾百名臺商和大陸企業家參會。”這些新聞體現了( )A.對外開放深入發展 B.海峽兩岸和平統一C.海峽兩岸交往頻繁 D.海峽兩岸隔絕被打破【答案】C【詳解】由題干“2022年11月22日,由廣西北海市足球協會和臺灣花蓮縣足球協會共同舉辦的第六屆‘海花杯’桂臺(北海)青少年足球線上友誼賽,分別在北海足球青少年訓練基地和花蓮縣北埔小學以線上形式同時舉行。”“2022第四屆臺商峰會11月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逾百名臺商和大陸企業家參會。”可知,兩則新聞反映兩岸在體育和商業上的交往,體現了海峽兩岸交往頻繁,C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對外開放,海峽兩岸關系不是對外關系,排除A項;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至今還沒有實現,排除B項;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隔絕被打破,排除D項。故選C項。3.長期以來,臺灣孤立于海外,祖國至今未能實現統一,追根溯源,是由于( )A.美、日侵略臺灣 B.荷蘭占領臺灣 C.英國割據臺灣 D.葡萄牙騙取臺灣【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的簽訂,長期占據臺灣,直到抗日戰爭勝利才回歸,之后國民黨退守臺灣,美國長期扶持臺灣長期與大陸對抗,A項正確;1624年荷蘭侵占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可知,荷蘭占領的時間相對較短,排除B項;英國從未割據過臺灣,排除C項;葡萄牙攫取的是澳門的居住權,而不是臺灣,排除D項。故選A項。4.關于臺灣問題,習近平說,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我國提出了( )A.“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一帶一路”戰略【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我國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A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當今我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排除B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民族政策,排除C項;“一帶一路”戰略是我國世界各國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排除D項。故選A項。5.“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遠不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在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當溫家寶總理深情地朗誦這首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詩作時,會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詩歌反映的歷史事實是( )A.解放戰爭后臺灣與大陸分離B.鴉片戰爭后香港被英國占領C.16世紀中葉澳門被葡萄牙占據D.20世紀90年代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遠不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解放戰爭中國民黨戰敗,退居臺灣,造成了臺灣與大陸分離的現狀,A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臺灣與大陸分離,鴉片戰爭后香港被英國占領,16世紀中葉澳門被葡萄牙占據,20世紀90年代香港、澳門回歸祖國,都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6.“九二共識”的含義是( )A.“三不”政策 B.“一國兩制”C.“一中一臺” D.“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統一”【答案】D【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海峽兩岸交流日趨密切,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992年,兩會就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統一”的共識,即“九二共識”,D項正確;“三不”政策即臺灣當局對大陸“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政策,排除A項;“一國兩制”的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而提出的偉大構想,針對的是港澳臺問題,排除B項;“一中一臺”是企圖分裂中國的言論,排除C項。故選D項。7.2022年8月2 日,佩洛西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和嚴正交涉,竄訪中國臺灣,引發臺海危機。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是( )A.兩岸實現“三通” B.堅持一個中國原則C.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D.調整“三不”政策【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針對祖國統一大業問題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方針,前提是堅持以“一個國家”為主,即在一個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大陸作為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回歸后可保持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此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成為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1992年海基會與海協會也達成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因此,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B項正確;實現直接“三通”、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和調整“三不”政策,是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的表現,但不是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排除ACD項。故選B項。8.1987 年“跨過海峽”“返鄉探親”等成為臺灣地區電影、電視熱門題材。這反映了( )A.臺灣人民渴望兩岸交流 B.臺灣影視業注重文化發展C.臺灣商人重視投資經商 D.大陸居民渴望去臺灣旅游【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1987年‘跨過海峽’‘返鄉探親’等成為臺灣地區電影電視熱門題材”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7年臺灣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近38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材料反映了臺灣人民渴望兩岸交流,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臺灣影視業注重文化發展,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臺灣商人重視投資經商,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大陸居民渴望去臺灣旅游,排除D項。故選A項。9.觀察下表,對于這些措施表述準確的一項是( )時間 措施2008年 實行臺灣居民來往大陸(臺胞證)“一人一號,終身不變”2013年 臺灣居民在20個省份可申請補發、換發臺胞證2015年 對臺胞來往大陸免予簽注A.有利于兩岸關系的發展 B.大大加速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C.有利于臺海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D.海峽兩岸的意識隔閡徹底消除【答案】A【詳解】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大陸對臺灣同胞來往大陸的相關規定,如“臺灣居民在20個省份可申請補發、換發臺胞證;對臺胞來往大陸免予簽注”等,有利于兩岸關系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強調“大陸對臺灣同胞來往大陸的相關規定”,其有利于兩岸關系的發展,但其不能起到“加速統一進程的作用”,B項夸大了其影響,排除B項;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兩岸的意識隔閡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10.圖片史料承載著歷史信息,記錄了歷史進程。下列圖片體現的共同內容是(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一國兩制”構想【答案】D【詳解】從“《告臺灣同胞書》”“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澳門人民歡慶回歸祖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圖片體現的共同內容是:“一國兩制”構想。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從1979年開始,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歡迎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游、考察、經商等。在“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指引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因此,題干圖片體現的共同內容是“一國兩制”構想,D項正確;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是為了解決我國的民族問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我國外交的基本方針。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均與香港、澳門的回歸無直接聯系,也與海峽兩岸的交往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BC項。故選D項。二、綜合題11.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延綿不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為了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歷朝歷代實施了各種強有力的措施。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朝作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開端,在史冊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筆墨。秦始皇……締造了一個大一統的大秦帝國……然而這個偉大帝國僅僅歷時十五年就轟然倒塌。歷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國成為世人關注的千古之謎。——《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1)秦始皇很賞識一位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建立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位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誰?我國封建君主專制在什么時候被廢除?材料二 漢武帝執政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了輝煌的“漢武盛世”,漢武帝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的諸多首創精神和積極的治政態度……他兩次派遣使團出使西域,建立起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豐富和充實了華夏文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思想方面具有“首創精神”的一項措施。率領“使團”出使西域的是誰?材料三 唐太宗開創的“貞觀之治”昌盛局面,在她統治時期繼續向前發展,國力強盛,為以后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史家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郭沫若稱贊她的統治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唐太宗注意任用賢才或虛心納諫的一個事例。指出“她”對我國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所作出的貢獻是什么?材料四 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派遣官吏,征收賦稅,進行有效的統治。同時還加強對西藏、臺灣的管轄。(4)材料四中設立了哪個機構加強對西藏的有效管轄?材料五 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是清朝統一中國戰爭的最后一段,使天山南路復入中國版圖。此役之后,清代中國疆域的正西端延至帕米爾以西的噴赤河流域,版圖臻于極盛。(5)材料五中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清朝皇帝是誰?除此以外,為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清政府還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六 是社會主義吞掉臺灣,還是臺灣宣揚的“三民主義”吞掉大陸?誰也不好吞掉誰,如果不能和平解決,只有武力解決,這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材料七 2016年5月20日,臺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在其就職演說中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6)根據材料六和材料七中“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提出后已經取得了什么成果?聯系現實,請你談談在臺灣統一問題上存在哪些有利與不利因素。【答案】(1)韓非;辛亥革命勝利以后(2)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張騫(3)魏征(房玄齡、杜如晦)創立殿試制度(4)宣政院(5)乾隆;設伊犁將軍(6)港澳回歸;有利:同根同源;文化認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等。不利:少數“臺獨”分子堅持“臺獨”立場;國際反華勢力干涉等。(符合題意即可)【詳解】(1)人物: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末期的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很得秦始皇賞識,他強調依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時間: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2)措施及人物: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到排斥。在軍事上,為了聯絡大月支,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由此可知,在思想具有“首創精神”的一項措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率領“使團”出使西域的是張騫。(3)事例: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在位時,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任用賢才,虛心納諫。唐太宗任命擅長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他還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貢獻: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重用有才能的人,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繼唐太宗之后,武則天也大力提倡科舉。有一年,她將應試的人,集中到洛陽宮殿,親自出題面試,用了幾天時間。這是殿試的開始。武則天還讓各州每年選送武藝好的人,進行騎射等項考試,稱為武舉。由此可知,“她”——武則天對我國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所做的貢獻是:增設武舉和殿試;(4)機構:由材料“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元朝。元朝為了加強對西藏的有效管轄,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5)皇帝:乾隆時期,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叛亂,乾隆皇帝下令調兵討伐,最終平定叛亂;措施:為了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6)成果:結合所學可知,在一國兩制的指導下,香港、澳門順利回歸;有利因素:結合所學可知,大陸與臺灣同根同源;文化認同;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等;不利因素:少數“臺獨”分子堅持“臺獨”立場;國際反華勢力干涉等是阻礙臺灣統一的主要因素。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51年西藏地方談判代表團和中央人民政府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同年,人民解放軍進駐拉薩。——部編版《中國歷史》八下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初,大陸的統一觀已經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不完全要求絕對的“政治上的服從”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創了一個國家中允許存在不同社會制度的理論。——《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形成的國家觀》材料三: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一個中國原則與立場,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分裂、反“臺獨”的堅定信心。習近平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重大戰略部署,可概括為:“一個原則”與“一個共識”。(1)我國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開始于什么事件?材料一中“和平解放西藏”的歷史意義是什么?(2)材料二中“首創了一個國家中允許存在不同社會制度的理論”指哪一理論?(3)材料三中的“一個原則”和“一個共識”分別指什么?(4)根據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關于國家統一的認識。【答案】(1)元朝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民族實現了大團結。(2)一國兩制。(3)一個中國的原則;九二共識。(4)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必須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任何破壞祖國統一法人言行。(言之有理可得分)【詳解】(1)事件:根據所學可知,元朝設置宣政院管理西藏,標志著我國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歷史意義:根據所學可知,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民族實現了大團結。(2)理論:根據所學和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初,大陸的統一觀已經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不完全要求絕對的“政治上的服從”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創了一個國家中允許存在不同社會制度的理論”可知,這就是一國兩制,它大大推動了祖國統一的步伐。(3)“一個原則”和“一個共識”:根據材料三“習近平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重大戰略部署,可概括為:‘一個原則’與‘一個共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的“一個原則”“一個共識”分別指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1992年10月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汪道涵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舉行會談,雙方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史稱“九二共識”。(4)認識:根據以上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祖國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國家統一,中華民族才能更強大;我們要始終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展政策;堅持“一國兩制”,加強海峽兩岸的交流,爭取早日實現國家統一。13.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說:“‘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西藏民族是中國境內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與其他民族一樣,在偉大祖國的創造與發展過程中,盡了自己光榮的責任。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權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權代表在北京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材料二材料三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把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為神圣的使命,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不久,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摘自統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四 《人民日報》報道:近年來,祖國大陸連續推出一系列惠臺利民措施,推出一條條暖心實策。以北京為例,臺胞使用來往大陸通行證即可參加北京企事業單位招聘,并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險、職稱評審、工資福利等待遇;在京創業可以享受個人最高50萬元、企業最高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優惠政策;臺商、臺青、臺生都能享受到北京市的醫療保障福利……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夙愿,在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國統一大業一定會實現。(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和中央人民政府簽訂《十七條協議》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首席代表是誰?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重要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圖1、圖2分別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寫清具體時間)。(3)根據材料三指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是什么?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解決臺灣問題我們應該堅持什么基本原則?(4)根據以上材料和問題,談談你對祖國統一的認識。【答案】(1)代表:阿沛·阿旺晉美。意義: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2)圖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圖2: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3)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一個中國原則。(4) 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港澳的回歸是對”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為解決 臺問題提供了范例【詳解】(1)代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兩國政府在香港如期舉行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交接儀式上,江澤民主席莊嚴宣告: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舉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澳門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3)根據材料三“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可知方針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原則: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解決臺灣問題我們應該堅持一個中國原則。(4)認識:根據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可知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趨勢,且港澳的回歸是對”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為解決 臺問題提供了范例。14.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在澎湖群島設置澎湖巡檢司,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府晉江縣轄下。元朝在澎湖設置澎湖巡檢司,這是中國在臺澎地區最早的行政機構及行使治權,標志著臺灣是中國固有領土和主權象征,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節選自鳳凰新聞材料二 中華民族具有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光榮傳統。“臺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凡是數典忘祖、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人,從來沒有好下場,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三 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置民族大義于不顧,無視中國政府的反對與警告,堅持臺獨分裂主義,一意孤行,計劃于3月29日至4月7日竄訪危地馬拉和伯利茲,途中“過境”美國。當地時間29日下午4時許,蔡英文抵達紐約,下榻樂天紐約皇宮飯店。——節選自今日頭條(1)根據材料一,概括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的歷史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臺灣與祖國大陸三次分離的史實。(2)根據材料二,指出“祖國完全統一”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蔡英文的行為?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方案。【答案】(1)歷史意義: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的標志(標志元朝政府正式開始對臺灣地區進行管轄)。史實:第一次分離: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出兵侵占臺灣;第二次分離:1895 年《馬關條約》,日本割占臺灣;第三次分離:1949 年國民黨敗退臺灣,臺灣與大陸長期隔絕。(2)有利條件:中華民族具有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光榮傳統;中國人民有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等。不利因素:“臺獨”勢力;境外反華勢力的干涉等。(3)看待:蔡英文是典型的“臺獨”勢力,她的行為違反了《反分裂國家法》;竄訪美國傷害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全體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感;竄訪美國的行為違背了祖國統一的歷史趨勢等。最佳方案: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詳解】(1)歷史意義:根據材料一“這是中國在臺澎地區最早的行政機構及行使治權,標志著臺灣是中國固有領土和主權象征,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可知,概括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的歷史意義為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的標志(標志元朝政府正式開始對臺灣地區進行管轄)。史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末年,在荷蘭人入侵臺灣之前,顏思齊等人招募福建沿海地區數千人到臺灣島,筑寨定居,開墾荒地。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議和。經過談判,雙方簽訂中日《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制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等。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所以,列舉臺灣與祖國大陸三次分離的史實有第一次分離: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出兵侵占臺灣;第二次分離:1895 年《馬關條約》,日本割占臺灣;第三次分離: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臺灣與大陸長期隔絕。(2)有利條件:根據材料二“中華民族具有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光榮傳統”“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可知,“祖國完全統一”的有利條件有中華民族具有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光榮傳統;中國人民有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等。不利因素:根據材料二“‘臺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可知,“祖國完全統一”的不利因素有“臺獨”勢力;境外反華勢力的干涉等。(3)看待:根據材料三“置民族大義于不顧,無視中國政府的反對與警告,堅持臺獨分裂主義,一意孤行”“竄訪危地馬拉和伯利茲,途中‘過境’美國”“蔡英文抵達紐約,下榻樂天紐約皇宮飯店”和所學知識可知,可以從《反分裂國家法》、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人民情感、祖國統一的歷史趨勢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所以,材料三中蔡英文的行為是典型的“臺獨”勢力,她的行為違反了《反分裂國家法》;竄訪美國傷害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全體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感;竄訪美國的行為違背了祖國統一的歷史趨勢等。最佳方案: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所以,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方案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年級歷史下冊 預習篇14. 海峽兩岸的交往一、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對臺基本方針的形成過程:(1)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把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為神圣的使命,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2)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3)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不久,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2.海峽兩岸關系緩和的史實及意義:(1)史實: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奉命停止對金門和馬祖的炮擊,中央人民政府倡議海峽兩岸直接實行通郵、通航、通商,歡迎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游、考察、經商等。意義:海峽兩岸局勢逐步走向緩和。(2)史實: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意義: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歷史性的變化。(3)史實:隨著海峽兩岸交流日趨密切,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兩岸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開始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2年11月,兩會就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問題,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共識,后被稱為“九二共識”。意義: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4)史實: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并就開展兩岸經濟、文教科技交流達成共識。后來,海協會和海基會還進行了多次會晤。意義:汪辜會談對促進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1.八項主張的提出:1995年,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強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但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開始背棄一個中國原則,破壞兩岸關系發展。2.《反分裂國家法》的出臺: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最大誠意和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表明了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3.連戰訪問祖國大陸: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和平之旅”訪問團訪問祖國大陸。胡錦濤會見連戰一行。雙方重申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會見,促進了兩岸關系的新發展。4.兩岸實現“三通”:2008年,兩岸達成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等協議。隨后,兩岸同時舉行“三通”啟動儀式,兩岸關系取得重大進展。三、新時代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方略1.“習馬會”:(1)史實:2015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雙方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了意見。(2)意義:這次會面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2.反對“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是“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中共十八大后,黨和政府堅決開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爭,人民解放軍多次在臺灣周邊海域組織實戰化演練,展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臺獨”的堅強決心和強大能力,有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3.《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2022年發布的《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全面闡述了新時代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明了對臺工作方向。白皮書強調,我們愿繼續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4.中共二十大:中共二十大進一步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我們堅持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共同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補充:1.影響臺灣回歸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有哪些?(1)不利因素:外部: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涉。內部:“臺獨”勢力的阻撓。(2)有利因素:①改革開放后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②“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基本方針的正確指導。③祖國統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④海峽兩岸日益密切的交往。⑤港澳回歸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范例。⑥《反分裂國家法》提供了法律依據。2.在祖國統一問題上,青少年應如何做?①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擁護黨和政府的對臺基本方針。②堅決同分裂祖國的行為作斗爭。③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為祖國的強大作貢獻。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夙愿。在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征程中,下列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2.“2022年11月22日,由廣西北海市足球協會和臺灣花蓮縣足球協會共同舉辦的第六屆‘海花杯’桂臺(北海)青少年足球線上友誼賽,分別在北海足球青少年訓練基地和花蓮縣北埔小學以線上形式同時舉行。”“2022第四屆臺商峰會11月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逾百名臺商和大陸企業家參會。”這些新聞體現了( )A.對外開放深入發展 B.海峽兩岸和平統一C.海峽兩岸交往頻繁 D.海峽兩岸隔絕被打破3.長期以來,臺灣孤立于海外,祖國至今未能實現統一,追根溯源,是由于( )A.美、日侵略臺灣 B.荷蘭占領臺灣 C.英國割據臺灣 D.葡萄牙騙取臺灣4.關于臺灣問題,習近平說,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我國提出了( )A.“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一帶一路”戰略5.“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遠不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在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當溫家寶總理深情地朗誦這首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詩作時,會場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詩歌反映的歷史事實是( )A.解放戰爭后臺灣與大陸分離B.鴉片戰爭后香港被英國占領C.16世紀中葉澳門被葡萄牙占據D.20世紀90年代香港、澳門回歸祖國6.“九二共識”的含義是( )A.“三不”政策 B.“一國兩制”C.“一中一臺” D.“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統一”7.2022年8月2 日,佩洛西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和嚴正交涉,竄訪中國臺灣,引發臺海危機。兩岸關系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是( )A.兩岸實現“三通” B.堅持一個中國原則C.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D.調整“三不”政策8.1987 年“跨過海峽”“返鄉探親”等成為臺灣地區電影、電視熱門題材。這反映了( )A.臺灣人民渴望兩岸交流 B.臺灣影視業注重文化發展C.臺灣商人重視投資經商 D.大陸居民渴望去臺灣旅游9.觀察下表,對于這些措施表述準確的一項是( )時間 措施2008年 實行臺灣居民來往大陸(臺胞證)“一人一號,終身不變”2013年 臺灣居民在20個省份可申請補發、換發臺胞證2015年 對臺胞來往大陸免予簽注A.有利于兩岸關系的發展 B.大大加速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C.有利于臺海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D.海峽兩岸的意識隔閡徹底消除10.圖片史料承載著歷史信息,記錄了歷史進程。下列圖片體現的共同內容是( )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一國兩制”構想二、綜合題11.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延綿不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為了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歷朝歷代實施了各種強有力的措施。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朝作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開端,在史冊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的厚重筆墨。秦始皇……締造了一個大一統的大秦帝國……然而這個偉大帝國僅僅歷時十五年就轟然倒塌。歷史的巨大反差,使得秦始皇和他的帝國成為世人關注的千古之謎。——《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1)秦始皇很賞識一位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建立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位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誰?我國封建君主專制在什么時候被廢除?材料二 漢武帝執政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了輝煌的“漢武盛世”,漢武帝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的諸多首創精神和積極的治政態度……他兩次派遣使團出使西域,建立起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豐富和充實了華夏文明。(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思想方面具有“首創精神”的一項措施。率領“使團”出使西域的是誰?材料三 唐太宗開創的“貞觀之治”昌盛局面,在她統治時期繼續向前發展,國力強盛,為以后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史家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郭沫若稱贊她的統治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唐太宗注意任用賢才或虛心納諫的一個事例。指出“她”對我國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所作出的貢獻是什么?材料四 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派遣官吏,征收賦稅,進行有效的統治。同時還加強對西藏、臺灣的管轄。(4)材料四中設立了哪個機構加強對西藏的有效管轄?材料五 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是清朝統一中國戰爭的最后一段,使天山南路復入中國版圖。此役之后,清代中國疆域的正西端延至帕米爾以西的噴赤河流域,版圖臻于極盛。(5)材料五中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的清朝皇帝是誰?除此以外,為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清政府還采取了什么措施?材料六 是社會主義吞掉臺灣,還是臺灣宣揚的“三民主義”吞掉大陸?誰也不好吞掉誰,如果不能和平解決,只有武力解決,這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我看只有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材料七 2016年5月20日,臺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在其就職演說中沒有明確承認“九二共識”。(6)根據材料六和材料七中“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提出后已經取得了什么成果?聯系現實,請你談談在臺灣統一問題上存在哪些有利與不利因素。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51年西藏地方談判代表團和中央人民政府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同年,人民解放軍進駐拉薩。——部編版《中國歷史》八下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初,大陸的統一觀已經有了創新性的發展,不完全要求絕對的“政治上的服從”和制度上的一致,首創了一個國家中允許存在不同社會制度的理論。——《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形成的國家觀》材料三: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一個中國原則與立場,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分裂、反“臺獨”的堅定信心。習近平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重大戰略部署,可概括為:“一個原則”與“一個共識”。(1)我國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開始于什么事件?材料一中“和平解放西藏”的歷史意義是什么?(2)材料二中“首創了一個國家中允許存在不同社會制度的理論”指哪一理論?(3)材料三中的“一個原則”和“一個共識”分別指什么?(4)根據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關于國家統一的認識。13.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說:“‘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西藏民族是中國境內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與其他民族一樣,在偉大祖國的創造與發展過程中,盡了自己光榮的責任。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權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權代表在北京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材料二材料三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把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作為神圣的使命,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不久,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摘自統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四 《人民日報》報道:近年來,祖國大陸連續推出一系列惠臺利民措施,推出一條條暖心實策。以北京為例,臺胞使用來往大陸通行證即可參加北京企事業單位招聘,并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險、職稱評審、工資福利等待遇;在京創業可以享受個人最高50萬元、企業最高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優惠政策;臺商、臺青、臺生都能享受到北京市的醫療保障福利……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夙愿,在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祖國統一大業一定會實現。(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和中央人民政府簽訂《十七條協議》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首席代表是誰?西藏的和平解放有什么重要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圖1、圖2分別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寫清具體時間)。(3)根據材料三指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是什么?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解決臺灣問題我們應該堅持什么基本原則?(4)根據以上材料和問題,談談你對祖國統一的認識。14.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在澎湖群島設置澎湖巡檢司,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府晉江縣轄下。元朝在澎湖設置澎湖巡檢司,這是中國在臺澎地區最早的行政機構及行使治權,標志著臺灣是中國固有領土和主權象征,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節選自鳳凰新聞材料二 中華民族具有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光榮傳統。“臺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凡是數典忘祖、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人,從來沒有好下場,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人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三 臺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置民族大義于不顧,無視中國政府的反對與警告,堅持臺獨分裂主義,一意孤行,計劃于3月29日至4月7日竄訪危地馬拉和伯利茲,途中“過境”美國。當地時間29日下午4時許,蔡英文抵達紐約,下榻樂天紐約皇宮飯店。——節選自今日頭條(1)根據材料一,概括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的歷史意義。結合所學知識,列舉臺灣與祖國大陸三次分離的史實。(2)根據材料二,指出“祖國完全統一”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蔡英文的行為?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方案。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預習篇 2024年八年級歷史下冊 14.海峽兩岸的交往 導學案 學生版.docx 預習篇 2024年八年級歷史下冊 14.海峽兩岸的交往 導學案 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