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年級歷史下冊 預習篇19. 社會生活的變遷一、日常生活的變化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改革開放前:(1)衣: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2)食:吃的方面,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3)住: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3.改革開放后:(1)衣: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已經不僅僅是滿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2)食: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3)住: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4)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一)交通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2.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1)鐵路:截至2010年底,我國的鐵路營業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2008年后,我國大力建設高速鐵路,鐵路運輸實現質的飛躍。到2021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達4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2)公路: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到2021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9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3)民航: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我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4)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3.出行方式變化: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時,人們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二)通信1.電信: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2.互聯網:我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我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3.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習近平在2024新年賀詞中說:“這一年的步伐,我們走得很堅實。……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型支柱產業快速崛起。”“新型支柱產業”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科學技術的進步 B.世界聯系的加強C.生活方式的改變 D.文化隔閡的消除【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型支柱產業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一些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產業能夠快速崛起。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這些產業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創新動力,使得它們能夠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因此,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新型支柱產業出現的根本因,A項正確;世界聯系的加強能促進“新型支柱產業”的發展,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項;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新型支柱產業”的影響,不是原因,排除C項;文化隔閡不可能完全消除,排除D項。故選A項。2.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聯網事業的發展,“微信支付”、“滴滴打車”、“淘寶購物”等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說明,互聯網( )A.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B.已經取代了實體經濟C.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 D.推動壟斷組織的出現【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微信支付’‘滴滴打車’‘淘寶購物’等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見互聯網日益影響人們的購物、出行等,說明它逐漸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A項正確;互聯網經濟“取代實體經濟”的說法過于絕對化,也不符合事實,排除B項;全球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出了國界,使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關聯,形成世界范圍內的有機整體,不符合題干互聯網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排除C項;19世紀70年代后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壟斷組織的出現,排除D項。故選A項。3.高鐵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名片”。“復興號”采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到84%。材料反映出“高鐵”成為中國“名片”的直接原因是( )A.高鐵核心技術的國產化 B.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改革開放提升綜合國力 D.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答案】A【詳解】據題干“高鐵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名片’。‘復興號’采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到84%”可知,這說明“高鐵”成為中國“名片”的直接原因是高鐵核心技術的國產化,A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出“高鐵”成為中國“名片”的直接原因是高鐵核心技術的國產化,不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B項;題干材料反映出“高鐵”成為中國“名片”的直接原因是高鐵核心技術的國產化,不是改革開放提升綜合國力,排除C項;題干材料反映出“高鐵”成為中國“名片”的直接原因是高鐵核心技術的國產化,不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排除D項。故選A項。4.下面兩幅圖片反映了新中國的消費變遷,決定這一變遷的根本因素是( )A.消費習慣 B.消費觀念 C.經濟發展 D.休閑娛樂【答案】C【詳解】根據“過去購物憑票證”“商品豐富”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決定這一變遷的根本因 素是經濟發展。票證的使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產品日益豐富,票證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可任意購買商品。這都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原因,C項正確;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改變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排除AB項;重視休閑娛樂是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5.下圖中的信息反映出我國( )A.企業活力不斷增強 B.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C.電信事業發展迅速 D.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1949—1952年,連通了北京至各大行政區的電信干線,國內長途通信網初具規模”;“1997年全國電話用戶總數達 8349.8萬戶,是1978年 的20倍”;“2021年,全國開通5G基站129.1萬 個,全球占比約70%, . 5G終端連接數達4.71億 戶,全球占比約80%”可知,圖中的信息反映出我國電信事業發展迅速,C項正確;企業活力不斷增強,題干內容沒有體現,排除A項;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城鄉居民收入,題干內容中沒有涉及,排除BD項。故選C項。6.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休閑娛樂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這主要反映出我國( )A.生活水平提高 B.思維方式改變 C.傳統觀念更新 D.城市建設發展【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和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由解決溫飽到開始追求享受生活,A項正確;題干敘述了生活的巨大變化,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提到觀念,排除C項;題干中沒有反映城市建設,排除D項。故選A項。7.網絡時代催生了“新農人”,他們利用網購平臺,創立了“拼購+產地直發”,打造全國性優質農產品品牌,幫助許多農戶解決產品銷路問題。對此,下列解讀正確的是( )A.互聯網在全國已經迅速普及B.互聯網對人類經濟活動產生了直接影響C.互聯網使人們溝通更為便捷D.互聯網讓農民地位得到提升【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利用網購平臺,創立了“拼購+產地直發”,打造全國性優質農產品品牌,幫助許多農戶解決產品銷路問題。”可知,互聯網催生“新農人”,“拼購+產地直發”體現出互聯網對于人類經濟活動產生了直接影響。B項正確;題干不包含地理信息,無法體現互聯網的全國普及。排除A項;題干體現出互聯網對于經濟發展影響,而不是溝通迅捷,排除C項;題干未體現農民地位的提高,排除D項。故選B項。8.下表是1932年統計的北平市各類車輛數量(單位:輛)。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類別 自行車 人力車 馬車 汽車 摩托車 騾馬大車數量 64100 42900 300 2200 40 9400A.呈現出新舊并存的特征 B.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C.人們的消費水平在提高 D.變化首先出現在沿海地區【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由材料“1932年社會局統計的北平市各類車輛數量”可知這里有新式的交通工具如汽車、摩托車、自行車;也有人力車、馬車和騾馬大車等傳統的交通工具,從而說明1932年的北京城的交通工具提出新舊并存的特征,A項正確;老式交通工具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但是也存在很多新式交通工具,說法不全面,排除B項;材料不能提現人們的消費水平在提高,排除C項;材料是北平交通工具數量,“變化首先出現在沿海地區”在材料不能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9.下面兩幅圖片反映了我國民眾的消費變遷。決定這一變遷的根本原因是( )A.消費習慣 B.互聯網普及 C.經濟發展 D.智能手機的使用【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新中國的消費變遷,決定這一變遷的根本因素是經濟發展,糧票的使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產品日益豐富,糧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開始出現用微信支付購買商品,這都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原因,C項正確;A、B、D項都推動了新中國的消費變遷,但不是決定這一變遷的根本因素,排除ABD項。故選C項。10.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益講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質地、花色、款式和品位。這種情況反映了我國( )A.生活奢侈,注重享受 B.市場經濟,政府把控C.打擊投機,平抑物價 D.經濟發展,物資充盈【答案】D【詳解】根據“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益講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質地、花色、款式和品位”可得出改革開放后,生產力進一步解放,經濟發展,物資充盈,D項正確;“奢侈”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1992年才提出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排除B項;打擊投機,平抑物價是建國初期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二、綜合題11.“工人新村”與社會主義風貌。1951年3月,上海市根據毛主席“必須有計劃地建筑新房,滿足人民需要”的指示,確定普陀區為重點試驗區,計劃修建“工人新村”。材料一 1952年第一批勞動模范搬進新村(照片)材料二 在興建工人新村的同時,其周邊的道路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商店、菜場等生活設施,醫院、學校、文化館等醫療、教育以文化設施也得到不斷地完善。——楊辰:《從模范社區到紀念地》材料三 “曹楊新村村史館”于2013年正式開館,2015年成功獲評第六批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村史館內陳列的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和泛黃的老照片,無聲又形象地訴說著第一個工人新村70年來的發展變遷。——摘編自《曹楊新村村史館新裝亮相!好久不見!》(1)上海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產業工人聚集地。列舉與上海“產業工人”群體有關的近代歷史事件一例。(2)根據材料一、二,你認為“工人新村”之“新”體現在哪些方面?(3)國家在1951年就著力建設“工人新村”,就此談談你的理解與認識。(4)結合上述材料三,你認為興建“曹楊新村村史館”有何意義?【答案】(1)事件: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五四運動不斷擴大。(2)新:住房建筑新;周邊的基礎設施、生活設施和醫療、教育以文化設施比較完善。(3)理解及認識:體現了我們國家對工人的重視和尊重,為我國即將進行的工業化建設奠定了基礎。(4) 意義:有利于了解我國第一個工人新村70年來的發展變遷,激發熱愛工人階級的熱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詳解】(1)事件:根據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運動的中心是北京;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運動的中心轉移到上海。(2)新:根據材料一“1952年第一批勞動模范搬進新村(照片)”和材料二“在興建工人新村的同時,其周邊的道路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商店、菜場等生活設施,醫院、學校、文化館等醫療、教育以文化設施也得到不斷地完善”我認為“工人新村”之“新”體現在“工人新村”的住房建筑新;“工人新村”周邊的基礎設施、生活設施和醫療、教育以文化設施比較完善。(3)理解及認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家在1951年就著力建設“工人新村”,體現了我們國家對工人的重視和尊重,為我國即將進行的工業化建設奠定了基礎。(4)意義:結合上述材料可知,興建“曹楊新村村史館”有利于了解我國第一個工人新村70年來的發展變遷,激發熱愛工人階級的熱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12.服飾的發展、演變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追求,也折射出不同的社會內涵。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山裝創制后風靡一時。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民國十八年制定憲法時,規定四級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著中山裝,中山裝遂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制服。政府院部如此,國民黨黨部如此,地方政府機關亦如此。國民黨向機關、學校推廣中山裝,向民眾宣傳。——摘編自黃強《南京歷代服飾》材料二15、16世紀 著裝者逐漸擺脫了教會經學的桎梏和掩蓋形體美的服裝模式,可以在服裝設計中充分展示人本來的自然美18、19世紀 機械取代手工,批量生產的觀念形成,服裝消費模式上的不同層次逐漸分明1914—1918年 奢華之風一去不復返;軍裝元素流行;女護士為時尚偶像;黑色開始流行(黑色最耐臟;黑色是葬禮的顏色;黑色最符合時代氣息)——整理自馮澤民、劉海清《中西服裝發展史》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服飾走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新中國成立后服飾的一個巨大轉折點是改革開放。自1979年對世界敞開國門以后,西方現代文明迅疾涌入質樸的中國大地。如今,世界最新潮流的時裝可以經由最便捷的信息通道—電視、因特網等瞬間傳到中國。國內的著裝者也迎來了個性服裝時代,迎來了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的服飾藝苑的美好春光。——摘編自徐靜《中國服飾史》(1)根據材料一,簡述中山裝風靡一時的理由。(2)根據材料二,結合相關史實梳理西方服飾的演變歷程。(3)根據材料三,新中國成立以來造成我國服飾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政府通過頒布政令和立法的形式推動了中山裝的流行;中山裝體現了三民主義等思想內涵;人們對孫中山的敬仰之情;等等。(2)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思想動搖,人文主義思潮的流行,推動了西方服飾發展,充分展示了人本身的自然美;工業革命的開展,推動了服飾的批量生產,階級分化加劇,因此服裝消費模式上層次逐漸分明;歐洲服裝市場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軍裝元素、黑色服飾流行。(3)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推動(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西方現代文明的涌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經濟全球化的推動;等等。【詳解】(1)理由:根據材料一“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民國十八年制定憲法時,規定四級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著中山裝,中山裝遂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制服。政府院部如此,國民黨黨部如此,地方政府機關亦如此。國民黨向機關、學校推廣中山裝,向民眾宣傳”,可知“中山裝”是以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山裝風靡一時的理由,是因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政府通過頒布政令和立法的形式推動了中山裝的流行;中山裝體現了三民主義等思想內涵;人們對孫中山的敬仰之情等。(2)演變歷程:根據材料二“15、16世紀,著裝者逐漸擺脫了教會經學的桎梏和掩蓋形體美的服裝模式,可以在服裝設計中充分展示人本來的自然美”,可知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思想動搖,人文主義思潮的流行,推動了西方服飾發展,充分展示了人本身的自然美;由“18、19世紀,機械取代手工,批量生產的觀念形成,服裝消費模式上的不同層次逐漸分明”,可知工業革命的開展,推動了服飾的批量生產,階級分化加劇,因此服裝消費模式上層次逐漸分明;由“1914—1918年 奢華之風一去不復返;軍裝元素流行;女護士為時尚偶像;黑色開始流行”,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歐洲服裝市場;軍裝元素、黑色服飾流行。因此西方服飾的演變歷程,在于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思想動搖,人文主義思潮的流行,推動了西方服飾發展,充分展示了人本身的自然美;工業革命的開展,推動了服飾的批量生產,階級分化加劇,因此服裝消費模式上層次逐漸分明;歐洲服裝市場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軍裝元素、黑色服飾流行。(3)因素:根據材料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服飾走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可知新中國的成立;由“新中國成立后服飾的一個巨大轉折點是改革開放”,可知改革開放的推動;由“自1979年對世界敞開國門以后,西方現代文明迅疾涌入質樸的中國大地”,可知西方現代文明的涌入;由“如今,世界最新潮流的時裝可以經由最便捷的信息通道—電視、因特網等瞬間傳到中國”,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因此新中國成立以來造成我國服飾變化的因素有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推動(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西方現代文明的涌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經濟全球化的推動等。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情況汽車保有量(輛) 1978年 2000年 2022年135萬 1608萬 3.18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輛) 2008年 2018年 2022年2435 261萬 1149萬國產品牌乘用車年銷量(輛) 1978年 2000年 2021年14.9萬 61萬 954.3萬國產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年銷量(輛) / 2008年 2021年2435 352.1萬——整編自國家統計局數據材料二: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從老百姓買不起汽車,到汽車進入千家萬戶。2008年國家降低小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有效推動了我國汽車產業更快地發展。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在燃油汽車行業不具備競爭優勢,而新能源汽車目前在技術專利、知識產權沒有壁壘,因此,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摘編自徐曉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回眸與展望》(1)據材料一,指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變化。(2)據材料二,概述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變化的原因。(3)結合你的實際生活,舉一例新能源汽車在生活中的應用。【答案】(1)總體汽車保有量增加;國產品牌乘用車年銷量增加;國產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年銷量增加。(2)改革開放的推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對汽車產業的政策支持;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有利時機;領導人的支持。(3)新能源公交車、新能源出租車、新能源私家車等。【詳解】(1)發展變化:根據材料一信息“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情況”數據對比可知,在汽車保有量方面,已經從1978年的135萬輛增加到2022年的3.18億輛,說明我國總體汽車保有量數據呈現增加趨勢;國產品牌汽車銷售量由1978年的14.9萬輛增加至2021年的954.3萬輛,說明國產品牌乘用車年銷量數據呈現增加趨勢;國產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年銷由2008年的2435輛增加至352.1萬,說明國產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年銷量呈現增加趨勢,據此概括作答即可。(2)原因:根據材料二信息“對外開放的擴大”可知,原因有改革開放的推動;根據材料二信息“從老百姓買不起汽車,到汽車進入千家萬戶”可知,原因有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據材料二信息“國家降低小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可知,原因有國家對汽車產業的政策支持;根據材料二信息“新能源汽車目前在技術專利、知識產權沒有壁壘,因此,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可知,原因有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有利時機;根據材料二信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我國新能源汽車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可知原因有領導人的支持,據此概括作答即可。(3)應用: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現實生活作答,符合題意即可。例如新能源公交車、新能源出租車、新能源私家車等。14.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經濟交流、人口流動、軍隊調動等都涉及交通問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往還三年,經濟大海,綿邈迷茫,水田連接……皆斫木為盤,書天干之字,浮針于水,指向行舟……——【明】鞏珍《西澤番國志·自序》(1)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說說鄭和下西洋的成功,得益于什么技術的發展?鄭和下西洋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是什么?材料二 民國時期的上海街景(2)觀察材料二,寫出民國時期傳入我國的一種新式交通工具,以及為其提供動力的機器或使用的動力。材料三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3)材料三所示的建設成就是在我國什么時期取得的?材料四 昔日的“自行車王國” 如今汽車走進千家萬戶(4)材料四圖片反映的變化與我國的哪個偉大決策有關?【答案】(1)技術:指南針;貢獻: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2)交通工具:電車;機器(或動力):發電機(或電力)。(3)時期:第一個五年計劃。(4)決策:改革開放。【詳解】(1)技術:據材料一“皆斫木為盤,書天干之字,浮針于水,指向行舟”及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的成功,得益于指南針的發展;貢獻:結合所學可知,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2)交通工具:根據圖片“民國時期的上海街景”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我國。圖片中的交通工具是有軌電車;機器(或動力):結合所學可知,到19世紀70年代,經過不斷完善的發電機進入生產領域,電力開始作為動力帶動機器。(3)時期: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可知,我國1953—1957年超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有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4)決策:根據材料四圖片“昔日的‘自行車王國’”、“如今汽車走進千家萬戶”并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昔日的“自行車王國”,如今汽車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故材料四圖片反映的變化與我國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有關。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年級歷史下冊 預習篇19. 社會生活的變遷一、日常生活的變化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2.改革開放前:(1)衣: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2)食:吃的方面,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3)住: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3.改革開放后:(1)衣: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已經不僅僅是滿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2)食: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3)住: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4)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一)交通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2.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1)鐵路:截至2010年底,我國的鐵路營業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2008年后,我國大力建設高速鐵路,鐵路運輸實現質的飛躍。到2021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達4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2)公路: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到2021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9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3)民航: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我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4)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3.出行方式變化: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時,人們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二)通信1.電信: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2.互聯網:我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我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3.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習近平在2024新年賀詞中說:“這一年的步伐,我們走得很堅實。……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新型支柱產業快速崛起。”“新型支柱產業”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科學技術的進步 B.世界聯系的加強C.生活方式的改變 D.文化隔閡的消除2.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聯網事業的發展,“微信支付”、“滴滴打車”、“淘寶購物”等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說明,互聯網( )A.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B.已經取代了實體經濟C.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 D.推動壟斷組織的出現3.高鐵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名片”。“復興號”采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到84%。材料反映出“高鐵”成為中國“名片”的直接原因是( )A.高鐵核心技術的國產化 B.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改革開放提升綜合國力 D.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4.下面兩幅圖片反映了新中國的消費變遷,決定這一變遷的根本因素是( )A.消費習慣 B.消費觀念 C.經濟發展 D.休閑娛樂5.下圖中的信息反映出我國( )A.企業活力不斷增強 B.產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C.電信事業發展迅速 D.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6.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休閑娛樂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這主要反映出我國( )A.生活水平提高 B.思維方式改變 C.傳統觀念更新 D.城市建設發展7.網絡時代催生了“新農人”,他們利用網購平臺,創立了“拼購+產地直發”,打造全國性優質農產品品牌,幫助許多農戶解決產品銷路問題。對此,下列解讀正確的是( )A.互聯網在全國已經迅速普及B.互聯網對人類經濟活動產生了直接影響C.互聯網使人們溝通更為便捷D.互聯網讓農民地位得到提升8.下表是1932年統計的北平市各類車輛數量(單位:輛)。這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 )類別 自行車 人力車 馬車 汽車 摩托車 騾馬大車數量 64100 42900 300 2200 40 9400A.呈現出新舊并存的特征 B.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C.人們的消費水平在提高 D.變化首先出現在沿海地區9.下面兩幅圖片反映了我國民眾的消費變遷。決定這一變遷的根本原因是( )A.消費習慣 B.互聯網普及 C.經濟發展 D.智能手機的使用10.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益講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質地、花色、款式和品位。這種情況反映了我國( )A.生活奢侈,注重享受 B.市場經濟,政府把控C.打擊投機,平抑物價 D.經濟發展,物資充盈二、綜合題11.“工人新村”與社會主義風貌。1951年3月,上海市根據毛主席“必須有計劃地建筑新房,滿足人民需要”的指示,確定普陀區為重點試驗區,計劃修建“工人新村”。材料一 1952年第一批勞動模范搬進新村(照片)材料二 在興建工人新村的同時,其周邊的道路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商店、菜場等生活設施,醫院、學校、文化館等醫療、教育以文化設施也得到不斷地完善。——楊辰:《從模范社區到紀念地》材料三 “曹楊新村村史館”于2013年正式開館,2015年成功獲評第六批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村史館內陳列的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和泛黃的老照片,無聲又形象地訴說著第一個工人新村70年來的發展變遷。——摘編自《曹楊新村村史館新裝亮相!好久不見!》(1)上海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產業工人聚集地。列舉與上海“產業工人”群體有關的近代歷史事件一例。(2)根據材料一、二,你認為“工人新村”之“新”體現在哪些方面?(3)國家在1951年就著力建設“工人新村”,就此談談你的理解與認識。(4)結合上述材料三,你認為興建“曹楊新村村史館”有何意義?12.服飾的發展、演變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追求,也折射出不同的社會內涵。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山裝創制后風靡一時。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民國十八年制定憲法時,規定四級文官宣誓就職時一律穿著中山裝,中山裝遂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制服。政府院部如此,國民黨黨部如此,地方政府機關亦如此。國民黨向機關、學校推廣中山裝,向民眾宣傳。——摘編自黃強《南京歷代服飾》材料二15、16世紀 著裝者逐漸擺脫了教會經學的桎梏和掩蓋形體美的服裝模式,可以在服裝設計中充分展示人本來的自然美18、19世紀 機械取代手工,批量生產的觀念形成,服裝消費模式上的不同層次逐漸分明1914—1918年 奢華之風一去不復返;軍裝元素流行;女護士為時尚偶像;黑色開始流行(黑色最耐臟;黑色是葬禮的顏色;黑色最符合時代氣息)——整理自馮澤民、劉海清《中西服裝發展史》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服飾走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新中國成立后服飾的一個巨大轉折點是改革開放。自1979年對世界敞開國門以后,西方現代文明迅疾涌入質樸的中國大地。如今,世界最新潮流的時裝可以經由最便捷的信息通道—電視、因特網等瞬間傳到中國。國內的著裝者也迎來了個性服裝時代,迎來了百花齊放、五彩繽紛的服飾藝苑的美好春光。——摘編自徐靜《中國服飾史》(1)根據材料一,簡述中山裝風靡一時的理由。(2)根據材料二,結合相關史實梳理西方服飾的演變歷程。(3)根據材料三,新中國成立以來造成我國服飾變化的因素有哪些?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情況汽車保有量(輛) 1978年 2000年 2022年135萬 1608萬 3.18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輛) 2008年 2018年 2022年2435 261萬 1149萬國產品牌乘用車年銷量(輛) 1978年 2000年 2021年14.9萬 61萬 954.3萬國產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年銷量(輛) / 2008年 2021年2435 352.1萬——整編自國家統計局數據材料二: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從老百姓買不起汽車,到汽車進入千家萬戶。2008年國家降低小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有效推動了我國汽車產業更快地發展。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在燃油汽車行業不具備競爭優勢,而新能源汽車目前在技術專利、知識產權沒有壁壘,因此,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摘編自徐曉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回眸與展望》(1)據材料一,指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變化。(2)據材料二,概述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變化的原因。(3)結合你的實際生活,舉一例新能源汽車在生活中的應用。14.在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經濟交流、人口流動、軍隊調動等都涉及交通問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往還三年,經濟大海,綿邈迷茫,水田連接……皆斫木為盤,書天干之字,浮針于水,指向行舟……——【明】鞏珍《西澤番國志·自序》(1)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說說鄭和下西洋的成功,得益于什么技術的發展?鄭和下西洋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是什么?材料二 民國時期的上海街景(2)觀察材料二,寫出民國時期傳入我國的一種新式交通工具,以及為其提供動力的機器或使用的動力。材料三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3)材料三所示的建設成就是在我國什么時期取得的?材料四 昔日的“自行車王國” 如今汽車走進千家萬戶(4)材料四圖片反映的變化與我國的哪個偉大決策有關?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預習篇 2024年八年級歷史下冊 19.社會生活的變遷 導學案 學生版.docx 預習篇 2024年八年級歷史下冊 19.社會生活的變遷 導學案 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