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第四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第8課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學習目標】1. 從時空角度梳理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主要經過2. 從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角度理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思想主張,認識人文主義的發展歷程3. 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啟蒙運動的影響,正確認識思想解放和社會變革的關系4. 認識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塑造家國情懷【課前預習 扎實基礎】文藝復興1.文藝復興的概況時間背景范圍精神內核2.什么是人文主義?3.文藝復興的主要成就地域 時間 代表人物及成就 思想特色 其他成就興起意大利擴展歐洲二、宗教改革近代科學的興起三、近代科學興起啟蒙運動什么是理性主義?啟蒙思想人物 主張 共同點思考: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又有了怎樣的新發展?【課中探究 素養培育】【唯物史觀】文藝復興的實質1.有人說“文藝復興”是“掛羊頭賣狗肉”,對此你怎么理解?2. 為什么人文主義者要這么做?請運用唯物史觀來分析一下【史料實證】宗教改革的內容、影響【學法指導】先對材料進行分層,通過各層的關鍵信息進行解讀材料一 不應當將“悔改”一詞理解為懺悔儀式,即教士主持下的告解和補贖……真誠悔過的基督徒,就是不購買贖罪券,也能夠獲得全面免除罪罰的權利。——《九十五條論綱》材料二 沒有政府或政府不受尊重的地方就沒有和平,沒有和平就沒有人能保障生命或任何東西……將世俗事務連同宗教事務一起置放在世俗權力之下,是一種更為安全可靠的作法……路德做了一件在德意志民族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情:將拉丁文的《圣經》翻譯成德語。對于德意志而言,語言是這個民族最深刻感情和傳統的積淀。——截選自《馬丁·路德與德意志民族教會的誕生》材料三 宗教改革有助于西歐文明的現代化。當時,識字率提高,思想十分活躍;民眾覺醒和參政的程度是歐亞大陸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世俗當局控制著神職人員的任命和教會的財務。宗教改革的直接和決定性的遺產是權力由教會向政府的轉移。——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根據材料一二,概括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宗教改革的影響【歷史解釋】啟蒙運動的影響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押上斷頭臺前恍然大悟:“原來是伏爾泰、盧梭亡了法國!”美國第三任總統杰斐遜宣布每個人都有兩個祖國: “他自己的國家和法國。”1.他們為什么這樣說?請根據材料分析啟蒙運動的影響。材料一 啟蒙運動對理性思想的高揚使它實現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現代的轉換……占主宰地位的專制主義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勢,要求廢除王權,建立民主政體,還政于民成為西方社會政體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自由和平等成為隨后西方人民斗爭的動力和目標,一個具有極大進取精神和不斷發展的西方社會出現在了人類舞臺上。——摘編自徐新主編《西方文化史》材料二2.啟蒙思想是如何在中國傳播并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的?【時空觀念】【拓展探究】 啟蒙運動與中國文化材料一:“在這個地球上曾有過的最幸福的、并且人們最值得尊敬的時代,那就是人們尊從孔子法規的時代……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孔子只訴諸道德,不宣傳神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是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伏爾泰《哲學辭典》、《禮俗論》材料二:盧梭對中國的看法就跟伏爾泰頗不一致。他認為中國是君主專制國家,對待帝王若有些小過失,都可以用大不敬罪處死乃至滅族,造成許多冤獄。——朱謙之《中國思想對于歐洲文化之影響》材料三:16至17世紀的中國,新的經濟形態還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先天不足,具有一種時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鳩、盧梭們則拿出了“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這樣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這表明,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與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范疇。前者是中世紀末期的產物,后者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摘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1)材料一中“孔子法規”指的是什么?伏爾泰為什么說:“在道德上歐洲人應當成為中國人的徒弟” (2)根據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盧梭對待中國儒家文化看法不一致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只是“中世紀末期的產物”,而歐洲啟蒙思想卻成為 “近代社會的宣言書”?【家國情懷】邁向文明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 交流互鑒。——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發表主旨演講第四單元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第8課 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 課后小練1.“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人中間,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觀,相對來說是很少見的……神圣的東西仍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建筑師和畫家的中心主題。”這表明文藝復興時期的文人( )A.對現世生活持悲觀態度 B.仍然受宗教神學的束縛C.以神圣主義為文藝核心 D.形成系統條理的世界觀2.路德的“因信稱義”,進一步堅定了上帝為自然界制定秩序的信心,強化了上帝創造的是有條不紊的世界的觀念,這種堅定不移的信仰是最根本的。相信一切事物存在并有其固有的規律,是可以理解和可以預言的。這表明宗教改革( )A.為理性活動解除枷鎖 B.強化了對上帝的崇拜C.發現了客觀自然規律 D.擺脫了對上帝的迷信3.“牛頓是第一個成功地找到了一個可以用公式清楚表達的基礎;從這個基礎出發,他能用數學的思維,邏輯地、定量地演繹出范圍很廣的現象,并且能同經驗相符合。由此……科學已無數次地為牛頓自己和他以后的人所證實。”愛因斯坦贊賞經典力學體系,是因為它( )A.具有驚人的預見力和巨大的理論指導B.啟迪了啟蒙思想家的政治批判運動C.提供了新的關于自然界的表述和思考方式D.系統合理完成對自然界認識的理論大綜合4.學者陳銳認為,從歷史的角度看,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忽視了宗教和道德問題,并帶上了貴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特點,之后的社會主義植根于平民階層,并對啟蒙運動和18世紀文化開始進行反動。據此,陳銳的觀點表明( )A.對理性主義過度追求致使思想禁錮 B.抽離信仰和道德的理性缺乏了價值關懷C.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排斥宗教信仰 D.科學社會主義脫胎于啟蒙思想中的理性5. “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想家一致認為,他們的主要使命在于使人們不只是獲取和擴展具體有用的知識,而是捍衛、強化和鞏固新的思維方式。”這說明,啟蒙運動( )A.消除了思想界的分歧 B.注重發動民眾的力量C.旨在推動知識的普及 D.具有鮮明的理性精神6.啟蒙運動不是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件,可以說是在西方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運動。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不僅接受了17世紀歐洲本土的滋養,它還在全球尋找靈感。17、18世紀的歐洲探險家、傳教士和商人出版了大量作品,描繪了形形色色的土著文化和異域文明,激起了歐洲知識分子的強烈興趣。對于致力于鏟除歐洲社會弊端的啟蒙知識分子而言,沒有教會專制、尊重理性的中華文明顯然可以充當他山之石。而歐洲獨特的社會背景也為哲人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18世紀興旺發達的出版業充當了傳播啟蒙觀念的重要工具。——摘編自武寅主編《簡明世界歷史讀本》材料二 啟蒙運動一開始是以溫和漸進的方式集中在思想領域,對理性思想的高揚使它實現了西方思想和文化向現代的轉換。但也應該看到這些思想對社會影響的程度是巨大且深刻的,經歷了啟蒙運動的西方文明再也不同于從前。占主宰地位的專制主義政治制度陷入了守勢,要求廢除王權,建立民主政體,還政于民成為西方社會政體的主流。要求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自由和平等成為隨后西方人民斗爭的動力和目標,一個具有極大進取精神和不斷發展的西方社會出現在了人類舞臺上。——摘編自徐新主編《西方文化史》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啟蒙運動產生的背景。(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啟蒙運動宣揚的“理性思想”,簡析啟蒙運動對西方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歷史劇本大綱我的“小教案”繪制思維導圖4 / 5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