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8張PPT)科學開學第一課教科版五年級上冊歡迎來到科學課堂在上學期科學課學習的過程中,大家有什么收獲呢?在寒假這段時間里,你經歷了哪些趣事?交流分享你認為什么是科學?會思考會觀察會做研究學習科學有什么用呢?封面故事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封面這是一艘名叫“科學”的海洋科考船,具有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觀測能力,是當時中國國內綜合性能最先進的科考船。倒霉的老漁夫圣地亞哥84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第85天,他又向40英尺的海水深處放出魚餌。這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小說《老人與海》中的一個情節。魚餌沉到40英尺水下,魚線肯定不止40英尺,因為它在水中是斜的。科學家們在海洋科考時也會碰到此種“情形”:向5000米的海底放纜繩,都放出去7000—8000米了,依然不到底,因為船在隨著海風漂。 不過,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有一艘科考船能做到不“隨著海風漂”,它在海上能“站得住”。這就是科學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從淺海到深海、從近海到大洋 海風輕輕地吹。 在青島南姜碼頭,上白下紅的科學號靜靜地休臥岸邊。這艘船的建造,是我國“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世界上海洋科考船數量居前幾位的是美、日、英、德、法等發達國家。進入新千年以來,這些國家又相繼建成并交付使用了新的海洋科考船。這些船的設計突出多學科綜合探測研究的特點,裝備精良、功能齊全,具備強大的深海大洋立體探測與同步作業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國科考船則是數量少、船舶老舊、功能落后、作業效率低、配套不完善,難以滿足當前日益發展的多學科綜合考察,特別是深遠海綜合考察的需求。為了使我國在海洋科學特別是深海研究這一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實現我國從淺海走向深海、從近海走向大洋的戰略目標,2007年國家發改委批準了我國新一代深海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的立項,總投資近5.5億元人民幣。 科學號2010年開始建造,2012年9月正式交付使用。依靠自主創新,科學號具備了全球航行能力,實現了集多學科、多功能、多技術手段為一體,滿足海洋科學研究多學科交叉,特別是深海大洋研究的需求目標。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中科院“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席科學家孫松說,自2013年1月投入試運行以來,科學號多次赴深海大洋,圓滿完成了深海海底油氣資源形成機理、深海極端環境調查、大洋環流系統與氣候變化、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大洋生態系統與碳循環、洋中脊與大陸邊緣熱液系統及地球深部過程的科學考察,取得了豐碩成果。比如在南海探測了海底冷泉區域,在沖繩海槽熱液區發現存在著大量的熱液硫化物礦床。 高精度定位和控位 從船舷的左側拾階而上,登上這艘4000噸級的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甲板、船艙、船桅、駕駛臺,船尾的作業操控支架盡收眼底。“小胖船”上“寸土”寸金 科學號是一艘“胖”船。它是為科考活動而專門設計的。 我國現有自主設計的海洋科考船大都是瘦長型的。由于船窄,在海洋科考活動中其耐波性就差,海上作業受海況的制約就大。設計人員特地將科學號設計成了“短寬型”的船體結構。它雖然只有99.8米長,但型寬卻有17.8米,這對于一艘科考船來說,就是一個“小胖子”。 時髦的“不對稱” 以往國內船舶大都是上層建筑對稱分布的,而科學號則是一艘非對稱布局的“時髦船”。升降鰭板的奧妙 這是藏在船體底部的又一玄秘之處。 現代科考船一般都會攜帶、安裝用于探測的精密儀器設備。許多儀器設備往往對振動、噪聲等有特殊要求。科學號設計者通過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適應精密儀器設備的需求,在國內自主設計了首套升降鰭板裝置。科學家這樣做-馬世駿馬世駿(1915—1991)馬世駿,山東兗州人, 中國生態學家。 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名譽主任。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農學院生物系,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獲美國猶他大學研究院科學碩士學位,1950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馬世駿研究東亞飛蝗生理生態學、粘蟲越冬遷飛規律、害蟲種群動態及綜合防治理論,提出"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種群變境成長"以及系統防治等新觀點,制定了預測方法,豐富了昆蟲種群生態學、生態地理學及害蟲綜合防治的理論,并在植保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方面,提出了"生態經濟學"設想、"經濟生態學"原則等一系列新觀點。自1952年開始,以馬世駿、欽俊德及他們領導的昆蟲生態研究室和昆蟲生理研究室為主,采取多學科合作的方式,以改變蝗蟲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等新思路,研究了飛蝗的發生、數量消長和預測。馬世駿接受治理飛蝗的研究任務后,就對陳永林和尤其儆等嚴肅認真地說:“我們要研究飛蝗的生態學、生物學就得深入飛蝗發生基地,也就是飛蝗的‘老巢’。”常言說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們就是本著這句話,先后來到了洪澤湖畔的泗洪縣車路口蝗區和界集蝗區。那是遠離村莊的荒草地,馬世駿與同事們搭起了白色的帆布帳篷,支起了綠色帆布的行軍床,春夏秋三季都在那里工作與居住,生活在蝗蟲的“老巢”之中。他們圍起實驗地、埋好了大、中、小的養蟲籠,進行不同密度蝗蝻的生活史觀察、繁殖實驗、對飛蝗生殖力的飼養觀察、變型的實驗研究等。大家與飛蝗朝夕相處,對飛蝗習性進行日夜觀察和24小時觀察;同時,進行大氣溫濕度、降雨、土壤溫度和相對濕度等小氣候的觀察記錄。連年的觀察實驗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鋪天蓋地的蝗蟲1973年9月,在微山湖畔,馬世駿教授、陳永林同志實地探查蝗蟲的發生情況。噴灑滅蝗藥劑“鴨子大軍”滅蝗滅蝗“戰斗雞”實驗是科學的基礎科學探究過程分享交流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收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瀏覽教材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1、種子發芽實驗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3、綠豆苗的生長4、蚯蚓的選擇5、當環境改變了6、食物鏈和食物網7、設計和制作生態瓶生物與環境1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1、船的歷史2、用浮的材料造船3、用沉的材料造船4、增加船的載重量5、給船裝上重力6、設計我們的小船7、制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船的研究2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1、地球——宇宙的奇跡2、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3、珍惜水資源4、解決垃圾問題5、合理利用資源6、讓資源再生7、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環境與我們3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1、溫度與水的變化2、水的蒸發與凝結3、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4、熱在金屬中的傳遞5、熱在水中的傳遞6、哪個傳熱快7、做個保溫杯熱4在科學課學習的過程中,大家覺得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交流分享這樣的鏡頭……鏡頭一:目標不明就動手。鏡頭二:老師叫停停不了。鏡頭二: “我來,我來”叫不停。鏡頭三:一人“當家”眾人看。小組討論聲音小,開口之前要想好。操作實驗不霸道,客觀記錄要準確。別人發言認真聽,意見不同我不吵。別人不會我幫助,為組爭光集體好。無論對錯要誠實,團結互助向前跑。我們不希望再看到候課要求聽課要求討論要求實驗要求材料準備要求習慣要求候課要求1.提前候課,課前兩分鐘領讀知識點。2.準備好實驗材料放在抽屜中。3.準備好課本、活動手冊、知識點和筆放在桌面上。4.靜息等待老師上課。聽課要求1.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在發言時,其他人都應該認真傾聽。2.有疑問或者有想要與同學分享的舉手發言。3.認真記錄老師要求記錄的重要筆記。討論要求1.在討論時,不要講與課 堂無關的話。2.認真傾聽別人的分享,每位同學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3.討論過程中如果有疑問,可以舉手向老師提問。實驗要求1.在老師沒有說可以實驗時,不允許動實驗材料。2.實驗分組:4~5人一組,組長、實驗操作員、記錄員和觀察員。組長固定,其他可以輪換擔任。大家分工合作互相幫助。3.在實驗過程中,應當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及時記錄。4.實驗完成后,自帶的材料自己收撿好,放進抽屜里。老師發放的實驗材料,由組長統一交還給老師。材料準備要求1.需要自備材料時,一定要及時記錄,然后按要求的帶到學校。2.小組實驗時,大家應當分工處理材料。評價標準準備星按時做好課堂準備的同學可以獲得。傾聽星具有良好傾聽習慣的同學,在課堂上會隨機獎勵。交流星樂于與大家分享自己觀點和想法的同學可以獲得。合作星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情況較好的小組可以獲得。探究星具有探究精神,敢于質疑和表達的同學可以獲得。服務星樂于助人,為大家進行服務的同學可以獲得。免作業卡可以不用寫一次作業。禮品卡兌換一次小禮品。有突出表現的同學可以獲得。獎勵卡學習習慣有巨大進步時可以獲得,3張獎勵卡可以兌換一個免作業卡或是禮品卡。心愿卡班級整體表現良好時可以提出申請,在一節科學課上進行一個課本以外的感興趣的科學探究。獎勵卡請同學們做自我介紹,讓老師記住你。謝謝大家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科學號”海洋科考船.mp4 開學第一課《科學家這樣做-馬世駿》.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