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3課重要問答題: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2頁)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是什么?(4頁)3.土地改革的時間、內容及意義是什么?(12---13頁)4.一五計劃化的目的、內容及一五計劃的成就有哪些?(18---19頁)5.如何評價三大改造?(25頁)6.中共八大的時間、主要內容及意義是什么?(27頁)7.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出現了那些失誤?原因是什么?我們應該吸取什么教訓?(27---28)8.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罪惡活動有哪些?從文革中應吸取什么教訓?(32---33)9.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主要內容、意義是什么?(39頁)10.我國對外開放的過程如何?現在形成了什么樣的對外開放格局(特點)?(43頁)11.簡要概括黨的十三大、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2.為什么說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48頁)13.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內容有哪些?(49頁)14.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意義是什么?(56頁)15.列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表現有哪些?(57頁)16.“一國兩制”的目的、含義、意義是什么?(60頁)17.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說明了什么問題?港澳回歸祖國有什么意義?(61頁)18.新中國成立至今,黨和政府的對臺基本方針有哪些?兩岸關系改善的表現有哪些?初二歷史重點問題歸納中國共產黨在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時期,1957----1966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在農村分別實行了哪些重要政策?各有何影響?政策: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農業生產合作社,引導三大改造時期: 農民走集體化道路。影響: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基本建立奠定了基礎,提高了農村生產力水平。政策:1985年發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影響:左傾錯誤泛濫,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國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損失。政策: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集體經濟。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 影響: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迅速發展。2.中共八大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分別作出了什么重大決策?這兩次決策在實踐中的結果有什么差別?我們應該從中得到什么啟示?決策: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逐步實現國家工業化,滿足……中共八大: 結果:由于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準備不足,八大提出的正確路線、建議沒有在實踐中堅持下去,不久被左傾錯誤代替。決策:做出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決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結果: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民經濟迅速發展,極大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啟示: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初二歷史重要問答題集錦1.20世紀20年代末,聞一多先生以悲憤的心情寫下了《七子之歌》,詩中將香港、澳門等地比作流落在外的七個游子,盼望著他們回到祖國的懷抱。回答:(1)1945年以來,香港、澳門、臺灣地區與祖國大陸的關系發生了那些重大變化?(香港:1997年回歸祖國; 澳門1999年回歸祖國。臺灣:1945年日本投降后回歸祖國,1949年后于祖國大陸分裂,至今未能實現統一。)(2)20世紀90年代初期,臺灣成立了海基會,大陸成立了海協會,這兩個團體達成的重要共識是什么?(2個共識。)(3)目前妨礙臺灣與祖國大陸統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臺獨勢力、國際反華勢力。)(4)你對祖國統一前景持何看法?為什么?(祖國的統一一定能實現。因為:①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②祖國的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心愿.③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為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④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為解決臺灣問題,統一祖國創造了條件。)2.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所以黨始終把發展社會生產力放在第一位。請你結合中共八大、十一屆三中全會和中國十三大的相關史實,指出黨和政府為發展生產力做出了哪些努力?(1)中共八大提出黨和人民的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實現……逐步滿足人民……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2)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實行……決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3)中國十三大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要求深化改革,促進生產力的發展。3.材料一:頭遍哨子不買賬,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時期流行農村的順口溜材料二: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蓋章簽字,如以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要錢要糧…… --------全國第一份分田到戶協議書材料三: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保證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的順口溜材料一反映了當時農村怎樣的狀況?主要原因是什么? (反映了在計劃經濟下,農民集中勞動,生產積極性不高。原因是吃大鍋飯,農民缺少生產自主權,收入少。)(2)材料二提到的協議書出現在什么時間、地方? 、 。 (3)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 制。 順口溜反映了農村廣大干部群眾什么樣的情緒?(農民熱烈擁護這個制度)。(4)農民對大包干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是什么?(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生產得到了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農民的生活也日益改善。)4.材料一:1949----1965年我國糧食產量變化情況年份1949年1952年1956年1960年1965年產量1.1億噸1.6億噸1.95億噸1.44億噸1.95億噸材料二:1966年我國工農業生產總值比1965年增長17%以上,1967年工農業生產值比上一年下降9.9%,1968年比上一年有下降4.7%。材料三:1992年我國國民經濟狀況項目1992年比1978年增長比1949年增長國民生產總值24000多億元7.18倍34.3倍國民收入17400多億元5.78倍48.6倍(1)1949---1952年糧食產量提高的原因是什么?(進行了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你認為1956---1960年我國糧食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958年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黨中央輕率發達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些左傾錯誤對工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破壞。)導致1967年和1968年我國工農業生產連續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文化大革命”的破壞。)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現象?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國民經濟迅速增長。進行了改革開放。)綜合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社會經濟情況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發展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我黨能及時糾正錯誤,調整政策促進經濟發展。)5.(1)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方針是哪次會議上指定的?我國改革開放的目的是什么?(見課本。)(2)責任制在農村和城市的突出表現各是什么?(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3)我國的對外開放已形成了什么樣的格局?(由沿海→內地發展。形成了----------------的格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