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全球航路的開辟問學:【課標要求】1.了解新航路的開辟,2.理解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導學:【自主探究】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根本、直接、精神、宗教)(劃書并寫出)2.新航路開辟的條件(主觀、客觀)(劃書并寫出)3.代表性的航海家、方向、航線(4個)(劃書并寫出)4.其他航線的開辟情況互學:【合作探究】探究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與條件◎資料卡片哥倫布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熱那亞,是信奉基督教的猶太人后裔。年輕時十分推崇馬可·波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他對此也深信不疑,并曾向意大利當局申請過向西探尋“新世界”的資助,但被當局斷然拒絕。在到處游說了十幾年后,1492年,西班牙王室最終答應資助哥倫布,使他的向西航行計劃得以實施。——摘編自《世界通史資料選輯》從資料卡片中我們能獲取哪些有關新航路開辟歷史背景的信息?請簡要概述。從教材中能否找到補充信息?概述:補充:探究二:新航路開辟的過程◎資料卡片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則哥倫布以后,有無數量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后,有無數量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明朝奉行“厚往薄來”政策,對竭誠朝貢者“皆倍償其價”;(鄭和下西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貲:計算)。”——選編自《明史》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國王和麥哲倫等人訂立了關于發現香料群島的協定,其中規定:……為了給你們以最大恩惠,朕愿意,如果在你們發現的島嶼已超過六個的情形下,你們六中取二,而且此后獲得當地應交給朕的全部收入、租稅的十五分之一。——周一良、吳于廑《世界史》(1)對比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不同點,并完成以下表格填寫。(2)閱讀教材P38【問題探究】,思考為何鄭和之后,再無第二之鄭和?小組討論,選一名代表分享討論成果。(1)(2)為何鄭和之后,再無第二之鄭和?習學:【鞏固練習】1.1519-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其航線是(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B.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C.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D.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2.美洲的許多現有地名來自西方殖民者,如麥哲倫海峽之名源于首次環球航行的船隊率領者,伊斯帕尼奧拉在西班牙語中有“小西班牙”之意,圣薩爾瓦多則意為“救世主”。這類現象反映了新航路開辟( )A.加速了美洲開發 B.推動了西班牙的崛起C.伴隨著文化輸出 D.以傳播基督教為宗旨3.據統計,12世紀至15世紀,歐洲銀行總計投資海外探險幾十次,資金達幾十萬兩黃金。就連17世紀的威尼斯執政官多梅尼科·康塔里尼也認為,如果沒有銀行業,要維持一系列貿易不僅是困難的,而且是不可能的。材料可以用來說明,新航路的開辟( )A.根源在于意大利商業的繁榮 B.與歐洲銀行業的發展聯系密切C.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近代轉型 D.是歐洲政府扶持金融業的結果4.“麥哲倫的環球航行不僅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地圓學說的科學性,而且還直接駁斥了教會有關地球的各種謬論,使教會思想體系在數十年內一直處于混亂之中。”這說明麥哲倫環球航行( )A.直接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 B.沖擊了教會神學世界觀C.使人們開始關注現實世界 D.動搖了歐洲人的宗教信仰5.不同時代的世界地圖直觀地揭示了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如圖變化( )A.根源于全球地理大發現 B.反映世界聯系逐步加強C.反映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D.體現了科技革命的作用6.南極和亞南極地名命名始于1775年,英國人詹姆斯·庫克發現了南喬治亞群島,并以喬治三世國王的名字命名,此后,英國又陸續為五千多個南極地理實體命名。法國、俄羅斯、挪威等也進行了大量的命名活動。材料側面反映了( )A.全球航路的激烈爭奪 B.歐洲探險的杰出貢獻C.航海技術的日益進步 D.南極大陸的特殊價值7.“即使哥倫布沒有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沒有繞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幾十年中其他人也會這么做。總之,西方社會已經達到起飛點,即將起飛。”最能說明上述觀點的是( )A.傳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B.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C.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 D.轉口貿易利潤的刺激8.以下是1494年1月哥倫布寫給西班牙國王的報告(節選)。哥倫布的目的是( )“糧食應該(繼續)運到這里,直到我們在這里播種和栽種的(作物和果菜)收獲為止。我們要的是小麥、大麥……期待今后從中緩解我們的食物匱乏……”“應該運來一些活羊,最好是羊羔……”“應看到,為了養活要在這里定居的人,這里多么需要有角的牛羊和馱載的役畜……”A.解決殖民者生存問題 B.改變美洲物種分布C.減輕人力勞作的強度 D.豐富人們飲食結構9.伴隨著伊比利亞人的流動,16世紀歐洲學者們眼中的世界已不局限于《創世紀》、先知、托勒密與中世紀的世界,而是世界的“四個部分”一分布在兩個半球的歐洲、美洲、非洲、亞洲。這說明歐洲學者( )A.已具有明顯全球意識 B.欲將歐洲文化推廣到世界C.瓜分世界的強烈愿望 D.認為世界市場已初步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