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學習目標 1.說出契丹族和黨項族的起源,建立民族政權的人物、時間、地點及其發展情況。2.復述遼與北宋之間戰和的情況以及澶淵之盟的內容;正確評價澶淵之盟,認識友好交往是民族交往的主流。3.概括西夏與北宋之間戰和的情況及宋夏議和的內容、影響。◎重點:遼與北宋的和戰。預習導學重點梳理知識點一契丹族與黨項族 契丹族 興起 __________時期,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 發展 9世紀后期,契丹已經有了農耕、冶鐵和紡織等產業建國 10世紀初,__________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上京臨潢府 強大 阿保機建國后,發展生產,創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黨項族 起源 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原屬__________族的一支 政權 11世紀前期,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鞏固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軍制和法律,并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制了西夏文字答案:預習導學知識點一隋唐 耶律阿保機 羌·知識點撥·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特征是政權分立;遼宋夏金時期的政治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比較分析· 契丹族(遼)和黨項族(西夏)的興起與逐漸強大有哪些相同點 (1)都重視學習中原文化,制定各項典章制度,并創制本民族文字。(2)重視農耕,發展經濟。知識點二遼與北宋的和戰 (1)背景:遼太宗時,占領__________。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沖突加劇。 (2)和戰關系宋太祖 晚期 北宋與遼保持友好關系,雙方互通使節宋太宗 即位后 向遼發動數次戰爭遭到失敗,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 時期 戰爭 遼軍大舉攻宋,宰相__________力勸皇帝親征,宋軍在澶州打退遼軍 議和 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錢物,史稱“__________” 影響 澶淵之盟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答案:預習導學知識點二(1)燕云十六州(2)寇準 澶淵之盟·知識拓展·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薊十六州”,對于北宋來說,是重要的天然屏障,對于契丹來說,占領它則占據了對中原地區的戰略主動權。割讓燕云十六州,成為影響中國政治格局和歷史進程的一件大事,此后四百余年中,收復燕云十六州成為每一個漢人王朝夢寐以求的理想。圖示歸納繪制示意圖歸納北宋與遼關系的特點:戰是短暫的,是歷史的支流;和是長久的,是民族關系的主流。知識點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 (1)戰:__________稱帝后,多次親率軍隊進攻北宋,宋朝損失慘重;連年的戰爭使西夏遭受很大損耗。 (2)和: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元昊向宋__________,宋給西夏__________。議和后,宋夏邊界貿易興旺。 ·比較分析· 澶淵之盟與宋夏和約的異同點異 宋與遼結為兄弟之國;夏向宋稱臣同 都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客觀上有利于雙方和平相處;宋王朝都要給對方錢物答案:預習導學知識點三(1)元昊(2)稱臣 錢物合作探究任務驅動【原創】碰撞中的交融。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遼夏崛起,三雄并立】材料一契丹雞冠壺 西夏文乾定酉年賣牛契約契丹雞冠壺是陶瓷制品,其制作工藝借鑒了中原的生產技術,但是在造型和紋飾方面仍具有濃郁的游牧民族的風格 牛是用來耕地的,由此可以看出西夏除了游牧以外,農耕經濟也已發展到一定程度。買賣簽契約,由此也可以看出西夏法律的發展 (1)契丹政權和西夏的建立者分別是誰 根據上面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馬上征戰,澶淵議和】材料二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后的城鎮,又在澶州城下射殺遼將蕭撻覽(又作凜)。遼軍失利,萌生退意。遼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材料三 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錢物。(2)根據上述兩則材料,說出澶淵之盟簽訂的背景和影響。如何正確評價澶淵之盟 【戰事一時,和平一世】材料四 夏取消帝號,宋冊封其為夏國主,許自置官屬,名義上向宋稱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另外,每年還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1045年,北宋設置榷場與西夏進行貿易。雙方“彼此獲利,歲收以十萬計”。(3)根據材料四,說出宋和西夏議和的內容。說出議和后設置榷場的影響。(用原文)【民族友好,共謀復興】(4)請結合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說出這一時期民族關系的主流。民族之間應該如何相處 答案:合作探究任務驅動(1)建立者:耶律阿保機和元昊。結論:遼與西夏都受到了中原先進漢文化的影響,將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很好地結合起來。同時,它們也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為推動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背景:遼軍攻宋,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影響: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評價:盟約使遼宋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關系,使雙方人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來看,它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但是盟約也體現了北宋政府貪圖茍安,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經濟負擔。(3)內容:西夏向宋稱臣,宋給西夏錢物。影響:“彼此獲利”。(4)主流:民族友好交流。相處方式:民族團結、民族平等、民族互助是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和進步的保證,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保證。歸納總結在中國歷史上,中原地區的漢族政權與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經常發生戰爭,給彼此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民族友好交流始終是主流,他們共同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使中國歷史不斷向前發展。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