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抗美援朝學習目標1.理解中國政府派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兵朝鮮的原因;掌握抗美援朝戰爭的背景、過程、結果、意義。2.了解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的英勇事跡,體會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等精神。◎重點: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意義,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體現的精神。預習導學重點梳理知識點一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時間 年10月—1953年7月 背景 (1)美國政府作出武裝干涉朝鮮內戰的決定,并派遣第七艦隊侵入 (2)美軍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 (3)侵朝美軍飛機多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 (4)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決定入朝作戰目的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概況 1950年10月,以 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戰場→中朝軍民連續發動五次大規模戰役,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 附近→1953 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性質 一場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意義 (1)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 (2)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 (3)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 的重要里程碑 答案:預習導學知識點一1950 臺灣海峽 彭德懷 三八線 國際地位偉大復興知識點二戰斗英雄黃繼光和邱少云 英雄 事跡 黃繼光 在 戰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為戰友開辟了前進道路,自己英勇犧牲 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英雄 精神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 、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 精神,被譽為“ ” 答案:知識點二上甘嶺 邱少云 愛國主義 國際主義 最可愛的人·數字記憶· 學習時,可用數字法來記憶抗美援朝戰爭的相關知識點:一場戰役 上甘嶺戰役兩位英雄 黃繼光、邱少云五種精神 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和國際主義精神合作探究任務驅動抗美援朝戰爭的背景、意義及英雄精神 某班進行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探究性學習,下面是各小組搜集到的材料,請你參與問題的探究吧!【幸運一組】周恩來說:“它(美國)的國防線放到了臺灣海峽,嘴里還說不侵略不干涉。它侵略朝鮮,我們出兵去管……我們是有理的,它是無理的。”(1)材料中周恩來說“我們是有理的,它是無理的”的證據是什么 【飛翔二組】……/有一天,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年輕的人們拿起槍奔赴戰場/只為能有寧靜的生活/無情的戰爭讓他們倒下了/但沒有人退卻,哪怕是偉人的兒子/……/平靜的生活又回到了身邊/但14萬年輕的生命消失在滔滔鴨綠江水中/今天,我們在互聯網上再現那場戰爭/只是為了紀念那一群可愛的年輕人。(2)你認為這“14萬”年輕人的生命犧牲得有價值嗎 為什么 請寫出14萬年輕生命中兩位英雄的名字。他們的哪些革命精神值得你學習 【拼搏三組】國內人民踴躍支援前線,捐款買飛機和大炮,廣大青年學生還積極報名參加志愿軍,截至1952年5月全國人民捐獻的款項金額,折合人民幣為5.5650億元。【精英四組】中國部隊很有效地隱蔽了自己的運動。他們大都采取夜間徒步運動的方式;在晝間,則避開公路,有時在森林中燒火制造煙幕來對付空中偵察,此外,他們還利用地道、礦井或村落進行隱蔽。——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3)依據三、四組搜集的材料,請你指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及朝鮮軍民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經濟資源都處于劣勢,為什么還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4)當今世界仍不太平,我們要居安思危。結合抗美援朝戰爭以及中國近代史的史實,談一談怎樣才能取得抗擊外國入侵的勝利。答案:合作探究任務驅動(1)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美軍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侵朝美軍飛機多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2)有價值。因為抗美援朝戰爭打敗了美國侵略者,捍衛了新中國安全,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黃繼光、邱少云等。英勇殺敵,不怕犧牲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等。(3)抗美援朝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中共中央及以彭德懷為首的指戰員正確指揮,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中國人民志愿軍不怕犧牲,無比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中朝兩國軍民的密切配合協作;國際援助,主要是蘇聯提供部分武器及空中援助。(4)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斷增強綜合國力;走科技強軍之路,不斷壯大國防力量;繼承發揚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維護民族尊嚴的光榮傳統;等等。歸納總結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光榮地完成了祖國人民賦予的使命。這場戰爭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也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和尊嚴,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中國人民志愿軍創造了英雄的業績,又用這種無聲的莊嚴實現了人生的輝煌。最后,讓我們共同唱響《英雄贊歌》來激勵自己,緬懷先烈!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