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學習目標1.概括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任務、重點、成就;說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以及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內容、性質。2.認識“一五”計劃的完成得益于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維護人民利益的憲法。◎重點:“一五”計劃的成就和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預習導學重點梳理知識點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背景 我國的工業化水平很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全目的 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基本 任務 集中主要力量發展 ,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 、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成就 重工業 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1萬多個工業項目。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長春 、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 時間 1953年到 年年底 成就 交通 運輸 新建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1957年, 大橋建成 意義 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 邁進 答案:預習導學知識點一重工業 交通運輸業 第一汽車制造廠 1957武漢長江 工業化·知識拓展· “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1)我國工業基礎薄弱。(2)只有發展重工業,才能鞏固國防。(3)只有發展重工業,才能保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受蘇聯經濟建設經驗的影響。·識記技巧· “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為“一橋二鐵三路四廠”。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二鐵:寶成、鷹廈鐵路。三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川藏公路。四廠: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飛機制造廠。知識點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背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 建設也加緊進行。 2.確立會議 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 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性質:我國第一部 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意義: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 制度 內容 選舉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為副主席, 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為國務院總理 3.意義: 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 建設奠定了基礎。 答案:預習導學知識點二1.民主政治2.1954 社會主義 全國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大會 毛澤東 朱德 劉少奇 周恩來3.人民代表大會 民主政治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及影響材料 1957年全國工業總產值達到783.9億元,超過原定計劃的21%,比1952年增長128.3%。1957年農業總產值達604億元,完成原定計劃的101%,比1952年增長25%。五年間,全國物價基本穩定,國家財政除1956年有赤字外,其余各年都收支平衡,略有結余。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全國居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三分之一。——摘編自吳少平《學習三代領導核心論思想政治工作指導讀本》小組合作探究:材料中我國工業建設在1957年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原因及影響。任務驅動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性質 材料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依靠國家機關和社會力量,通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保證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第二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根據材料,從政治和經濟角度,簡析1954年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答案: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原因: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影響:國家工業產值大幅度提升,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狀況;農業產值增長迅速,農業發展良好;國家物價穩定,財政基本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等等。任務驅動二政治:我國的1954年憲法在政治上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都屬于人民,人民可以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權力。經濟:我國的1954年憲法在經濟上規定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消滅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歸納總結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1954年憲法的頒布,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