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大改造學習目標1.認識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實質、完成的時間及歷史意義。2.明確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間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提高理解歷史的能力。3.體會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改造的探索和創造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貢獻。◎重點: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的歷史意義。預習導學重點梳理知識點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1.農業合作化(1)原因:土地改革后,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 建設的需要。 (2)方式: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 。 (3)目的: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4)過程:實行 的原則;先后經歷了由農業 、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5)結果: 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6)意義: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 的社會主義改造。 2.手工業合作化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答案:預習導學知識點一1.(1)工業化(2)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4)自愿互利 互助組(5)1956(6)手工業知識點二公私合營 1.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背景 新中國初期,一些 采取不法手段,擾亂經濟秩序 開始 從1954年起方式 逐步發展為企業的 ,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 政策 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 政策。這一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結果 1956年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 的高潮 2.三大改造的完成結果 到 年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實質 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 的轉變 意義 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不足 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答案:預習導學知識點二1.私營工商業主 公私合營 贖買 全行業公私合營2.1956 社會主義公有制 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圖示歸納· 中國近現代史上社會性質發生的三次變化: (1)鴉片戰爭后,我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這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形態。(3)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三大改造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農民在分散經營中所發生的困難,要使廣大貧困的農民能夠迅速地增加生產而走上豐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商品糧及其他工業原料,同時也能提高農民的購買力,使國家的工業品得到廣大的市場,就必須提倡‘組織起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資料室《農村政策文件選編》(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共中央提出將農民“組織起來”的現實原因。當時為把農民“組織起來”,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樣的舉措 材料二 1956年,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在生產資料私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七萬戶的私營工業企業已經變為公私合營企業,將近二百萬戶的私營大中小商店,已經變為公私合營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組或者直接變為國營商店。——摘編自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1957年6月26日)(2)根據材料二,指出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做法的意義。材料三 1952—1956年國民收入結構表年份 國營 經濟 合作社 經濟 公私合 營經濟 個體 經濟 資本主 義經濟1952 19.1% 1.5% 0.7% 71.8% 6.9%1956 32.2% 53.4% 7.3% 7.1% 趨于零——摘編自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3)材料三表格中數據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表中數據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任務驅動二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歷史意義材料 我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對于這種方法,過去在共產黨內和共產黨外,都有許多人表示懷疑。但是從去年夏季以來,由于農村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和最近幾個月以來城市中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他們的疑問已經大體解決了。——摘編自毛澤東《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1956年1月25日)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社會主義革命”的背景、重要意義和后期出現的問題。答案: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1)現實原因:幫助農民走上富裕之路;提高農民的購買力;服務于國家工業化的需要。舉措: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或建立生產合作社)。(2)方式:公私合營,實行贖買政策。意義: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3)變化: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公私合營經濟迅速增長;個體經濟迅速下降,資本主義經濟趨于零。說明: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任務驅動二背景:土地改革后,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農民也有進行互助合作的要求。資本主義工商業是新中國初期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民政府幫助下,取得一定發展,但也存在一些消極方面。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政治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問題:后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知識點撥· 三大改造與“一五”計劃的聯系。(1)“一五”計劃主要發展經濟,是工業化的起步;三大改造變革社會生產關系,是為了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的原料、勞動力、資金等問題,即為滿足工業化正常進行的需要而開展。(2)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物質基礎,實現社會主義改造又是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必然條件。歸納總結國家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走合作化的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公私合營的方式。到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通過三大改造,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消滅,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