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程標準1.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內涵;2.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重點難點1.重點: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中華文化對世界道德影響;2.難點:正確認識中華文化在當今文明發展中的作用。自主學習知識點一 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1)佛教入華過程時間 概況兩漢之際 來自 的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 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時期 佛教出現了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 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時期 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 為 的一部分影響: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閱讀教材歸納西學入華的三個階段及表現?明末 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清初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 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概況從鴉片戰爭至甲午中日戰爭從學習西方僅停留在 的層面上。從戊戌變法至五四運動前夕從學習制度到學習思想文化層次,用資本主義制度改造中國社會從五四運動至新中國成立經歷了學俄國“ ”到“ ”的思想歷程知識點二 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對亞洲影響, , , ,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2、對歐洲影響中華文化在歐洲得到傳播時間 16-18世紀,在西學傳入中國的同時,中華文化在歐洲也得到傳播。內容及影響 ① 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② 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精講釋疑四大發明對歐洲的作用課堂探究近代西學東漸的特點:隨堂檢測1.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僧侶們把印度語中的“達摩”翻譯成“道”,把印度語中的“涅槃”翻譯成“無為”,并積極宣傳孝道。這表明佛教 ( )A.成為主流意識形態 B.取得統治地位C.呈現出本土化趨勢 D.追求佛道儒并行2.“中國古代文明燦爛之花沒有在中國結果,相反卻在歐洲結出了劃時代意義的果實。”文中在歐洲結出了劃時代意義的果實主要是指 ( )A.中國的四大發明推動了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B.中國四大發明推動了歐洲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C.中國四大發明傳入歐洲,標志著歐洲近代化的開端D.中國的古代發明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主要原因課后練習1.近代中國在不同時期學習西方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五四運動之前大致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個層面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緣于 ( )A.對西學認知的程度 B.社會變革進程的需求C.政府推行西學的力度 D.傳統文化勢力的強弱2.20世紀初期,漢語中出現了相當多的以“國”字開頭的詞語,包括“國畫”“國樂”“國術”“國藥”“國學”“國醫”等,20世紀20年代以后,這些詞匯的運用逐漸普遍化。這反映了( )A.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 B.中華文化由世俗走向高雅C.外來文化刺激民族文化發展 D.新文化運動糾正了形式主義偏向3.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后來,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本國文字,如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對漢字傳播認識正確的是( )A.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與發展 B.奠定了亞洲儒學文化圈的基礎C.消除了東亞地區交流的障礙 D.便利中國對鄰國文化的吸收4.中國文化悠久燦爛,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由于唐朝經濟穩步發展,文化高度繁榮,國力強盛,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國家,處于世界歷史的先導地位,亞非地區,許多國家的使節、商人、學者、藝術家、僧侶、愿意到唐朝、到長安。來求學、貿易。當時交往國家多達70多個,外國貴族多派子弟到長安的太學學習中國文化。——倪哲《唐代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材料二 東亞文化圈示意圖(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文化高度繁榮的表現。(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東亞文化圈”作出合理解釋。(10分)答案自主學習知識點一 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1)佛教入華過程古印度 儒家文化 禪宗 中華文化 《幾何原本》《泰西水法》 湯若望、南懷仁“器物” 資本主義制度 “走十月革命道路” “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知識點二 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1.漢字,儒學,佛教,制度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對歐洲影響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 中國的茶、絲綢、瓷器精講釋疑四大發明對歐洲的作用(1)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入,便利了文化的傳播,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2)火藥傳入歐洲,推動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騎士階層日益衰落;(3)指南針的使用,為開辟新航路、進行殖民擴張提供了條件。課堂探究近代西學東漸的特點:(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救亡圖存,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2)學習西方與抵抗侵略、啟蒙和救亡相聯系,體現出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3)學習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不斷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復雜歷程。(4)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證明,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是社會主義道路。隨堂檢測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佛教傳入中國后深受道家與儒家思想的影響,體現佛教傳播中的本土化趨勢,C項正確;主流意識形態仍然是儒家,排除A項;取得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追求佛、道、儒并行,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印刷術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文化和思想的傳播,指南針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火藥幫助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治,故中國的四大發明對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B項正確。課后練習1.答案 B解析 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開展了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先后爆發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結束了專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沒有實現;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新文化運動興起,解放人們思想。根據近代中國民主革命歷程看,向西方學習的逐步深入是社會變革進程不斷深入的需求,故B項正確。中國近代對西學認知的程度也是源于社會變革的深化,故排除A項;C、D兩項與材料不符,均排除。2.答案 C解析 20世紀初期,漢語中出現很多“國”字打頭的詞語,體現出民族意識的覺醒,這種覺醒是在外來侵略的刺激下產生的;20世紀20年代以后,新文化運動深入發展,這些詞語的運用普遍化,更加反映出這種刺激的作用,故選C項。A項與史實不符,故排除;用“國”字開頭不等于高雅,故排除B項;D項材料不能說明,故排除。3.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國漢字傳入周邊鄰國后,他們在對漢字加以吸收改造的基礎上,創立出自己的文字,說明了中國漢字的傳播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故A項正確。材料與儒學無關,故排除B項;C項“消除”表述錯誤,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鄰國對中國文化的吸收,沒有體現中國對鄰國文化的吸收,故排除D項。4.答案:(1)表現:佛學繁榮,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燦爛輝煌;(2分)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2分)(2)東亞文化圈是以中國為中心、儒家學說占思想主導地位的文化圈。(4分)中華傳統文化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中華文化源源不斷向外輻射和傳播,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家在文字、思想、社會制度、律令、歷法等方面,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4分)在中華文化的基盤上,東亞各國也培育出了各自獨特的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