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羅斯福新政【學習目標】 1.概括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表現,說出經濟大危機的特點、實質。2.概述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說出新政的實質和影響,認識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歷史意義。3.正確評價羅斯福新政,認識歷史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重點:經濟大危機的特點和羅斯福新政的內容、特點。【預習導學】課堂導入他是唯一一位連任四屆(1933—1945年)的美國總統;他是唯一一位坐在輪椅上的美國總統;他是繼華盛頓、林肯后最受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美國總統。他就是羅斯福總統。在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規模空前的經濟大危機,各國政府紛紛采取應對措施。美國依靠羅斯福新政走出困局。羅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挽救了危機 為什么這些措施被稱為“新政” 由此導入新課。重點梳理知識點一 從繁榮到危機 原因 直接原因:社會生產過剩 根本原因: 的基本矛盾爆發 年10月, 股票價格突然暴跌 特點 時間長、范圍廣、破壞性大影響 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下降;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人數激增;資本家銷毀了大量商品·知識點撥· 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及表現特點 表現持續時間長 1929—1933年波及范圍廣 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破壞性大 工業產量下降,企業破產,銀行倒閉,失業人數激增【答案】資本主義制度 1929 美國知識點二 羅斯福新政 目的 應對經濟大危機,扭轉經濟形勢特點 采用 的手段 措施 金融 整頓金融體系,通過《緊急銀行法案》工業 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頒布 和《全國勞工關系法》 就業 興建大量公共設施,推行社會 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 體制 積極 影響 美國經濟和社會得到恢復與發展,增強了美國政府的 能力,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局限 性 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圖示歸納·易混易錯· 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波及的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而不是全球。蘇聯當時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沒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答案】國家干預 《全國工業復興法》 “以工代賑” 社會保障 宏觀調控【合作探究】任務驅動 探究羅斯福新政的內容、特點、實質及影響材料一 羅斯福就職后的第二天,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案》:凡有償付能力的銀行才允許開業;同時,由國家撥款30億美元貸款給大銀行,支持其開業,并成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對存款實行國家保險。1933年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由國家出資扶持大企業,國家調節工業生產中的問題;各個工業企業制訂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產品價格、銷售市場的分配……1933年通過《農業調整法》:減少耕地,縮小現有的耕地面積;屠宰大批牲畜,由國家來補貼農民的經濟損失。(1)結合材料一中的文字及圖片信息,請你談談羅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材料二 羅斯福的前任總統胡佛沿用一貫的“自由放任”政策,不同意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預,使得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從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開始,政府出臺了《全國工業復興法》等700多個法令,建立了幾十個委員會和管理局,政府支出達350億美元。(2)根據材料二,指出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材料三 他(羅斯福)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爛的古老結構比任何人都多,他對美國整個面貌的改變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國這座建筑物從整個來說,是相當美好的。——美國記者約翰遜(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說出羅斯福新政的實質是什么。材料四 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羅斯福(4)新政能否“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 為什么 【答案】(1)①金融業: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②工業:頒布《全國工業復興法》,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③農業:調整農業播種面積,限制產量,穩定農產品價格。④“以工代賑”:吸納大量的失業者,刺激生產和消費。(2)羅斯福新政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3)羅斯福新政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4)不能。因為新政的前提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而經濟大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所以新政不能“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大危機)。備選任務 探究經濟大危機的背景、特點及影響材料一 資本主義社會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之后,生產力飛速發展,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細。這就要求各個生產部門必須密切協同、步調一致,進而形成社會化大生產。但在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少數壟斷資本家占有大部分生產資料。他們為追求利潤,不斷地擴大生產,這就勢必會打破平衡,引發惡性競爭,激化各個社會生產部門之間的矛盾,進而導致經濟危機。(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別是什么 材料二 從金融業迅速波及幾乎所有部門,從美國迅速蔓延到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一般的經濟危機持續1年,最多不過2年,而20世紀30年代初的危機持續了4年之久,有的甚至更長。……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產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業人數3000多萬,幾百萬農民破產,上萬家銀行倒閉。整個資本主義的損失比一戰的破壞還要嚴重。(2)根據材料二,歸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材料三(3)根據材料三,你能得出怎樣的歷史結論 【答案】(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直接原因: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壟斷資產階級盲目擴大生產,造成生產過剩。(2)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3)經濟大危機期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遭受沉重打擊,人民群眾深受其害,失業人數大幅增加,廣大勞動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生活環境惡化。歸納總結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破壞性最大的危機。在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各自尋找對策。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使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和,為國家繼續向前發展開創了一條新的道路。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