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學習目標】 1.概述經互會的建立,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等基本史實。2.概括蘇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等的改革與東歐劇變的基本史實。3.闡明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說出其實質。◎重點:蘇聯改革、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預習導學】課堂導入1955年5月14日,蘇聯等8個社會主義國家針對美、英、法決定吸收聯邦德國加入北約一事,在華沙正式成立了軍事政治同盟——“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1989年東歐事變發生后,華約解體。1991年12月,蘇聯宣布解體。蘇聯是如何從國際舞臺上消失的 它是如何解體的 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它的解體 這對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又有何借鑒呢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8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重點梳理知識點一 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壯大 東歐、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現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合作 1949年, 同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 ” 中蘇 1950年,中蘇締結了《中蘇友好 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答案】蘇聯 經互會 同盟互助知識點二 蘇聯的發展與改革 1.赫魯曉夫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項目 赫魯曉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時間 1953年 1964年內容 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在經濟上進行了一些改革 在經濟上推行“ ” 評價 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弊端 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2.蘇聯經濟發展的弊端原因 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把科技進步的重心放在軍事方面表現 蘇聯的一些 產品的產量居世界首位,但輕工業產品和 明顯落后 結果 蘇聯國民經濟呈現出畸形發展狀態。 、 、 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 【答案】1.新政策2.重工業 新興產業 高投入 高消耗 低效率知識點三 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 1.蘇聯解體原因 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直接原因 1985年開始的戈爾巴喬夫改革,導致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加劇外部原因 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過程 八一九事件后,戈爾巴喬夫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職務。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蘇聯的分裂進一步加快結果 1991年年底,蘇聯解體 2.東歐劇變背景 內因 20世紀60年代以后,政治、經濟出現嚴重問題外因 西方 “ ”戰略 蘇聯 實行政治多元化實質 發生根本性變化 表現 政治 實行 和多黨制 經濟 實行 基礎上的市場經濟 圖示歸納【答案】2.和平演變 社會制度 議會民主制 私有化【合作探究】任務驅動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召開了一次以“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為主題的專題研討會,如果你是該興趣小組的成員,請你根據下列篇章,揭開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面紗。【線索篇】(1)下列年代尺是本研究主題“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的歷史線索,請寫出對應時間發生的事件。【情景篇】伊萬諾夫出生于1919年,現在已是百歲老人。下面是伊萬諾夫生活中的記憶片段,請根據所學知識,將橫線處的內容補充完整。事件:1991年蘇聯解體情景:伊萬諾夫老人放下手中的報紙,喃喃道(2) 改革把蘇聯搞“亂”了; 改革把蘇聯搞“死”了; 改革把蘇聯搞“垮”了,蘇聯巨人倒下了。 【評判篇】(3)有人認為: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是蘇聯模式的失敗,而非社會主義的失敗。你認為該觀點正確嗎 說說你的理由。【答案】(1)①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開始改革;②勃列日涅夫開始執政,進行改革;③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開始進行改革;④蘇聯解體。(2)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3)觀點正確。理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遇很大挫折,表明社會主義發展的艱難曲折;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社會主義仍在曲折中不斷前進。備選任務 探究蘇聯的改革材料一 赫魯曉夫在1957年提出了三四年內蘇聯的人均肉類、牛奶、黃油產量趕上美國的目標,為此不顧蘇聯的氣候條件,要求各地都來擴種玉米以增加飼料。結果很多地方因氣候條件惡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糧食作物也由于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幾乎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導彈,軍工生產差不多占國民生產的40%。由于軍備競賽和改革停滯,生產效率和經營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較大的提高。材料三 1985年,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認為蘇聯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并開始進行經濟改革。1986—1988年,不但蘇聯經濟沒有加速發展,相反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僅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爾巴喬夫認為,現行政治體制是經濟改革沒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1)從以上三則材料可以看出,蘇聯三位領導人當時改革的側重點分別是什么 (2)從以上三則材料可以看出,他們各自的經濟改革有哪些缺點 共同的不足之處是什么 (3)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赫魯曉夫:農業。勃列日涅夫:重工業。戈爾巴喬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2)各自缺點:赫魯曉夫提出的目標不切實際,不顧自然條件的差異強行推行種植玉米,使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勃列日涅夫與美國爭奪霸權,進行軍備競賽,導致經濟停滯不前,人民不滿情緒高漲。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沒有實現“加速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經濟增長率下降。共同的不足:沒有真正解決因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僵化而導致的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問題。(3)歷史原因: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長期得不到糾正和一些政策上的失誤。現實原因(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方向的政治體制改革。外部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等。歸納總結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由一國發展到多國,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但是蘇聯模式逐漸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各國紛紛進行改革,最終導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這是蘇聯模式的失敗,而非社會主義自身的失敗。這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其中必然充滿著復雜和曲折。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