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學習目標】 1.說出東漢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認識光武帝的統治政策和光武中興的表現。2.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3.識別黃巾起義的原因、經過、特點及意義。◎重點:光武中興。【預習導學】課堂導入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東漢王朝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呢 東漢初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但是,東漢中期以后,卻是朝政紊亂、腐敗,社會動蕩不安,當時的朝政出現了什么樣的狀況 東漢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3課《東漢的興衰》。重點梳理知識點一 光武中興【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論 設計意圖多媒體展示材料:及王莽篡位,續以更始、赤眉之亂,至光武中興,百姓虛耗,十有二存。 —— 《后漢書·郡國志》 閱讀教材,探究問題:光武帝面臨困境時采取了什么樣的政策來鞏固他的政權 (把光武帝鞏固統治的措施與西漢的休養生息政策作比較,找出共同點) 啟示: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才能使社會出現盛世局面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和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傾聽能力 (1)西漢滅亡:公元9年,外戚 奪取政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2)東漢建立①背景:王莽的施政加劇了社會動蕩,引發農民起義。②建立:公元25年, 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他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興①目的:鞏固統治。②措施A.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B.合并 ,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 C.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③表現: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 ”。 ·知識點撥· 治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都善于吸取前朝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都實行輕徭薄賦的政策;統治者都勵精圖治;等等。【答案】(1)王莽(2)②劉秀(3)②郡縣③光武中興知識點二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論 設計意圖和學生一起完成教材66頁課后活動通過處理習題掌握本節知識點或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示意圖,指導學生根據教材解讀圖示含義 觀察教材圖表,回答問題 問題探究: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對東漢王朝的統治造成了什么影響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動搖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通過教師引導及學生自主探究,掌握歷史知識;通過表格,讓學生落實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素養 (1)開始時間: 以后。 (2)原因: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無法主政,大權就由皇帝的母親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親戚,導致 的勢力膨脹。皇帝長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擺布,想親自行使君權,就依賴身邊的 ,設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寵信,把持朝政。 (3)影響:外戚與宦官輪流把持朝政,導致政治腐朽不堪。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圖示記憶··知識拓展·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實質是外戚和宦官利用君權作亂,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皇位世襲制。【答案】(1)東漢中期(2)外戚 宦官知識點三 黃巾起義 【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黃巾起義的原因、時間、領導人、創立的組織、結果、影響分別是什么 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自主解答教師問題 閱讀教材,獨立完成教師提出的問題 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思辨的能力 (1)原因:東漢后期的朝政越來越腐敗,時局動蕩不安,自然災害頻發。(2)概況:創立太平道的 于184年領導了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 (3)結果:在東漢軍隊的殘酷鎮壓下,歷時9個月的黃巾起義最后被鎮壓下去。(4)影響:這次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答案】(2)張角【合作探究】任務驅動 比較黃巾起義和陳勝、吳廣起義的異同點。·導學建議· 把學生分成“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兩組,組織學生通過自主討論、歸納填表等環節,從時間、領導人、口號、特點、爆發原因、性質、影響、結果等方面歸納陳勝、吳廣起義和黃巾起義的異同點。 將下面表格填寫完整。項目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不同點 時間領導人口號項目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不同點 特點爆發 原因相同點【答案】公元前209年 公元184年 陳勝、吳廣 張角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 秦的暴政:賦稅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罰殘酷,統治黑暗 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政治腐敗,災荒連年,社會動蕩 性質:都屬于農民起義。影響:都沉重打擊了當時的黑暗統治。結果:都失敗了。歸納總結毛澤東曾說,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的皇帝。他在位時,東漢王朝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但是之后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朝政腐敗導致黃巾起義爆發。起義雖被鎮壓,卻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加速了東漢王朝的瓦解。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