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學習目標】 1.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理解張騫對民族交往和絲綢之路開通的重要作用。2.識別絲綢之路的路線,認清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3.記住西域都護設立的時間、職責及其意義,知道東漢班超經營西域的情況。◎重點: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預習導學】課堂導入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為什么 學生回答——西域。漢武帝時,為何派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與絲綢之路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重點梳理知識點一 張騫通西域 【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以“穿越時空,我隨張騫通西域”為主題,組織學生排演課堂短劇,從路線、經歷、感受等方面再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掌握西域的范圍、通西域的經過和意義等 分配角色,設計臺詞,結合《張騫出使西域路線示意圖》,思考張騫此行的艱難,感悟其精神 研讀中外歷史學家對張騫的評價,得出自己的評價 學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張騫驚人的毅力和愛國精神;初步了解結合中外材料、全面研究的方法 (1)西域范圍:今天甘肅 、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 (2)背景: 控制和奴役西域并從西域不斷向中原發動進攻,使漢王朝十分被動。漢武帝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 (3)概況項目 第一次 第二次時間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目的 聯絡 夾擊匈奴 走訪西域各國,建立友好關系第一次 第二次作用 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 促進了西漢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知識拓展· 張騫通西域的條件: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許多國家和地區同漢朝有經貿往來;漢朝對匈奴作戰的勝利;漢朝絲織業的發展。【答案】(1)陽關(2)匈奴(3)大月氏知識點二 絲綢之路 【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合作探究——重走絲路,可以選擇的貿易路線和商品有什么 組織兩組同學分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自主講解《陸上絲綢之路示意圖》和沿線商品,《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圖》及其交流商品 學生根據情境,觀察《陸上絲綢之路示意圖》《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圖》,注意圖例、方位和古今地名對照等。關注起點和最遠到達地 創設情境,有助于增強歷史代入感。通過《絲綢之路路線圖》,學生了解絲路路線,并認識其交流的豐富性與雙向性 (1)陸上絲綢之路①背景:自從 開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開始相互往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 ②路線③交流物品:漢朝的 、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 ④評價:是古代 的大動脈。 ⑤作用: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2)海上絲綢之路①山東沿岸→ →朝鮮、日本 ②中國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 →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 南端和錫蘭→歐洲 圖示歸納繪制下圖,歸納絲綢之路上漢朝與西域互通的商品及技術。【答案】(1)①張騫②長安 歐洲③絲綢④東西方往來(2)①黃?!、隈R來半島 印度半島知識點三 對西域的管理 【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論 設計意圖絲綢之路的保護:西域都護、班超經營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列出表格,師生共同完成表格 提問:絲綢之路到底有什么意義值得我們漢政府如此保護呢 千年后的中國人又是如何繼承它的 補充材料,完成經營西域的表格 繪制時間軸,從“張騫鑿空”“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 “一帶一路”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傳承,更是創新與發展 學生感悟絲綢之路的暢通,將其歸因于張騫、班超、班勇等一代代人的努力 以古論今,結合歷史知識分析當前局勢;反思歷史,增強歷史解釋核心素養 (1)西域都護的設置①概況:公元前 年,西漢朝廷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 ②職責:西域都護頒行漢朝的號令,調遣軍隊,征發糧草,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③意義: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2)班超經營西域①東漢 時,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的兒子班勇在班超死后再次出使西域?!?②班超派 出使大秦(羅馬帝國),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答案】(1)①60(2)①明帝②甘英【合作探究】任務驅動 重走絲綢之路。·導學建議· 教師可通過史料、圖片等資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討論并歸納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等相關史實,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素養。【招人才,百里挑一】材料一 漢武帝頒布了下圖所示的招賢令。(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頒布招賢令時西域的境況如何。最后揭下招賢令的人是誰 【行萬里,九死一生】材料二(2)根據材料二,分析張騫出使西域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從中可以看出張騫具備什么樣的品質 材料三 張騫通西域后,西漢和西域各國的聯系逐漸密切起來,漢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則十幾次,少則五六次,每次多達百余人甚至數百人。后來,西漢王朝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 晉壁東、郭曉斐《大國崛起:把握中國四大王朝的歷史脈象》(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歸納分析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作答)【開絲路,千里一線】材料四(4)說出古絲綢之路的路線。根據材料四,歸納古絲綢之路的地位及開通的意義。【寫新篇,一帶一路】材料五 今天,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已經是世界上進出口貿易額最多的國家,為了深化我國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促進共同繁榮,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用以促進我們國家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實現共同繁榮的目標。(5)作為中學生,我們能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答案】(1)環境惡劣;受匈奴威脅;民族關系復雜,西漢政府對這一地區知之甚少。張騫。(2)來回被扣留了兩次,共十一年之久;路途遙遠,環境惡劣,語言不通,缺衣少食,疾病困擾;等等。品質:不畏艱險,勇于擔當,敢于探索,牢記使命,堅持不懈,忠于祖國,信守承諾,不辱使命,等等。(3)政治上,使匈奴失去西域的后援,有利于漢朝反擊匈奴;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經濟上,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系,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開辟絲綢之路創造了條件。精神上,激勵人們到西域建功立業(如班超投筆從戎)。(4)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中亞、西亞,再到歐洲。地位: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意義: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5)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提高創新能力,增強創新意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歸納總結漢武帝為了聯絡大月氏抵御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雖然沒有達到目的,卻開通了最為著名的“絲綢之路”。在這條商路上,東方和西方第一次有了往來。東西方之間互通有無,共享人類文明成果,促進了雙方的繁榮與發展。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