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學習目標】 1.了解西晉的建立,統一全國及八王之亂的基本史實。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情況和西晉滅亡后北方的統治。2.了解西晉的統治危機,分析八王之亂的原因及影響。3.認識歷史上各族人民在進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的歷史。◎重點:八王之亂;西晉衰亡的原因。【預習導學】課堂導入西晉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統一了全國,但西晉的統治卻很短暫,這是為什么 魏晉時期,除漢族外,還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躍在歷史舞臺上,他們從何而來 又做了些什么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重點梳理知識點一 西晉的建立 【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論 設計意圖多媒體出示圖片:《三國盡歸司馬氏》《大臣石崇與國舅王愷斗富》。引導學生從“建立”“統治”兩方面來掌握西晉政權的統治 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組內成員補充,場外發言,教師總結 社會層面:奢靡之風盛行,腐敗嚴重 統治者層面:只顧貪圖享樂,怠于政務 制度層面:諸侯得益于分封,勢力膨脹 學生在積極思考過程中,運用自身知識儲備;學生交流過程中,交匯融合不同的思想,產生新的想法。另一方面,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學會從幾個大類進行層層分解 (1)背景:263年,魏滅蜀。司馬懿逐漸控制了魏國的軍政大權。司馬懿死后,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專權,魏國皇帝形同傀儡。(2)建立:266年, 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晉,以洛陽為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 (3)統一:280年, 滅吳,統一了全國。 (4)統治:①當時的很多大貴族、大地主在治國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而是處處維護自己家族的權勢。②在生活上以豪華奢侈為榮,追求享樂。·識記技巧· 繪制圖示記憶從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的過程。圖示如下:【答案】(2)司馬炎(3)西晉知識點二 八王之亂 【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論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制”“帝”“民”三方面歸納八王之亂的原因,即分封諸王使宗室勢力強大、晉惠帝昏庸、西晉的殘酷剝削導致內遷各族反抗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晉書》記載:“帝既備茲冠禮,而四海未一,五胡叛逆,豺狼當路,費役日興,百姓困苦。” 材料二 自兵興六十余日,戰斗死者近十萬人。通過以上材料分析八王之亂的影響有哪些 閱讀教材,根據教師給出的思路思考答案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西晉實行分封諸王;晉惠帝是一個不知民情,昏庸無度的人;西晉殘酷剝削少數民族 八王之亂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人民飽受痛苦;西晉從此衰落;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徒高潮 中原是民族交融的主體要素,學生要從歷史本源出發,尋找民族交融的路徑 (1)背景:①晉武帝大封同姓諸王,宗室諸王勢力日益強大;②西晉統治者殘酷剝削內遷各族人民,激起內遷各族人民的強烈反抗;③ 昏庸無能。 (2)目的:爭奪中央政權。(3)概況:主要在 一帶展開,歷時十幾年。 (4)影響:①對社會造成巨大災害,人民飽受痛苦,西晉從此衰落;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數以十萬計,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 高潮。 歸納總結西晉之前實行分封制的王朝有西周、東周和漢朝。因分封導致的社會動蕩有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答案】(1)③晉惠帝(3)洛陽(4)人口遷徙知識點三 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教學設計】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論 設計意圖多媒體出示圖示 引導學生說出內遷民族的名稱及其內遷方向,并結合教材,從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現狀等方面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內遷的影響,使學生掌握“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閱讀教材,對比分析 少數民族內遷,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學習,促進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苻堅任用王猛為相,進行改革,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 讓學生感受到民族交融不僅是歷史環境造就的,也是時代的發展趨勢 (1)時間:東漢、魏、晉時期,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內遷。(2)概況:①原來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東遷入 。②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③ 族有一部分遷到遼寧,有一部分遷到陜西及河套地區。 (3)政權更迭①十六國:西晉滅亡后,從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后建立了許多政權,歷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總稱為“ ”。 ②前秦統一 4世紀后期,氐族 建立前秦,并統一了黃河流域 統治 苻堅任用漢人 為丞相,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還大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 影響 前秦境內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有所緩和·知識拓展· 1.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替示意圖 2.少數民族認為自己與漢族同祖同宗說明:不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為了證明其統治地位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便于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有效統治。【答案】(2)①陜西關中 ③鮮卑(3)①十六國②苻氏 王猛【合作探究】任務驅動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導學建議· 游學活動是學校開展社會實踐的方式之一。限于條件,可以通過呈現史料、創設情境、模擬參觀歷史遺跡等方式,強化學生對文明交流相關基礎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做到活學活用。【呈現史料】史料一 絲綢之路以商隊運輸形式從中國到古羅馬,連接了歐亞大陸的兩端,絲綢之路流通著大量的、品種多樣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也帶著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來到遠方。—— 《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公元1000年之前)》史料二 《晉書》記載:“昔中原喪亂,流寓江左(江左: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庶有旋反之期,故許其挾注本郡。”東晉政府允許僑人(僑人:指寓居南方的北來人口)登記戶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給予免除賦之優待。—— 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絲綢之路上曾流通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及“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信念”(各舉一例),并概括絲綢之路開辟的意義。(2)根據史料二,指出南方統治者面對大規模人口遷移所采取的政策及其影響。【模擬參觀】以下是魏晉墓壁磚畫。(3)根據模擬參觀的魏晉墓壁磚畫,說出北方人民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了怎樣的歷史趨勢 (4)綜合以上探究,談談你的啟示和感悟。【答案】(1)絲綢、漆器、核桃、葡萄、苜蓿等。(舉出一例即可)佛教。意義: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2)政策:東晉政府允許僑人登記戶籍;免除其賦役。影響:有利于社會安定,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3)變化:從游牧文明(生活)到農耕文明(生活)。歷史趨勢:民族交融。(4)交流帶來繁榮;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堅持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貿易;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廣泛交流,向先進的文明學習;要互相借鑒,開放包容,不能故步自封。(答出一點即可)歸納總結西晉是個短命的王朝,僅存在了50年。長期的戰亂導致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內遷民族在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中國歷史進入了十六國時期。西晉十六國的更替讓我們認識到民族團結才有利于國家的穩定,反之,國家動蕩不安,人民顛沛流離。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