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戊戌變法【學習目標】 1.說出公車上書的過程以及變法維新的影響;列舉維新派所開展的維新活動。2.說出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知道戊戌政變是戊戌變法運動失敗的標志。3.評價戊戌變法運動在思想上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重點: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的內容。【預習導學】課堂導入播放歌曲《曙色》。引用歌詞“風吹過,雨打過,鐵蹄踐踏過;火燒過,刀砍過,列強分割過”,由此引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清朝統治階級內部開明的官員掀起洋務運動,但最終破產了。甲午中日戰爭后,《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面對這樣的局面,中華民族的未來在哪里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仁人志士給出了他們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這場變法運動會改變中國的命運嗎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本P30—33內容,思考下列問題,在課本上作好標記并完成導學案“重點梳理”部分的填空。(時間:10分鐘。)1.康有為、梁啟超為什么發起公車上書 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維新派是如何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 3.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簡述戊戌變法。說說百日維新為什么會失敗。重點梳理知識點一 康有為與公車上書 1.公車上書背景 《 》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 經過 、 等聯合參加會試的舉人,上書 ,請求拒和、遷都、變法 影響 拉開了 運動的序幕 2.思想傳播概況 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人士組織 ,創辦 ,宣傳變法 報刊 影響最大的報刊是上海的《 》和天津的《 》 代表 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嚴復等主持的《 》,號召變法圖強 【答案】1.馬關條約 康有為 梁啟超 光緒帝變法維新2.學會 報刊 時務報 國聞報 梁啟超國聞報知識點二 百日維新 1.背景: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 上書光緒帝,呼吁變法救國。光緒帝表示“不甘作亡國之君”,決心變法。 2.開始: 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 ”詔書,宣布實行變法。 3.變法詔令:1898年是農歷戊戌年,故史稱“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 ,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文化上,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 。軍事上,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等。 4.結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囚禁 ,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戊戌變法失敗。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 5.影響: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原因:一是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二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產生了早期維新思想,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促進了早期維新思想的發展。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經濟領域的近代化;戊戌變法開啟了中國政治領域的近代化,即政治民主化。【答案】1.康有為2.1898 明定國是3.戊戌變法 工礦企業 新式學堂4.光緒帝【合作探究】任務驅動 戊戌變法的性質、失敗原因及教訓·導學建議· 引導學生分析史料,探究歸納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教訓及歷史意義。材料一 朝廷中大多數高級官員的位置都出自她(慈禧太后)的恩賜并效忠于她……協助皇帝作出重要決策的高級官員……大部分是皇太后的人。——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材料二 新政詔書連篇頒發……地方只有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比較得力。各部堂官和各省督撫都觀望、延宕、抵制。——摘編自范士華《戊戌維新:近代中國的一次改革》材料三 光緒皇帝發布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幾年吃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摘編自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戊戌變法的性質,探究其失敗的原因及教訓。【答案】性質:戊戌變法運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愛國運動。失敗原因:封建統治中頑固派實力強大,維新變法觸及了頑固派的利益;維新派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維新派不敢發動群眾,僅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維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等等。教訓:資產階級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行不通的,只有用武裝斗爭的方式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富強的希望。備選問題 公車上書的背景、經過和影響·導學建議· 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前搜集有關公車上書的資料,編排課本劇《公車上書》,通過表演來了解公車上書這一歷史事件。課本劇《公車上書》。布景:一間書房。道具:桌子,椅子,桌上有一些紙、一桿毛筆。旁白: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消息傳來,廣大人民和各階層進步人士群情激憤,幾個愛國分子聚在一起,探討中國的出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上)康有為:(悲憤地)大家聽說了嗎 朝廷要與日本人簽條約了,據說賠款兩萬萬兩白銀!我們一個泱泱大國,竟然敗在東瀛的手下,還要割地賠款、委曲求全,真是國之恥辱、民族之恥辱!現在我大清國已經四分五裂,如此下去,非要亡國不可!(拍桌子)梁啟超:我以為,先生(指康有為)才學過人,有宏圖大略,不如推舉他起草奏折,上呈天子,闡明我們的主張,讓皇上明白“變法是立國自強之本”!譚嗣同:(點頭)對!現在我大清國已是危機四伏,如果再不圖變法,則國將不國。梁啟超:(大聲對康有為)先生,快寫奏折吧!康有為提起筆,大聲說:“好,我義不容辭!”開始奮筆疾書。(念奏折)“不變法而割祖宗之疆土,馴至于亡,與變法而光宗廟之威靈,可以大強,孰輕孰重,孰得孰失,必能辨之者。”梁啟超和譚嗣同(鼓掌喝彩)同聲:好文章!精辟!旁白:就這樣,1895年5月1日,1300多名舉人在這封萬言書上簽了名,反對議和,要求變法,史稱“公車上書”。結合上面課本劇的內容,總結公車上書的導火線、領導人、目的、結果和影響。【答案】導火線:《馬關條約》的簽訂。領導人:康有為和梁啟超。目的:變法圖強。結果: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影響:對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起了積極作用,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歸納總結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性、愛國性,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場思想啟蒙運動。雖然變法失敗了,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愛國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繼續努力奮斗。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