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學習目標】 1.掌握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時間、內容及意義;復述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的史實,分析這一軍事行動在解放戰爭中的重要戰略意義。2.說出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時間、參戰部隊及結果;掌握渡江戰役及南京解放的史實。3.分析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主要原因,認識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點:千里躍進大別山、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預習導學】課堂導入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相關圖片(如下圖所示)。 并介紹:這首詩是毛澤東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南京后寫的。詩中不僅表明了人民解放軍銳不可當地使中國大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且表達了統一中國和維護國家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的心聲。那么,中國人民解放軍是怎樣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呢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本P116—120內容,思考下列問題,在課本上作好標記并完成導學案“重點梳理”部分的填空。(時間:10分鐘。)1.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 改革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2.劉鄧大軍為什么要躍進大別山 這一軍事行動有何歷史意義 3.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發起戰略大決戰 三大戰役的勝利有何重要意義 重點梳理知識點一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背景: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將抗戰時期的 政策改為實行 的土地政策。 2.內容: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 》,制定了土地改革總路線。 3.意義:激發了 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答案】1.減租減息 耕者有其田2.中國土地法大綱3.農民知識點二 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躍進大別山(1)時間:1947年夏。(2)概況: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 、武漢。 (3)影響:揭開了人民解放軍 的序幕。 2.三大戰役(1)背景:人民解放軍先后殲滅國民黨軍精銳200多萬,迫使國民黨軍隊主力退守沈陽、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動防御作戰。(2)概況戰役 時間 軍隊(指揮) 地位遼沈戰役 1948年9月至11月 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野戰軍 解放東北全境淮海戰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 解放了 以北的廣大地區 平津 戰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東北野戰軍與聶榮臻指揮的華北人民解放軍 基本解放 (3)意義: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 在全國的勝利。 3.渡江戰役(南京解放)(1)概況: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占領南京。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 。 (2)意義: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答案】1.(2)南京(3)戰略進攻2.(2)長江中下游 華北全境(3)人民解放戰爭3.(1)臺灣【合作探究】任務驅動一 探究解放區土地改革與解放戰爭的關系·導學建議· 引導學生分析解放區土地改革的意義,揭示土地改革與解放戰爭勝利之間的關系。閱讀材料,探究問題。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就一般情況來說,占鄉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農,占有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殘酷地剝削農民。而占鄉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農、貧農、中農及其他人民,卻總共只有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終年勞動,不得溫飽。——摘編自《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決議》 (1947年10月 10日)(1)分析材料,請你指出中國土地制度存在什么問題。針對這一問題,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解決的 (2)解放區民謠唱道:“最后一把米,用來作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被,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含淚送戰場。”結合以上問題的解答,請談談你對這段歌謠的理解。任務驅動二 探究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導學建議· 引導學生歸納分析人民解放戰爭的重要史實及影響,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的支持、軍隊的英勇作戰等角度,歸納人民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閱讀材料,探究問題。 有一位海外學者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南京國民政府庫存的黃金、白銀、美鈔的價值空前未有,并且擁有400萬兵力的軍隊,配有飛機千架,艦艇如云,但為時不過3年就被“小米加步槍”的中國共產黨打得落花流水。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在軍事和經濟方面占有明顯優勢,但為時不過3年就被“小米加步槍”的中國共產黨打得落花流水,究其原因有哪些 針對這一結果,你有何感想 【答案】任務驅動一(1)問題:土地占有不均衡,土地制度極不合理。解決: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2)理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的工作和斗爭,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任務驅動二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實行土地改革,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作戰方針明確,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感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歸納總結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中國共產黨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國民黨發動內戰,違背了抗日戰爭勝利后和平民主的歷史發展趨勢,也違背了全國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敗。經過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南京獲得解放,國民黨反動政權被推翻,殘余勢力退往臺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能在3年多的時間里打敗國民黨軍隊,再一次用事實向世人證明:得民心者得天下。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