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課程標準】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和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重點】認識古代各大帝國的建立及其帶來的區域性影響。【難點】理解文明交流的內容和方式【高考考查點】古代文明擴張的方式與影響。古代世界帝國的建立與帝國的對外擴張和影響。希臘化時代的定義和希臘化的影響。4.文明之間的交流。【知識梳理】【知識點一】古代文明的擴展1.農耕文明的擴展(1)條件:農耕文明區比較發達的 、相對較高的 、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使其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2)概況①埃及文明的擴展:勢力曾達到 流域,并與西亞地區的大國爭霸。②西亞文明的擴展:古巴比倫王國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勢力伸展到 東岸; 不僅統一了整個兩河流域地區和 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2.海洋文明的擴展(希臘文明)(1)條件:憑借自己的組織能力、航海技術和武器。(2)概況: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 ;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數量眾多的 國家。【知識點二】古代世界的帝國1.條件: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2.帝國概況帝國 建立 統治概況公元前6世紀 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亞歷山大 帝國 公元前4世紀晚期 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一身;地方實行 ;推廣 文化羅馬帝國 公元前1世紀末 1—2世紀達到繁榮的頂峰;3世紀之后,羅馬帝國陷入危機;4世紀末,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5世紀后期, 滅亡3.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1)給被征服地區帶來災難與破壞。(2)擴張了農耕文明區,農耕文明逐漸連成一片,加快了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 的過程。(3)文明得到傳承與發展,促進了文明之間的交融、互鑒;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知識點三】文明的交流1.總趨勢:文明交往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不斷擴大。2.技術和文藝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 和北非一些地區;西亞 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西亞的 傳入希臘;希臘最初的雕刻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3.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亞地區的 。(1)向東傳播:在東方演化為 字母,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2)向西傳播: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 。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4.經貿往來(1)公元前后,漢朝和羅馬帝國通過 ,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2)漢朝: 為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3)羅馬: 2世紀,已經有羅馬商人到達洛陽,此后,羅馬商人不斷東來,與中國進行貿易。【知識網絡】【拓展延伸】1、古代各大帝國的區域性影響(1)給被征服地區帶來災難與破壞。(2)擴張了農耕文明區,農耕文明逐漸連成一片,加快了人類歷史由分散走向整體的過程。(3)文明得到傳承與發展,促進了文明之間的交融、互鑒;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2、古代各區域帝國的興起條件地理因素 依靠大河或海洋的有利條件,便利了對外貿易和擴張經濟因素 農耕經濟發達,商業和對外貿易發展,增強了實力政治因素 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統一,較為完備的官僚機構和軍事實力文化因素 具有發達的文化并向周邊地區擴展、滲透外交因素 利用自身優勢和軍事實力,殖民擴張;吸收和借鑒不同地區文明3、古代世界主要帝國對東西方文明傳播的表現及影響帝國 表現及影響波斯 帝國 波斯帝國是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同時,希波戰爭使希臘人對波斯人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揭開了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實質性交流的新篇章亞歷山大帝國 帝國雖然存在時間很短,但是,亞歷山大有計劃地、堅持不懈地在被征服地區推廣希臘文明,大大促進了希臘化進程。帝國崩潰后形成的國家也基本延續了這一政策,形成一個龐大的希臘化世界羅馬 帝國 一方面,繼承希臘文化,羅馬帝國將其在帝國范圍內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帝國疆域內的亞非歐各文明在和平的環境中不斷交流、融合,與東方的中國共同構成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兩大重要力量漢朝 在整合中國各地文化的基礎上,向統一方向進一步發展。通過佛教開啟了與南亞文明的交往,通過絲綢之路開啟了與中亞、西亞和羅馬帝國的交往。同時,中國文明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使一些周邊國家深受中國文明影響【課堂探究】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印兩大文明之間的對話從未終止。我們有義務效法像來自印度的鳩摩羅什和菩提達摩以及來自中國的玄奘、法顯那樣的高僧學者,把文化資源治理、收獲,開發出智慧、精神,為兩國之間的友誼提供經久不損的基石。文明歸根結底是和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連的,并為它們服務的。生活包括“硬件”和“軟件”。生活的條件,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吃的、穿的、用的是怎樣來的,這就是“硬件”,也叫做“經濟基礎”。與此相對的是生活“軟件”,則包括人們的思想、行為、社會政治體制、教育、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也就是“上層建筑”。——摘編自譚中(印)耿引曾(中)著《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蕩》(1)根據材料,指出古代中印兩大文明交流的橋梁。(2)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中印兩大文明之間對話的其它史實。(古代史和現代史各舉一例)(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國文明形成差異的因素。2.歷史與文明從數十個世紀以前的古代開始,尼羅河河谷的居民開始有了書面記載的歷史以后,文明是以一種奇特的方式進行的。從尼羅河走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兩河之間的土地,然后是轉向克里特島、希臘和羅馬。地中海,一個內陸海成為了貿易中心,而地中海沿岸城市是藝術、科學、哲學和知識的發源地。西亞和北非的古代文明深刻影響了地中海周邊區域。依據材料,結合史實,多角度說明上述觀點。【課后鞏固】1.波斯、馬其頓亞歷山大和羅馬所建立的都是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它們都由蕞爾小邦發展起來,經歷了從小到大、從邊陲到中心、后來者居上但又終究分崩離析的過程。這主要是因為( )A.國家治理難以適應擴張需要 B.內部缺乏穩定的經濟聯系C.帝國之間對外武力征服激烈 D.當時的國際局勢復雜多變2.公元前后,亞歐大陸東西兩端興起兩大強國。兩國之間缺乏官方的直接往來,但通過絲綢之路,雙方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這兩國是( )A.波斯與希臘 B.埃及與印度 C.赫梯與亞述 D.漢朝與羅馬3.“羅馬法”不僅對羅馬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從羅馬建國到公元前3世紀,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為公民法。其包括( )①習慣法 ②自然法 ③萬民法 ④十二銅表法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4.1959年,美國學者薩繆爾·克萊默在其暢銷書中列舉了某一古代文明的39個“世界之最”,包括:最早的學校、最早的“立法者”、最早的“農書”、最早的伊甸園、最早的文字肖像等。這一古代文明是( )A.古代西亞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臘5.古希臘雕塑在古典時期,崇尚理想化的、英雄史詩般的均衡和靜穆;在希臘化時期,則傳遞出強烈的悲劇色彩,隱喻著對命運無法抗拒的理解。這反映出古希臘雕塑( )A.吸收多元文化不斷發展 B.重視對民族情感的表達C.逐步反思奴隸制度弊端 D.擺脫城邦制約自由創作6.《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如果賣酒婦人不收大麥作酒錢,而用大秤砣多收銀子,或者售賣劣質啤酒以次充好,那么她將被投入水中淹死。這一規定意在( )A.倡導商業誠信 B.維護交易秩序C.實施同態復仇 D.宣揚公平正義7.古希臘的雅典城邦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公共慶典活動,包括戲劇節、公共祭祀等,使人們能夠通過交流互動形成凝聚力,并舉行辯論與演講等活動使人們平等對話,通過制造各種能夠互動的場合來推進公共知識的形成。這些活動的舉辦( )A.有助于提高公民參政積極性 B.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C.擴大了城邦民主政治的范圍 D.容易助長多數人的暴政8.公元前417年,雅典人準備投票流放阿克比亞德斯和尼奇亞斯中間的一個。但在投票之前,兩人突然聯合起來,導致相對次要的許佩波羅斯被流放。據稱雅典人因此感到相當憤怒,從此取消了陶片放逐法的投票。此事可用于說明,雅典( )A.直接民主妨礙了民意的表達 B.公民意志易被政治人物操縱C.陶片放逐法失去了監督作用 D.雅典民主政治已發展到頂峰【參考答案】課中探究1、(1)佛教。(2)鄭和下西洋(古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現代)(3)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政治制度的差別;歷史傳統與文化傳統的不同。2.論題:西亞和北非的古代文明深刻影響了地中海周邊區域。闡述:公元前499年至449年間,西亞的波斯帝國與希臘城邦聯軍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最后以波斯失敗,希臘城邦勝利結束。希波戰爭大大加強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東西方文化發展,促進科學、藝術的進步,考驗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推進雅典民主制的繁榮與鼎盛,古希臘城邦也進一步發展。經濟上,古代埃及是世界上較早確立奴隸制的文明之一,而古代希臘人在從事海上貿易的過程中,與古埃及人產生密切的貿易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古代希臘人學習古埃及的奴隸制。這促進古希臘奴隸制經濟的發展,促進古代地中海地區貿易經濟的發展。文化上,基督教思想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巴勒斯坦地區,后來傳播至羅馬帝國內部,在392年成為羅馬的國教,在羅馬帝國內部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基督教在歐洲的影響逐漸深入人心。在進入中世紀之后,基督教教會在西歐建立了神權統治,對于歐洲以及地中海地區的社會發展與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綜上所述,西亞和北非的古代文明深刻影響了地中海周邊區域。課后鞏固1.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歐洲和亞洲)。根據材料,波斯、馬其頓亞歷山大和羅馬所建立的都是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但后來均分崩離析,由于這些古代的大帝國內部缺乏穩定的經濟聯系,再加上內部的民族和宗教矛盾,最終導致這些大帝國的崩潰,B項正確;對外擴張使這些帝國由蕞爾小邦發展起來,這些國家治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對外擴張的需要,排除A項;帝國之間對外武力征服激烈只是其崩潰的一個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項;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是這些帝國崩潰的外部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2.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絲綢之路開通于西漢,當時西方正值羅馬時期,D項正確;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并非亞洲東部,排除A項;“埃及與印度”與材料“亞歐大陸東西兩端興起兩大強國”不符,排除B項;赫梯處于小亞細亞地區,亞述處于兩河流域地區,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羅馬。根據所學可知,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從羅馬建國到公元前3世紀,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為公民法,其中包括習慣法與《十二銅表法》,①④D項正確;自然法不是具體的法律條文,而是一種法律觀念,②錯誤;萬民法是對公民法的發展,其使用范圍為羅馬帝國境內的一切自由民,所以萬民法不屬于公民法,③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亞。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最早的學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巴比倫時期,當時的學校被稱為“泥板書館”,因為大多數的知識都是記錄在泥板上的;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在西亞流行數千年;最早的伊甸園指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等等,因此這一古代文明是古代西亞,A項正確;根據材料描述可知,這一文明是古代西亞,BCD項與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5.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希臘。依據材料概括可知:不同時期故希臘雕塑風格不同,古典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黃金時期,政治、經濟繁榮,此時民眾是積極的、樂觀、英勇的,反映在藝術上是崇尚理想化的、英雄史詩般的均衡和靜穆,而希臘化時期,受到外族入侵與壓迫,民主政治衰落,社會經濟遭到破壞,民眾是悲觀的,反映在藝術上是強烈的悲劇色彩,隱喻著對命運無法抗拒的理解,體現了民族情感的表達,B項正確;材料未反映吸收了其他地區的藝術特色,排除A項;材料藝術創作中的悲觀色彩是受到外族侵略的影響而非反思奴隸制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創作是否受到制約,不能得出擺脫城邦制約自由創作,排除D項。故選B項。6.B【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范圍為古代(兩河流域)。“如果賣酒婦人不收大麥作酒錢,而用大秤砣多收銀子,或者售賣劣質啤酒以次充好,那么她將被投入水中淹死”,這一規定內容規范市場交易行為,意在維護交易秩序,B項正確;《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具有威懾性和強制性,不屬于倡導范疇,排除A項;同態復仇是原始社會中一種復仇的習俗。當氏族部落成員遭受其他氏族部落成員的傷害時,則對后者施以同樣的傷害,即所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材料內容不屬于同態復仇,排除C項;正義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7.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型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希臘。根據材料可知,雅典人通過營造各種能夠互動的場合來推進公共知識的形成,公民互動可以增強他們之間的交流與了解,提高了公民對城邦的認同感,從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公民參政積極性得到提高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材料無法得出城邦民主政治的范圍得到擴大的結論,排除C項;陶片放逐法容易助長多數人的暴政,排除D項。故選B項。8.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屬于直接投票選舉,容易引起權力的濫用和誤用,材料中“兩人突然聯合起來,導致相對次要的許佩波羅斯被流放”正是這一現象的反映,反映了政治人物通過一定的方式操縱了公民的意志,B項正確;直接民主有利于民意的表達,排除A項;陶片放逐法是用民主的方式放逐民主的敵人,有一定的監督作用,排除C項;伯利克里改革時期,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