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單元規劃·構體系】【目標任務】【線索特征】世界文化多 樣性的表現 古代亞洲文化、非洲文化、歐洲文化、美洲文化都是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世界文化多 樣性的原因 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決定了人類文化具有多樣性。同樣,人類文化還具有共通性和差異性。這些特點成就了當今世界的多彩和燦爛世界文化多 樣性的意義 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化發展、繁榮的基礎,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保護文化多樣性和各民族的文化是當代世界的客觀現實要求【主干構建】古代西 亞、非 洲文化 古代西亞 楔形文字、《吉爾伽美什》、《漢謨拉比法典》古代埃及 象形文字、陵墓、神廟、太陽歷阿拉伯 懸詩、《天方夜譚》、《醫典》、代數學、“阿拉伯數字”歐洲文 化的形 成 古典時期 古希臘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荷馬史詩》、戲劇、希羅多德《歷史》、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古羅馬 《十二銅表法》、李維《羅馬史》和塔西佗《編年史》、萬神殿、大競技場、儒略歷中古西歐 丕平獻土、教皇國、基督教會、《圣經》拜占庭、 俄羅斯 拜占庭 《羅馬民法大全》、建筑和雕塑藝術、圣索菲亞大教堂俄羅斯 《伊戈爾遠征記》南亞、 東亞與 美洲的 文化 古代印度文化 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佛教藝術、“0”在內的十個數字符號古代朝鮮文化 瞻星臺、《三國史記》古代日本文化 天皇制度、武士階層和武士道、《萬葉集》、《源氏物語》、法隆寺、大和繪和浮世繪、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美洲印第安文化 金字塔、瑪雅歷、驛道和太陽廟、太陽歷和太陰歷第3課 古代西亞、非洲文化【學習目標】課程標準 目標分解通過了解西亞、非洲的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認識西亞、非洲對人類文化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1.結合近代以來對古文字的釋讀,掌握古代西亞文化、古代埃及文化的主要成就,對比各區域文化的異同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2.結合阿拉伯文明與波斯文化的互動,理解阿拉伯文化的特點。(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自主預習·悟新知】【時空坐標】【知識梳理】一、古代西亞文化文字 兩河流域南部的① 創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 文學 《② 》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詩,其中著名的洪水故事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生活和生命的態度 建筑 和藝術 蘇美爾人的泥偶雕像生動有趣,壁畫主題多樣,別出心裁。亞述帝國王宮大門上的標志性雕刻是人首飛牛。波斯王宮裝飾豪華,多幅雕刻刻畫了臣民進貢的場景,體現了專制帝國統治者的威嚴法典 《③ 》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政治、社會和經濟等多方面的情況,是研究古代兩河流域歷史的重要資料 二、古代埃及文化文字 象形文字約形成于公元前4千紀末,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紀文學作品 創作出神話、詩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建筑 藝術 受宗教較大影響。埃及人給統治者修建豪華的陵墓,法老們還修建了眾多神廟,表達自己對神的敬畏科技領域 ④ 是古代世界最精確的歷法之一;在數學、醫學等方面,埃及人也頗有建樹 三、阿拉伯文化文學 (1)阿拉伯各部落經常派人到麥加附近舉行詩歌比賽,獲勝的詩歌懸掛在克爾白神廟的墻壁上,名為“懸詩”。 (2)故事集《⑤ 》中的很多故事來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亞等地的民間傳說 科學 (1)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 (2)白塔尼證明了發生日環食的可能性。他的《薩比天文歷表》對歐洲天文學產生很大影響。 (3)伊本·西那的《醫典》被譯成拉丁語,長期用作醫學的標準教科書。 (4)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仍被稱為“⑥ ” 【答案】 ①蘇美爾人 ②吉爾伽美什 ③漢謨拉比法典 ④太陽歷 ⑤天方夜譚 ⑥阿拉伯數字【拓展延伸】1.古埃及文化的世界影響古埃及文化不是孤立封閉的,其傳播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1)考古方面的發掘和分析表明,公元前3150—前3000年,古埃及文化對巴勒斯坦的影響巨大。在巴勒斯坦出土的陶制品具有鮮明的埃及風格,這種器皿或是由定居于此的埃及人制作的,或是直接從埃及進口的。(2)古埃及文化對非洲內陸產生重要影響。研究發現非洲的一些國家曾建立過與埃及相似的神圣王室。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古埃及的技術、風俗習慣及信仰,與非洲近代出現的一些技術、風俗習慣和信仰之間有許多相近之處。(3)古埃及文化對西方古典文化的形成也具有孕育作用,在保存、傳播西方文化遺產以及世界文化遺產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當古希臘文化趨于衰落時,亞歷山大城成為希臘思想和文化的中心,把希臘文化傳向世界。2.阿拉伯文化的特點(1)多民族性。阿拉伯帝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的集合體,除阿拉伯人外,還有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西班牙人、敘利亞人等。各族通過互相接觸、相互影響,逐漸交融滲透,在長期的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中共同創造了阿拉伯文化。可以說,阿拉伯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勞動和集體智慧的結晶。(2)學習與創新相結合。埃及、敘利亞、波斯等地都是世界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阿拉伯人在征服這些地區后,不僅接受了當地民族文化,還吸收了希臘、印度文化的許多優秀成果,創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3)伊斯蘭教是阿拉伯文化的靈魂。沒有7世紀伊斯蘭教的誕生,就沒有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就不會有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也就沒有阿拉伯文化的問世。伊斯蘭教不僅是阿拉伯統一的旗幟,同時也是中古時期阿拉伯社會文化進步的旗幟。阿拉伯文化與伊斯蘭思想和伊斯蘭教體系是緊密相連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不是限于阿拉伯民族而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全世界穆斯林的文化成就。【教材問題】學思之窗 史料中的安努、恩利爾和沙馬什都是兩河流域重要的神靈。想一想:為什么漢謨拉比要宣稱自己是根據神意立法 解題關鍵:神權與王權的關系;立法的目的。思路引領:結合教材內容,從《漢謨拉比法典》制定的背景、目的等角度思考。答案提示:國王的權力來自神,神永遠是正義的,所以國王頒布的法律也是正義的,所有臣民必須執行。違背國王的法律,等同于違背神的意志,違背神的意志就會受到懲罰。思考點 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 解題關鍵:阿拉伯文化的世界意義。思路引領:根據課文,結合《中外歷史綱要》(下)的內容回答即可。答案提示:首先,阿拉伯人繼承和吸收了古代西亞、埃及、印度、希臘、羅馬和中國等地區重要的文化成就,并且加以發展,創造出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其次,同一時期的歐洲正處于文化衰落時期,而阿拉伯文化如中華文化一樣,非常繁榮;最后,阿拉伯人繼承并發展了中國、印度和西方古典文化,并將它們傳入歐洲,深刻影響了歐洲文學和科學的發展。【探究與拓展】問題探究 古代中國與阿拉伯地區有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國的造紙術和指南針等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也有阿拉伯文化的成果傳到中國。查找資料,看看具體有哪些阿拉伯文化的成果傳到中國。解題關鍵:阿拉伯文明與中國文明發展的關系。思路引領:查查資料,從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古代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聯系所學相關史實回答,如回族的形成、《天方夜譚》里的中國元素等。答案提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伊斯蘭教是阿拉伯人傳到中國的重要文化成果之一。《天方夜譚》中的一些故事包含中國元素,也有一些故事很早就傳到了中國,現在隨著全譯本的問世,家喻戶曉。阿拉伯商人到達中國后,帶來了許多外來產品。學習拓展 搜集資料,進一步了解這些古文字的釋讀情況。解題關鍵:歷史研究方法和原則。思路引領:搜集資料,思考古文字的釋讀與了解古代文明之間的關系。答案提示:研究古代文明,首先要讀懂相關文字。通過這個案例,學生要明白,歷史研究必須依靠第一手資料,只有直接閱讀古人留下的文獻,才有可能對歷史有深入的了解。同時,教師也要提醒學生,做任何工作,都必須付出努力。【合作探究·提素養】任務1 古代西亞、非洲的文明成就【互動探究】材料一 古文字中的世界文化 古代西亞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等古文字,在長期失傳之后,經過幾代人長期不懈的研究逐漸被成功釋讀。但還有一些文字,如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等,仍未被釋讀出來。 材料二 廷巴克圖,位于撒哈拉商路上的“尼日爾河之岸”。14世紀,世界黃金的2/3來自西非,絕大多數都要從廷巴克圖轉運至北非、歐洲。巨大利潤吸引了眾多商人參與“黃金—鹽”貿易,經過廷巴克圖的駝隊動輒成百上千,進城門就要花上一整天時間。14世紀末,廷巴克圖興建了著名的桑科雷大學。該大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伊斯蘭學者前來講學交流,這座城市也因此聲名遠揚。“若論社會公共機構的穩固、政治權利、道德純潔、人身安全、對外邦人的體貼和同情、對學生和學者的謙恭有禮,沒有哪里能與廷巴克圖相比。”14—16世紀是廷巴克圖的“黃金時期”。“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與牲畜充足。人民天性平和,他們習慣在夜間漫步于城中,彈奏樂器,載歌載舞”“這里儲備了大量的醫生、法官、教士和其他有學問的人,這種儲備是靠國王慷慨地支付種種費用來維持的。在這里,潛水員撈上來的巴巴里的手稿和書籍,能賣出比其他任何商品都高的價錢”。——摘編自占心磊《跨撒哈拉貿易和廷巴克圖的興衰》 (1)價值: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以來釋讀古文字的價值。(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4—16世紀的廷巴克圖在西非文明史上的地位,并分析說明其成因。 【參考答案】 (1)價值: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對于研究古國文明有很大的幫助;不同文明的古文字,展現了古代文明的多樣性;促進了古文字學的發展和繁榮。(2)地位:是西非地區(撒哈拉商路上)重要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中心。成因:位于尼日爾河河岸,農業發展較好;處于撒哈拉商路,貿易興盛;修建大學,吸引各地學者,擴大了影響力;經濟繁榮,形成了良好的社會秩序和風俗。【審題步驟】“四讀”讀題引、讀設問、讀出處、讀正文得出重要信息: 材料一:從正文標題得出“古文字中的世界文化”,從圖片得出“兩河流域楔形文字文物代表”“埃及象形文字文物代表——那爾邁調色板”“中國甲骨文”,從正文得出“古代西亞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等古文字,在長期失傳之后,經過幾代人長期不懈的研究逐漸被成功釋讀。但還有一些文字,如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等,仍未被釋讀出來”等信息。 材料二:從“廷巴克圖,位于撒哈拉商路上的‘尼日爾河之岸’”“絕大多數都要從廷巴克圖轉運至北非、歐洲”可得出廷巴克圖在西非文明史上的地位;從“廷巴克圖興建了著名的桑科雷大學”“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與牲畜充足。人民天性平和,他們習慣在夜間漫步于城中,彈奏樂器,載歌載舞”可分析說明其成因限定詞(時間、空間、角度): 第(1)問,時空限定——近代以來;內容限定——釋讀古文字的價值。第(2)問,時空限定——14—16世紀的廷巴克圖在西非;內容限定——廷巴克圖在西非文明史上的地位、成因定位詞(原因、特點、影響): 第(1)問,根據材料“古代西亞的楔形文字、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等古文字,在長期失傳之后,經過幾代人長期不懈的研究逐漸被成功釋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字是人類文明的象征,是傳達信息的最基本的符號。無論是對于考古資料的詮釋,抑或是直接輔證歷史,都具有其無可替代的價值,發揮著直接史料的重要作用。同時,不同文明古文字的釋讀和研究,有利于展現古代文明的多樣性。根據材料“但還有一些文字,如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等,仍未被釋讀出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于尚未成功釋讀的古文字,需要相關學者的努力,這有利于推動古文字學的發展和繁榮。第(2)問第①小問,根據材料“廷巴克圖,位于撒哈拉商路上的‘尼日爾河之岸’”“絕大多數都要從廷巴克圖轉運至北非、歐洲”可得出是西非地區(撒哈拉商路上)重要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中心。第②小問,根據材料“尼日爾河之岸”可得出位于尼日爾河河岸,農業發展較好;處于撒哈拉商路,貿易興盛;根據材料“廷巴克圖興建了著名的桑科雷大學”可得出修建大學,吸引各地學者,擴大了影響力;根據材料“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與牲畜充足。人民天性平和,他們習慣在夜間漫步于城中,彈奏樂器,載歌載舞”可得出經濟繁榮,形成了良好的社會秩序和風俗任務2 古代西亞地區文化的交融【互動探究】材料 波斯文化憑借強大的制度優勢和人才優勢與阿拉伯文化進行雙向互動的交融。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的哈里發制度深受波斯文化影響。阿拉伯帝國自倭馬亞王朝(661—750年)就開始沿襲波斯人的行省制。波斯的人才融入阿拔斯王朝的統治,波斯的飲食、服飾、建筑風格和風俗習慣進入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波斯人也有選擇、有鑒別地接受了與波斯文化傳統、民族特性相適應的伊斯蘭教什葉派。——摘編自[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參考答案】 示例一論題:阿拉伯人繼承和發展了波斯的政治文化。闡述:波斯帝國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他的權力被認為來自神。阿拉伯人借鑒波斯君主專制傳統,建立哈里發制度。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阿拉伯帝國也仿照波斯傳統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波斯人重視官僚體系建設,阿拉伯帝國在哈里發下設各部大臣,輔助哈里發分掌各類事務。總之,阿拉伯人善于吸收世界其他地區的政治文化,提升了帝國的統治效能。示例二論題:阿拉伯人在人類文化交流史上作出了重要貢獻。闡述: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他們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總之,阿拉伯人吸收了古代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審題步驟】(問題會設計、知識能遷移、思維講層次、分段有講究)審試題要求,確定試題主旨初步設計“問題”(論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試題主題不明確——擬定一個論題)讀相關素材(文字、圖片、表格等) 有效信息 “波斯文化憑借強大的制度優勢和人才優勢與阿拉伯文化進行雙向互動的交融”時空定位 世界古代史實梳理(準備論據,先“多多益善”,再“去偽存真”) 波斯帝國與阿拉伯帝國的君主專制、行省制度和官僚體系建設層次鮮明 借鑒君主專制制度、行省制、官僚體系其他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答題步驟 確定論點 阿拉伯人繼承和發展了波斯的政治文化梳理論據(2個為宜,不貪多求全) 阿拉伯人借鑒波斯君主專制傳統,建立哈里發制度阿拉伯帝國也仿照波斯傳統在地方上實行行省制得出結論(回望論點,展示素養) 阿拉伯人善于吸收世界其他地區的政治文化,提升了帝國的統治效能【思維導圖】【隨堂檢測·精評價】1.古代西亞,蘇美爾人發明了60進制,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和人工。推動這一文明成果產生的主要因素是( )。A.農業發展 B.洪水泛濫C.軍事擴張 D.歷法計時需要 【解析】 蘇美爾人將其發明的60進制“用于測量土地、計算糧食產量和人工”等,說明推動這一數學成果產生的主要因素是農業發展,A項正確;B、C、D三項都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答案】 A2.史詩《吉爾伽美什》將城邦首領吉爾伽美什描繪成半人半神的英雄。剛開始,他在城邦中進行殘暴統治,致使民怨四起,人們便向神靈哭訴,于是神靈創造出巨人恩奇都去懲罰他,但兩人在決斗中成為好朋友,此后吉爾伽美什棄惡從善,為民除害,立下許多功績。材料可以用來反映( )。A.尼羅河流域文學發達 B.兩河流域的文明程度C.亞述帝國的王權崇拜 D.伊斯蘭教的重要影響【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史詩《吉爾伽美什》是兩河流域的文學瑰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河流域的政治、經濟狀況,因此材料可以反映兩河流域的文明程度,B項正確;史詩《吉爾伽美什》是兩河流域的文學作品,并不是尼羅河流域的文學作品,A項排除;史詩《吉爾伽美什》敘述了蘇美爾地區烏魯克國王吉爾伽美什的活動,未涉及亞述帝國,C項排除;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與材料時間、史實均不符,D項排除。【答案】 B3.有學者認為《天方夜譚》是在古代波斯《一千個故事》的基礎上,吸收了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國的民間故事,經過幾百年的修改補充而最后編定的。這反映了( )。A.文學作品的影響大 B.阿拉伯人的創造性C.亞非文化的交融 D.精神生活豐富多彩 【解析】 據材料“在古代波斯《一千個故事》的基礎上,吸收了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國的民間故事”并聯系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建立起了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同時,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古典著作,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天方夜譚》便是阿拉伯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是亞非文化交融的結果,故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天方夜譚》的創作背景和過程,A項錯誤;題干強調的是借鑒與吸收而非創造性,排除B項;依據材料所述《天方夜譚》的創作背景和過程,無法得知人們精神生活的狀況,D項錯誤。 【答案】 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