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明清( 1368~1840年)導學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明清( 1368~1840年)導學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含解析)

資源簡介

明清( 1368~1840年)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
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階段特征】明清時期(1368~1840年)
1.政治上:君主專制空前強化。表現為明朝廢除宰相制度、設內閣,清朝設軍機處;中央集權的空前強化,嚴重阻礙了新經濟、新思想的發展,封建制度逐漸走向衰落。
2.經濟上:發展與遲滯。一方面,農耕經濟高度發展,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經濟總量仍然處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發展,中國逐漸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潮流。
3.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學仍然占據統治地位,并逐漸成為鉗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文化的興起,小說繁榮,京劇形成并發展;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對君主專制進行了猛烈抨擊;“西學東漸”,西方近代科技開始傳入中國。
4.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上:成就與危機并存。一方面,統一多民族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另一方面,面對西方工業文明的潮流,閉關自守阻礙了正常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總體特征: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的版圖逐漸定型;專制集權制度達到頂峰,弊端進一步暴露;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強化但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產生資本主義萌芽;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社會轉型因素進一步發展,但總體已落后于西方。
【重點概念】
【司禮監】官署名,明置。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掌印太監權勢最大,其次為秉筆太監。明中后期由于皇帝長期不理朝政或者年幼繼位,代為皇帝“批紅”,執掌蓋印,司禮監地位逐漸抬升,一定程度也在制約內閣權力,加強皇權專制,但明代的司禮監始終受制于皇權。
【廠衛制度】1.衛:明太祖設立錦衣衛,官署名。
(1)性質:初為皇帝侍衛,后為特務機構;
(2)作用:作為侍從皇帝的軍事機構,兼管偵察、逮捕和審訊等事。
2.廠: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時增設西廠
(1)性質:皇帝直屬,太監主管,特務機構;
(2)作用:監視群臣和緝捕叛逆、有權施刑等。
3.影響:一定程度加強君主專制,是皇權絕地化的產物;為宦官專權推波助瀾,成為專權太監和權臣打擊政敵的工具。
【朝貢體制】
朝,就是指臣下覲見君主;貢,就是指臣下向君主獻納禮物。朝貢最早是先秦時期形成的天子與諸侯之間隸屬關系的表現,但在秦漢以后被推廣運用到處理與域外關系上,成為歷代王朝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模式。外國使節來華被視為前來“朝貢”,即承認中國為宗主、自己是藩屬,外國使節覲見中國皇帝時也必須行臣屬之禮,他們的禮物被視為貢品,而中國君主會“冊封”那些國家的統治者各種名號,“回賜”各種禮物;中國派往各國的使節的主要任務是冊封名號和賞賜禮品,以建立宗藩關系,與中國有朝貢關系的國家可以到中國進行貿易。因此,朝貢體制也可以稱為“封貢體制”,反映到經濟上便是“朝貢貿易”。古代中國對存在“朝貢”關系的國家,并不干涉其內政,在經濟上也往往給以優厚的“賞賜”。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朝貢體制,給中國帶來了不利影響:以天朝上國自居,視其他國家為朝貢國,按朝貢儀式處理國與國的關系,妨礙了古代中國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在明初、清初實行海禁政策后,中國更是力求將對外貿易納入“朝貢貿易”的范圍,即使開放海禁,也會在時間、地點、人數上加以嚴格限制。統治者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重農抑商】戰國商鞅變法后一直是傳統政策
原因:商業的不穩定性及商人流動性大
評價:重農是必須的。抑商早期起到積極作用,穩定農業生產,促進農業文明發展;后期日益阻礙商品經濟發展,違背歷史規律,阻礙中國社會進步和文明轉型。
【“海禁”與“閉關鎖國”】
原因: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根因)②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直因)③認為天朝大國物產豐盈,無需與外國貿易(主觀)④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客觀)
影響: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來侵略。但阻礙了中外經濟技術交流,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辨析:海禁不等于閉關鎖國。
海禁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但歡迎外國人來華貿易,不過這種海外貿易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即所謂“貢賜貿易”(主要是防內)。而閉關鎖國政策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如清朝閉關政策下私商固然不能出海貿易,外國商人也不許來華貿易,一切貿易均在廣州十三行進行(主要是防外)。
閉關鎖國政策不是絕對禁止對往交往和貿易,而是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和貿易,如政府特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
【明清白銀貨幣化】
原因:(1)舊有貨幣體系的崩壞;(2)“一條鞭法”的推行;(3)民間與官方需求白銀;
(4)政府海禁政策的放松;(5)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海外白銀的流入)(6)商品經濟的發展。
影響:(1)抑制惡性通貨膨脹;(2)促進商品經濟發展;(3)推動賦稅制度變革;(4)改變傳統貨幣體系;(4)推動對外貿易發展;(5)密切中國與世界聯系。
【隆慶開關】隆慶開關指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海禁的解除打開了中外貿易與交流的新局面,為張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經濟基礎,也為日后在內憂外患中掙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長壽命的資本。
【十三行】即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康熙時指定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四地為對外通商口岸,其中廣州海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 )正式開關,為官府代理海外貿易業務,招募十三家商行,后來商行數目變動不定,但習慣上一直稱“十三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 )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關僅留廣東一處。此后十三行作為廣州海關下屬代理商,成為清朝唯一合法的外貿管道,負責向外商征收關稅,并代為管理外商,從事對外交涉,同時賺取巨額商業利潤。道光二十二年(1842 )《南京條約》簽訂后,十三行經營外貿的特權被廢止,逐漸衰落。
【知識鏈接】
[選擇性必修1] 政治
(1)政治制度
①中樞機構:明朝內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內閣逐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清朝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事,逐漸成為掌管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
②地方制度:明初廢行中書省,原行中書省權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割。后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清承明制,巡撫成為一省長官,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地方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張居正改革:張居正針對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敗、府庫空虛、土地兼并、農民反抗的狀況,整肅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改革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緩和社會矛盾,緩解統治危機。
官員選拔與管理
①選拔:科舉考試分三級,從四書五經中命題。
②管理:考核制度嚴密,明朝有考滿(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與考察(京官與外地官員的定期考核);清朝有京察(京官)與大計(外省文官)。
③監察:明朝都察院監察御史負責糾察內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給事中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與給事中品級低,權力大。
(4)法律與教化
①法律:明朝《大明律》,清朝《大清律例》。司法實踐中重視“例”。
②教化:明清時期鄉約宣講皇帝“圣諭”,經常用法律解釋“圣諭”,鄉約經政府利用推廣,逐漸帶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5)賦稅制度
①明朝:明后期,商品經濟發展與白銀流通增加,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統一征收,政府雇人服役。
②清朝: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攤丁入畝”,徹底廢除人頭稅,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6)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①戶籍制度:明朝繼承元朝職業定籍法,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清朝攤丁入畝后,戶籍作用減弱。
②基層組織:明朝實行里甲制,清朝后來推行編制嚴密的保甲制。
③社會救濟: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選擇性必修2] 經濟
農業:
(1)農業生產商品化:明清時期,隨著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和手工業的發展,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商品貿易網絡。
新的農作物品種:高產糧食作物推廣
農業經營多樣化:農民經營相關副業
美洲物種的傳入:明朝時,玉米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玉米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玉米的種植已遍布全國。馬鈴薯和甘薯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
明朝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長期作為觀賞和藥用植物;清朝光緒年間,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
手工業:
新的經營方式:手工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
取消匠戶制度:自由雇傭
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
商業:
白銀貨幣化:自明朝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白銀貨幣化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推動了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
(2)商人群體: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興盛
(3)信貸:明朝中期以后,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到了清朝,除傳統借貸關系外,資本性借貸也有顯著發展,出現本票性質的莊票。
(4)海外貿易:明清時期,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的規定。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公行,統攬對外貿易事務。1757年,清政府通商口岸限定在廣州一處,對外貿易皆有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醫學: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
[選擇性必修3] 文化
明清進步思潮: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然而,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也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明清西學東漸
【重點探究】
探究一:材料一 明清時期邊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明朝 清朝前中期
中央 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
邊疆 東北 在黑龍江流域設奴兒干都司 抗擊沙俄;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設立東北三將軍轄區,管轄奉天、吉林、黑龍江
東南 統一臺灣;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西南 封授當地的僧俗法王、王等封號;設行都指揮使司 中央政府冊封達賴、班禪;派遣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西北 與韃靼訂立和議,其首領俺答汗接受明朝冊封 先后平定準噶爾部以及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亂;在蒙古族地區設盟、旗兩級進行管理,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設伊犁將軍管理軍政事務
材料二 長城在防御體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險制塞”,揚定居民族之長而抑游牧騎兵之短,在以冷兵器為主的古代有較大的功效……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互相依存與交往。這種深刻的內在聯系是任何人工關塞所隔絕不了的。即使在戰爭期間,長城內外的貿易往來也一直沒有中斷過。本來主觀上想阻斷南北、被許多統治者和士大夫視作“華夷天塹”的長城,客觀上卻不時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樞紐作用。 ——《讀書》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清朝前中期邊疆治理的特點。
(2)結合所學,說明材料二所述長城的“用險制塞”和“民族交流”作用。
探究二: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提高了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使許多耕地可改種棉花、蠶桑等經濟作物。在松江府,婦女們“晨抱綿紗入市,易木棉花以歸,機杼軋軋,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楓涇鎮成為棉紡業專業市鎮。湖州府雙林鎮的絲織業,廣東佛山鎮的鐵器業等,也遠近馳名。隨著工商業市鎮的勃興,由中小商人和手工業者構成的市民階層形成,明代階級結構發生新變化。
——摘編自卜憲群《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材料二 隆慶元年(1567)部分開放海禁后,海外貿易蓬勃發展。中國精美的絲綢和瓷器等產品,在世界市場上有著極好的銷路,白銀便源源不斷地往中國內流。到萬歷年間,白銀的使用已相當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銀的徽商幾乎遍布全國各地,進行大宗的商品長途販賣。明朝后期,許多富商帶著大量資本經營起礦冶業等產業。在這種歷史潮流推動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賈”,甚至“左儒而右賈”,習以為常。
——摘編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銀的大量內流及其影響》
(1)據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貿易蓬勃發展”的國內因素,概括白銀內流推動的商業發展表現。
(2) 有學者認為,商品經濟繁榮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動社會轉型。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
探究三:16至17世紀的中國,新的經濟形態還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家們先天不足,具有一種時代性的缺陷。……黃宗羲、唐甄們提不出新的社會方案,而只能用擴大相權、限制君權、提倡學校議政等辦法來修補封建專制制度。孟德斯鳩、盧梭們則拿出了“三權分立”、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這樣的資產階級國家藍圖。這表明,中國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與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屬于兩個不同的歷史范疇。前者是中世紀末期的產物,后者是近代社會的宣言書。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依據史料提出觀點,論證說明作者對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的看法和認識。
【練習鞏固】
1.(2022·山東德州·三模)明清徽商鄙視腰纏萬貫而又唯利是圖的人,他們尊奉“利以義制”的信條,許多徽商還將誠實不欺、公平守信作為自己的經營原則。該現象反映出
A.商人名利觀念的淡化 B.理學正統地位的確立
C.社會主流價值的影響 D.傳統經濟政策的調整
2.(2022·山東師范大學附中模擬預測)康熙時期設置巡臺御史例度,都察院每年派遣滿、漢御史各一人前往臺灣,監督地方官員的政務執行情況,兼管文化教育。清政府此舉意在
A.使皇帝能廣泛獲取信息幫助決策 B.維護中央政府對臺灣的有效管轄
C.推動提升臺灣官僚系統文化水平 D.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3.(2022·山東日照·三模)清朝仿明代之例,祭祀歷代帝王,并對入祀的帝王作了如下增補和調整。據此可知,清廷此舉旨在
順治二年(1645年),恢復元世祖牌位,增加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數民族的開創之主入祀,入祀先代帝王達21位;順治十七年將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罷祀
康熙帝即位之初,將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重新增祀;康熙六十年(1721年)“凡曾在位,除無道、被裁、亡國之外,應書廟崇祀”,各代帝王計143人
雍正帝認為祭祀不僅要知“創業之維艱”,也要知“守成之不易”,入祀帝王增至164位
乾隆元年(1736年)增祀明建文帝入帝王廟;四十九年諭令增祀兩晉南北朝及唐末五代時期有為之君;至五十年,正式確定增祀晉元帝等二十五帝,撤出原祀漢桓、靈二帝,總計奉祀歷代帝王共188帝。至此,歷代帝王廟入祀標準及規模得以最終定型
A.建構起合法統治的國家認同 B.順應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實際
C.促進對傳統治理體系的繼承 D.加強文化認同促進民族交融
4.(2022·山東淄博·三模)中國古代有“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傳統認知,然而到明朝晚期,小說中“金令司天,錢神卓地”“世間所敬者,財也”等描述比比皆是。這種變化主要由于
A.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和物質享受 B.商品經濟發展導致社會價值觀變化
C.貧富分化和道德淪喪現象日益嚴重 D.反正統思想成為當時社會主流思想
5.(2022·山東淄博·三模)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分山區、平原區和湖區,集北國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鄉風景于一園。八座廟宇圍繞在避暑山莊外,既有漢式傳統宮殿、府邸,又有佛教廟宇,分別呈現出蒙、藏、漢的建筑風格。這反映出清代
A.浮華奢靡的社會風氣 B.以農為本的立國理念
C.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 D.君權神授的傳統觀念
6.(2022·山東臨沂·三模)據明清江南地方志詮釋:郊外居民所聚謂之“村”,商賈所集謂之“鎮”;貿易之所曰“市”,市之大者曰“鎮”。一些大市鎮的經濟實力遠勝于縣城,“一個湖州城,不及半個南潯鎮”的現象在江浙地區十分常見。這表明當時的江南市鎮
A.在城市的擴張之中興起 B.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C.促進了各地區專業分工 D.改變了地方的行政區劃
7.(2022·山東威海·二模)明朝中后期,政府不斷頒布流民復業令,三令五申禁止隱瞞人口和田地,并在山西、河南、山東、南直隸等處設置“撫民佐貳官”,專門撫輯流民,迫使逃戶回歸故鄉。明朝政府此舉旨在
A.加強中央集權 B.控制人口規模
C.穩定賦役征派 D.推行社會救濟
8.(2022·山東青島·二模)王陽明的弟子王艮,進行廣泛的講學傳道。他“駕一小蒲車,二仆自隨”,“沿途聚講”,以社會為講壇,以下層民眾為宣講對象。這
A.標志儒家學者開始關注社會 B.反映了當時生產關系的轉型
C.瓦解了程朱理學的理論體系 D.推動了儒學思想趨向平民化
9.(2022·山東濟南·三模)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清朝設立臺灣省,強化對臺灣的管轄。這一變化
A.源自于外交思想的轉變 B.迎合了列強的侵華要求
C.表明清朝海防意識增強 D.清廷地方行政體系完善
10.(2022·山東濱州·二模)在康熙帝的組織和倡導下,中國學者梅轂成等人編成了介紹西方數學知識的百科全書——《數理精蘊》,成為當時人們學習和研究西方數學的教科書。該活動
A.推動了中國向近代化轉型 B.體現出對西學的開放心態
C.表明統治者放棄夷夏觀念 D.動搖了傳統科技的地位
11.(2022·山東泰安·三模)明代將行省的職權一分為三,布政使為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掌民政、財稅、賦役;提刑按察使掌刑獄、監察;都指揮使掌軍政。它效仿了
A.漢代的地方體制 B.唐代的地方體制
C.宋代的地方體制 D.元代的地方體制
12.(2022·山東濟南·二模)乾隆年間清廷編修的《清史列傳》中,把曾經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明朝降臣均編入了《貳臣傳》,把史可法等當初誓死抵抗清軍的前明官員列為忠臣。此舉意在( )
A.重新審定明朝降臣的歷史貢獻 B.強化傳統觀念維護專制統治
C.為本朝修史確立新的指導思想 D.重新確立程朱理學的正統地位
13.(2022·山東棗莊·二模)下圖所示為明清時期江浙部分地區的市鎮數量變化情況(單位:個)。據此可以推知,明清時期江浙地區
A.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社會 B.重農抑商有所松弛
C.發展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D.經濟結構發生變化
14.(2022·山東濟寧·二模)清代乾隆年間,在廣東的制糖業中,商人往往預先向庶農發放糖本,冬天則收取糖利;在江西贛州苧麻產區,福建商人于春天發放苧錢,到夏季收獲時將苧麻運走;在盛產棉布的無錫,一些商人開設棉花莊,專門以棉花向小生產者換取棉布。由此可見當時
A.私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B.商業資本滲入生產領域
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手工業生產規模擴大
15.(2022·山東濟寧·二模)明朝初年,政府曾多次實行“徙富民”的措施。洪武十三年(1380年)起,取蘇、浙等處上戶4.5萬余家至京師,將其中壯丁發充官府工匠,又命戶部統計浙江等九布政司、應天等十八府州有田七頃以上富民,皆徒京師。明統治者這樣做旨在
A.加強南北交流 B.促進區域平衡 C.活躍京師經濟 D.強化社會控制
16.(2022·山東青島·高三期末)圖1圖2分別為中國南宋和明朝時期的地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圖1《華夷圖》
圖2《坤輿萬國全圖》
注:圖1為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收藏的石板地圖,此圖刻于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
圖2為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明朝官員李之藻于17世紀初共同繪制的世界地圖。
比較圖1、圖2,提取兩項南宋和明朝地圖的不同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
參考答案
探究一:
(1)特點:國家更重視邊疆治理,中央設專門機構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尊重各民族的習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國家對邊疆控制加強,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版圖;政策有傳承和創新。
(2)中原王朝修筑的長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馬步戰,化解他們的優勢,使他們難以破墻而入。長城地處農牧分界線,從漢代起,歷代王朝都在長城沿線設置專供內地和邊外少數民族貿易的市場。
探究二:
(1)國內因素:中國手工業品精美暢銷;明政府開放海禁。
表現: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商人資本雄厚;長途販運發展較快;商業資本轉向生產領域。
(2)說明:市民階層崛起,階級結構變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賤商觀念開始改變。
探究三:
提示:觀點:明清時期的早期啟蒙思想是一種“時代性的缺陷”。
論證:明清時期,傳統經濟占據主導,早期啟蒙思想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帶有不足和缺陷。明清進步思想家反對君主專制統治,但主要是揭露君主暴政,主張限制君權等,沒有提出推翻現行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的構想。沒能突破古代統治模式(修補封建專制制度),仍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而歐洲啟蒙思想則以理性主義為核心,根據資產階級利益構建政治制度,屬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兩者有本質區別。
【練習鞏固】
1.C【詳解】徽商奉行“利以義制”,講究誠信經商,反對唯利是圖,這顯然是受到儒家重義輕利思想的影響,C項正確;商人尊奉“利以義制”,不等于名利觀念淡化,排除A項;理學正統地位在宋代以后就確立了,排除B項;傳統經濟政策依然是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
2.B【詳解】康熙時期派遣官員到臺灣地區監督地方官員的政務執行情況,兼管文化教育,其意在促進臺灣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同時維護中央政府對臺灣的有效管轄,B項正確;派遣的官員有限,而且途徑單一,無法實現“廣泛獲取信息”,排除A項;清政府的舉措不是針對臺灣地區官僚,排除C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當時對臺灣地區實行的是因地制宜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
3.A【詳解】根據“恢復元世祖牌位,增加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太祖等北方少數民族的開創之主入祀”“將遼太祖、金太祖、元太祖重新增祀”“增祀明建文帝入帝王廟”等內容可得出,清代增加祭祀的內容,為了是說明清代是繼承前朝的大統,是合理合法的,試圖構建起合法統治的國家認同,A項正確;順應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實際是客觀影響,并不是主觀目的,排除B項;材料沒有針對治理體制的繼承,排除C項;材料強調國家政權的認同,而不是文化認同,排除D項。故選A項。
4.B【詳解】材料體現的是明朝之前不強調功利到明晚期強調錢財利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明中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人們社會觀念的轉變,B項正確;并沒有出現新興資產階級,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社會逐利,無法得出貧富分化和道德淪喪,排除C項;反正統思想成為當時社會主流思想,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
5.C【詳解】根據材料“分山區、平原區和湖區,集北國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鄉風景于一園。八座廟宇圍繞在避暑山莊外,既有漢式傳統宮殿、府邸,又有佛教廟宇,分別呈現出蒙、藏、漢的建筑風格”體現了融合了中國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特征,反映出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不是浮華奢靡的社會風氣,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沒有強調以農為本,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特征,沒有強調君權神授,排除D項。故選C項。
6.B【詳解】依據材料“一些大市鎮的經濟實力遠勝于縣城,‘一個湖州城,不及半個南潯鎮’的現象在江浙地區十分常見”可知,反映的是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市鎮的經濟功能增強,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市鎮經濟發展,其經濟功能增強,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市鎮的經濟功能增強,沒有體現江南市鎮興起的方式,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江南市鎮對各地區專業分工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市鎮的經濟功能增強,沒有反映其對地方行政區劃的影響,而且“改變了地方的行政區劃”的說法夸大了市鎮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
7.C【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政府頒布流民復業令、禁止隱瞞人口和田地、設置“撫民佐貳官”,都是為了穩定小農生產,實行賦稅征收,C項正確;加強中央集權是指削弱地方加強中央權力,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政府對人口增長的態度,得不出控制人口規模,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是穩定賦役征派,而不是推行社會救濟,排除D項。故選C項。
8.D【詳解】王艮是陸王心學的傳承人,其以社會為講壇,以下層民眾為宣講對象,這種做法推動了儒學思想的平民化和世俗化,D項正確;A項錯在“開始”,排除A項;B項內容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陸王心學并未瓦解程朱理學,排除C項。故選D項。
9.C【詳解】根據“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清朝設立臺灣省,強化對臺灣的管轄。”可得出清政府加強了對東南海防的建設,說明其海權意識的增強,C項正確;外交思想并沒有轉變,排除A項;當時列強沒有侵華,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不是地方行政體系,排除D項。故選C項。
10.B【詳解】根據材料“介紹西方數學知識的百科全書——《數理精蘊》,成為當時人們學習和研究西方數學的教科書。”可知康熙帝倡導學習西方的知識,B項正確;這一時期沒有發生社會轉型,排除A項;材料沒有提到夷夏觀念,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到傳統科技,排除D項。故選B項。
11.C【詳解】明代將地方職權一分為三,意在分化事權以削弱地方權力,這是對宋代地方制度的效仿,C項正確;漢代實行郡國并行制,唐代出現藩鎮,都形成了割據,與明代的做法不一致,排除A、B項;明代并未繼承元朝的行省制,排除D項。故選C項。
12.B根據材料可知,乾隆皇帝將誓死抵抗清軍的前明官員列為忠臣,對曾經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的明朝降臣均編入了《貳臣傳》,可見清朝旨在宣揚“忠君”的思想,強化傳統觀念維護專制統治,B項正確;明朝降臣為清朝建立作出了貢獻,材料不是重新審定明朝降臣的歷史貢獻,排除A項;清朝修史的指導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C項;清朝依然是程朱理學占據正統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
13.D【詳解】依據圖示信息可知,明清時期江浙部分地區市鎮數量均在增加,而且數量較大,這說明明清時期江浙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發生變化,D項正確;圖示信息不能反映“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社會”,排除A項;明清時期厲行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材料只是反映了明清時期江浙部分地區市鎮數量的變化,沒有涉及全國其他地區的情況,無法得出江浙地區發展成為全國經濟中心,排除C項。故選D項。
14.B【詳解】根據材料“......在江西贛州苧麻產區,福建商人于春天發放苧錢,到夏季收獲時將苧麻運走......”可知商業資本滲入生產領域,B項正確;材料沒有出現私營手工業與其它手工業的比較,體現不出主導地位,排除A項;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手工業生產規模擴大,排除D項。故選B項。
15.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政府多次實行“徙富民”的措施,將富民遷徙至京師,這有利于強化社會控制,鞏固統治,D項正確;“加強南北交流”“促進區域平衡”“活躍京師經濟”并不屬于材料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ABC項。故選D項。
16.示例:信息一:宋代《華夷圖》以中國地域為中心,簡略繪制周邊鄰近地區,范圍比較小;明代《坤輿萬國全圖》已經包含了世界上的大多數地區,范圍比較廣。
說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方傳教士來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國人眼中的世界范圍不斷擴大。
信息二:宋代《華夷圖》未采用經緯制圖,周邊鄰近地區繪制簡略,與實際差距較大;明代《坤輿萬國全圖》采用經緯制圖,比較科學,符合實際。
說明: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繪圖技術的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川市| 汉川市| 临西县| 尼木县| 上思县| 普陀区| 饶平县| 大竹县| 银川市| 富宁县| 临漳县| 宣汉县| 吉林市| 夏河县| 丹棱县| 吉安市| 邮箱| 三穗县| 义乌市| 卢湾区| 太康县| 宁武县| 江陵县| 蒲江县| 八宿县| 阳江市| 雷波县| 田东县| 南部县| 南岸区| 广昌县| 锡林郭勒盟| 确山县| 莆田市| 新闻| 南雄市| 榆林市| 台州市| 郸城县| 罗江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