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學術情境1.內涵闡釋(1)學術情境是指歷史學術研究中的問題背景,如歷史學家對某一歷史問題有多種看法等。(2)學術情境指與歷史學者研究歷史問題相關的信息,包括物質環境信息、文化環境信息、心理環境信息以及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結論等。2.命題視角視角 解讀引入歷史學術成果 高考歷史試題常引入歷史學術成果來創設學術情境,讓考生依據學術邏輯,進行判斷循證史論變遷 高考試題常創設史論變遷的學術情境,讓學生體味歷史研究的發展,通過循證變遷,感悟“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歷史)認識”(恩格斯)的史學研究基點評述史學觀點 高考歷史試題常呈現某個史學觀點,要求考生擇取贊成、反對或修改立場,依托試題所提供的材料,運用知識儲備開展學科論證,進行史學專業闡述,極具歷史學張力和開放特性1.引入歷史學術成果(2023·廣東高考)有學者認為西周時期周王能干預諸侯國的內政,下列史料支持這一觀點的是( )A.《禮記》記載諸侯國君必須定期朝覲周王B.《詩經》記載周王派遣官員協助諸侯國君營建都城C.西周士山盤銘文記載周王命士山向諸侯國征收貢納D.西周豆閉簋銘文記載周王命豆閉掌管某諸侯國軍事2.循證史論變遷(2023·1月浙江選考)關于“歷史事實”,學界有多種見解。有學者將“歷史事實”范疇區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確實發生過的歷史事實(圓圈甲);史料中的歷史事實,即歷史本體的殘存和遺跡(圓圈乙);史書中的歷史事實(圓圈丙),并據此繪制了表示“歷史事實”不同構成的示意圖。下列各項中,對圖示中網格部分的“歷史事實”,解讀正確的是( )A.客觀發生過,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B.客觀發生過,有確實的史料留存,又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C.客觀發生過,卻未留存史料,依靠類比推論等方法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D.未曾發生過,卻錯誤地記載于史料之中,又被錯誤地當作歷史真實而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3.評述史學觀點(2023·北京高考)(12分)延續與變遷材料一 西方傳統觀點認為,公元1500年前后是歐洲歷史的分水嶺,此時歐洲告別中世紀,進入現代。材料二 20世紀后期,有學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這一時段固然重要,但還不能稱之為歐洲歷史的分水嶺,因為此時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關系等領域并無本質變化。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后期,此后歷史才真正步入現代,分水嶺才真正出現。歷史發展往往是一個延續與變遷交織的過程。從這一角度,結合15—18世紀歐洲歷史的重大史實,評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觀點。1.(2023·徐州一模)《歷史的終結》一書中指出,中國制度具有“強大的國家能力”,中國從秦漢開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現代國家”,先于歐洲1800年?!艾F代”是指( )A.嚴密的法律體系B.精細化的基層管理C.理性化官僚體系D.大一統的儒家政治2.(2023·鹽城二模)抗戰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孫中山形象。國統區歷史教科書 根據地歷史教科書敘述革命活動 “民族救星”“民族救主”“全人類的福音” “主要領導者”(將孫中山的個人實踐融入興中會、同盟會的集體實踐中)闡釋三民主義 “精神導師” 民族抗戰的“旗幟”評價行為事跡 “為革命立楷模”“榜樣楷?!?“偉大的戰略家”兩種教科書對孫中山的描述與評價( )A.體現了兩黨終極教育目標的一致性B.反映了國共兩黨的階級和思想差異C.都凸顯了三民主義對抗戰的指導性D.肯定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積極作用3.(2023·德州三模)(13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主義”流行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中國出現形形色色的“主義”。據統計,1915年之前“主義”一詞共使用約15 000次,其中“民族主義”使用約1 100多次、“帝國主義”約700次、“國家主義”約600次、“國民主義”約200次、“自由主義”約200次、“民生主義”約200次、“個人主義”約100次、“共和主義”約100次。1919年前后,各種各樣的“社會主義”流行開來。代表不同思想流派的重要期刊中,“社會主義”都是使用次數較多的關鍵詞。以《新青年》為例,1919年使用“社會主義”一詞達104次,1921年至1922年間達685次。1917年至1922年,《少年中國》使用該詞為594次,《每周評論》為56次,共產黨理論刊物《向導》周報為343次。——據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評述中國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的“主義”流行。(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邏輯嚴密,條理清晰。)4.(2023·北京海淀區月考)[集市和交易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具有全歐意義的香檳集市(香檳伯爵領地上四個城市中定期輪流舉行的集市)是當時最大的集市。它的繁榮期是在12至13世紀。香檳的領土同德意志、佛蘭德、法蘭西等國相毗鄰。香檳本身的政治條件也是有利的,因為香檳伯爵只是名義上依附于法蘭西國王,他們在自己不大的領土上建立了牢固的警察秩序。但香檳的主要優越性在于:它位于中世紀商業河道的中心,東方的香料和奢侈品、佛蘭德的呢絨和法國的葡萄酒、家畜是香檳集市的典型商品。但香檳集市在14世紀失去了以往的意義。從1300年起,香檳歸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統治。法國封建主嚴重的財政政策使陸路貿易無利可圖。所以意大利以及其他各國的商人開始在大海上尋找出路。材料二 隨著國際貿易范圍的擴大,商品價格(特別是殖民地商品的價格)依賴下列情況為轉移:歐洲和殖民地政治形勢;商業公司活動;海上天氣情況;海盜襲擊;遠方國家該種產品的收成以及其他難以預料的事變。這樣一來,商品價格的波動往往非常大,投機家取得了最廣泛的活動機會。在等待運載東方香料的新船隊的期間,里斯本、安特衛普、里昂及歐洲其他商業中心都開始進行或跌價或漲價的投機活動。另一方面,歐洲商人開始運用放在遠處的大量商品、甚至經常是途中的商品進行交易,而商業合同的參加者事實上不可能看見這些商品,只能滿足于規定所買的商品樣品的質量。1531年安特衛普產生了現代形式的商品與證券交易所——即期票、公債券、商品(主要是殖民地商品)和各國通貨的國際投機中心。——摘編自波梁斯基《外國經濟史》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評析歐洲集市到交易所的變化。(四)學術情境高考真題印證1.D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豆閉簋屬于一手實物史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周王命豆閉掌管某諸侯國軍事”說明當時周王可以通過干預地方諸侯國的人事任免,來干預諸侯國的內政,故選D項;諸侯國君朝覲天子是分封制前提下,地方諸侯本來的義務,不屬于諸侯國的內政,排除A項;“協助諸侯國君”說明周王派遣的官員只能起到外在協助的作用,無法體現干預內政的特點,排除B項;諸侯國向中央政府繳納貢賦是地方諸侯應盡的義務,不屬于諸侯國的內政范圍,排除C項。]2.C [綜合材料和圖片信息可知,圖示中網格部分的“歷史事實”,是圓圈甲和圓圈丙交叉重疊部分,是確實發生過、史書中有記載的歷史事實,但不是圓圈乙的內容,尚未有一手史料(歷史本體的殘存和遺跡)證實,指的是那些客觀發生過,卻未留存史料,依靠類比推論等方法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C項正確;網格部分在圓圈丙內,是寫進史書中的歷史事實,排除A項;有確實的史料留存與網格部分被排斥在圓圈乙以外不符,排除B項;未曾發生過與網格部分是圓圈甲包含的內容不符,排除D項。]3.材料一觀點:公元1500年前后是歐洲歷史中世紀與現代時期的分水嶺。材料二觀點:歐洲的現代化是在15—18世紀逐步實現的。評析:材料一觀點僅體現了歷史發展的變遷性,未體現延續性。新航路開辟雖拉開了歐洲海外擴張的序幕,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封建制度瀕于解體,人口、物種和商品等開始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發生改變,但其僅為歐洲后續的社會變革提供了基礎,其歷史影響是逐漸產生并加深的,并未迅速使得歐洲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本質變革。14—18世紀,西歐相繼發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這些運動旨在反抗封建統治和教會禁錮,解放人們的思想。近代科學的興起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17—19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在一些國家相繼進行了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確立資本主義制度。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歐洲等地相繼發生兩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故18世紀中后期的歐洲在經過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思想解放運動之后,才真正步入現代,分水嶺才真正出現。材料二的觀點則體現了歷史發展的變遷性和延續性。總結:歷史發展往往是一個延續與變遷、量變與質變的過程。歐洲向現代化的過渡始于新航路的開辟,于18世紀最終走向現代。精準對點訓練1.C [據材料可知,秦漢建立的國家具有強大的國家能力,結合所學可知,這種強大的國家能力指的是高度集中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種制度的運行依靠的是理性化的官僚體系,故選C項。]2.B [據材料可知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關于孫中山的描述有著明顯的不同,國統區歷史教科書認為孫中山是“精神導師”,根據地歷史教科書認為孫中山是民族抗戰的“旗幟”,主要是因為兩黨的階級和思想差異不同導致的,故選B項;國共兩黨的終極目標并不一致,排除A項;抗日根據地的抗戰受毛澤東思想影響,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對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的態度,排除D項。]3.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中國各種主義出現,特別是1919年前后,“社會主義”廣為流行。各種主義的流行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密切相關。當時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西學東漸為更多中國人所認同。民族資產階級旨在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以各種主義作為行動指導,廣泛開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出資本主義的弊端,十月革命引發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關注。五四新文化運動促進了各種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傳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主義”的流行,反映出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探索,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4.示例:隨著西歐封建社會經濟獲得一定發展,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以香檳集市為代表的集市貿易發展起來。集市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區,以陸路交通為主,定期舉行,受到當地封建主的保護,商品來自歐洲各地乃至亞洲。集市的形成促進了中古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但14世紀后,由于封建統治者對商業征收重稅,集市走向衰落。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業聯系,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此時海路的重要性大大提升,長途貿易受到復雜因素影響,商品價格波動大。為適應以上變化,出現了商品與證券交易所等現代商業經營方式,對促進世界貿易發展、歐洲殖民活動和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些經營方式至今仍然沿用。歐洲集市到交易所的變化說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貿易范圍的擴大,商業經營方式也在不斷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