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同步練習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1.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許多典章制度、哲學思想、語言文字等逐漸傳向周邊各民族,并為他們所吸收。在這一過程中,周邊文化也逐漸傳入中原地區。如南方苗蠻集團的神祇——女媧、盤古等,被中原地區所吸收,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這一現象( )A.促進了華夏認同的出現 B.體現了民族隔閡的減弱C.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D.反映了統一觀念的加強2.漢元帝時期,諫大夫貢禹針對王室奢侈腐化和百姓貧困、饑饉的局面,質疑道:“王者受命于天,為民父母,固當若此乎!天不見耶?”“方今天下饑饉,可亡大自損減以救之,稱天意乎?”將問題的焦點直指皇帝的無道統治。其主張( )A.重視發揮社會輿論的作用 B.發展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C.否定了專制主義政治制度 D.體現了儒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3.黃宗羲認為,全國各級學校都應該通過“公議”的方式推選名儒擔任老師,在特定的日子,天子和各級官員還要親臨學校,就弟子之列聽講,師儒可以就其行政失誤提出批評。地方官員如果倚勢欺凌老儒,學校的士子可以群起而驅逐之。該觀點( )A.適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需要 B.揭示了君主專制制度的危害C.順應了強化監察制度的趨勢 D.蘊含著一些樸素的民主色彩4.春秋戰國時代,各家學派針對社會現實問題紛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有一學派被后人評價為“承認現狀,或有意無意中迎合未來之新趨勢而為之張目”。該派學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5.如表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主要學派的治國主張。據表可知,這一時期的政治主題是( )學派 主張儒家 以禮治國,為政以德墨家 互愛互助,選賢任能,爭取和平道家 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法家 以法為工具,控制臣民A.構建官僚政治 B.重建政治秩序 C.加強中央集權 D.變革選官制度6.董仲舒認為,世界由天、地、人三者構成,受命于天的圣人為王,王代天施政,是溝通天人的紐帶,王在人間具有最高權威,是世俗權力中心的原點。董仲舒這一思想( )A.拋棄了先秦儒學的思想內核 B.旨在勸誡統治者順應自然C.奠定了中央集權的理論基礎 D.迎合了當時統治者的需要7.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異彩紛呈,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調。下列人物、主張及其體現的文化內涵對應正確的是( )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體現革故鼎新B.莊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體現天人合一C.墨子——夫尚賢者,政之本也——體現自強不息D.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體現民本思想8.梁漱溟的《中國文化要義》提到:中國人愛說“讀書明理”,這個“理”何所指?它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學的理、一切自然科學的理,社會科學上許多理,亦不包括在內。中國的書所講的“理”也偏乎人世間許多情理。由此可見,中國的“理”( )A.推動社會核心價值觀嬗變 B.體現對理想化的人格追求C.使儒學完成哲學化思辨化 D.源于新的經營方式的產生9.圖1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張。與洋務派相比,其主張的特色在于( )◇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中國)人無棄才不如夷,地無遺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圖1A.完整闡述了“中體西用”的內涵 B.充分認識到了中國倫理綱常的價值C.沖擊了頑固派對中國傳統的堅守 D.超越了洋務派富國強兵之術的闡釋10.考古研究發現,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中存有數千里之外的紅山文化特征的玉器,更與江淮地區凌家灘文化有著一定的淵源;距今4300年前,龍山時代文化間的交流在其中心或都邑性遺址中的表現出現高峰,甚至形成一波浪潮。由此可見,早期中華文明( )A.逐漸趨向于一致性 B.漸次邁入文明社會C.萌生華夏認同觀念 D.呈現出交融性特征11.明代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專注“致良知”,認為“良知”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發現和踐行,這樣就可以達到圣賢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據此可知,王陽明( )A.提倡個性自由 B.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C.抨擊君主專制 D.主張“存天理、滅人欲”12.考古資料表明,距今約8000—5000年的中國各地聚落遺址外圍一般有壕溝圍繞,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齊,中央一般為大房屋;古城遺址往往以規模宏大的宮城為中心,方正規矩;墓葬遺址也普遍排列規整。據此可知,早期中國文化的特征是( )A.有容乃大,和諧共存 B.追求秩序,穩定執中C.祖先崇拜,以人為本 D.整體思維,天人合一13.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確立有一個“試錯”的過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游說諸侯,以求自售;秦始皇重用韓非法家之說;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界“大一統”局面形成。這一變化過程反映了( )A.諸子百家逐漸走向消亡 B.社會大變革由思想主導C.中國從分裂走向了統一 D.儒家學說順應時代潮流1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內容,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等詩句,體現出的中華民族精神是( )A.自強不息 B.和而不同 C.崇德尚賢 D.家國情懷15.宋代理學家張載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直為后人所傳頌。該思想( )A.利于統治者進一步控制百姓 B.體現個人對社會的責任C.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 D.帶有客觀唯心主義傾向16.中國是茶的故鄉。唐代陸羽所撰《茶經》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并主張細致觀察茶的烹煮過程以體會天地宇宙的造化之功,“沫餑……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這體現了中華文化( )①開放包容,交流互鑒 ②崇德向善,注重操守③革故鼎新,創新發展 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特點如下表所示。(一) 在人與自然關系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講的是人與自然相和合。在倫理道德、個體修養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義、禮、智、信”,即仁愛、正義、禮儀、智慧、誠信(二) 在個人進取和擔當方面:《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講的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則彰顯著擔當精神。在國家治理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孔子提倡“為政以德”,《禮記·禮運》提倡“天下為公”(三) 在國家形態結構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追求“大一統”,成為中國人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國家認同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礎,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四) ——摘編自王震中《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注入新動力》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圍繞中華傳統文化這一主題,補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內容并加以說明。(12分)(要求:補充內容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班級: 姓名: 學號: 分數: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選必3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習案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由“傳向周邊各民族……被中原地區所吸收”可知,中原文化與周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故選C項;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比相鄰的戎狄蠻夷先進,自稱為“華夏”,華夏認同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這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當時中原地區和周邊戎狄蠻夷之間的差異和隔閡仍然存在,民族隔閡減弱的說法與主旨不符,排除B項;由“典章制度、哲學思想、語言文字……周邊文化”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互相交流,統一觀念加強的說法與題目主旨不符,排除D項。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方今天下饑饉,可亡大自損減以救之,稱天意乎”“為民父母,固當若此乎”,可知貢禹公然指責皇帝的無道統治目的是為了天下貧困、饑饉的百姓,體現了他關心天下疾苦的責任感,故選D項;貢禹勸誡皇帝是他作為諫大夫的職責,排除A項;貢禹借天意來抨擊統治者的無道統治,體現了天人感應的思想,排除B項;貢禹勸誡皇帝的無道統治是在履行他作為諫大夫的職責,并未徹底否定皇帝的專制地位,排除C項。3.【答案】D 據材料“通過‘公議’的方式推選名儒”“師儒可以就其行政失誤提出批評”可知,黃宗羲關于學校教育的相關觀點與西方民主政治所提倡的民主選舉、民主監督和議會政治具有相似之處,體現了樸素的民主思想,故選D項;材料中的觀點并未體現市民階級的價值訴求,而且黃宗羲對傳統學校教育的看法本質上依然屬于傳統士人階層的范疇,排除A項;“天子和各級官員還要親臨學校”說明黃宗羲依然贊成傳統的君主統治,并未對君主專制進行徹底否定,排除B項;古代傳統的監察制度只是皇權控制百官的手段,黃宗羲的觀點具有民主監督的色彩,不屬于傳統監察制度的范疇,排除C項。4.【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法家思想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加強中央集權,適應了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迎合了新興地主階級崛起的必然趨勢,符合材料“迎合未來之新趨勢”的相關表述,故選D項;儒家強調道德教化和民本思想,無法滿足諸侯爭霸和社會轉型的客觀需要,排除A項;墨家代表平民階級的利益,而春秋戰國時期地主階級是新興階級的代表,排除B項;道家強調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反映了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政治主張,排除C項。5.【答案】B【解析】材料表格中春秋戰國時期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國主張,儒家主張德治,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尚賢,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法治,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處于大變革和社會轉型時期,面對社會現實,各派紛紛提出改造社會的方案,重建政治秩序,故選B項;據所學可知,官僚政治是具有機能專業化、職務憑資格、行動按固定規章辦事、權力分等級等特點的系統行政管理,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加強中央集權僅是法家的思想主張,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各學派的治國主張,變革選官制度僅是其中之一,比較片面,排除D項。6.【答案】D【解析】據材料“王在人間具有最高權威,是世俗權力中心的原點”可以看出,董仲舒認為,君權神授,王代天施政,在人間具有最高權威,迎合了統治者強化統治的需要,故選D項;董仲舒的思想并沒有拋棄先秦儒學的思想內核,反而有一定的繼承和發展,排除A項;順應自然是道家思想,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法家思想主張依法治國,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為秦朝的統一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思想理論基礎,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7.【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是堅持正義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必然陷于孤立,體現了其對人民的重視,反映了民本思想,故選D項;結合所學可知,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在肯定自然作用的同時,充分肯定了人自身的價值獨立性,與革故鼎新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老子《道德經》的內容,與莊子沒有關系,排除B項;“夫尚賢者,政之本也”意思是崇尚賢能的人,是為政的根本,體現的是崇德尚賢,并非自強不息,排除C項。8.【答案】B【解析】由“不包含物理的理……亦不包括在內”、“偏乎人世間許多情理”和所學宋明理學的相關知識可知,中國傳統的“理”偏向于封建的儒家倫理道德,強調通過自我修養,升華價值追求,把這種追求上升到對社會、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而“理”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人格的完善,是對理想化的人格追求,故選B項;中國的“理”并未突破傳統儒家思想的范疇,因而中國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并未發生嬗變,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理”的情理和倫理化,并未體現哲學化和思辨化的特點,排除C項;“理”形成于北宋時期,與新的經營方式產生無必然關聯,排除D項。9.【答案】D【解析】由“人無棄才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可知,這位思想家看到了中國不如西方的好幾個方面,主張更多地學習西方,除了學習西方堅船利炮,還要培養新式人才、追求更多的物質利益、提倡統治者和人民相互交流、做到名實必符等,這些主張超越了洋務派富國強兵之術的闡釋,故選D項;由“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可知,這是在闡述“中體西用”的內涵,但由“君民不隔不如夷”可知,這是在政治領域對中西方進行比較,所以超出了“中體西用”的范疇,排除A項;題干信息更多的是看到了中國“不如夷”的地方,所以其主張的特色不是充分認識中國倫理綱常的價值,而是主張更多地向西方學習,排除B項;“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主張沖擊了頑固派對中國傳統的堅守,而“人無棄……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實必符不如夷”則是對中國更深入的認識和分析,所以這位思想家的主張不僅僅是沖擊頑固派對傳統的堅守,而是要更多地學習西方,打破中國傳統,排除C項。10.【答案】D【解析】由“良渚文明中發現……紅山文化特征的玉器”、“與江淮地區凌家灘文化有著一定的淵源”、“龍山時代文化間的交流……表現出現高峰”可得,早期中華文明呈現出交流交往交融特點,即交融性特征,故選D項;由“良渚文明中發現……紅山文化特征的玉器”、“與江淮地區凌家灘文化有著一定的淵源”可知,不同文化各有自己的特征,所以不能得出逐漸趨向于一致性的結論,排除A項;邁入文明社會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如私有制的產生、階級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城市的出現等,題干信息并沒有相關信息,排除B項;華夏認同觀念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11.【答案】B【解析】據材料“需要重新發現和踐行”“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可知王陽明強調天理本來就在人的心中,所以需要通過主動遏制內心私欲,恢復人的內在良知就可以成圣成賢,突出強調人們對追求內在良知的能動性,故選B項;王陽明的心學強調天理對人性的扼殺,與“個性自由”相矛盾,排除A項;王陽明的心學本質上依然屬于儒學的范疇,以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為根本出發點,排除C項;朱熹的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排除D項。12.【答案】B【解析】據材料“中國各地聚落遺址......排列整齊,中央一般為大房屋”“古城遺址往往以規模宏大的宮城為中心,方正規矩”可知,中國古代聚落遺址和古城以較大房屋為中心,建筑方正規矩,凸顯規整莊嚴、秩序井然的特點,集中體現了崇尚秩序、穩定執中,故選B項;早期中國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各地區人民密切交往、文化不斷交融的過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共存,反映了有容乃大,和諧共存的特點,排除A項;農業生產需要一群人在一片土地上長期耕耘經營、繁衍生息,容易產生以共同祖先為紐帶的延續性很強的血緣社會,早期中國作為世界上體量最大的農業文化區,形成祖先崇拜、以人為本的特點,排除C項;中國始終秉持一種整體性、連續性的宇宙觀,這是因為龐大的中國農業社會對大自然的特別敬畏,或者是中國人因農時之需對天文歷法的格外重視,這種整體性的宇宙觀,本身就包含了整體思維、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排除D項。13.【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戰國時期國家分裂,所以在思想出現了百家爭鳴,秦朝時沿用法家思想維護國家統一,導致了國家因為暴政而短暫滅亡,所以漢朝在糅合了多家學派思想的基礎上采用儒家思想,通過思想統一來維護政治統一,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的相關內容,故選C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將各家學派思想與儒學相糅合,并未徹底消亡,排除A項;思想變革往往是社會大變革的先導,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大變革的主導,排除B項;儒家學說順應時代潮流進行完善發展也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封建統治者維護國家統一的客觀需要,排除D項。14.【答案】A【解析】據材料“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等并結合所學可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強調追求理想百折不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強調意志堅定、節操高尚,這些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自強不息的精神境界,故選A項;“和而不同”是指與他人保持和睦的同時堅持自己的獨立性,不盲目茍同、隨波逐流,排除B項;“崇德尚賢”是指推崇有德行有賢能的人,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深遠影響,排除C項;“家國情懷”是個人對國家的認同、熱愛,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和理念,排除D項。15.【答案】B【解析】據材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知理學強調知識分子應該胸懷家國天下,主動承擔起為民請命的責任,同時還需要肩負起弘揚儒學和開創太平盛世的責任,體現了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故選B項;材料主要從儒家知識分子的角度分析個人的責任意識,與統治者的階級統治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的“橫渠四句”主要體現理學的實踐意義,強調知識分子應該在實踐中踐行理學的責任意識,排除C項;理學的客觀唯心主義傾向主要體現在對“天理”源頭的認知,排除D項。16.【答案】C【解析】據材料“中國是茶的故鄉”等可知,茶葉、茶文化都是誕生于中國的,材料并沒有體現茶文化與外界的交流互鑒,故①錯誤;據材料“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等可知,茶最適宜精進修行、儉以養德之人,體現了茶文化中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崇德向善,注重操守的內涵,故②正確;革故鼎新指去掉舊的,建立新的,材料中并沒有涉及茶葉種植、茶湯烹煮、茶文化中剔除了哪些舊制,有哪些創新,故③錯誤;據材料“體會天地宇宙的造化之功”“棗花漂漂然”“回潭曲渚青萍”“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等可知,陸羽主張細致觀察茶的烹煮過程以體會天地宇宙的造化之功,對于茶湯湯花的描寫更體現了恬靜自然的神韻,這正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內涵,故④正確;選擇C項符合題意。17.【答案】補充內容:在國際關系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崇“協和萬邦”“親仁善鄰”。(2分)闡述:古代中國一向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友好往來,彼此文化交流不斷。早在先秦時期,以中原為中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文明就存在廣泛的文化交流。秦漢時期,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范圍擴大。西漢時期,海陸絲綢之路開通,甘英奉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東漢時期,倭奴國曾派使臣來朝,漢光武帝賜其金印。唐朝時,中原與西域陸上交通通暢,海路交流活躍。日本向唐朝多次派遣遣唐使,大批留學生和學問僧來華,將唐文化帶回日本。明朝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放進取、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清朝前期,政府雖推行閉關自守政策,但是依然堅持傳統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對外貿易與對外交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8分)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對外交往方面始終堅持和平外交,文化交流不斷,具有永恒魅力和時代價值。(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