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易混易錯】▲延安整風運動:整風運動體現了意識形態塑造的重要性。1941年 5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標志著延安整風運動的開始;1945 年4 月,中共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延安整風運動結束。▲“三三制”原則: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為團結各階級抗戰而采取的政權組織原則。在抗日民主政權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派(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各占1/3。▲占領南京表明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覆滅,但不能表明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范圍內的勝利,也不能說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結束。▲1947 年開始的土地改革并沒有建立土地公有制,而是實行“耕者有其田”的農民土地所有制,本質上仍是土地私有制,目的是提高農民的革命和生產積極性。【習題跟蹤】1.1930年代,臺灣地區稻米產量大幅增產,但當時人均稻米消費量卻比1910年代減少了23.1%。糧食不足部分,當地居民主要以番薯代替。這一狀況說明,當時臺灣地區( )A.大力支持全民族抗戰 B.受限于工業化進程緩慢C.受制于特殊的政治狀況 D.遭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2.1938年2月,“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以田漢、夏衍等為代表的一批愛國進步電影人士號召“以集體的行動來服務抗戰宣傳”。這一事件( )A.反映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B.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相配合C.是中國共產黨三三制原則的體現 D.受到了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影響3.1936年6月,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后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在陜西瓦窯堡成立。“抗大”的學員以部隊中的紅軍干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為主,學校堅持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為特色的教育內容。該學校的主要任務是( )A.培養抗日軍事政治干部 B.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提高民眾文化教育水平 D.團結知識分子投身革命4.新文化運動以后,很多學者提出要對中華文化進行“西式”或者“蘇式”的改造,實現文化救亡;但三十年代中后期開始,越來越多的人把中西文化比較從文化層次擴大到經濟層次,“中國文化出路”的爭論逐漸向發展工業文明的現代化論傾斜。這一轉變是源于當時( )A.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擴大 B.實業救國理念受到廣泛的認可C.適應民族戰爭形勢的需求 D.國民政府政治民主化有所發展5.1935年,中共中央發表文章指出,“不管什么階級”“不管什么黨”,統統被看作“兄弟”或“同胞”,并且提出為“民族”“國家”“領土”而戰,強調必須“使我們的政策,具有明確的人民性質和深刻的民族性質”。這反映出當時( )A.中共中央力圖開辟革命的新道路 B.全國性抗戰動員大規模展開C.中華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已經形成 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6.1936年7月,毛澤東指出抗日勝利要具備中國抗日統一戰線、國際抗日統一戰線的完成等條件。1937年9月,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1942年1月,《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這反映出( )A.抗日戰爭轉入戰略反攻 B.抗日力量不斷發展壯大C.抗日戰爭性質發生變化 D.中國是二戰東方主戰場7.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軍對戰時陪都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據不完全統計,重慶大轟炸的死者超過1萬人,絕大多數為平民。日軍進行重慶轟炸的目的是( )A.造成重慶巨大恐慌 B.加緊對中國進行戰略進攻C.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D.造成中國平民的大量傷亡8.1937年底,全國共有工廠3925家(不包括東北)其中僅上海一地就有1235家,占總數的30%以上,其他沿海各省共2063家,約占總數的53%。為避免沿海工業遭受滅頂之災,南京國民政府開始逐步動員沿海沿江工業內遷,并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這一舉動( )A.推動了中國經濟均衡發展 B.促進了經濟重心西移C.為抗戰勝利奠定經濟基礎 D.推動了統制經濟形成9.20世紀30年代末,重慶街道的公廁、垃圾箱、果皮箱、痰盂和功能簡易的垃圾處理場等設施由少到多。1942年至1943年,市警察局還新制了木質廢物箱和木質石灰痰盂各1000多個。這一時期,重慶公共衛生的改善直接得益于( )A.長江上游優越的區位優勢 B.社會和經濟重心整體西移C.近代以來城市文化的積淀 D.西南地區通商口岸的開設10.抗日戰爭爆發后,一些愛國藝術家組成漫畫宣傳隊,積極投入抗戰。下圖是青年漫畫家胡考1938年在延安創作的一幅漫畫《游擊戰不僅牽制敵人,而且襲擊敵人》,對該漫畫解讀正確的是( )A.抨擊了國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B.宣傳了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C.彰顯了中共敵后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地位D.反映了中國戰場積極配合和努力協助盟軍作戰11.1938年3月20日,毛澤東在抗大講話時指出:“三民主義的第一個口號是民族獨立,第二個口號是民權自由,馬克思主義與三民主義結合的地方就在這里。所以說今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就是三民主義者”。這表明( )A.三民主義是合作抗日的政治基礎 B.民族戰爭擴大馬克思主義影響C.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不斷完善 D.抗日戰爭推動民族意識的覺醒12.從1937年底至1941年2月,僅在武漢、重慶接待的西方記者就有168人,其中美國媒體記者占到了77人。此后,更多的國際新聞機構及工作人員進駐重慶,至1942年初重慶大約有西方媒體機構23家。對此合理的解釋是,當時中國( )A.日益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強大國家B.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C.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均取得重大戰果D.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提供精神的支撐13.沁源圍困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領導的一場戰役。太岳《新華日報》社論曾評價:“沁源不是靠飛機大炮打下來的,它是靠八萬老百姓和正規軍、游擊隊、民兵的一致團結,經過長期圍困與最后的圍攻斗爭,而將敵人趕走的。”這表明( )A.“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形成 B.抗日根據地徹底擺脫了國民黨的影響C.敵后戰場牽制了日軍主力 D.人民群眾是影響戰爭結果的重要因素14.1945年8月國共重慶談判時,國民黨散布“中共只要軍隊和地盤”,中共表示軍隊數量讓至43個師只占1/7時,中間派即表示贊成;當毛澤東表示可接受20個師的方案時,各方面人士紛紛指責國民黨,為中共鳴不平。可見重慶談判( )A.促進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B.推動和平民主力量的凝聚與發展C.保障了政治民主化的實現 D.為和平建國協議的通過奠定基礎15.下表是抗日戰爭時期部分群體貨幣收入的購買力指數數據(以1937年為100)。據此可知,抗日戰爭時期( )教授 士兵 公務員(重慶) 產業工人 農村工人1937 100 100 100 100 1001938 95 91 77 124 1111939 64 64 49 95 1221940 25 29 21 76 631941 15 22 16 78 821942 12 10 11 15 751943 14 6 10 69 581944 11 - - 41 -1945 12 - - - -A.農民受戰爭影響較小 B.民族工商業瀕臨破產C.國統區物資供應緊張 D.國民黨統治嚴重削弱16.據某學者回憶說,“它從根本上廢除了在中國大地上盤根錯節的封建制度的根基,使農民大眾翻身做了主人,使我黨獲得了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有力保證”。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 B.陜甘寧邊區的減租政策C.一九四七年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D.人民解放戰爭占領南京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革命實踐中經過艱辛的探索,特別是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的教訓,中共認識到在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強大勢力壓迫下,單靠工人階級的孤軍奮戰取得斗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必須加強與各黨派的合作,以形成民主革命的統一戰線。1923年1月召開的中共三大確立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實行國共合作的策略方針。另一方面孫中山的歷次革命運動大多達到了失敗,他認識到依靠一派軍閥去打倒另一派軍閥是斷無成就的。正當此時,俄國十月革命給他以新的希望,俄國經驗“殊可為我黨師法”。而國民黨成分復雜、組織松散,也沒有明確的行動綱領,于是在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俄代表越飛發表了《孫文越飛聯合宣言》,標志著孫中山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開始。1922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建立迎來了大革命的高潮。——摘編自覃飛燕《第一次國共合作及其歷史啟示》材料二:在中國現代史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之間有過兩次合作的經歷,分別是大革命時期的革命統一戰線和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統一戰線。第一次國共合作,由于國共兩黨在政治上的不成熟,雙方在對待合作者的策略方針上存有種種不足,使合作中途夭折。與前者不同,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由于國共兩黨在政治上都已進入成熟階段,在合作中策略運用得當,得以善始善終,完成了其偉大歷史使命。——摘編自李百齊、吳炳芬《兩次國共合作之比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及成果。(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革命統一戰線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不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時表示,要以中華民國國民的身份致力于兩件事,一是享中華民國“國民之自由”,一是盡中華民國“國民之本分”,即發展實業,為實現全民共享幸福和安樂打基礎。1923年,他在演講中指出,在辛亥革命以后十二年之中,人民不但是沒有享民國的幸福,并且年年都是受痛苦,“就是由于革命沒有成功”,“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令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摘編自胡雪蓮、邱捷《孫中山對辛亥革命的回顧與反思》材料二:抗戰時期國民黨認為紀念辛亥革命就應“完成辛亥革命之目標,發揚辛亥革命之精神”,因此“吾人必驅逐日寇收復失地……始可謂完成先烈(指辛亥先烈)之志事”。有人認為國民黨要完成中國革命應從辛亥革命中汲取教訓,“革命決不能中途妥協”。中國共產黨把抗日戰爭視為辛亥革命事業的繼續,認為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時期把各方革命力量組織聯合在一起并能互相尊重、互相策勉,“這種偉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極端需要的”。辛亥革命的慘痛教訓,卻可以為中國的民族抗戰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必須發動廣大民眾起來參加戰爭”,不能因為日軍暫時優勢而發生動搖的妥協傾向。——摘編自夏衛東《政治符號:辛亥革命與近代國共關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孫中山思想認識發生的變化,并分析這一變化對中國革命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在“紀念辛亥革命”認識上的異同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兩黨形成一定共識的意義。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53年太平軍定都天京后,頒布《天朝田畝制度》,提出平分土地的方案:“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關于產品分配,實行圣庫制度,“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圣庫,試圖通過這樣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但不久,鑒于糧食供應緊張,在安徽、江西等地重新“曉諭良民照舊交糧納稅”。——摘編自李侃《中國近代史》材料二:“平均地權”是孫中山土地思想的核心。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指出:“關于民生主義,其原則……是平均地權,即由國家制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價稅法,以防止‘土地權之為少數人所操縱’;‘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具體方法是通過核定地價,征收土地稅的辦法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分給佃農。1930年,國民政府出臺了《土地法》,該法三章七十六條,無一條議及“平均地權”,無一條議及“耕者有其田”。——摘編自沈昊、姜秀玉《近代以來中國土地制度變遷的探索與啟示》材料三:1947年,為了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革命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中共中央于1947年9月在西柏坡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第一條,廢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第六條,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第十一條,分配給人民的土地,由政府發給土地所有證,并承認其自由經營、買賣及在特定條件下出租的權利。通過土改,廣大的貧雇農翻身成為自耕農,翻身的農村青年積極參軍參戰。土地法大綱的貫徹實施成為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1)根據材料一、二、三,指出近代以來中國土地制度三次探索的異同點。(2)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近代以來中國土地制度三次探索的認識。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東北糧食總局成立于1946年10月,負責“統一東北解放區公糧管理與供給工作”,東北稅務總局成立于1847年2月,主要負責工商稅收和出入境稅的征管,這意味著東北解放區的稅務事務有了總統籌。東北全境解放后,先后頒布了《東北解放區貨物產銷稅暫行條例》《東北解放區工商所得稅暫行條例》《東北解放區出入口稅暫行條例(草案)》等稅收法則,確定了各稅類的征收范圍、征收模式、稅率等,自此,東北解放區的稅收結構趨向統一。松江14個縣的征收總量只是偽滿時期雙城縣一縣任務量的65%,稅負大大縮減。同時,在農村設立公糧評議會,讓廣大農民參與到公糧任務評定過程中來,保證稅收公平。城市工商稅政策亦是如此。稅務制度是稅收征稽的基礎,東北解放區陸續出臺一系列制度:一是減稅免稅;二是防止偷漏稅;三是報解制度。此外,東北解放區制定了票照、金庫、交接、報告、人事等稅務制度,以保證稅務工作順利開展。東北解放區針對各階層納稅者使用不同的動員語言和方式,指出納稅對維護自身利益和保衛革命勝利果實的重要性。東北解放區在探索中不斷完善稅務約束制度、干部培訓學習制度,并加強對稅務干部思想作風和業務能力的培養。解放戰爭后期,東北解放區一部分優秀稅務干部被派往其他解放區,指導和幫助其他解放區稅務體系的構建及稅務工作開展。——摘編自岳奎、張莉《東北解放區稅收體制的建立與制度運行》(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東北解放區的稅制舉措。(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東北解放區的稅制建立與運行的意義。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日本抓緊侵華,而此時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這一時期雖然稻米高產,但是卻顯得不足,主要是被日本征用,為侵華服務,C項正確;全民族抗戰開始于1937年,排除A項;材料與工業化進程無關,排除B項;經濟大危機并不會導致臺灣人民人均消費稻米的數量減少,排除D項。故選C項。2.答案:B解析:“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是文化界人士“以集體的行動來服務抗戰宣傳”,回應抗日戰爭民族統一戰線的主流意識形態,故B項正確;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是在l938年l0月武漢和廣州失守之后,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三三制的提出時間是1940年,排除C項;毛澤東《論持久戰》此時尚未發表,排除D項。3.答案:A解析:材料中強調“抗大”學員以紅軍干部和知識青年為主,結合其教學方法和內容,可知該學校的主要任務是為抗戰培養軍政干部,故A項正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確立時間為1937年9月,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強調的“抗大”學員主體是紅軍干部和知識青年,并非普通民眾和知識分子,排除C、D兩項。4.答案:C解析:三十年代中后期,全面抗戰爆發,中國以農業文明對抗日本的工業文明,因此中國人從關注文化改造到關注現代工業文明,C項正確;新文化運動后,馬克思主義思想影響擴大,這與三十年代中后期的變化無關,A項錯誤;實業救國理念自甲午戰后興起,這與三十年代中后期的變化無關,B項錯誤;國民政府的政治民主化有所發展與三十年代中后期的變化無關.D項錯誤。5.答案:D解析:材料中“1935年”“不管什么階級”“不管什么黨”,統統被看作“兄弟”或“同胞”,并且提出為“民族”“國家”“領土”而戰,“使我們的政策,具有明確的人民性質和深刻的民族性質”反映出,當時中共中央基于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背景,提出各階層聯合起來進行抗日的主張,故D項正確。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在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時已經開辟,A項錯誤;盧溝橋事變后,全國性抗戰動員隨之大規模展開,B項錯誤;抗日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是在1937年,C項錯誤。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A.抗日戰爭轉入戰略反攻是在1945年,故A錯誤。B.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倡導并推動的結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壯大了抗日力量,改變了敵我力量對比,故B正確。C.抗日戰爭性質是反法西斯戰爭,沒有發生變化,故C錯誤。D.題干信息沒有體現中國是二戰東方主戰場,故D錯誤。故選B。7.答案:C解析: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抗戰時期,日軍對戰時陪都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根本目的是迫使國民政府投降,C項正確;ABD項不是日軍進行重慶轟炸的主要目的,排除ABD項。故選C項。8.答案:C解析:據材料“逐步動員沿海沿江工業內遷”結合抗日戰爭可知,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為了沿海沿江工業免遭滅頂之災,動員相關企業內遷,這有利于保留大部分企業的基礎,為奪取抗戰最后的勝利奠定了經濟基礎,故選C項;材料中企業的內遷僅僅是布局調整,無法推動經濟均衡發展,排除A項;沿海沿江工業內遷是戰爭時期的特殊舉措,這是短期和應急措施,不能根本上改變經濟重心,排除B項;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采取統一經濟政策,主要是為了應對戰爭需要,與沿海工業內遷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排除D項。9.答案:B解析:選擇B:全面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遷至重慶,沿海城市的大批工廠、學校和平民紛紛西遷,社會與經濟重心整體西移,從而使重慶城市化快速發展,也促使重慶重視公共衛生的改善。排除A:公共衛生的改善與地理區位無關。排除C:城市文化的積淀是歷史因素,不是直接原因。排除D:1895年《馬關條約》增開重慶為通商口岸客觀上有利于重慶城市化發展,但與材料所涉及時期的衛生改善沒有關系。10.答案:C解析: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通過開展游擊戰的方式打擊侵略者,漫畫《游擊戰不僅牽制敵人,而且襲擊敵人》彰顯了中共敵后戰場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地位,C項正確;“攘外必先安內”是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政府采取的錯誤政策,與材料時間“1938年”不符,排除A項;“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是全面抗戰爆發前中國共產黨為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提出的,與材料時間“1938年”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要講游擊戰牽制和打擊敵人,沒有“協助盟軍作戰”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毛澤東和中共反復表達贊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因共兩黨團結御侮、合作抗日的政治基礎,故選A。馬克思主義影響力擴大的原因是適應了中國的國情而非民族戰爭,排除B。“不斷完善”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材料無法體現民族意識的覺醒,排除D。12.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從1937年底至1941年2月……至1942年初重慶大約有西方媒體機構23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從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各國記者的報道以及媒體機構的入駐,體現了對中國抗戰的關注度在逐漸地增大,反映了中國戰場的重要性,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B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中國戰場的重要性,排除A項;材料不能得出正面和敵后戰場的狀況,排除C項;中國提供的不僅僅是“精神的支持”,排除D項。故選B項。1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靠八萬老百姓和正規軍、游擊隊、民兵的一致團結……而將敵人趕走的”可知該戰役中,人民群眾發揮了重要作用,D項正確;“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形成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B項中“徹底擺脫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材料強調的是人民群眾影響戰爭結果的重要性,不涉及敵后戰場作用,排除C項。14.答案:B解析:據材料“中共表示軍隊數量讓至43個師只占1/7時,中間派即表示贊成;當毛澤東表示可接受20個師的方案時,各方面人士紛紛指責國民黨,為中共鳴不平”,可知通過重慶談判,中國共產黨受到了各民主黨派和愛國人士的認可,為推動和平民主凝聚了力量,故選B項;抗戰期間建立了民族統一戰線,排除A;1946年夏,內戰爆發,重慶談判并未實現政治民主化,排除C項;重慶談判的實質是蔣介石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和調集兵力,沒有實現和平建國,排除 D項。15.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的統治。根據材料可知,抗日戰爭后期,國民黨統治區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嚴重傷害了市民、公職人員、知識分子、產業工人等群體,削弱了其統治基礎,故D項正確;表中并未反映整個農民階級情況,排除A;民族工商業瀕臨破產,材料未能體現,排除B;材料未反映國統區物資供應緊張,排除C。16.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封建制度的根基……戰勝國民黨反動派”可知,這是在農村進行的廢除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土地改革,戰勝國民黨反動派又說明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故選C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工農武裝割據時期開辟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也廢除了封建剝削制度,但此時尚未獲得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絕對優勢,排除A項;陜甘寧邊區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政權,為了團結各階層聯合抗日,實行的是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承認地主剝削和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排除B項;1949年4月人民解放戰爭占領南京是從政權管理上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而推翻封建制度的根基需要廢除地主土地私有的經濟基礎,排除D項。17.答案:(1)背景:帝國主義入侵的加劇和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中國革命陷入低潮:中共三大確立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孫中山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并完成對國民黨的改組;共產國際對國共合作的積極推動,成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迅速開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力。(2)不同:前者有政治綱領新三民主義,后者沒有雙方共同承認的政治綱領;前者的政權和軍隊基本上由國民黨掌握,后者則是雙方擁有各自的軍隊和政權;前者任務是為了推翻北洋軍閥統治,而后者是為了共同抗日;國民大革命最終失敗,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最終的勝利。解析:(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背景根據“京漢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的教訓,中共認識到在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強大勢力壓迫下,單靠工人階級的孤軍奮戰取得斗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必須加強與各黨派的合作”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主要是因為帝國主義入侵的加劇和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中國革命陷入低潮;中共三大確立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孫中山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并完成對國民黨的改組:共產國際對國共合作的積極推動。成果根據“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建立迎來了大革命的高潮”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迅速開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力。(2)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革命統一戰線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不同可從二者的政治綱領、革命領導權、統一戰線的任務等方面進行總結概括即可。如前者有政治綱領新三民主義,后者沒有雙方共同承認的政治綱領:前者的政權和軍隊基本上由國民黨掌握,后者則是雙方擁有各自的軍隊和政權;前者任務是為了推翻北洋軍閥統治,而后者是為了共同抗日;國民大革命最終失敗,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最終的勝利。18.答案:(1)變化:從認為辛亥革命已經成功變為認識到革命沒有成功,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以發展實業為主要任務變為認識到要反對軍閥專制和列強侵略。影響:推動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國民革命運動興起。(2)同:都認為抗日戰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繼承辛亥革命的精神;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訓。異:中國共產黨強調發動人民進行斗爭,繼承辛亥革命的聯合斗爭精神。意義:有利于鞏固國共合作關系;有利于鞏固和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利于樹立持久抗戰、不妥協的理念。解析:本題考查孫中山思想、辛亥革命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第(1)問,第一小問“變化”,材料一 變化“享中華民國‘國民之自由’”“人民不但是沒有享民國的幸福,并且年年都是受痛苦”“令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 從認為辛亥革命已經成功變為認識到革命沒有成功,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盡中華民國‘國民之本分’”“就是由于革命沒有成功”“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令中國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獄” 從以發展實業為主要任務變為認識到要反對軍閥專制和列強侵略第二小問“影響”,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推動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國民革命運動興起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問,第一小問“異同點”,材料二 同“國民黨認為紀念辛亥革命就應‘完成辛亥革命之目標,發揚辛亥革命之精神’”“中國共產黨把抗日戰爭視為辛亥革命事業的繼續……‘這種偉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極端需要的’” 都認為抗日戰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繼承辛亥革命的精神“認為國民黨要完成中國革命應從辛亥革命中汲取教訓,‘革命決不能中途妥協’”“辛亥革命的慘痛教訓,卻可以為中國的民族抗戰提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吸取辛亥革命的教訓“異”,根據材料二“必須發動廣大民眾起來參加戰爭”可得,中國共產黨強調發動人民進行斗爭;根據材料二“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時期……‘這種偉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極端需要的’”可得,中國共產黨強調繼承辛亥革命的聯合斗爭精神。第二小問“意義”,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有利于鞏固國共合作關系,有利于鞏固和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利于樹立持久抗戰、不妥協的理念等方面分析作答。19.答案:(1)相同:都主張“耕者有其田”。不同:《天朝田畝制度》和《中國土地法大綱》要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孫中山的平均地權則承認地主土地合法;《天朝田畝制度》和《中國土地法大綱》以革命手段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孫中山主張收買地主土地分給佃農;太平天國和國民黨的土地政策沒有得到真正實行,中共的土改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2)土地制度是事關農民生存的根本、事關國家發展的基礎性和根本性制度;解決土地問題是贏得農民支持的前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決定土地制度的變遷;近代以來中國土地制度的變遷對于革命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解析:(1)相同:根據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農民之缺乏田地淪為佃戶者,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可概括出都主張“耕者有其田”。不同:根據材料“廢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核定地價,征收土地稅的辦法逐步向地主收買土地分給佃農”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天朝田畝制度》和《中國土地法大綱》要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孫中山的平均地權則承認地主土地合法;根據材料“向地主收買土地分給佃農”“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并結合所學可概括出《天朝田畝制度》和《中國土地法大綱》以革命手段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孫中山主張收買地主土地分給佃農;太平天國和國民黨的土地政策沒有得到真正實行,中共的土改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2)結合近代以來中國土地制度三次探索的史實并結合所學可知,土地制度是事關農民生存的根本、事關國家發展的基礎性和根本性制度;解決土地問題是贏得農民支持的前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決定土地制度的變遷;近代以來中國土地制度的變遷對于革命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20.答案:(1)成立專門的稅務機關;重建和完善稅收體制;稅收結構趨向統一;降低稅率;注重稅收公平;確立多種稅務制度;重視宣傳動員;重視對稅務干部的約束和培訓。(2)保證了東北地區稅務工作的有序開展;增加了東北解放區的財政收入;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經濟基礎;提高了解放區人民納稅的思想覺悟;為東北解放區和新中國培養了大批稅務干部;為其他解放區提供了幫助;為新中國稅務事業提供了寶貴經驗。解析:(1)據材料“東北稅務總局成立于1947年2月”可知,成立專門的稅務機關;據材料“先后頒布了《東北解放區貨物產銷稅暫行條例》《東北解放區工商所得稅暫行條例》《東北解放區出入口稅暫行條例(草案)》等稅收法則”可知,重建和完善稅收體制;據材料“自此,東北解放區的稅收結構趨向統一”可知,稅收結構趨向統一;據材料“松江14個縣的征收總量只是偽滿時期雙城縣一縣任務量的65%,稅負大大縮減”可知,降低稅率;據材料“在農村設立公糧評議會,讓廣大農民參與到公糧任務評定過程中來,保證稅收公平”可知,注重稅收公平;據材料“稅務制度是稅收征稽的基礎,東北解放區陸續出臺一系列制度:一是減稅免稅;二是防止偷漏稅;三是報解制度。此外,東北解放區制定了票照、金庫、交接、報告、人事等稅務制度,以保證稅務工作順利開展”可知,確立多種稅務制度;據材料“東北解放區針對各階層納稅者使用不同的動員語言和方式,指出納稅對維護自身利益和保衛革命勝利果實的重要性”可知,重視宣傳動員;據材料“東北解放區在探索中不斷完善稅務約束制度、干部培訓學習制度,并加強對稅務干部思想作風和業務能力的培養”可知,重視對稅務干部的約束和培訓。(2)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東北解放區的稅制建立與運行的意義,可以從稅務工作本身出發,再到解放區的財政收入、對解放戰爭的影響、對其他解放區及今后新中國的稅務方面來分析;具體來說,首先從本身來說,保證了東北地區稅務工作的有序開展;其次對東北解放區和解放戰爭來說,增加了東北解放區的財政收入;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經濟基礎;提高了解放區人民納稅的思想覺悟;最后對其他解放區和新中國來說,為東北解放區和新中國培養了大批稅務干部;為其他解放區提供了幫助;為新中國稅務事業提供了寶貴經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