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課標要求】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學習目標】【學習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以及成就【學習難點】理解一邊倒方針;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自主學習】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閱讀教材并結合所學知識,梳理中國共產黨為新中國成立做了哪些準備?(從軍事、理論和政治方面思考)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什么?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哪些?3.《共同綱領》規定新中國的性質是什么?這說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了什么職能?《共同綱領》具有什么作用?4.新中國成立具有什么歷史意義二、人民政權的鞏固1.新政權成立后面臨的嚴峻形勢:(1)軍事上(2)經濟上(3)國際上(4)外交上2.鞏固政權的措施肅清殘敵 剿匪鎮反 土地改革 穩定物價 抗美援朝過程影響為過渡提供的條件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背景(1)國際:(2)國內:2.三大外交方針(1949年):內 容 含 義 意 義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根據教材內容梳理建國初期我國取得的外交成就。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一)經濟領域:一化三改1.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年)(1)提出:(2)內容:(3)特點:(4)實質:2.一五計劃(1953—1957)工業化(1)背景:①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完成;②借鑒蘇聯工業化的經驗;③鞏固國防的需要;④新中國工農業落后。目的:結果:(4)意義:3.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1)背景:(2)概況:(3)意義(二)政治領域: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召開: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2.內容:(1)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①憲法性質: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②憲法特點:體現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2)確立了三大民主制度:3.意義:(三)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毛澤東思想1.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1)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2)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3)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2.毛澤東思想:(1)形成的過程:(2)意義:【課堂探究】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外部環境來看,雖然中國實行了“一邊倒”的開放戰略,但總體面臨著很大的外部壓力。對新生的人民政權,資本主義國家采取的是敵視或封鎖的態度。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實現了工業體系從無到有的發展:1952年,工業GDP 占總GDP的份額僅為17.6%,1978年達到了44.3%;1978年,中國粗鋼產量、煤產量和發電量的世界排名分別達到了第5、第3、第7位;1953-1965年期間,中國重要工業部門從無到有,涵蓋能源、冶金、化工、民用機械和國防工業等部門。材料二 近代以來,工業化是無數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卻難以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推進工業體系建設的進程中,采取過政府推動型工業化模式和市場拉動型工業化模式,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不會受制于他國或成為他國附庸,但這并不意味著閉關鎖國或與外界隔絕。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王晗李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工業化歷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工業化起步的背景及取得的成就。(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中國工業化建設取得成就的原因。2.制度建設是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的政治制度建設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兩人主總之……人主尊為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東西各國皆行此政體,故人君與千百萬之國民,合為一體,國安得不強?吾國行專制政體,一君與大臣數人共治其國,國安得不弱?” “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之,行三權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計日可待也。”——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材料二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畢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孫中山全集》第一卷材料三 從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史實中,你可以得出什么啟示?【課后鞏固】1.有學者指出,無論是在1954年憲法草案的起草過程中,還是在1954年憲法草案初稿的討論中,參與人員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識分子,也有工人和農民。這表明1954年憲法的制定( )A.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B.發揮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作用C.保證了參與主體的廣泛性 D.堅持了社會主義原則2.關于新中國的工業化,毛澤東一度相信“只有通過自由企業和外資援助才能做到”,“必須經歷漫長的、民主管理的私人企業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劉少奇和周恩來的工業化思路同樣也還是從發展輕工業開始,公私企業參與、注重市場作用的漸進式工業化。但是,到 1951年底,中共高層開始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模式上逐漸達成共識。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需要 B.受到了當時國際局勢變化的影響C.對蘇聯工業化模式經驗的借鑒 D.國民經濟恢復后可解決資金困難3.下圖是1949~1956年《人民日報》中“新中國”的使用頻數,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 B.三大改造的穩步推進C.新政權逐步走向穩固 D.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4.美國史學家費正清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所謂民主黨派也被吸收進了統一戰線和政協”“在24名新政府部長中,有11人是這些小黨的代表或無黨派‘民主人士’”。這一記述在客觀上體現出( )A.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特色 B.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政黨共同執政C.人民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權 D.民主人士擁有政治特權5.新中國土地改革后,在相關政策的幫扶下,大部分地主轉變為農民,一些地主轉到工商業領域,還有些地主中的知識分子投入教育領域。地主階級的轉變( )A.解決了國內的人地矛盾 B.優化了中國的產業結構C.改善了民眾的生活水平 D.改變了農村的社會結構6.下表為國家對遼寧的工業投資占全國工業投資的比重。年份 1950年 1951年 1952年比重 39.6% 22.7% 31.3%其變化主要是由于( )A.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 B.國家安全形勢的變化C.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 D.東北工業布局的調整7.1949年10月3日漫畫家張樂平發表了漫畫《大旗招展全球》,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B.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C.中國推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抗美援朝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參考答案:課中探究1、(1)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新中國實施了“一邊倒”戰略,得到了蘇聯的援助;資本主義國家采取了敵視或封鎖政策,意圖扼殺新生的人民政權;國家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人民群眾建設國家的熱情高漲。成就:建立了獨立完整的經濟體系。(2)原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堅持獨立戰爭和平外交政策;蘇聯的援助;人民政權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2.啟示:政治制度建設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要不斷完善法律,促進民主制度的發展;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發展經濟為民主法治的建設奠定基礎。【詳解】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現代(中國)。啟示: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角度去思考。先概括材料主旨,本題材料主要反映了政治制度建設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然后再總結經驗教訓,就是要如何做,比如要不斷完善法律,促進民主制度的發展;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努力發展經濟為民主法治的建設奠定基礎。1.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4年(中國)。據材料“參與人員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識分子,也有工人和農民”可知,這反映了參與主體的廣泛性,C項正確;民主集中制原則是指在民主基礎上實行集中,這是1954年憲法的原則,與參與人員無關,排除A項;題干沒有提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排除B項;題中沒有提及社會主義原則,排除D項。故選C項。2.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1年(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題目的重點在為什么1951年底后開始達成共識,主要原因是朝鮮戰爭給中國巨大國防壓力,使我們認識到優先發展重工業,鞏固國防的重要性,蘇聯在朝鮮戰爭后同意對中國進行援助,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面臨的資金和技術困難,為發展重工業提供了可能性,B項正確;據材料可知變化主要原因是朝鮮戰爭引發國際局勢變化的需要,排除A項;新中國一開始就借鑒蘇聯工業化模式,排除C項;資金問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3.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年至1956年(中國)。據材料信息“新中國”一詞在《人民日報》中使用的頻率呈下降趨勢,反映了新政權逐步走向穩固,更少的與過去對比,更少強調“新中國”,C項正確;影響材料變化的主要因素是新政權逐步走向穩固,“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不屬于主要因素,排除A項;在社會主義改造之前新中國的使用頻率就有所下降,排除B項;1956年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起來,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而材料變化早于D項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根據材料可知,民主黨派加入政協以及“在24名新政府部長中,有11人是這些小黨的代表或無黨派‘民主人士’”,說明新政協和新政府的人員構成較為廣泛,一定程度上代表各階層利益,具有鮮明的民主性,A項正確;“共同執政”說法錯誤,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人民政協代行全國人大的職權,但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D項與史實不符,民主人士不擁有政治特權,排除D項。故選A項。5.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依據材料“大部分地主轉變為農民,一些地主轉到工商業領域,還有些地主中的知識分子投入教育領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原有的地主階級逐步轉變身份,成為各類型的勞動者,從而改變了農村原有的社會階層結構,D項正確;由材料看不出人地矛盾的問題得到解決,排除A項;材料與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無關,排除B項;材料強調地主身份的轉變,與民眾生活水平的變化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6.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初期(中國)。通過表格數據可知1951年國家對遼寧的工業投資占全國工業投資的比重較1950年有明顯下降,1952年又有所上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當時的朝鮮戰爭有關,1950年10月,中國決定入朝作戰,從國家安全角度必然會減少對遼寧的工業投資,而1952年,隨著戰爭形勢的好轉,我國又逐步恢復了遼寧的工業投資,B項正確;計劃經濟體制確立是1956年底,排除A項;建國初期我國的經濟建設著眼于當時的國內外形勢,與地方經濟發展要求關系不大,排除C項;東北工業布局的調整正是材料表明的現象,而不是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7.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年10月3日(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漫畫描述了大大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在地球上,象征和平的和平鴿在上空飛翔,紅旗下面的人正拉著其他人上來的畫面,表明此時新中國已成立,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項正確;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排除A項;1953年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符合材料時間,排除C項;1953年7月,美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排除D項。故選B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