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課標要求】1.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2.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難點】1.重點: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以及元朝的民族關系特點及影響;2.難點:遼夏金元少數民族政權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貢獻。【單元導讀】遼宋夏金元是繼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后又一個北方少數民族活躍的時期。這一時期各民族政權之間既有戰爭,也有經濟文化的交流,呈現出相互交融的趨勢。元朝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然處于領先地位。【本課立意】遼夏金元幾個政權,其重要性在于推動了中國政治中心的北移,以及政治中心經濟中心的進一步分離;同時,征服戰爭與和平交往,加強了邊疆地區與中原的聯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它們因俗而治或兼顧不同民族的統治制度、政策,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治理積累了有益的經驗。【精要提示】本課學習重點在如何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遼、夏、金三個少數民族政權制度設計中的因俗而治。元朝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以及邊疆內地治理一體化的趨勢。少數民族政權豐富了古代中國的政治傳統和國家治理模式。北宋時崇文抑武的社會風氣、“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祖宗家法、儒學復興帶來“士大夫與君主共治天下”的政治觀念,以及北宋皇帝優容、尊重臣子的“求太平”作風,都使得士大夫集團與皇權之間形成了相對合理的制衡關系,官僚系統對皇權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制約。遼夏金元統治時期,尊重、優容士大夫的傳統不再,皇權開始肆意凌駕于士大夫官僚之上。【時空坐標】【歷史解釋】1.猛安謀克制:金朝時實行的軍民合一地方組織。既是軍事組織,也是地方行政組織。猛安謀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在女真族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起了巨大作用。2.南北面官制:遼代為了有效控制各族人民,而采取的中央官制。南面官仿唐制設三省六部,官員多用漢人。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由契丹貴族擔任,權力較南面官大。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分設南北面官,實際上是對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護,也促進了民族交融。3.宣政院:元朝統治中國時期設立的一個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國家機構,初名總制院,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并統轄吐蕃地區的軍政事務。宣政院的官員,僧俗并用,既管理全國佛教的事務機關,又直接統領吐蕃的政務和軍事。【基礎知識】一、遼與西夏【學習聚焦】遼和西夏與北宋鼎峙,都維持了較長時間統治的穩定。(一)遼朝概況——契丹族1.起源:遼朝的建立者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2.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3.遼宋關系: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4.政治制度:(1)南、北面官制——遼朝的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一國兩制)①職責: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族等游牧民族事務。各民族間在經濟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②特點:以北為尊,以契丹為主導,因俗而治,蕃漢分治(即遼朝固有的制度統治契丹人,用漢人的制度統治漢人)。③作用:是對先進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護,有利于契丹族學習先進的農耕文明。緩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各民族和平共處,維持遼國的長期穩定。促進了遼朝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加快了民族交融,推動了契丹社會的封建化。提升了少數民族國家的治國水平,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2)四時捺缽制度——流動的國家政治中心①內容:皇帝和宮廷依然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②特點:在因俗而治基礎上,保留了本民族游牧生活的特色。③作用:通過捺缽進行軍事訓練,保持尚武精神,并籠絡歸屬民族酋長。(3)頭下軍州制度——地方管理制度①內容:又稱投下軍州,是契丹、遼朝貴族的領地,是一種特殊的地方行政組織。貴族將戰爭中所掠奪或皇帝賞賜的人口自置城堡管理,即為頭下,又稱“私城”。親王、國舅公主等高級貴族的頭下(貴族的領地)可以建立州城,低級別者僅為城堡。投下軍州是一種軍事行政的聯合組織。②特點:頭下軍州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有既依附于領主又隸屬于朝廷的二重性。頭下屬民依附于領主,但在向領主交租的同時仍需向官府納稅,稱為“二稅戶”。(4)世選制度——偏向契丹貴族遼朝貴族政治色彩明顯,高級官員多由“世選”產生,顯貴家族世代產生高官,但具體由何人任職則不固定。世選之外也有科舉選官之制,但地位不重要,僅僅針對漢人。☆點撥關鍵:遼朝作為北方民族政權,有著自身的獨特之處。作為一個半游牧半農耕國家,兼有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并且兩種形態在國家經濟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當。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南、北面官制(雙軌理政)。地方官制在廣義上也可以納入南、北面官系統,在契丹等草原民族居住地實行部族制,按地區劃分為數十部,設節度使管理,漢人和渤海人居住地則按照漢制設置州縣。【學思之窗】遼朝官職設置有何特點及表現?(教材58)教參建議 遼朝設置南、北面官,具有“因俗而治”的特點,在服飾和生活習慣上能夠看出來。在長期的胡漢交融過程中,契丹人在吸收漢家文化的同時,仍舊保留游牧民族文化特色(生活方式、服裝等)。遼朝南、北面官的最高機構均稱樞密院,相當于全國宰相機構。北樞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舊制,兼采突厥等少數民族的機構制度。南樞密院以下的南面官制,則設有中書省、御史臺、大理寺、翰林院等汗地傳統機構。(二)西夏——黨項族1.起源: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然保持半獨立的地位。2.建立: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脫離宋朝稱帝,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國號大夏,史稱西夏。3.夏金關系:北宋滅亡后,西夏向金朝稱臣,仍然保持事實上的獨立。4.政治制度:西夏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一套制度,兩種稱謂),推行科舉以選拔官吏。☆點撥關鍵:遼夏金的這種特別的版圖結構,推動它們去創制一種不同于純中原式的國家建構模式。它不僅能在漢地社會和統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間保持著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漢制更有彈性、更能容納多樣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種制度框架。二、金朝入主中原【學習聚焦】金朝由東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現治世。(一)女真崛起1.起源: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女真人過著定居生活,從事農業生產,這與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存在明顯不同;同時擅長騎射,很強的忍耐力和尚武精神,這些又與游牧民族十分接近。2.建立政權: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1115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上京、今黑龍江阿城)3.宋金對峙:1125年,金滅遼;1127年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二)遷都燕京1153年,金遷都燕京(今北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金朝遷都燕京,是北京成為王朝都城的開始。(三)統治措施1.金朝基本沿襲唐宋制度: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2.金朝的“猛安謀克”制(女真族的地方管理系統)(1)內容:猛安,意為千、千夫長,是部落單位;謀克,意為百、百夫長,為氏族單位。以三百戶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他們被大批遷入中原,在漢族村落之間筑寨居住。各戶壯丁平時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是女真族的軍事和社會組織單位。(2)性質:是一種兵農合一制度。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3)特點:寓兵于農,兵民合一,耕戰結合,形成了軍事、行政、生產三位一體的組織。猛安謀克戶是由女真人充任的世襲職業軍戶。(4)效果:①減少財政支出;②保證較強戰斗力;③加強女真族封建化進程,促進社會進步。猛安謀克與地域性的村寨結合起來,發展為地方政權的雛形,由地緣政權代替了血緣的氏族組織。(5)演變:猛安謀克由氏族部落組織到軍事組織再到地方行政組織。金朝統治后期,女真猛安謀克戶出現貧困化及“積弱”的現象。女真人原從事粗放農耕,與漢族社會經濟生活相近,故較易接受漢族文明影響。入居中原既久,多習漢語,衣漢服,效仿漢族生活、享樂習慣,本民族原有之尚武精神逐漸淪喪,走向積弱。3.金朝的勃極烈輔政體制:勃極烈是女真社會中部落酋長的稱呼,皆以宗室貴族擔任,人數不定。勃極烈體現了金朝宗室與皇帝共治的特點,是女真社會原有軍事民主制傳統的體現。但隨著宗室貴族權力膨脹,逐漸與皇權形成了矛盾。后來由于受到漢族社會尊君卑臣的傳統政治觀念的影響,通過對宗室貴族的屠殺等方式,逐漸從宗室共治的局面向皇權獨尊的轉變。(四)金朝的興衰1.鼎盛: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史稱“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譽為“小堯舜”(堯舜是華夏民族明主的代表,把其比作堯舜,說明百姓尤其是中原的百姓把他當做是中國的皇帝,而不是異族的統治者)。金世宗大批任用漢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創女真進士科,以科舉取士,鼓勵女真人學習漢文化。以廉平戒諭百官,嚴懲貪污。注意發展生產,輕徭薄賦。2.衰落:女真人因不適應中原農耕生活,日益貧困。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韃靼、蒙古、契丹等),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點撥關鍵:作為北方少數民政權,金朝帶有濃重的“家產制國家”色彩,皇權由父系家長權力發展而來并大幅度外延,官僚制度自主性的一面難以發展,其作為專制皇權工具的作用則得到了充分發揮,故金朝皇帝專制獨裁更勝于前代。兩宋金元是孕育明清極端專制主義皇權政治的關鍵階段,遼夏金元等朝,“君臣關系”更有朝著根源于游牧社會的“主奴關系”演化的趨勢。金朝以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家天下色彩明顯,傳統官僚制度對皇權的約束、限制機能大為削弱。這種家天下的政治模式,加上宋朝以來逐漸深入人心的絕對、無條件忠君觀念,導致皇權的顯著強化,對后代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深化拓展】如何認識遼、西夏、金的管理制度(1)特點:蕃漢分治,因俗而治。學習漢族政治制度同時保留本民族的特色。(2)原因:社會發展水平不同(根本);民族習俗,社會生活有差異(直接)。(3)認識:實際上是對先進封建文明的肯定;促進少數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4)遼夏金制度的共性: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治理過程實行雙軌制:既保留了本民族的制度,又使用漢族的制度。加強了民族交流、交融。【深化拓展】與兩宋相比,遼夏金三個政權在地理上有何特點?(1)遼與金政權,都覆蓋了農耕、游牧和漁獵等不同類型的生產生活方式(橫跨農耕區和游牧區);兩宋則基本只覆蓋了農耕區。(2)夏政權主體在游牧區,但也向農耕內地發展(少數民族政權逐步深入漢族居住區)。(3)多個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長期并存。(4)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決定了遼夏金政權與兩宋不同的國家治理方式。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學習聚焦】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國的大一統。(一)蒙古崛起1.建國: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2.擴張:①先后滅西遼、西夏(1227年)、金(1234年),收服吐蕃諸國,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②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點撥關鍵:蒙古三次西征極大地改變歐亞內陸的政治格局,也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一方面,給被征服地區帶來破壞。另一方面,西征也打通中西往來的道路,大批中亞、西亞各族人陸續東來,使元朝時期的民族狀況更加復雜,形成了新的民族(回回),對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二)元朝建立1.定都大都: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即位,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2.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標志著蒙古汗國正式轉變為中原模式的元王朝。3.影響: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4.地位: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5.汗國分裂:蒙古其他統治區域,形成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五大地域性政權繼承了蒙古帝國的世界帝國遺產。(三)元朝統一1.占領臨安: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2.完成統一:1279年,元軍在崖山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堅拒勸降,在大都從容就義。3.元朝統一的歷史影響:①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②為南北方經濟的恢復、交流和進一步發展準備了條件,換來了國內相對的和平安定;③推動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④推動了科學文化的發展,包括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四)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1.中央官制:一省兩院制(中書省是當時的中央宰相機構,樞密院管理軍事事務,宣政院既管理西藏地區又管理民族事務)【知識拓展】元朝自始至終都沒能成功將大權收歸皇帝或中書省的手中,反而出現了相權反彈的局面。元朝設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元后期宰相權力越來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廢立。(1294-1333年間,39年更換10帝。)2.地方管理:行省制度(1)背景:①管理遼闊疆域的需要;②壓制部分貴族的需要(朝中央通過行省(如遼陽、嶺北行省),明令限制了蒙古貴族在封地范圍內派遣官吏、征收賦稅等權力,有助于穩定元朝統治);③民族政權統治的需要;④加強中央集權的必要措施。(2)內容:當時中央的宰相機構是中書省,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逐漸形成常設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東地區由中書省直轄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3)性質: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又是中央派出機構(雙重性)。(4)目的:加強中央集權,有效管理地方,中央軍事控制,鞏固國家統一。(5)特點:①行省具有雙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機構,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②行省受制于中央,權力大而不專。平衡了中央與地方勢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③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錯”的原則(削弱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使行省失去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環境,以便加強對對方的控制)。④省官互遷,即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和長官節制相結合的制度,防止省官任期過長而形成裙帶關系網。(6)監管措施:①在行省內部實行群官負責和圓署會議制、種族交參制。②行省轄區內的宣慰司、路府州縣、漢軍萬戶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或樞密院的任用、遷調、考課等管理。③實施以行省為重點的地方監察。④在行省區劃上形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格局。(7)意義:①行省轄區廣泛,軍政大權集中,提高行政效率;②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③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④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行政區劃打破山川地形自然疆界,行省長官由中央官員擔任)。【深化拓展】行省權力之大,為何不會威脅中央?(1)從機構來源看,行省為中央派出機構,行省長官由中央任命,服從于中央。(2)從行省劃分來看,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為依據的行政區劃,形成了犬牙交錯的特點,使各省無山川險阻可依,難以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便于中央進行政治控權和軍事鎮壓。將秦嶺及其以南的地區納入陜西行省,使四川行省失去了割據稱霸的條件。【思考點】觀察《元朝形勢圖(1330年)》,你認為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有什么影響?(教材P61)教參建議 元朝行省制度對后世的影響,在今天也能明顯看出來。首先,行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被后世所沿用。其次,元朝行省的名稱有一些今天還在使用,或對今天的省名有影響;再次,今天一些省的轄區直接淵源于元朝行省,還有一些省的轄區是以元朝行省為基礎分割而成的。3.驛站制度——交通驛傳(1)修驛道、設驛站:為鞏固統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設立驛站,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并運輸官府物資。(2)設急遞鋪:相隔一定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3)特點: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保障充分(3)作用: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發展;推動了經濟文化交流。4.邊疆管理(1)吐蕃地區(西藏):由直屬中央政府的宣政院進行管理。(2)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3)臺灣:在隸屬福建晉江的澎湖設置巡檢司,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以經略臺灣。(4)西藏地區和臺灣開始歸屬中央政權的管理。【歷史縱橫】元朝對邊疆的成功統治(教材P62)/元代與漢唐模式邊疆治理體現了怎樣的不同?元朝不僅版圖遼闊,而且對邊疆地區實施了長時間和比較穩定的統治,這是前代大一統王朝沒有做到的。漢唐王朝疆域遼闊,對內陸邊疆地區往往是通過冊封和朝貢實施控制,很不穩定。元朝的遼闊疆域則與王朝統治相始終,邊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元代行省制,是對漢唐、乃至遼夏金以來,胡漢各族政權“因俗而治”國家治理觀念的成熟運用和繼續發展。行省制使邊疆治理實現了長時間的穩定統治,被后世繼承。元代行省制與漢唐模式通過羈縻政策實現對邊疆地區的松散控制,可謂天壤之別。雍正皇帝后來說:“中國之一統始于秦;塞外之一統始于元,而極盛于本朝。”如果歷史中國只是遵循漢唐式國家建構的單一模式持續演進和擴大,那么當代中國就不可能擁有現實中那樣遼闊的疆域。當今中國境內屬于“內陸亞洲”的那一大部分領土,就很可能無緣被劃進中國的邊界線之內。(五)元的地位與影響1.地位: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盡管存在時間較短,但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卻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2.影響:①推進了中國多元文化格局的進程;②兼容務實的文化政策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全面發展;③開創了中國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榮的時代。四、元朝的民族關系【學習聚焦】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一)蒙古族和回回的形成1.蒙古族的形成: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2.回回的形成:元朝時,很多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居相處。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二)民族政策——“四等人制”1.目的:蒙古統治者為了保障自己的統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2.內容:按征服的先后排等級等級 名稱 構成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第二等 色目人 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兒、回回等第三等 漢人 北方的漢族和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3.特點:越漢化的民族,地位越低;濃厚民族差別對待、民族壓迫色彩與急速民族融合并存。4.評價:①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鞏固蒙古貴族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②民族間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進一步發展;③民族矛盾更加尖銳,加速的元朝的滅亡。5.認識:中國的歷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締造的。我們要樹立民族平等、和諧交往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觀念。(三)民族交融與元朝滅亡1.原因:①隨著時間推移,民族矛盾逐漸減弱,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卻日益嚴重。②14世紀中葉,農民起義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2.概況:元朝濫發貨幣,物價飛漲,百姓苦不堪言,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14世紀中葉,農民起義爆發,1351年,北方白蓮教發動了紅巾軍起義,號稱“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1368年,紅巾軍將領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元朝滅亡。元朝滅亡后,以宮廷貴族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四)中外關系: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華,是中外關系史上的著名事件。【深化思考1】遼夏金元政權為什么能夠長期與兩宋并存、統一北方甚至統一全國?(提供三個以上證據,并用教材提供的史料或所學知識予以說明)參考解釋:(1)北方少數民族驍勇好強,精于騎射,戰斗力強;(P56史料閱讀)(2)制度創新,因俗而治,番漢兩制,各取所長。(P54引言、教材所述史實及P59問題探究)(3)兩宋政權崇文抑武,積貧積弱(所學知識略)【深化思考2】宋元時期的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寫出三條以上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參考解釋:(1)推動國家由局部統一走向全國統一,初步奠定近代中國的版圖;(2)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尤其是行省制等為后世統一多民族國家治理積累了有益的經驗;(3)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開發與管理,加強了邊疆地區與中原的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深化思考3】元朝從“小中國”到“大中國”的轉變元朝以前的中國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政權的影響,中國在變成了“大中國”。元朝實現了全中國的統一,“中國”一詞的地域意義突破九州而演變為十一行省,人民意義突破漢人而演變為漢、蒙、色目等眾多民族,其文化意義演變為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變化,乃是“中國”主權行使,可以是漢族政權,也可以是少數民族和漢人的聯合政權。元朝同時承認了遼、宋、金“各與正統”的地位。“幅員”之大——從政權并立到全國統一。“民族”之大——從多元競爭到中華一體。“文明”之大——從碰撞交融到多元一體。【深化思考4】整體上認識遼夏金元多民族政權的統治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本課小結】遼夏金元崛起于北方(或西北),促進了邊疆的開發。在征戰的過程中,積極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創新政治制度,促進了政權的發展和壯大,能夠長期與漢政權并立,并最終由元朝實現國國家統一;政治制度的創新也為后世政治制度的發展提供了借鑒。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在演變、更替的過程,加強了民族融合,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問題探究】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王朝統治者學習、接受中原傳統典章制度和統治理念的認識。(教材P63) 如何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教參建議 可從以下角度考慮:少數民族政權人主中原之后,為什么需要采用“漢法” 在這方面會遇到怎樣的困難 各少數民族政權采用“漢法”有無程度和速度的差異 差異原因何在 具體答題 ①促進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貢獻;②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受中原(漢)文化影響,不斷學習漢文化;③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做出了貢獻;④中外交流活躍。【學習拓展】了解馬可波羅來華的記載,以及當時除馬可波羅以外的中歐交往史實。(教材P63)教參建議 馬可 波羅來華一事出自《馬可 波羅行紀》一書記載,但缺乏其他材料特別是中文史料的直接印證。《馬可 波羅行紀》的內容,又頗多夸張、遺漏、疏誤之處。因此關于馬可 波羅來華是否屬實,在國際學術界存在一定爭議,但大多數學者相信此事的真實性。從時代背景來說,元朝與歐洲的直接人員往來例證甚多,馬可 波羅來華并非孤立事件。具體可以關注:①蒙古汪國統治時期教皇和法國國王先后遣使出使蒙古;②忽必烈在位時大都畏無兒人列班上自馬訪問歐洲;③元朝中期,羅馬教廷派遣大主教到無朝傳教;④元朝后期,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來華;⑤元朝后期派遣使團訪問羅馬教廷,教皇向元順帝饋贈禮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