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 2 課時 )一、學習目標教材分析本課通過兩個子目(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講述了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歷程。▲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程、內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理解國家依法治國方略的涵義,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唯物史觀】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了解新中國的法治進程及其成果,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法制建設的關系,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認識當代中國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歷史解釋】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偉大歷史意義,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培養學生崇尚法治的精神和民主法治意識,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形成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道德情操。二、學習過程【自學測評】1.建國前后法制的初創(1)成就①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 。(2)作用: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建立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2.文革期間——遭到破壞教訓:民主和法制不健全;民主和法制觀念淡薄。3.改革開放后法制建設成就(1)改革開放后,中共中央強調,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1982年,我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此前后,我國還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4.中共十八大以來,法治建設的完善①黨領導人民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②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③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④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⑤201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⑥2020年5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5.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和背景和表現?(1)背景:。(2)表現①道德風尚:健康向上。②政治氛圍: 。③行動準則: 。④人際關系: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6.改革開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設有何背景和表現?(1)背景: 。(2)表現①20世紀80年代:“ ”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②20世紀90年代,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三大系列創建活動,對促進社會風氣好轉起了積極作用。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基礎工程加以推進。④2001年,中共中央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 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如何提出的?有何意義?(1)提出。(2)意義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合作探究】 (同課件)1.材料見課件第13頁。思考3:1982年《憲法》在結構上進行了怎樣的調整,這樣的調整有何意義?思考民主政治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意義: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放在“國家機構” 之前;體現了國家機構是根據人民的授權;表明了我國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重視;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關系: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是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民主政治建設;民主政治建議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2.探究 “法制”與“法治”的比較材料11 20世紀90年代,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以往的“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據材料,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制”改為“治”。請你談談對這一字之改的認識。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于制度范疇。法治是法律統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的原則和方法,是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要實行法治,必須具有完備的法制。3.探究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與地位材料18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同時,市場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也會反映到精神生活中來。必須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競爭和協作、自主和監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關系,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形成健康有序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規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1996年10月)結合上述材料,運用唯物史觀,闡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與地位。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社會意識,其產生與社會存在密切相關,其發展也影響著社會存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物質文明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它的發展又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地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作用:(1)健康向上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2)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和體現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的強大思想武器。4.【拓展深化】 “法治和德治”的關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三、本節精練1.1982年憲法在總綱中提出“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并起到“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同時,“允許外國的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投資,同中國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進行各種形式的經濟合作”。這些規定A.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 B.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C.適應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戰略 D.成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2.1982年以前,我國憲法的結構順序為“序言”、“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1982年憲法的結構順序則調整為“序言”、“總綱”、“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這一調整表明我國A.切實落實了依法治國的方針 B.高度重視公民權利C.初步奠定了法治建設的基礎 D.注重維護憲法權威3.下圖名為《工人住進了新村》,反映的是1952年在陳毅主持下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個工人新村——上海曹楊新村竣工。從中透視出的時代風貌不包括A.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政治氛圍B.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準則C.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新型人際關系D.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為的時代號召4.新中國成立后,面對許多輿論質疑,中國重視講述中國故事。如對鞍鋼故事的報道,使鞍鋼建設成為全國建設的縮影,為全世界所關注;通過援建坦桑尼亞一贊比亞鐵路展示中國建設成就等。這些中國故事最深遠的影響是A.打破西方國家的輿論封鎖 B.確立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地位C.發揮大國應有的政治影響 D.鼓舞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5.材料:新中國分別于1954年、1962年、1979年、2002年四次組織民法典編纂。但囿于彼時經濟、政治、社會和學術等條件的約束,均未成功。……中國編纂民法典的時代背景較之傳統民法典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科技對民事權利、交易規則的沖擊……現代風險社會對民事主體權利保護的挑戰…….還應關注的一個時代特征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即非公有制經濟飛速崛起…….2020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民事實質法治層面,厘定民事權利與國家權力的邊界,發掘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實踐理性、涵育美好人性、安頓人心與人生的民法典,才是值得追求的。——謝鴻飛《鑄造中國社會的基本法:中國民法典的編纂歷程》問題:依據材料,概括編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時代背景。結合所學,從“涵育美好人性、安頓人心與人生”的角度概述該法典的意義。(5 分)答案: 1.C 2.B 3.D 4.D5.背景: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推動;現代風險社會對民事主體權利保護;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不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崛起)。(3分)意義:是一部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民法典;這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通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