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學案((含答案))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學案((含答案))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法律與教化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 2 課時 )
一、學習目標
教材分析
本課通過三個子目(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講述了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的演變歷程。
▲ 先秦到明清時期中華法系發展的特點
★ 禮法結合的治國方略對封建社會的雙重作用、影響
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
了解先秦到明清時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內容和意義,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
認識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
通過歷史資料提出問題,深刻認識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禮法結合的特點,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歷史解釋】
了解鄉約直接面向底層百姓進行教化的意義,培養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
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法治與德治的結合是大勢所趨,理解傳統文化對社會治理的深遠影響,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二、學習過程
【自學測評】
1.德治思想的淵源
(1)夏商時期,君王及奴隸主貴族可以隨意殘害奴隸。
(2)西周統治者建立了禮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2.法治思想的淵源
(1)夏商周:《左傳》記載,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
(2)春秋:鄭國的子產“鑄刑書 ”,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3.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
背景:(1)春秋戰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禮崩樂壞,周王室禮制社會秩序崩壞。
(2)諸侯國君們紛紛尋求治國新思想;
(3)文化領域諸子百家爭鳴。
表現:鄭國子產“鑄刑書”引發一場爭論。
思想主張:
儒家:
代表 時代 治國思想 治國手段 特點
孔子 春秋 ①為政以德;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主張德治,通過道德教化民眾;“仁者無敵” 以理服人 以禮為主 (王道)
孟子 戰國 ①性本善;②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③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法家:
代表 國別 治國思想(實踐) 治國手段 特點
韓非 韓國 ①性本惡;②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③君主賞罰分明,臣民必守法令。 “以法為教” “以吏為師” 以力服人, 以刑為主(霸道)
商鞅 秦國 ①頒行法令,獎勵耕戰;②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③鼓勵農民通過軍功上升為中小地主
4.秦漢至隋唐時期法律的演變
(1)秦朝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商鞅在魏國李悝《法經》的基礎上,“改法為律”。此后,歷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特點:嚴刑峻法
(2)漢朝
漢朝初年,襲秦律,制成《九章律》。張家山漢墓《二年律令》;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引禮入法)”。
特點:春秋決獄、重教化、以經注律
(3)魏晉時期
①主要原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法律解釋,以經注律。
②特點:以經注律,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之一,目的是維護儒家的三綱五常。
③表現:魏明帝減省律令,司馬昭時對《魏律》進一步減省;魏晉時期,“十惡”等納入法律條文或制度;律令儒家化(納禮入律)是最重要的變化。
(4)唐朝
①編纂《唐律疏議》
A.唐高宗永徽年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
B.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
②提倡禮治:732年,頒行《大唐開元禮》,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是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③特點:禮法結合,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5.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朝代 法律實踐活動
宋朝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編纂于963年的《宋刑統》,其條目與《唐律疏議》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內容略有改變。
元朝 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中仍廣泛援引唐律
明朝 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采取律為正文,例為附注的形式,開創律例合編的體例。
清朝 沿襲《大明律》,同時重視例,制定《大清律例》。
特點:鄉約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合作探究】(同課件)
1.探究一 儒家VS法家,仁治VS法治
材料8 秦國商於縣有個黑林溝村,該村是秦國變法的模范村,村長黑九因為兒子參軍訓練墜崖死了,無法為家里立功光耀門廳,變得意志消沉,無心耕作,在村里開了個釀酒坊,經常拉著后生飲酒大醉。村里人變得越來越懶惰,荒蕪了田莊,村里由此沒落。縣令是個儒家士子,講究仁政愛民,不忍看到黑林溝人忍饑挨餓,便救濟他們。村民一直吃救濟糧,不再耕作。商鞅知道后,依法處死了村長和縣令,重申新法主張、明確獎懲,讓村民重新自勵,恢復了往昔斗志。
——整理自孫皓暉《大秦帝國》
問題: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
法家思想強調重刑治理國家,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相反,儒家思想不適用于列強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
2.本節精煉
(2018年新課標卷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后,村民自治成為中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約制度,設立鄉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
——據楊開道《中國鄉約制度》等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變化,說明鄉約制度的積極作用。(12分)
變化: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的內容;(3分)鄉約組織從民間自發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3分)
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2分)有利于發展生產;(2分)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2分)
三、本節精練
1.(2021湖北)唐代杜佑《通典》稱:“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該書內容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其中“禮門”占全書篇幅的一半。從內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別強調
A.道家的無為而治 B.史學的通古貫今
C.儒家的倫理綱常 D.理學的格物致知
2.(2021湖北)明代繼承前代“以例輔律”的傳統。律一經頒行,即成定制,因而難以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補各類“例”以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將六部辦定的“成案”提升為“現行則例”。此舉
A.提升了社會治理的能力 B.杜絕了司法腐敗的可能
C.確保了審判結果的公正 D.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
3.睡虎地秦簡記載,父親控訴親子“不孝”,可以請求政府將其殺死或斷足流放,政府會予以照辦。同時,法律規定父親私拿親子財物的行為屬于家事領域,會被當作無罪來處理。這說明,秦朝
A.注重宗法倫理 B.刑罰制度嚴苛
C.社會秩序混亂 D.基層管理嚴密
4.“云夢睡虎地秦簡”考古發現,被當時《秦律十八種》的編者集中使用最早、最長的部分幾乎都是關于官吏行為的法律、考核官員的方法等。這說明秦律制定
A.有利于中央決策傳輸到地方 B.加強了皇帝對官員監督控制
C.防止了官僚機構的貪污腐敗 D.完善了中央機構的運作體系
5.“引經決獄”是漢代一種獨特的司法審判方式。史料記載:甲無子,拾道旁棄兒乙,養之以為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乙。甲當何論?……《春秋》之義,父為子隱,甲宜匿乙而不當坐。這表明漢代
A.律法建設受到沖擊 B.道德影響法律判決
C.儒學取得正統地位 D.宗族血緣逐漸淡化
6.宋代用于幼兒教育的蒙學教材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如以識字教育為主的《三字經》、《百家姓》;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小兒語》、《續小兒語》;專門為女童編寫的《女小兒語》、《閨訓千字文》等。這一現象反映了
A.儒家思想逐漸居于主流地位 B.宋代活字印刷行業蓬勃發展
C.儒學發展趨向社會化世俗化 D.蒙學開始服務基層社會治理
7.《唐律疏議》之“十惡”規定了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十種性質最惡劣的犯罪行為,并對每一種犯罪行為進行了詳細解釋,有的甚至還對犯罪行為的對象、方式、具體情形等進行了列舉。這
A.體現法律的教化功能 B.說明儒法思想的融合
C.反映社會秩序的規范 D.導致輕罪重罰的結果
答案: 1.C 2.A 3.A 4.B 5.B 6.C 7.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增城市| 麟游县| 金昌市| 晋江市| 锦州市| 五莲县| 咸丰县| 伊川县| 彭泽县| 金川县| 荆州市| 图片| 屏山县| 栖霞市| 临湘市| 云林县| 广宗县| 岳阳县| 碌曲县| 邻水| 喀喇沁旗| 兴山县| 左贡县| 兴山县| 镇原县| 南汇区| 高碑店市| 阿巴嘎旗| 长春市| 大理市| 舟曲县| 邹平县| 井陉县| 营口市| 皋兰县| 福安市| 揭阳市| SHOW| 五寨县| 昌都县| 札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