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 2 課時 )一、學習目標教材分析本課通過三個子目(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及發展、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宗教倫理與教化)講述了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的演變歷程。▲ 近代西方兩大法系發展的脈絡和特點★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的基本特征、基督教的作用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唯物史觀】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說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局限性,史論結合、客觀全面地看待歷史問題,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認識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資料,梳理從奴隸制時代到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發展歷程,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認識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的特點,分析基督教在中世紀和近代發揮的不同作用,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讓學生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標準,理解法律制度與國家治理、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的關系。二、學習過程【自學測評】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羅馬法的產生與傳播歷程。(1)為了緩和平民和貴族的矛盾,公元前450年左右, 。(2)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編纂的 ,是古羅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3) 中古時期,各日耳曼王國編纂了一批成文法,稱為“日耳曼法”。教會也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了教會法。11世紀以后,歐洲國家出現了研究和宣傳羅馬法的運動,促進了羅馬法的傳播。2.近代西方英美法系、大陸法系的形成過程如何?英美法系:(1)11世紀,諾曼王朝王室設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審判。(2)12世紀,在英國逐漸建立普通法。(3)13世紀,英國通過 ,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4)“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了 ,法律體系更加完善。(5)美國等國也制定了本國法律,他們構成普通法系,也稱“英美法系”。大陸法系:(1)13世紀以后,法國統一法律的步伐加快,法律體系日益成熟。(2)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此后制定一系列法律。(3)1804年,拿破侖頒布了《 》,與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被稱為“ ”。拿破侖法典與此前頒布的法律最終確立了法國的資產階級法律制度。(4)后來,逐漸形成了以羅馬法為基礎、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體系,稱為“大陸法系”或“民法系”。3.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1)法律思想來源上:繼承傳統法律思想,融合啟蒙思想。(2)國家權力結構上: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議會行使)、行政權(行政機構行使)和司法權(法院行使)。(3)法律內容上: 。(4)司法實踐過程上: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 。4.近代西方法律評價積極:利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治理,利于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消極:(1)西方法律過于強調保護私有財產,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2)確認了私有財產制度,財產的多少決定著法律地位的高低(3)黑人、土著居民和婦女沒有完全的公民權。5.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有何表現?(1)中古時期基督教的發展①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②476年, 。③基督教影響中古時期歐洲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2)基督教的倫理與教化①教士們收集和抄錄經典,保存了寶貴的古典文化,宣講教義。②他們還開辦學校, 。③控制社會生活,教會通過控制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強化倫理道德;要求人們忍受痛苦。④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 。6.近代新教倫理與教化(1)產生:宗教改革后,西歐的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新教。(2)主張① 。②新教還提倡節儉和積極入世的態度,鼓勵人們發財致富。(3)評價① 。②新教仍然堅持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束縛人們的行為,麻醉人們的思想。新教還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沖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合作探究】 (同課件)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第3表 債權人有權拘禁不能按期還債的債務人;第8表 毀傷他人肢體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態復仇而“毀傷其肢體”。第9表 不得為任何個人的利益,制定特別的法律。第11表 禁止貴族與平民通婚。思考1:結合四段材料,試評析《十二銅表法》。保護私有財產;保留了落后習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定程度限制貴族特權;具有階級性,維護貴族利益。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0 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是新教的宗教改革之始。他提出了"信仰耶穌即可得救"的原則,認為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會或行善,更不靠贖罪券,全憑個人虔誠的信仰。材料11 加爾文認為:財富不是萬惡之源,而是上帝祝福的標志;強調不隨便亂花一厘錢,財產越多越應感到有責任為上帝的榮耀而不使財產減少;財富意味著人履行了其職業責任,它不僅在道德上是正當的,而且是應該的、必須的。——李會軍、王罡《加爾文的新教倫理及其啟蒙意義》材料12 路德把人從外在的宗教篤誠解放出來,是因為他把宗教篤誠變成了人的內在世界。思考2: 根據材料,評價近代新教教義。積極:促進思想解放;新教倫理適應了原始積累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訴求。局限:束縛人們的行為,麻醉人們的思想;新教還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多次宗教沖突;迫害對教義持有不同意見的“異端”。三、本節精練1.(2023浙江)18世紀,無論是英國還是歐洲大陸,社會上層和知識界都曾有人對中國的法律制度、科舉選拔制度等稱道不已,然而他們的贊賞之情,卻始終未能轉變為其本國的現實制度,根本原因在于A. 贊賞者沒有足夠實權和影響力 B. 這些制度不適合歐洲變革需要C. 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模糊不清 D. 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異2.(2023湖北)鴉片戰爭后,列強將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清朝原有的法律體系隨之發生改變。《北京條約》簽訂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從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擊拐賣人口出洋、允許華民出洋務工的條文。1909年,清政府頒布《大清國籍條例》,以保護海外華僑。上述材料說明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響明顯 B.條約體系與中國國內法關系密切C.清朝被迫從閉關鎖國走向開放 D.清政府通過調整法律以應對時局3.(2023全國甲卷)共和之前的古羅馬部分訴訟中,敗訴方須將用于擔保的牛羊祭神,以贖偽誓之罪。擔保的牛羊多超出訴訟物價值,且影響農牧生產。共和國早期,敗訴方改向國家繳納罰金,到公元3世紀末,罰金已無足輕重。這一變化表明羅馬共和國時期A.系統完備的羅馬體系形成 B.法律注重保護公民的利益C.法律事務受到神權嚴格控制 D.貴族對法律的解釋權擴大4.(2021河北)在古羅馬城市建設中,水道占有重要地位,相關立法較多。就公共下水道的管理而言,裁判官告示規定:“你讓人在公共下水道中所做的施工或堆放的物,由此使其使用狀況惡化或將變得惡化的,你要恢復原狀。就不得進行這樣的施工和這樣地堆放物,我也要發布令狀。”這說明A.水道管理服從裁判官個人意愿 B.國家治理實踐豐富了羅馬法C.私法規則得到進一步補充完善 D.官員從政行為依法得到規范5.(2021河北)在美國1787年制憲會議上,弗吉尼亞州的代表梅森主張國家的首都不應當設在任何一州的首府,如紐約、費城等;北方的康涅狄格州代表埃爾思沃斯反對由各州支付國會議員薪酬的決定。兩人主張的共通之處是,通過憲法A.確立聯邦政府的權威 B.防止外部勢力威脅國家安全C.保持各州的自治地位 D.調和南方與北方之間的矛盾答案: 1.B 2.D 2.B 4.B 5.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