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華師大版科學八年級下冊 知識點梳理(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華師大版科學八年級下冊 知識點梳理(提綱)

資源簡介

第一章聲
§1.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產生:由物體振動產生(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二、聲源:發聲的物體(固、液、氣均可)
三、拓展:樂器發聲原理:
①打擊樂:鼓面或鑼面的振動
②弦樂:弦的振動
③管樂:空氣柱的振動
四、傳播
(1)條件:要有介質(固.液、氣均可),真空中不可傳播
(2)速度:V固>V液>V氣
(3)形式:以聲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遞
(4)15℃:V聲=340m/s
(5)拓展: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但聲音不會消失
之前產生的聲音仍在進行傳播.
(6)聲速影響因素:介質種類、介質溫度(成正比)
五、回聲:
(1)原因:傳播過程中遇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聲音.
(2)辨別條件:比原聲晚0.1S 以上.
(3)應用:測聲距——S=V聲t(開始到聽到的時間)
六、人耳聽到聲音過程:
聲音→鼓膜振動→聽小骨振動→聽覺神經→大腦
華師大版初中科學八年級下冊知識點梳理
§1.2聲音的特性
一、響度:
(1)定義:能判斷的聲音強弱的程度
(2)因素: 振幅(正相關)——振動時離開原來位置的最大距離
距離(正相關)
(3)單位:分貝(dB)
(4)接受分貝:30-40 dB(舒服)
二、音調:
(1)定義:聲音的高低
(2)因素:頻率(正相關)
單位時間振動次數
拓:①樂器: 弦樂:弦越細、越短、越緊,音調越高
打擊樂:敲擊越快,音調越高
管樂:空氣柱長度越長,音調越低
②尺子:伸出越長,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③灌水(空氣柱):加水,空氣柱變短,頻率變高,音調變高
④敲瓶子(水柱):水柱越長,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⑤吹瓶子(空氣柱):水柱越長,空氣柱越短,頻率越大,音調越高
(3)單位:赫茲(Hz)
三、音色
(1)定義:聲音的品質和特色
(2)因素:發聲體的材料、結構和振動方式、發聲的方法(配音員利用)
四、聲波
(1)超聲波: 頻率:>20000Hz
特點: 可定向發送,傳播距離遠,可反射
穿透力強
破碎能力強
應用: 聲吶探測
(繪制圖象) 超聲診斷儀(B超)、超聲金屬探測儀
超聲診斷儀(B超).超聲金屬操傷儀
(2)次聲波: 頻率:<20Hz
特點: 能量很大
穿透力強
傳播距離遠
應用: 極大破壞力,使飛機解體、建筑物垮塌等
可穿透人體,使人出現頭暈等不適癥狀,還可致人死亡
建立次聲站,可探知幾千米外的核武器試驗和導彈發射、臺風.地震等
還可制造次聲炸彈
§1.3 噪聲
一、噪聲:
令人厭煩、刺耳難聽的聲音.
二、來源: 工業噪聲、建筑噪聲、交通噪聲、生活噪聲、自然噪聲
三、危害: 使人心煩意亂
造成聽力下降、聽力損傷
頭暈、神經衰弱等癥狀
誘發心臟病等
四、減小噪聲途徑
①聲源處防止產生:加消音器
②傳播過程中阻斷:設置屏障,隔音板
③人耳處防止進入:戴耳塞
第二章 光
§2.1光的反射 平面鏡
一、光的直線傳播:
(1)定義: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若不均勻,光線會出現偏折
(2)現象: 小孔成像
影子形成
月相、日月食形成
(3)應用:射擊瞄準、激光準直,根據影測長度等.
(4)光速:C=3.0×108m/s.
PS:補充陽光的組成及各種光的作用
二、光的反射:
(1)定義:光射到物體表面時,被物體表面反射回去的現象
(2)光的反射定律:(書P17)
一點:入射點(O)——入射光線的投射點
三線: 入射光線 真實存在
反射光線
法線——與反射面垂直,假象
兩角: 入射角
反射角
2.定律: ①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②入射光線、反射光線位于法線兩側
③入射角=反射角
(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3.問題提升,詳見書P17.
☆在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鏡面反射與漫反射.
鏡面反射 漫反射 用手電筒照射前方的小道或路面,可看清路面但看不到路面上的水坑
反射面 光滑 凹凸不平
平行光入射結果(圖示)
只能在一個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可在各個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舉例 平面鏡、自行車尾燈 黑板、幕布
相同點 都遵循充的反射定律
(4)平面鏡成像:
1.像的特點:等大、等距、異側、垂直、正立、虛像
①物、像等大
②物、像到平面鏡距離相等
③物、像連線與平面鏡垂直
④像為虛像
2.實驗提問:(書P18)
拓展:當我們面鏡時,覺得自己在鏡中的像變大了,這是由于眼睛看像的視角變大,而像的大小實際上不變
三、三種面鏡的比較
四、平面鏡的作圖方法
利用平面鏡成像 利用光的反射定律
§2.2 光的折射
一、定義:光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傳播時產生的偏折現象
二、光的折射規律:
一點:入射點(O)——入射光線的投射點
三線: 入射光線 真實存在
折射光線
法線——與反射面垂直,假象
兩角: 入射角
折射角
2.定律: ①入射光線、折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②入射光線、反射光線位于法線兩側
③入射角與反射角:光從折射率?。諝猓┻M入折射率大(水、玻璃)的,折射光線靠近法線
光從折射率大(水.玻璃)進入折射率?。諝猓┑?,折射光線遠離法線
光垂直射入時,傳播方向不變
入射角↑,折射角↑
在折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二)透鏡的三條特殊完成。
(1)凸透鏡
入射光線經過光心,折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入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折射光線經過另一實焦點
入射光線過焦點,折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
(2)凹透鏡
入射光線過光心,折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
入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過另一焦點
入射光線過另一焦點,折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
2.光的折射現象和說明:
§2.3凸透鏡成像.
一、透鏡及透鏡對光的作用
1.分類
透鏡 圖示 特點 作用 應用
凸透鏡 中間厚,兩邊?。?透鏡越厚,焦距越小 會聚光線 放大鏡、老花鏡、遠視眼鏡
凹透鏡 中間薄,兩邊厚; 透鏡越厚,焦距越小 發散光線 近視眼鏡
二、凸透鏡成像規律: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質 位置 應用 光路圖
u=∞ v=f 點 異側 測焦距(f)
u>2f fu=2f v=2f 倒立 等大 實像 異側 測準焦距(2f)
f2f 倒立 放大 實像 異側 幻燈機 投影儀
u=f v=∞ 不成像 ---- 平行光束
0§2.4 眼的成像原理 視力矯正
一、眼的成像原理:(與照相機相似)
角膜+晶狀體——凸透鏡
視網膜——膠片
瞳孔——光圈
看遠處物體:晶狀體凸度減小,焦距變長,充線聚焦在視網膜上;
看近處物體:晶狀體凸度增大,焦距變短,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
二、視力缺陷及矯正.
(一)近視眼
1.特點:只能看清近處物體看不清遠處物體.
2.成因:長期近距離看物體,晶狀體變凸,會聚能力強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長,看遠處物體,像成視網膜前
3.矯正:戴凹透鏡,發散.
(二)遠視眼
1.特點:只能看清遠處物體看不清近處物體
2.成因:晶狀體凸度過小,會聚能力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看近處物體,像成視網膜后。
3.矯正:戴凹透鏡,會聚
第三章 人體的感覺
§3.1 眼與視覺
一、眼球的主要結構及功能
結構 功能
眼球壁 外層 角膜 透光.聚光
鞏膜(白眼球) 保護
中層 虹膜(黑眼球) 調節進入眼內光線的多少
睫狀體 調節晶狀體曲度
脈絡膜 給視網膜提供營養,并使眼內形成一個“暗室”
內層 視網膜 感受光刺激,外界物體成像位置
眼球內容物 房水 維持眼內壓力,為虹膜,角膜.晶狀體提供營養.
晶狀體(起決定作用) 通過曲度變化,使光線準確地成像子視網膜上.
玻璃體 支撐眼球壁,并折射光線
二、近點、遠點、明視距離概念:書P39+書P42小資料
1.近點:當觀察物移近至短于一定距離時,眼睛無法調節至使得入射光線會聚在視網膜上,此時觀察物所在的點稱為近點(眼睛通過調節能夠看清物體的最近位置)。
2.遠點:正常人眼睛在不調節時,平行光線入射經眼折射后恰好會聚在視網膜上,此時觀察物所在的位置稱為眼的遠點(眼在完全不調節時,能看清物體的最遠距離)。
3.明視距離:明視距離為除近視和老花眼外,具有正常視力的人最易看清的最短距離,約25cm。
三、視覺形成
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角膜、房水→瞳孔→眼球→晶狀體(折射光線)→玻璃體(折射光線)→視網膜(形成物像)→視覺神經→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形成視覺)
§3.2耳與聽覺
一、耳的結構和功能
結構 功能
外耳 (收集聲音) 耳廓 收集聲波
外耳道 傳遞聲波
中耳 (傳導聲音) 鼓膜 聲波引起鼓膜振動
鼓室 容納聽小骨,維持骨膜兩側氣壓平衡
聽小骨 傳遞骨膜振動到耳蝸
耳咽管
內耳 (主導聽覺) 半規管 內有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感受器,與維持身體平衡有關
前庭
耳蝸 內有聽覺感受器,感受機械振動后能產生神經沖動
二、聽覺的形成
外界聲波→外耳道(傳遞聲波)→鼓膜(產生振動)→聽小骨(傳遞振動)→耳蝸(感受振動,產生神經沖動)→聽覺神經(傳導神經沖動)→聽覺中樞(位于大腦皮層,產生聽覺)
三、聲音傳導途徑
①氣傳導:聲波經外耳、中耳、傳入內耳耳蝸的途徑(傳音效率最高)
②骨傳導:通入顱骨直接傳入內耳(無實際意義)
四、聽力障礙
①傳導性耳聾:外耳道阻塞,中耳鼓膜、聽小骨損傷或發生障礙引起的聽力下降
②神經性耳聾:耳蝸、聽覺中樞與聽覺有關神經受到損傷引起的聽力下降或喪失
五、保護耳和聽覺
①嚴禁用尖銳物體挖耳
②不要讓臟水進入外耳道,避免感染
③遇到巨大聲響迅速張開口或堵耳、閉嘴,保持鼓膜兩側氣壓平衡
……
§3.3皮膚感覺
一、觸覺和壓覺:
觸覺:皮膚觸覺感受器接觸機械刺激產生的感覺,稱為觸覺。
壓覺:壓覺是較強機械刺激導致皮膚(或口腔黏膜)和深部組織變形所引起的感覺。
見書P48劃線
二、溫度覺和痛覺
(一)溫度覺——冷覺和溫覺合稱溫度覺
冷覺:<30℃。冷覺感受器發放沖動
溫覺:>30℃,熱覺感受器發放沖動;47℃發放頻率最高
冷覺感受和熱覺感受器游離于神經末梢
(二)痛覺:
痛覺感受器:游離于神經末梢,幾乎布滿全身。
作用:保護意義
特點:除了引起不愉快的痛苦感覺外,還會伴隨強烈的情緒反應,應及時舒緩。
§3.4味覺與嗅覺
一、味覺:
(1)定義:是由溶解性物質刺激味覺感受器引起的感覺.
(2)味蕾:舌的表面有一個個小的突起,與感知味道有關。
(3)形成過程:食物味蕾神經大腦皮層味覺中樞→產生味覺
(4)4種基本味覺:甜、咸、酸、苦
(5)影響因素:溫度(20~30℃,味覺敏感度最高)
二、嗅覺
(1)定義:由氣體物質刺激嗅覺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覺
(2)形成過程:氣味嗅覺神經末梢嗅神經大腦皮層嗅覺中樞→產生嗅覺
(3)7種基本氣味:樟腦味、麝香味、花卉味、薄荷味、乙醚味、辛辣味、腐腥味
(4)影響因素:黏膜充血、炎癥。
(5)特點:適應性。
第4章 電與電路
§4.1 自然界的電現象
一、靜電現象
(1)定義:經摩擦后的物體能吸引或排斥輕小物體的現象.
(2)摩擦起電:1.定義:物體因摩擦而帶電
2.產生條件:①相互摩擦的物體是由不同物質構成的
②兩物體與外界絕緣
3.實質:電子的轉移 玻璃棒(十) 絲綢(一)
橡膠棒(一) 毛皮(十)
(3)電荷:1.種類:正電荷“+”和負電荷“一”
2.作用規律: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相吸
3.具體分析: 2個物體 相斥:2正或2負
(無磁體) 相吸: 1正1負
1正1不帶電
1負1不帶電
(4)驗電器:1.用途:檢驗物體是否帶電
2.結構:
3.原理:同種電荷相斥
4.使用方法:物體接觸金屬球,若金屬箔張開說明物體帶電,張角越大,所帶電荷越多,
無變化說明不帶電
5.檢驗:已知金屬箔所帶電性,可檢驗另一帶電體所帶電性
具體分析:金屬箔張開 帶正電 張角變大,帶正電
張角變小/閉合/先閉后張,帶負電
帶負電 張角變大,帶負電
張角變小/閉合/先閉后張,帶正電
(5)靜電:
1.定義:摩擦起電后的正負電荷被束縛在帶電體上,它不像電線中的電荷那樣定向移動,所以稱之為靜電荷,簡稱靜電。
2.靜電利用: ①靜電復印、靜電噴涂、靜電植絨、靜電除塵等
②海水淡化、噴灑農藥、人工降雨、低溫冷凍
3.靜電危害:①飛機機體與空氣中的水汽、灰塵等微粒摩擦使飛機帶電,嚴重干擾飛機無線電設備的正
常工作
②印刷廠,紙頁之間的靜電會使紙頁粘在一起
③易燃易爆品或粉塵、油霧的生產場所靜電容易火花放電,引起爆炸和火災
④看電視時,熒屏表面的靜電容易吸附灰空和油污,形成一層塵埃和薄膜,使圖像清晰度、
亮度降低
(6)使物體帶電方法: ①摩擦起電 電子轉移
②接觸起電
③感應起電——電荷重新分布
二、生活中的放電現象大氣中兩種電荷的中和現象
(1)火花放電:等量的正、負電荷發生劇烈的電中和現象,還伴隨發光、發聲
(2)尖端放電:
1.定義:帶電導體上的電荷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尖端,電荷從尖端處逐漸釋放與周圍空氣中的異種電荷發生中和,產生尖端放電(緩慢的局部電中和現象)。
2.應用:避雷針.避雷帶
(3)閃電:自然界發生的劇烈的放電現象,屬于火花放電.
§4.2 電路
一、導體和絕緣體
1.導體:易導電的物體 一定條件下,絕緣體會變為導體
2.絕緣體:不易導電的物體
3.半導體:導電性能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的物體
4.超導體:當溫度降到足夠低,有些材料電阻會突然減小到零,這種現象叫超導現象,發生超導現象的物體叫超導體
二、電路:
把電源、開關、用電器用導線連接起來組成電流的路徑
(1)電源:
1.概念:提供電能的裝置.
2.作用:持續提供電能
3.能量轉化:其他能→電能
4.常見電源及能量轉化: 干電池:化學能→電能
蓄電池:充電:電能→化學能
放電:化學能→電能
發電機:其他能→電能
5.電流方向:(正電荷移動方向)
外部:電源正極→用電器→電源負極
內部:電源負極→電源正極
(2)用電器
1.概念:消耗電能的裝置
2.能量轉化:電能→其他能
(3)開關:
概念:控制電路通斷的裝置
三、電路連接方式
(1)電路狀態:
類型 定義 特點
通路 正常接通的電路 電路中有電流,用電器工作
斷路(開路) 在某處斷開的電路 電路中無電流,用電器不工作
短路 直接用導線將電源正負極連接的電路 有強大電流,會損壞電源,用電器不工作
拓:
用電器被短接:用電器兩端被導線直接接通
(2)電路連接方式——串聯、并聯
串聯 并聯
電路圖
連接特點 只有一條電流路徑 有干路、支路之分
工作特點 任一用電器不工作,其他均不能工作 某一支路斷路,不影響其他支路
開關控制特點 一個開關控制所有 干路控制所有.支路控制支路
§4.3電流和電壓
一、電流強度(I)
(1)定義:把單位時間里通過導體任一橫截面的電量,簡稱電流.
(2)單位:安培(A) 1A=103mA=106uA.
(3)方向:正電荷的移動方向.
(4)電流表:
0.6、3—— 接“+”接線柱,使電流流入
“-”接“-”接線柱,使電流流出
電流變不可直接接在電源兩端
二、電源電壓(U)——形成電流的原因.
(1)單位:伏特(V) 1kV=103V=106mV
(2)居民家用電壓:220V 干電池標準電壓:1.5V
(3)電壓表:
0.6、3—— 接“+”接線柱,使電流流入
“-”接“-”接線柱,使電流流出
§4.4電阻
一、電阻(R)
(1)定義:表征導體對電流阻礙的物理量
(2)單位:歐姆(Ω) 1MΩ=103kΩ=106n
(3)影響因素: 導體長度(正比)
導體橫截面積(反比)
溫度(正比)
材料
二、滑動變阻器:
(1)注意: ①閉合開關前滑動變阻器應移至阻值最大處
②電流不可超過滑動變阻器允許最大電流
(2)連接方式
§4.5歐姆定律
一、電流與電壓的關系——控制電阻不變
滑動變阻器作用:①保護電路
②改變電阻兩端電壓
實驗結論:當電阻一定時,電流與電壓成正比
拓:R=
二、電流與電阻的關系——電阻兩端電壓不變
滑動變阻器作用: ①保護電路
②控制電阻兩端電壓不變
實驗結論:當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成反比
二、歐姆定律
一段導體中的電流與該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該段導體電阻成反比
I=
變形: R= ,U=IR
三、串聯電路與并聯電路.
串聯電路 并聯電路
I=I1=I2=…… I=I1+I2+……
U=U1+U2+…… U=U1=U2=……
R總=R1+R2+…… = + +……
U1:U2=R1:R2 I1:I2=R2:R1
第5章 電與磁
§5.1 磁現象
一、磁體:具有磁性的物體
二、磁極:
(1)定義:磁體上磁性最強的地方。
(2)特點:總是成對出現,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3)磁極:南極——S;北極——N
三、磁化
(1)定義:一些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獲得磁性
(2)磁化方法: ①用一個物體(鐵、鋼)在磁體上沿一個方向摩擦,
②用一個物體(鐵、鋼)靠近磁體
PS:鐵棒離開磁體后磁性立即消失,鋼棒被磁化后磁性不易消失
因為鋼比鐵純 鐵中含有C、S等雜質.
四、磁場:
1.基本性質: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磁力作用.
2.磁場是客觀存在的.
五、磁感線:
(1)磁場分布是立體的.
(2)假想,不存在的.
(3)南進北出(外部)
注意:①用虛線
②磁體外部磁感線南進北出
③不可相交,是一閉合曲線
④磁感線疏密代表磁場強弱
六、地磁場
(1)走向:從南向北
(2)地磁南極=地理北極附近
地磁北極=地理南極附近.
§5.2 電流的磁效應
一、電流的磁效應
(1)發現者:奧斯特
(2)概念:任何通有電流的導線,都可以在其周圍產生磁場的現象
(3)實驗(奧斯特實驗):
二、直線電流的磁場
(1)直線電流的磁場特點:
1.定義:以導線上各點為圓心的同心圓,越靠近導線磁性越強,越遠離導線,磁性越弱;電流強,磁性強
(2)影響因素: 距離(正比)
電流強度(正比)
(3)方向判斷:右手定則(安培定則) 大拇指——電流方向
四指——磁感線方向
二、通電螺線管的磁場.
(1)特點: 與條形磁鐵相似,通電螺線管兩端相當于條形磁鐵磁極
(2)影響因素: 電流大?。ㄕ龋?br/>螺線管線圈匝數(正比)
有無鐵芯(有強無弱)
(3)方向判斷: 右手螺旋定則 大拇指——N極
四指——電流方向
三、電磁鐵
(1)定義:帶有鐵芯的通電螺線管。
(2)原理:電流的磁效應.
(3)影響磁性因素: 電流大小、線圈匝數
(4)優點:①磁性強弱可控制,通過改變電流大小
②磁性有無可控制,通過改變開關通斷
③磁極方向可控制,通過改變電流方向
四、電磁繼電器
(1)構造:
(2)原理: 通電時,電磁鐵有磁性→吸引銜鐵→工作電路觸點接通→工作電路閉合;
斷電時,電磁鐵無磁性→銜鐵拉起→工作電路斷開
(3)作用:利用低電壓、弱電流電路的通斷,間接控制高電壓、強電流的工作電路.
§5.3電磁感應
一、電磁感應現象
(1)發現者:法拉第
(2)概念:(磁生電)當閉合電路的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就有電流產生。
(3)實驗:利用靈敏電流計 可根據指針偏轉方向判斷電流方向.
實驗結論:導體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
(4)感應電流產生條件: ①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
②置于磁場中
③做切割磁感線運動.
(5)影響因素:磁場方向、導體運動方向
(6)方向判斷:右手定則: 大拇指——導體運動
手心——面向N極
四指——電流方向
第6章 電磁波和通信(過)
詳見書P109
第7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7.1 動物的行為
一、動物行為分類.
(一)按獲得途徑
類別 先天性行為 學習行為
區 別 概念 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 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
形成基礎 遺傳物質決定 遺傳物質與環境因素共同決定
獲得途徑 與生俱有 由后天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
時效性 伴隨一生 暫時性,可形成可消退
適應特征及意義 使動物適應相對穩定的環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更好地適應復雜環境的變化
進化趨勢 出生時必不可廣,是動物的本能活動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習行為越復雜,占全部行為的比例越大
聯系 學習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形成的
(二)行為的功能/目的
類型 概念 示例
覓食行為 動物獲聯營養的各種活動,包括尋找、獲取、加工、攝入和貯藏食物 方法:①積極狩獵;②等待伏擊 松鼠貯存果實
攻擊行為 (同種動物間) 同種動物個體之間,由于爭奪食物,配偶,巢區或領域,而發生的相互攻擊行為 特點:雙方身體很廣受到傷害; 意義:提高種群的整體素質 公雞相斗、雄斑馬決斗
防御行為 (不同種動物間) 為對付外來侵略,保衛自身的生存,或者對本族群中其他個體發出警戒而發生的行為 意義:保護自己,防御敵害 壁虎斷尾、刺猬縮團
繁殖行為 與動物繁殖有關的行為,包括占區、求偶、交配、筑巢、孵卵及育雛等 意義:使動物能夠產生大量的后代,并使后代得到親體的良好照顧,大大提高幼體成活率 家燕筑巢、孔雀開屏
社群行為 具有社會性現象,社群成員間具有分工和合作的相互關系 蜜蜂社會、螞蟻社會、猴
節律行為 遷徙行為 鳥類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更生活地區的習性 大雁、天鵝、燕子等
洄游行為 魚類的周期性,定向的群體遷移活動 大馬哈魚、中華鱘等
領域行為 動物一般在特定地域內生殖、取食等,動物為了更好地在領域內生存,排除其他生物干擾,而出現占有領域的行為和現象 雄獅領域邊緣排尿
§7.2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一、神經系統的組成
中樞神經系統 腦 大腦 具有感覺,運動.語言等多種神經中樞
小腦 協調運動、維持身體平衡
腦干 調節呼吸、心跳、血壓等基本生命活動
脊髓 腦與軀干、內臟之間的聯系通路
周圍神經系統 腦神經 由腦發出,大部分分在頭部
脊神經 由脊髓發出,分布在軀干、四肢
二、腦
(一)大腦
1.組成:左大腦半球——控制身體右半部分活動;負責語言和和邏輯思維
右大腦半球——控制身體左半部分活動;負責藝術思維
2.各部分(具體):
(1)大腦皮層(灰質): 位置:大腦半球的表面
特點:有許多溝、回——大大增加了大腦皮層的總面積和神經元的數量
組成:主要由神經細胞細胞體構成;
作用/地位:是調節人體生理活動的最高級中樞;管理和指揮全身器官的活動
PS:較重要的中樞:
神經中樞 (指在中樞神經的灰質里,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集中在一起,行使一定生理功能的結構) 軀體運動中樞 管理身體對側骨骼肌的運動
軀體感覺中樞 與身體對側皮膚、肌肉等處接受刺激而使人產生感覺有關
視覺中樞 與產生視覺有關
聽覺中樞 與產生聽覺有關
語言中樞 與說話、寫字、閱讀和理解語言有關
(2)白質: 位置:大腦皮層下面(大腦內部)
組成:由神經纖維組成.
作用:聯系左右大腦半球、腦的其他部位以及髓等傳導作用.(通信聯絡,上傳下達)
(二)小腦:
1.位置:大腦后下方,腦干脊側
2.功能:協調運動,維持身體平衡
(三)腦干(生命中樞):
1.位置:大腦下方,小腦前方
2.作用:有調節人體基本生命活動的中樞,如呼吸中樞.體溫調節中樞 心血管運動等
PS:“植物人”——大腦受到損傷而腦干功能正常
三、脊髓:
1.組成: 灰質:位于中央,呈蝴蝶狀,調節基本生理活動
白質:灰質周圍,內部神經纖維在脊髓各部分之間,以及脊髓和腦之間起聯系作用
2.形狀:圓柱形
3.位置:上端與腦干相連,下端直至腰椎下緣
4.功能:
(1)反射功能:灰質內有許多低極中樞,可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動,如膝跳反射、排尿反射等.
(注:脊髓中的神經中樞受大腦控制)
(2)傳導功能:脊髓能對外界或體內的刺激產生有規律的反應,還能將這些刺激引起的反應傳導到大腦,同樣,腦的活動也要通過脊髓才能傳遞到身體各部位。
因此,脊髓是腦與軀干、內臟之間的聯系通路
四、周圍神經系統
1.組成: 腦神經——由腦發出的神經,大都分布在人體頭部的感覺器官,皮膚、肌肉等處共有12對。
脊神經——大多分布在人體的軀干、四肢的皮膚和肌肉里,有的還通向內臟器官。共有31對。
2.功能:負責向中樞神經系統傳送軀體和內臟的感覺信息,以及把中樞神經系統發出的信號傳送到肌肉和內臟器官,支配它們的活動(傳導神經沖動)
補充:
五、神經元
1.概念:是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又叫神經細胞。
2.功能:神經元受到刺激后能產生興奮,并把興奮傳導到其他神經元
3.結構:
神經沖動傳導方向.(樹突→細胞體→軸突→下一神經元樹突)
①神經元:基本結構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一個神經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條長而分支少的軸突和數條短而呈樹狀分支的樹突。
②神經纖維:長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層鞘,組成神經纖維
③神經:神經纖維集結成束,外面包有膜,構成一條神經
④神經末梢: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叫神經末梢
4.神經沖動的傳導:
器官產生的神經沖動→脊神經→脊髓→上行神經纖維→腦→下行神經纖維→脊髓→脊神經→器官
六、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由完整的反射弧完成)
反射前提:有神經系統
1.反射
(1)特點只有動物和人有
(2)定義: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體內各種刺激所發生的反應
2.反射弧
(1)定義:指完成各種反射活動的神經結構,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
(2)反射弧的組成:
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PS:若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受損 無感覺,無反應
若傳出神經.效應器受損  有感覺,無反應
若脊髓中的上行傳導束受損 無感覺,有反應.
(3)反射弧特點:單向性(單向傳導)、完整性(缺一不可)
3.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
項目 非條件反射(簡單反射) 條件反射(復雜反射)
形成時間 生來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反射弧特點 神經中樞在大腦皮層以下,是永久固定的 有大腦皮層中神經中樞的參與,是暫時、易變的
刺激 事物本身 事物的屬性(如有關酸梅的語言,文字等)
神經聯系 固定的,不會消退的 暫時的,可以消退
意義 適應不變的環境 適應多變的環境
舉例 吃酸梅分泌唾液 看到酸梅分泌唾液.
4.訓練和鞏固條件反射要求: ①使無關刺激轉化為條件刺激
②用非條件刺激強化條件刺激
§7.3人體生命活動的激素調節
一、內分泌腺vs外分泌腺
有無導管 分泌物的排出 舉例
內分泌腺 無 直接進入腺體周圍的毛細血管,經血液傳送 甲狀腺、胰島、性腺、腎上腺、垂體
外分泌腺 有 經腺體導管排出 唾液腺、胃腺、胰腺
二、激素
1.定義:內分泌腺分泌的具有調節功能的活性物質
2.特點: ①含量少卻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②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并伴隨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
③不同激素有各自獨特的生理功能
三、內分泌系統及各自腺體功能
內分泌腺 位置 分泌激素 主要功能 缺乏癥狀
垂體 大腦的下部 生長激素 促人體生長發育;分泌多種促激素間接地影響、調節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 幼年過多——巨人癥 成年過多→肢端肥大癥
甲狀腺 頸前部甲狀軟骨下方 甲狀腺激素 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和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過多→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 幼年不足→呆小癥(智力低下) 飲食缺碘→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脖子?。?br/>胸腺 胸骨后方 胸腺激素 在人體抵御疾病方面有重要作用
腎上腺 腎上腺素 促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
胰島 胰腺內部 胰島素 加快血糖分解,促進血糖合成糖原;降低血糖濃度 (調節,控制血糖濃度) 不足→糖尿病 過多→低血糖
性腺 睪丸 雄性激素 調節男性生殖系統和維持 第二性征
卵巢 雌性激素 調節女性生殖系統和維持 第二性征
§7.4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一、人體的體溫調節
1.體溫
(1)定義:指人體的深部溫度
(2)人的體溫保持相對穩定:變動不超過±1℃.
腋窩:36.0℃~37.4℃;口腔:36.7℃~37.7℃;直腸:36.9℃~ 37.9℃
產熱器官:骨骼肌(運動時為主)、內臟(安靜時為主)
散熱器官:皮膚
二、體溫調節.
(1)降溫時的調節:
降溫→冷→溫度感受器→體溫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收縮, →產熱增加,散熱減少,體溫恒定
汗腺分泌減少,
骨骼肌緊張性收縮增強,
打寒顫,
甲狀腺和腎上腺分泌增加,
代謝率上升
(2)升溫時的調節
升溫→熱→溫度感受器→體溫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舒張, →產熱減少,散熱增加,體溫恒定
汗腺分泌增加,
骨骼肌緊張性收縮減弱,
甲狀腺和腎上腺分泌減少,
代謝率下降
PS:通過神經系統調節和激素調節共同作用.
§7.5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一、植物對光的反應:
1.向光性:植物生長器官受單側充照射而引起生長彎曲的現象
2.實驗:
本質:在植物胚芽尖端,由于單側光照射,使生長素分布不均勻,背光側多于向光側,從而產生向光性生長.
二、植物對重力的反應
根:正向重力性(正向地性)——保證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
莖:負向重力性(負向地性)——保證葉能伸向空中,吸收陽光
三、植物根生長對水的反應.
向水性:使植物在比較干旱的土壤中尋找并獲得水分,以維持其生存.
四、植物對機械刺激的反應:
感震性:指植物體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運動,稱為感性運動。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后葉片閉合。
第8章天氣和氣候
詳見書P16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 <menuitem id="wfhyu"><abbr id="wfhyu"></abbr></menuitem>

    <bdo id="wfhyu"></bdo>
  • <bdo id="wfhyu"></bdo>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苏县| 于田县| 焉耆| 耒阳市| 蓬溪县| 罗平县| 景泰县| 普洱| 阳朔县| 徐汇区| 汾西县| 夏邑县| 安国市| 温宿县| 吉林市| 西青区| 海南省| 锡林浩特市| 平乐县| 离岛区| 密山市| 聊城市| 甘肃省| 那曲县| 阳西县| 海原县| 廉江市| 澎湖县| 平顶山市| 攀枝花市| 罗甸县| 巫山县| 保靖县| 得荣县| 阳山县| 宕昌县| 老河口市| 平遥县| 二连浩特市| 微山县| 沅江市|